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革命史通论
中国革命史通论

中国革命史通论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育和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30202006X
  • 页数:546 页
图书介绍:
《中国革命史通论》目录

第一编 近代化过程中的中外关系演变 2

第一章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2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兴盛与衰落 4

一、文明发达的古代中国 4

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11

三、封建社会的衰落 16

第二节 西欧资本主义的崛起及其对亚洲的侵略 20

一、西欧资本主义的崛起 20

二、资本主义国家对亚洲的侵略和亚洲各国的命运 24

第三节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和英国打开中国大门的国策 27

一、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 27

二、英国打开中国大门的国策 32

第二章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国门(1840-1949年) 37

第一节 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战争,独立的封建大国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1840-1914年) 37

一、从世界全局看五次侵华战争 38

二、五次侵华战争带给中国的是什么? 49

第二节 日本侵略步步深入,半殖民地中国向殖民地中国滑行(1914-1949年) 57

一、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国际形势的两大特点 58

二、日本死亡中国的步骤 61

三、日本统治区的悲惨遭遇 65

四、抗日战争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宣告被迫“开放”局面之最终结束 73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被迫“封闭”与主动开放(1949年- ) 87

第一节 70年代前中国被迫相对“封闭”国门(1949-1970年) 88

一、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对中国的影响 88

二、美国与中国共产党从合作转为对抗 92

三、苏联与中国从合作转为对抗 103

第二节 70年代后中国主动开放国门(1970年- ) 110

一、两极世界格局向多极世界格局转变,使中国出现了打破“封闭”状态的机遇 111

二、70年代中期,中国在主动开放国门道路上的大起大落 120

三、从小开放到大开放 131

第二编 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之一--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道路 144

第四章 封建统治阶级在内忧外患中的应变举措 144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的经世思潮 144

一、议论国计民生大事,倡言改革 145

二、研究边疆、海外史地,师夷、制夷 148

第二节 “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152

一、外国侵略者对华政策的变化和清政府兴办洋务的意图 153

二、洋务运动中所办军用工业和民用企业的规模和性质 155

三、洋务派“求富”、“求强”活动的破产 158

第三节 从慈禧“新政”、“预备立宪”到民初“政党政治”和军阀统治的形成 160

一、慈禧“新政” 161

二、“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 163

三、民初袁世凯对“政党政治”的利用和军阀统治的形成 166

第五章 农民为主体的下层群众在近代社会中的处境与抗争 172

第一节 农民群众接连不断的反抗斗争 172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73

二、反洋教斗争与义和团运动 180

第二节 农民群众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84

一、农民人多势众是中国近代化的举足轻重的力量 184

二、阶级局限性决定农民不能充当近代化的领导力量 188

第六章 新兴资产阶级为建立近代民主社会而奋斗的几种模式 193

第一节 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193

一、外国在华资本与官僚资本 194

二、民族资本的出现和发展 196

三、中国资本主义的特点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性 198

第二节 和平的从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200

一、戊戌维新运动 201

二、立宪运动与进步党的活动 209

第三节 暴力的从下而上的革命运动 212

一、辛亥革命 213

二、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奋斗 226

第四节 基础的文化思想上的“启蒙”运动 229

一、“启蒙”大师严复 230

二、梁启超的“启蒙”活动与《新民说》 234

三、陈独秀办《新青年》及新文化运动 236

第三编 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之二--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道路 245

第七章 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245

第一节 中国工人阶级成长壮大和先进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 245

一、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发展和特点 246

二、工人阶级从“自在”向“自为”的转化 249

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 252

第二节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 257

一、“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257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60

第三节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267

一、国民党的新生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267

二、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 270

三、“四·一二”、“七·一五”政变国民革命失败 275

第八章 继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轨道上滑行的国民党独裁统治 283

第一节 国民党对中国的政治统治 284

一、统一旗帜下的军阀混战和反共内战 284

二、军政、训政到“宪政” 289

第二节 国民党对中国的经济统治 293

一、封建土地关系维持不变 293

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对中国经济的垄断 295

第三节 国民党对中国的文化统治 300

一、文化教育事业的缓慢发展与文化专制主义 300

二、新生活运动 303

第九章 幻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游离于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三种势力 307

第一节 第三种势力的形成、发展及其变化 308

一、第三种势力的形成 308

二、民族抗争中的第三种势力 310

三、第三种势力的活跃期及其分化和新生 313

第二节 民主党派的纲领和“中间路线”的破产 317

第三节 民主党派的活动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19

第十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探索中走向成熟 322

第一节 在曲折中探索适合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23

一、历史转折时期及其理论反思 323

二、实践的开展和理论的创造--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 326

三、中国共产党战胜强大敌人的三大法宝 331

第二节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334

一、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加以回答 334

二、新民主主义理论 337

第十一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342

第一节 抗战胜利后争取和平民主、反对独裁内战的斗争 343

一、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各党派的政治主张 343

二、国共两党斗争的两个重大回合 347

第二节 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及其原因剖析 351

一、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351

二、失败党和胜利党的比较分析 358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364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364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367

第四编 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之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74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74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客观环境与主观动因 374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客观环境 374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观动因 377

第二节 “三大改造”的历史进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79

一、对小生产者的社会主义改造 379

二、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83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意义及其存在问题 386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意义 386

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所存在的问题 388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及建设道路的探索 391

第一节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利弊 391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391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大成就 398

第二节 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局限 401

一、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401

二、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失误 413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局限性 417

第十四章 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而开展的政治文化斗争与严重失误 420

第一节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420

一、1957年前后的变化 421

二、以政治态度和思想倾向为依据划分阶级 424

三、“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427

四、原因 431

第二节 反右派、反右倾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433

一、反右派的严重扩大化 433

二、全党“反右倾”运动 436

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文化领域的错误批判 439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445

一、“文化大革命”的三个阶段 447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若干大事 449

三、对“文化大革命”的几点认识 461

第十五章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468

第一节 转折之序曲 469

一、“两个凡是”与“完整准确”的对立 470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473

第二节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476

一、中央工作会议和邓小平的重要讲话 477

二、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 480

三、全会在其他方面取得的成果 483

第三节 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485

一、平反冤假错案,调整各级领导班子 486

二、确立和贯彻干部队伍的“四化”方针 490

第十六章 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495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 497

一、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 499

二、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504

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510

四、党的十四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括 514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伟大成就 516

一、改革的历史进程 518

二、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524

三、学术文化的繁荣发展 531

尾语 535

思考题 537

参考文献 540

后记 545

再版后记 54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