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创造与发明
创造与发明

创造与发明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士军编著
  • 出 版 社: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81054487X
  • 页数:295 页
图书介绍:
《创造与发明》目录

第一章 发明与发明创造学概述 1

第一节 发明与创造概述 1

一、发明与创造的涵义 1

二、发明创造的地位和作用 1

三、发明创造学的起源和发展 3

第二节 发明的基本类型与特征 4

一、发明的基本类型 4

二、发明的基本特征 11

第三节 发明创造的基本因素 13

一、主体因素——发明者 13

二、客体因素——发明对象 17

三、环境因素——发明环境 19

第二章 创造性思维 23

第一节 创造性思维的分类 23

一、按思维的秩序划分 23

二、按思维的方向划分 26

三、按思维的幅度划分 32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与过程 38

一、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38

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43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的障碍 45

一、客观障碍 45

二、主观障碍 46

第三章 发明课题的选择 55

第一节 选择发明课题的思路 55

一、挖掘技术价值 56

二、填补产品空白 58

三、提高工作效率 59

四、创造生活方便 60

五、留心意外发现 62

第二节 选择发明课题的原则 64

一、符合科学规律 64

二、顺应现实需要 65

三、估量技术可行 66

四、重视经济效果 67

五、遵守社会公德 68

第三节 发明课题的实用价值分析 69

一、技术评价 69

二、经济评价 70

三、社会评价分析 73

第四章 方案创造的思路与措施 75

第一节 创造中的功能分析 75

一、功能分析的作用 75

二、功能的定义 78

三、功能的分类 80

四、功能的整理 84

第二节 创造中的“黑匣”分析 90

一、“黑匣”分析的作用 90

二、“黑匣”分析的特点 92

三、“黑匣”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93

第三节 创造中的技术措施 99

一、组合—分解措施 99

二、连贯—隔断措施 100

三、剔除—插入措施 101

四、弱化—强化措施 102

五、混合—分离措施 104

六、叠加—简化措施 105

七、预置—再造措施 106

八、扩延—收缩措施 107

九、模仿—转换措施 108

十、求异—回归措施 109

十一、颠倒—替代措施 110

第五章 联想发明法 112

第一节 相似联想法 112

一、形态相似联想 112

二、属性相似联想 113

三、时空扩展联想 114

第二节 对比联想法 116

第三节 对立联想法 120

第四节 易位联想法 124

第五节 触景联想法 127

第六章 组合发明法 131

第一节 成对组合法 131

一、同向功能组合 132

二、异向功能组合 135

三、修正功能组合 138

第二节 内插组合法 140

一、原理内插组合 141

二、技术内插组合 142

三、构件内插组合 144

第三节 辐射组合法 146

一、技术辐射组合 147

二、功能(现象)组合 149

三、物件辐射组合 152

第四节 需求组合法 154

一、相似需求组合 155

二、配套需求组合 157

三、再造需求组合 160

第五节 信息交合法 162

一、平面坐标组合 163

二、立体坐标组合 167

三、分枝延伸组合 170

第七章 类比发明法 174

第一节 共性类比法 174

一、形式相同类比 174

二、现象相同类比 176

三、因果相同类比 179

第二节 要素移植法 181

一、原理移植 182

二、手段移植 185

三、功能移植 188

第三节 仿生再造法 192

一、原理仿生 193

二、构造仿生 196

三、形象仿生 197

第四节 综合类比法 198

一、象征隐喻法 201

二、技术回采法 204

第八章 转换发明法 208

第一节 功能转换法 208

一、扩展型功能转换 209

二、发挥型功能转换 211

第二节 结构转换法 214

一、模仿型结构转换 214

二、增减型结构转换 216

三、重组型结构转换 218

第三节 用途转换法 222

一、同域用途转换 222

二、异域用途转换 225

第四节 缺陷逆用法 228

一、原理型缺陷逆用 229

二、功能型缺陷逆用 232

三、意义型缺陷逆用 234

第五节 替代转换法 235

一、物料替代转换 236

二、对象替代转换 237

三、手段替代转换 238

第九章 列举发明法 240

第一节 特性列举法 240

一、特性列举法的基本特点 241

二、特性列举法的基本作用 243

三、特性列举法的操作原则 245

四、特性列举法的基本步骤 246

第二节 缺点列举法 249

一、改良型缺点列举 250

二、再创型缺点列举 253

第三节 希望点列举法 255

一、功能型希望点列举 256

二、原理型希望点列举 259

第四节 要素归纳法 260

一、相关要素归纳 261

二、因果要素归纳 262

三、理想实验法 266

第十章 机遇发明法 271

第一节 同向性机遇法 272

一、揭示原理的同向机遇 273

二、启迪应用的同向机遇 275

第二节 异向性机遇法 276

一、原理发现的异向机遇 276

二、功能发现的异向机遇 279

第三节 类向性机遇法 283

一、原理发现的类向机遇 283

二、功能发现的类向机遇 285

第四节 特异性机遇 288

一、梦幻性机遇 288

二、灵感性顿悟 289

三、意外获果 292

主要参考文献 29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