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历史哲学教程
历史哲学教程

历史哲学教程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翦伯赞著
  • 出 版 社: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43438623
  • 页数:454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江西出土墓志选编下一篇:金川县志
《历史哲学教程》目录

前言页 1

前言 张传玺 1

历史哲学教程 3

序 3

群众、领袖与历史(再版代序) 8

一、绪论 35

(一)历史科学的任务 35

(二)历史科学之史的发展 41

(三)历史科学的阶级性 55

二、历史发展的合法则性 60

(一)一般性与特殊性之辩证的统一 60

(二)关于历史发展诸阶段的几个问题 65

1. 亚细亚的生产方法 65

2. 奴隶所有者社会问题 71

3. 所谓“商业资本主义社会” 77

(三)历史的“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的发展 80

三、历史的关联性 89

(一)怎样理解历史的关联性 89

(二)历史发展中诸阶段的相续性 95

(三)历史发展之外在诸矛盾及其影响作用 100

(四)客观条件与主观创造之辩证的统一 109

(五)从历史的关联性认识历史之全面的发展 114

四、历史的实践性 118

(一)从神学、玄学到实验主义的批判 118

(二)史的唯物论者怎样认识这一问题 124

(三)作为历史实践前提的人类与自然 128

(四)是经济决定还是“理性”的体现? 134

(五)历史的动因是人类的“意欲”吗? 138

(六)历史哲学之反动的发展--从“道德论”到“暴力论” 141

五、历史的适应性 148

(一)下层基础与上层诸建筑之辩证的统一 148

(二)适应于先阶级社会的经济构成之上层建筑诸形态 155

(三)适应于奴隶所有者社会的经济构成之上层建筑诸形态 157

(四)适应于封建社会的经济构成之上层建筑诸形态 162

(五)适应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构成之上层建筑诸形态 181

(六)适应于目前伟大的历史变革时代之上层建筑诸形态 184

六、关于中国社会形势发展史问题 193

(一)中国社会形势发展史问题之提出及其展开 193

(二)社会形势的发展与历史的飞跃性 196

(三)“历史的怀疑主义者”与中国的古史 202

(四)对中国历史形势发展之各种不同的见解及其批判 212

1. 胡适、顾颉刚等的见解及其批判 213

2. 陶希圣的见解及其批判 214

3. 李季的见解及其批判 220

4. 郭沫若的见解及其批判 223

5. 吕振羽的见解及其批判 225

6. 佐野袈裟美的见解及其批判 227

7. 留下来的几个问题与我的见解 229

校勘后记 237

附记 240

附录 243

评实验主义的中国历史观 243

一、被杜威“牵着鼻子走了” 243

二、历史是“百依百顺的女孩”吗 245

三、关于“一点一滴的进步” 248

四、所谓“祖孙的方法” 250

五、“这正是抬高个人的重要” 253

六、总结几句 255

略论中国史研究 258

一、一部二十四史从哪里读起 258

二、看看大汉族以外的中国 260

三、再看看中国以外的世界 262

四、中国史没有奇迹,也不是西洋史的翻版 264

五、注意客观的倾向,也不要忽略主观的创造 266

六、不要看不起小所有者 268

七、也要注意宗藩、外戚与宦官的活动 270

八、在研究“内乱”时不要忘记了“外患” 272

九、应该从文化中找反映,但不要被他们迷住 275

怎样研究中国历史 278

二 292

关于历史人物评论中的若干问题 292

一 292

三 295

四 299

五 302

关于打破王朝体系问题 305

目前历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315

一、古与今的问题 315

二、历史必然性与个别历史人物的问题 320

三、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问题 325

四、理论与资料问题 329

谈谈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结合问题--写在《北大史学集刊》之前 333

从北大古典文献专业谈到古籍整理问题 338

一、如何处理历史上的阶级关系 345

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 345

二、如何处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348

三、如何处理历史上的国际关系 350

四、怎样对待发展观点 351

五、怎样对待全面观点 353

六、人民群众与个别历史人物 355

七、政治、经济与文化 356

八、理论、史料与文章 359

文与道 363

史与论 366

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371

一、史与论的问题 373

二、政策与理论 381

三、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 384

四、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391

五、结论 395

关于处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 397

一、民族平等与汉族在历史上起主导作用问题 397

二、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问题 403

三、民族之间的战争与和平的问题 411

四、历史上各族劳动人民的友好往来问题 419

五、民族英雄问题 422

巩固地确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教学与科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 423

关于历史学的“三基”问题 427

一、关于基本理论问题 427

二、关于基本知识问题 436

三、关于基本技能问题 439

翦伯赞著述要目 44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