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德庆县志
德庆县志

德庆县志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德庆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218021115
  • 页数:834 页
图书介绍:
《德庆县志》目录

概述 1

序一 1

序二 2

凡例 4

大事记 6

第一章 行政建置 70

第一节 位置境域 70

一、位置 70

二、境域 70

第二节 建置沿革 71

一、明清时期 72

第三节 行政区划 72

二、中华民国时期 73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74

第四节 县城 77

一、历史沿革 78

二、现状 79

第五节 乡镇 80

一、德城镇 80

二、新圩镇 80

三、回龙乡 82

四、官圩镇 83

五、沙旁乡 85

六、马圩镇 86

七、高良镇 88

八、莫村镇 90

九、古有乡 91

十、永丰镇 92

十一、武垄乡 94

十二、播植镇 95

十三、凤村镇 96

十四、悦城镇 98

十五、九市镇 100

一、地层 103

第一节 地质 103

第二章 自然地理 103

二、地质构造 104

第二节 地貌 105

一、地形分区 105

二、山脉 107

第三节 气候 113

一、四季气候特点 113

二、气温 113

三、霜期 115

四、日照 115

五、降雨 115

七、风 117

六、湿度蒸发量 117

八、灾害性天气 118

九、物候 120

附 气象谚语 121

第四节 水文 123

一、河流 123

二、水资源 129

第五节 土壤植被 132

一、土壤 132

二、植被 141

一、植物 143

第六节 自然物产 143

二、动物 147

三、矿藏 148

第七节 自然灾害 154

一、水灾 154

二、旱灾 159

三、风灾 161

四、雨雹 162

五、冻灾 163

六、虫灾 164

七、地震 164

第三章 经济综述 166

一、工农业总产值 167

第一节 经济发展 167

二、社会总产值 169

三、国民收入 171

四、国内生产总值 171

五、固定资产投资 172

第二节 经济结构 173

一、所有制结构 173

二、产业结构 174

三、商品流通结构 176

四、收入分配结构 177

五、固定资产投资结构 178

一、土地所有制改革 179

第三节 经济制度改革 179

二、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182

三、人民公社 184

四、经济责任制 185

第四节 人民生活 188

一、职工生活 188

二、农民生活 189

三、人民消费与储蓄 191

第五节 计划管理 193

一、机构和职能 193

二、计划与管理 193

第一节 生产条件 195

一、耕地利用 195

第四章 农业 195

二、工具改革 199

三、肥料使用 200

四、植物保护 201

第二节 耕作制度 203

一、主要耕作制度 203

二、耕作制度沿革 204

第三节 农业作物 206

一、作物资源 206

二、作物品种 208

三、作物分布 209

四、良种引进和更换 210

五、种子繁育 211

六、作物产量 212

第四节 农业管理 216

一、管理机构 216

二、科学技术推广 216

第五章 林业 218

第一节 森林资源 218

一、林木分布 218

二、林木蓄积 220

三、林副产品 221

第二节 采种育苗 223

一、采种 223

二、育苗 224

三、树种引进 225

第三节 植树造林 226

一、建国前造林 226

二、建国后造林 227

第四节 森林保护 230

一、护林防火 230

二、森林病虫害防治 231

三、依法护林 232

第五节 森林经营 233

一、山林权属 233

二、林木加工 233

三、采伐运输 234

四、林(茶)场 236

第六节 林业管理 238

一、管理机构 238

二、林业科研机构 239

三、公安管理 239

第六章 水利 水电 240

第一节 水利建设 241

一、灌溉工程 241

(一)蓄水工程 241

(二)引水工程 247

(三)提水工程 248

(一)西江堤围 250

二、防洪治涝工程 250

(二)内河堤围 253

(三)整治河道 254

(四)截涝渠 排涝渠 255

(五)机电排水 256

第二节 水电建设 263

一、水力发电工程 263

二、输变电工程 269

第三节 水利水电管理 270

一、管理机构 270

二、水利管理 272

三、水电管理 272

一、面积和分布 274

第七章 水土保持 274

第一节 土壤侵蚀 274

二、成因 276

三、侵蚀类型 277

四、危害 278

第二节 水土保持建设 278

一、水土流失治理 278

二、技术措施 280

三、治理利用淤沙地 281

四、重点工程 281

一、畜禽饲养业 284

第一节 畜牧 284

第八章 畜牧水产 284

二、畜禽生产 286

三、品种改良和技术推广 288

四、疾病防治 290

第二节 水产 291

一、养殖 291

二、捕捞 293

三、鱼种生产 293

四、鱼病防治 294

第三节 畜牧水产管理 294

一、管理机构 294

二、畜医防治机构 296

三、渔业管理 297

第九章 工业 298

第一节 发展概况 298

第二节 经营体制 302

一、地方国营工业 302

二、二轻工业 304

三、乡镇工业 305

四、部门工业 306

五、家庭工业和联户合作工业 307

第三节 工业门类 307

一、林产化学工业 307

三、机械工业 308

二、纺织工业 308

四、食品饮料工业 309

五、电力工业 309

六、制衣工业 309

七、建材工业 310

八、粮油加工工业 310

九、电子仪表工业 310

十、木材加工工业 311

十一、冶炼工业 311

十二、印刷工艺工业 311

第四节 重点企业 312

一、国营系统重点企业 312

二、二轻系统重点企业 316

三、乡镇重点企业 317

四、部门重点企业 318

第五节 管理机构 318

第六节 名优产品 319

第十章 交通 322

第一节 陆路交通 322

一、步道 322

二、公路 323

三、汽车运输 327

四、运输工具 330

二、客运 331

第二节 水路交通 331

一、航道 331

三、货运 332

第三节 搬运装卸 333

一、搬运 333

二、码头装卸 334

第四节 桥梁 码头 渡口 334

一、桥梁 334

二、码头 336

三、渡口 336

一、管理机构 337

第五节 交通管理 337

二、公路养护 338

三、路政管理 340

四、航政管理 340

第十一章 邮电 341

第一节 邮政 341

一、机构和设施 341

二、邮路投递 342

三、邮政业务 343

第二节 电讯 345

一、电报 345

二、长途电话 345

四、农村电话 346

三、市内电话 346

第三节 微波 347

第十二章 城乡建设 348

第一节 县城建设 348

一、县城变迁 348

二、街道分布 348

三、城镇市政设施 352

四、房屋建设 354

第二节 村镇建设 358

一、圩镇建设 358

二、乡村建设 362

二、建筑设计 363

一、建筑队伍 363

第三节 建筑业 363

三、建筑施工 364

四、施工设备 364

五、建筑材料 365

第四节 土地管理 365

一、土地整理登记 365

二、土地征用和开发 366

三、地名 366

第五节 房产管理 367

一、公房管理 367

二、私房管理 367

一、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368

第六节 环境保护 368

二、环境保护和治理 369

第七节 管理机构 370

一、基本建设管理机构 370

二、土地管理机构 370

三、环境保护管理机构 371

第十三章 国内商业 372

第一节 商业局系统国营商业 379

一、机构 企业 379

二、商品购进 381

三、商品销售 383

二、收购 385

一、机构 企业 385

第二节 粮食局系统国营商业 385

三、供应 386

四、仓储 387

五、调运 389

六、油脂 390

第三节 物资局系统国营商业 394

一、机构 企业 394

二、经营物资 394

三、物资购销 395

第四节 供销合作社系统商业 397

一、机构 企业 397

二、业务经营 399

三、供应 401

四、收购 402

第五节 私营商业 402

第六节 集市贸易 405

一、圩市 405

二、庙会 405

三、圩场贸易 406

第十四章 对外经济贸易 409

第一节 机构 企业 409

第二节 资源培植 410

一、培植三大出口商品生产基地 411

二、培植重点出口商品资源 412

第三节 出口 413

一、出口商品种类 413

二、商品出口量、出口值 414

第四节 进口 417

第五节 利用外资 417

第十五章 财政 420

第一节 财政体制 420

第二节 财政收支 422

一、财政收入 422

二、财政支出 422

三、财务管理 426

一、税制 429

第三节 税务 429

二、工商各税 430

(一)民国时期的工商各税 430

(二)建国后的工商各税 432

三、税源 437

第四节 田赋 438

一、古代田赋 438

二、民国时期的田赋 438

三、建国后的农业税 438

第五节 审计 441

二、建国后的管理机构 442

第六节 管理机构 442

一、民国时期的管理机构 442

第十六章 金融 444

第一节 机构 444

一、建国前的金融机构 444

二、建国后的金融机构 445

第二节 货币 446

一、古代货币 446

二、民国货币 447

三、建国后的货币 447

第三节 信贷 448

二、农业信贷 449

一、工商信贷 449

三、基建拨款和贷款 450

第四节 存款 储蓄 结算 451

一、存款 451

二、储蓄 452

三、结算 453

第五节 公债 国库券 454

一、公债 454

二、国库券 455

三、金融债券 455

第六节 保险 456

二、市场管理 457

(一)市场建设 457

第一节 工商行政管理 457

一、管理机构 457

第十七章 工商管理 457

(二)市场贸易管理 458

(三)经济监督与检查 459

三、工商企业登记 460

四、个体工商管理 463

五、商标、广告、经济合同管理 464

(一)商标管理 464

(二)广告管理 465

(三)经济合同管理 465

一、民国时期的物价 466

第二节 物价 466

二、建国后的物价 467

三、交换比价 473

四、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机构 475

第三节 计量 475

一、度量衡演变 475

二、计量管理 475

三、标准化 476

第十八章 政权 政协 477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 477

一、机构沿革 477

二、历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477

三、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479

四、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482

第二节 政府 483

一、机构沿革 483

二、县政府领导人名录 485

三、基层政府 490

第三节 政治协商会议 491

一、组织机构 491

二、历届委员会议 492

三、历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名录 493

四、主要会务 494

附 民国时期的议会、参议会 495

第一节 公安 496

第十九章 政法 496

一、治安管理 497

二、户籍管理 499

三、监所管理 500

四、消防管理 500

五、交通安全管理 501

第二节 检察 502

一、刑事检察 502

二、法纪检察 503

三、经济检察 503

四、监所检察 503

第三节 审判 504

五、信访申诉处理 504

一、审判制度 505

二、刑事审判 505

三、民事审判 506

四、经济纠纷案件审判 507

五、申诉复查 507

第四节 司法行政 507

一、法制宣传教育 507

二、律师业务 508

三、公证业务 508

四、调解工作 508

一、国家优抚 509

第二节 优抚 509

第二十章 民政 509

第一节 机构 509

二、群众优抚 512

第三节 复员退伍军人的安置和扶持 512

一、安置 512

二、扶持致富 513

第四节 社会救济 513

一、灾害救济 514

第五节 社会扶持 516

一、农村扶贫 516

三、其他专项救济 516

二、冬令救济 516

二、扶持渔民陆地定居 517

第六节 社会福利 517

一、孤寡老人供养 517

二、残疾人福利 518

三、孤儿教养 519

四、麻风病防治 519

五、收容遣送 519

第七节 信访 520

一、机构沿革 520

二、信访业务 520

一、干部队伍 522

第一节 干部 522

第二十一章 人事劳动 522

二、干部管理 523

三、干部福利 524

第二节 工人 525

一、工人队伍 525

二、安全生产 526

三、劳动防护和保健 526

四、劳动保险 527

第三节 劳动工资 527

一、工资制度 528

二、工资调整 529

一、干部教育 530

二、职工教育 530

三、津贴 补贴 530

第四节 职业教育 530

第五节 劳动就业 531

一、就业安置 531

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532

第二十二章 政党 533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 533

一、建国前中共地下党的活动 533

二、建国后党的组织建设 535

三、党的宣传教育工作 538

四、党的统一战线工作 541

五、党的纪律检查工作 542

六、历次代表大会及县委领导人名录 544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 549

第三节 中国青年党 550

第二十三章 群众团体 552

第一节 农会 552

一、农民协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552

二、德庆县农会(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553

三、德庆县农民协会(建国后) 554

四、德庆县贫农、下中农协会 554

第二节 工会 555

一、组织 555

二、活动 556

第三节 青少年团体 558

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558

二、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 559

三、少年先锋队 560

第四节 妇女会 561

一、组织 561

二、活动 562

第五节 科教文协会、联合会 563

一、德庆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563

二、德庆县科学技术协会 563

一、德庆县商会 564

第六节 商会 564

四、德庆县老年人体育协会 564

三、德庆县卫生(医务)工作者协会 564

五、德庆县集邮协会 564

二、德庆县工商业联合会 565

三、德庆县小商小贩委员会 565

四、德庆县个体工商业劳动者协会 565

第七节 社会公团 565

一、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德庆分会 565

一、德庆县归国华侨联合会 566

二、德庆县海外联谊会 566

三、南方大学德庆校友会 566

第八节 其他社会团体 566

二、德庆县中苏友好协会委员会 566

第二十四章 军事 567

第一节 机构设置 567

一、沿革 567

二、德庆县人民武装部(兵役局)主要领导人名录 568

第二节 兵役 569

一、明清时代兵役 569

二、民国时期兵役 569

三、建国后的兵役 570

第三节 地方武装 571

一、明清时代的地方武装 571

二、民国时期的地方武装 572

三、人民武装 573

第四节 民兵 574

一、组织建设 574

二、训练和装备 575

三、重要活动 577

第五节 塘汛 驻军 578

一、塘汛 578

二、驻军 578

第六节 主要兵事 580

第七节 防空 584

一、抗日战争时期的防空 584

二、人民防空 584

三、防空工程 585

第二十五章 教育 586

第一节 幼儿教育 587

一、设置和管理 587

二、发展情况 587

第二节 小学教育 588

一、学校 588

二、学制 591

三、课程 592

四、制度 592

五、学生组织 592

六、主要小学 593

一、学校 594

第三节 普通中学教育 594

二、学制 599

三、课程 599

四、制度 600

五、学生组织 600

六、主要普通中学 601

第四节 中等专业教育 602

一、师范学校 602

二、农业学校 602

三、工业学校 603

六、其他专业学校 604

五、职业高中班 604

四、卫生学校 604

第五节 成人业余教育 605

一、农民、居民文化教育 605

二、职工、干部文化教育 606

三、成人高等教育 606

第六节 特殊教育 607

一、盲人教育 607

二、弱智儿童教育 608

第七节 教育管理 608

一、行政管理 608

第八节 教师队伍 609

一、管理 609

二、教学研究 609

二、素质 610

三、教师社团 610

第九节 教育经费 611

一、经费来源 611

二、经费管理与使用 612

三、勤工俭学 613

四、校舍与设备 613

第二十六章 科学技术 614

一、科学技术管理机构 615

二、科研机构 615

第一节 组织机构 615

三、群众科学技术团体 617

第二节 科技队伍 619

一、科技人员 619

二、专业技术职称 620

第三节 科学实验 620

一、试验研究 620

二、引进试验 623

第四节 科研成果 624

第二十七章 文化艺术 627

第一节 文化事业机构 627

一、文化馆、宫、站、室 627

二、图书馆、室 629

三、电影放映单位 630

四、剧团 文艺队 631

五、书店 632

六、博物馆 文物管理所 632

第二节 文艺 633

一、文学创作 633

二、戏剧曲艺 634

三、音乐舞蹈 635

四、美术 摄影 书法 636

五、民间文艺 637

一、古遗址 641

第三节 文物胜迹 641

二、古墓葬 642

三、古建筑 644

四、历史纪念建筑 646

五、名胜古迹 646

六、金石 646

七、出土文物 649

第四节 档案 650

一、档案事业机构 650

一、行政管理 651

四、档案利用 651

第五节 文化管理 651

二、档案收集 651

三、档案保护 651

二、业务管理 652

第二十八章 新闻广播 653

第一节 报刊 653

一、建国前报刊 653

二、建国后报刊 653

第二节 新闻报道 655

第三节 广播 656

一、机构 656

一、电视机 657

二、电视转播台 657

三、广播节目 657

第四节 电视 657

二、线路与设备 657

第二十九章 卫生 660

第一节 医疗 660

一、医疗机构 660

二、医疗制度 663

三、医疗技术 664

第二节 防疫 666

一、机构 666

二、疫病防治 666

一、新法接生 669

二、妇女保健 669

第三节 妇幼保健 669

三、幼儿保健 670

第四节 公共卫生 671

一、食品卫生 671

二、饮用水卫生 671

三、村庄卫生 672

第五节 药政 672

第六节 医务人员培训 673

第七节 行政管理 674

第二节 设施 676

第一节 机构 676

第三十章 体育 676

第三节 学校体育 677

一、幼儿体育 677

二、小学体育 678

三、中学体育 678

第四节 群众体育 679

一、球类 679

二、田径 680

三、游泳 681

四、举重 681

一、武术 682

二、舞狮 682

第五节 民间传统体育 682

五、技巧 682

三、象棋 683

四、拔河 683

第六节 专业培训 683

第七节 体育运动会和成绩 684

一、体育运动会 684

二、体育运动成绩 687

第三十一章 人口 693

第一节 民族 693

第二节 姓氏 695

一、人口发展 696

第三节 人口数量和分布 696

二、人口变动 698

三、人口分布 699

第四节 人口结构 701

一、年龄结构 701

二、性别结构 706

三、文化结构 706

四、职业结构 710

五、寿命 713

第五节 婚姻 家庭 714

一、婚姻制度 714

二、目前人口的婚姻状况 715

三、家庭 717

第六节 计划生育 717

二、节育绝育 718

一、晚婚晚育 718

三、优生优育 719

四、奖罚制度 719

第三十二章 方言 721

第一节 语音 722

一、声母 722

二、韵母 723

三、声调 724

四、声韵调的配合关系 725

一、名词词汇 733

第二节 词汇 733

二、动词词汇 735

三、形容词词汇 736

四、数量词词汇 737

五、代词词汇 737

六、副词词汇 738

七、连词词汇 739

八、介词词汇 739

九、助词词汇 739

十、叹词词汇 740

十一、惯用语词组 740

一、状语后置 742

二、双宾语的次序 742

第三节 语法 742

三、比较句的构成 743

四、形量结构 743

五、数词和指示代词的省略 743

第四节 现代德庆话的演变和普通话的推广 744

一、现代德庆话的演变 744

二、推广普通话 744

第三十三章 宗教 746

第一节 佛教 746

第二节 道教 746

第三节 天主教 747

第四节 基督教 747

第一节 侨胞起源 749

第三十四章 华侨 华人 港澳台事务 749

第二节 侨胞分布 750

第三节 归侨 侨眷 750

一、归侨 750

二、侨眷 751

第四节 华侨事务 752

一、机构 752

二、主要事务 752

第五节 港澳台事务 753

一、旅居港澳 753

二、旅居台湾 753

五、港澳台同胞关心家乡建设 755

四、落实旅港澳台同胞房屋政策 755

三、主要社团 755

第三十五章 风俗习惯 757

第一节 起居饮食 757

一、衣 757

二、食 757

三、住 758

四、行 758

第二节 婚丧生寿 758

一、婚姻 758

二、丧葬 759

三、寿诞 760

一、春节 761

二、人日 761

第三节 传统节日 761

四、生子 761

三、元宵 762

四、清明 762

五、端午 762

六、龙母诞 762

七、乞巧 763

八、中元 763

九、中秋 763

十、重阳 763

十一、冬至 763

一、男女平等 764

第四节 社会新风尚 764

十二、小年 764

十三、除夕 764

二、敬老爱幼 765

三、学雷锋树新风 765

人物 767

一、传略 767

二、名录 793

(一)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革命烈士名录 793

(二)抗日忠烈将士名录 794

(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革命烈士名录 796

(四)建国后烈士名录 798

(一)诗词选 802

附录 802

一、诗文辑存 802

(二)文选 817

二、文告 822

请督府暂免捐三成田税禀词 822

德庆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土地改革的布告 823

在(中共)十二大精神的指引下努力开创我县山区建设的新局面 824

德庆县人民政府关于搞好封山育林保护森林资源的布告 828

德庆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堤围管理确保堤围安全的布告 829

三、历代修志纪略 830

本志编纂始末 83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