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法律行者  刘仁文法学随笔之三
法律行者  刘仁文法学随笔之三

法律行者 刘仁文法学随笔之三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仁文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811399547
  • 页数:55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收录了过去3年间作者在从事学术研究之余所写的法学时评、随笔、散文和部分记者访谈,分为法治时评、学术短论、司法细节、再谈死刑、刑法改革等十九部分。
《法律行者 刘仁文法学随笔之三》目录

一、法治时评 3

“宽容量刑”乃“法内开恩” 3

以“宽”济“严”是宽严相济的时代内容 5

贪官也应有隐私权 7

“赔钱减刑”的价值冲突与协调 9

警惕关系盛行对法治的消极解构 11

潜规则盛行与社会的“法格分裂” 13

记者招待会也要“尊重规则” 15

解决“口袋罪”需要立法与执法并进 17

从“专政”到“严打”:一个知识学视角的考察 19

如何给警察权“减负” 22

通过预防增强反腐败主动性 24

如何改变中国的重刑形象 26

中国人为何信访而不信法 29

辛普森为何获罪后才转羁押 32

让服刑亲人相互见面更容易些 36

司法常态化与刑法完善 38

中国应学会应对“洋贿赂” 41

人民司法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 43

处置新疆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几个法律问题 44

怎么又见公判大会? 48

“公开宣判”不等于“公判大会” 52

再谈“公判大会”当禁 53

量刑改革:让自由裁量更阳光 55

二、学术短论 59

达尔富尔案件的由来、进展及意义 59

法制建设中的普世价值 65

审前羁押的问题与改进 71

冤案为何发生?——《清白的罪犯》读后 83

从“广场化”到“剧场化”的刑事司法——一个立足经济学的分析 89

全面建立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和抚慰制度 100

构建一个更加科学的刑法结构 103

恢复性司法不应只是“听起来很美” 107

推广应用电子脚镣前景广阔 110

建立刑事诉讼费用的思考 112

论我国刑事诉讼简易审的完善 115

制定《反腐败法》的两点思考 118

社区矫正亟须立法 120

国际公约中文文本的纠错与重译 122

推进司法职业化的重要举措 124

“终身监禁”并不等于在监狱中度余生 126

“五个严禁”有利于塑造法官良好的人格 129

中俄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的力作 133

羞辱感与刑事惩罚 136

法学著作的署名与法学者的境界 138

马克思主义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40

我为什么提倡“立体刑法学” 142

劳动教养制度向何处去 145

三、司法细节 159

尸体为何三年未能火化 159

谁来弥补犯罪受害者的损失 161

认真对待被告人的道歉 163

公诉词:要不要进行法制宣传 165

法庭会见应从“破例”走向常态 167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与美国最高法院 169

从一则案例管窥美国政治对法律的影响 171

司法宽容需要这样伟大的母亲 173

宽容无悖于正义 176

司法信息受阻的困境与出路 177

由卢武铉之死看如何降低刑事司法的副作用 179

四、再谈死刑 185

从经济学角度考察死刑的成本 185

死刑执行权应从法院剥离出来 196

确保死刑复核和二审开庭的落实 198

注射取代枪决:实现死刑执行方法的统一 200

一个死刑案件的跟踪 202

废止枪决统一注射死刑的条件已经成熟——与死刑研究专家刘仁文对话 225

阅读数字,感受进步 231

注射死刑:人道还是残忍 233

一种现实的考衡——就死刑犯能否捐赠器官答记者问 235

死刑的悖论 238

刑法的人道化历程 241

68个死刑罪名可废除67个半——关于死刑的对话 243

五、刑法改革 251

刑法修改:亮点与期盼 251

认真对待刑法修正 253

修法能否管住“特定关系人” 257

社会发展与刑法的转向 261

再谈社会发展与刑法的转向 264

我国刑法转向的再补充 267

六、特赦 273

韩国的赦免制度及其改革 273

2008,能否成为中国的特赦年 276

展望刑事法治 278

七、汶川地震 283

今夜不看电视 283

全力维护灾区社会治安 285

特殊时期,更要贯彻宽严相济 288

卷宗丢失,灾区该如何审案? 294

八、台湾语丝 299

台湾“9·21”地震纪念馆印象 299

旁听审理吴淑珍 301

旁听审理陈水扁 304

感受台湾的学术会议 307

将军·文学·美人汤(上) 309

将军·文学·美人汤(下) 311

我的台湾学生 314

“中研院”参访记 317

一个大陆学者眼中的两岸法学交流 320

九、德意志见闻 325

有感于德国前议员当清洁工 325

德国:扔掉禁烟的“发展中国家”称号 327

看德国人如何搞校庆 329

在德国听庭审 331

在德国参观监狱 333

难忘弗赖堡 336

访学马普(上) 338

访学马普(下) 340

让人惊喜的德国失物招领处 343

十、我思故我在 347

海参崴纪行 347

食物与文化 350

活在农历公历间 353

邮局寄书为什么不能夹寄信件 356

符号与法治 358

标语与法治 360

重提使用公筷 363

如何过年 365

不要战争 366

2008岁末感言 367

寄语《方圆》 368

我推荐的十本书 370

十一、记者访谈 375

调整刑法结构,改革劳教制度——访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刘仁文 375

专家呼吁:我国应尽快建立财产申报法律制度——访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刘仁文 380

酒后驾车追撞交警能否定罪要考虑四个因素 383

鼓励一切适当的民意监督——访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刘仁文 386

“律师伪证罪”为何频频出现?——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仁文点评“李庄案” 393

十二、演讲 401

同一个屋檐下的犯罪学与刑法学 401

中国在打击恐怖主义的国际合作方面的立法与实践 406

冤案是如何酿成的 409

中国刑事法律成长的路径 423

刑法在社会中的角色 426

关于将治安拘留和劳动教养等剥夺人身自由的处罚纳入刑法的思考 431

十三、法律圆桌 445

被害人推翻报案时陈述是否构成伪证罪 445

民事违法分析: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新指标 454

网络言论自由要承载社会责任 460

十四、许霆案 467

畸形重判是如何形成的 467

轻判是如何实现的 470

许霆案与“特殊减刑权” 473

我会对许霆案作无罪判决——访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刘仁文 475

许霆案引出的其他思考 480

十五、交通肇事 485

“交通肇事罪”还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485

恶性交通肇事行为该当何罪 489

十六、情与痛 501

梦里才能再见母亲 501

纪念两位新逝的湘籍法学家 503

一生求法治,师德育英才——记法学家曹子丹 506

我眼中的何先生 510

悼念一位日本友人 513

十七、序与跋 521

《刑事一体化下的经济分析》前言 521

《犯罪学导论》译后记 525

《刑法的结构与视野》跋 527

十八、人与书 535

刘仁文:仁者文者学者 535

叩问刑事政策之门 539

经济分析之于刑事法的意义 540

一部富有时代理念的力作——解读《环境资源保护与环境资源犯罪》 542

文化是限制犯罪的媒介 544

权利的阐释及其实现 546

后记 54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