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
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

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武衡,杨浚主编;《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辑
  • 出 版 社: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800920275
  • 页数:566 页
图书介绍:本书回顾和总结了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与成就、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编制和执行、及科技情报工作和国际科学技术与交流等。
《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目录

第一编 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与成就 1

目录 1

第一章 新中国初期的科学技术工作(一九四九——一九五五年) 4

第一节 新中国科学技术工作的建立 4

第二节 新中国科学技术队伍的建设 8

第三节 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的签订 9

第四节 新中国初期科学技术工作的主要成就 12

第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科学技术工作(一九五六——一九六六年) 15

第一节 “向科学进军”和“双百”方针的提出 15

一、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成立国家技术委员会 15

二、贯彻“双百”方针,发扬学术民主 17

一、编制第一个全国性的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8

第二节 有计划地发展科学技术事业 18

二、编制第一个全国性的科学技术研究年度计划 19

第三节 建立和健全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与管理机构 20

一、初步建立中国科学技术研究系统 20

二、建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21

第四节 科学技术工作的调整 23

一、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大跃进”对科学技术工作的影响 23

二、纠正“左”的偏向,制定《科研工作十四条》 23

三、召开广州会议,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27

第五节 科学技术工作的发展 29

一、编制《一九六三至一九七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29

三、制定发展科学技术的若干政策条例 31

二、编制《一九六三至一九七二年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31

四、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科技战线的主要任务 35

第六节 科学技术工作的成就 36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科学技术工作(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 41

第一节 科学技术工作遭受严重摧残 41

第二节 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 42

第四章 新时期的科学技术工作(一九七七——一九八五年) 48

第一节 科学技术工作的重大转折 48

一、举行科学教育座谈会,恢复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48

二、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 50

第二节 科学技术工作的拨乱反正 53

一、平反冤假错案,肃清“左”的余毒 53

三、普查科技队伍 54

二、恢复科技队伍管理机构 54

四、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56

五、恢复技术职称评定 58

第三节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提出和执行 59

第四节 发展科学技术的新方针 63

第五节 发展科学技术的重大措施 65

一、组织全国力量进行科技攻关 65

二、选拔科技人员担任领导职务 66

三、成立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 67

四、制定技术政策和编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68

五、加强科学技术立法 70

一、科学技术领导机构的改革 73

第六节 科学技术工作的新局面 73

二、中小城市科学技术工作蓬勃发展 76

三、农村科学技术工作阔步前进 78

第七节 科学技术体制的改革 81

第二编 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编制和执行 89

第五章 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89

第一节 向科学进军 89

第二节 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 92

第三节 《十二年科学规划》的执行 98

一、一九五六年四项紧急措施 98

二、明确科学技术工作体制 100

三、制定年度科学技术计划 101

第四节 丰硕成果 102

第六章 一九六三年至一九七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107

第一节 《十年科学规划》的制定 107

第二节 《十年科学规划》的重点任务 111

一、农业 111

二、工业、交通运输和资源勘探 112

三、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 113

四、其他 114

第三节 《十年科学规划》的执行情况 114

一、下达和落实规划任务 114

二、积极创造条件,缩短从研究到应用的周期 115

三、“文化大革命”对执行规划的冲击 118

第一节 《八年科学规划》的制定 120

第七章 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五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120

第二节 《八年科学规划》的基本内容 123

一、农业 124

二、资源和自然条件 125

三、能源 126

四、工业 126

五、医药和环境保护 127

六、新兴技术 128

七、自然科学理论 128

第三节 《八年科学规划》的执行 130

第八章 制定和执行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经验教训 134

第一节 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必要性 134

第二节 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 135

第三节 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原则 137

第四节 实现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重要保证 138

第三编 科学技术成果管理 144

第九章 科学技术成果的鉴定与登记 144

第一节 科学技术成果的鉴定 144

一、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制度的形成 144

二、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制度的执行 146

第二节 科学技术成果的登记 147

一、科学技术成果登记制度的形成 147

二、科学技术成果登记制度的执行 149

三、科学技术成果的档案管理 150

第一节 多种形式的科学技术成果交流 153

一、举办科学技术成果展览会 153

第十章 科学技术成果的交流和推广 153

二、出版科学技术成果专刊 155

三、利用声像手段普及科学技术成果 156

第二节 科学技术成果推广的机制 156

一、有计划地推广科学技术成果 156

二、科学技术成果的有偿转让 160

三、技术市场的兴起和发展 161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成果的奖励 166

第一节 科学技术成果奖励制度的形成 166

第二节 发明、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 171

一、《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和《有关生产的发明、技术改进及合理化建议的奖励暂行条例》 171

二、《发明奖励条例》 173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奖励条例》 174

四、《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 180

第三节 自然科学奖励 183

一、《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暂行条例》 183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 186

第四节 科学技术进步奖励 188

第十二章 专利制度与专利管理 191

第一节 解放初期的专利工作 191

第二节 中国专利制度的建立 192

一、中国专利制度的筹建 192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专利法 193

三、专利工作的开展 195

一、国家预算拨款 202

第一节 科学技术经费的构成和开支范围 202

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经费 202

第四编 科学技术条件工作 202

二、国家预算外资金 206

第二节 科学技术经费不断增长 206

第三节 科学技术经费的管理 212

一、科学技术经费的管理体系 212

二、科学技术经费的预算管理 213

第十四章 科学技术物资供应 215

第一节 科学技术物资的计划供应与管理 215

一、科学技术物资计划供应体制的沿革 216

二、科学技术物资的管理机构 221

一、中国科学器材公司的建立和发展 222

第二节 科学器材的供应与服务 222

二、建立全国科学器材供应网 223

三、开展技术服务 225

四、组织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 227

第十五章 实验室建设 228

第一节 中国科学技术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228

第二节 典型实验室简介 231

一、分子酶学实验室 231

二、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 232

三、遗传工程实验室 233

四、元素有机化学实验室 233

五、微循环研究实验室 233

七、环行铁道试验基地 234

六、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234

第三节 分析测试中心 235

第十六章 大型精密仪器的管理与开发 238

第一节 大型精密仪器的管理 238

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239

二、大型精密仪器协作共用 241

第二节 大型精密仪器的开发 242

一、电子显微镜 242

二、质谱仪 243

三、色谱仪 244

四、光谱仪 245

五、波谱仪 246

一、引进国外先进仪器制造技术 247

第三节 技术引进和技术交流 247

二、国际实验技术交流 248

第十七章 实验动物与化学试剂 249

第一节 实验动物科技工作 249

第二节 化学试剂的研制开发 254

第五编 科技情报工作的建立和发展 261

第十八章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工作的发展历程 262

第一节 科学技术情报工作的创立 262

一、建立科技情报工作的历史背景 262

二、科技情报工作的起步 264

三、奠定组织建设和业务建设的初步基础 265

一、科学技术情报工作的调整 266

第二节 科学技术情报工作从调整到发展 266

二、科学技术情报工作的迅速发展 268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科学技术情报工作 270

一、七十年代初期出现的转机 271

二、七十年代中期出现的转机 272

第四节 科学技术情报工作新的发展阶段 273

一、适应工作重点转移,提出科技情报工作新方针 273

二、部署科技情报工作重点任务 274

三、组织建设和业务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275

第十九章 规划和立法 277

第一节 科技情报工作的规划 277

一、《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二年科学技术情报工作规划(草案)》 277

二、《全国科学技术情报工作十年发展规划》 278

三、科技情报工作专项规划 279

第二节 科技情报工作的法令和规定 281

一、《关于开展科学技术情报工作的方案》 281

二、《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情报工作的通知》 281

三、《国家科委关于加强全国科技情报工作的意见》 283

四、《全国科学技术情报工作条例》 284

五、《中国国家科技情报政策》 284

第二十章 组织建设 286

第一节 系统与体制 286

一、情报系统和情报网建设 286

二、情报干部队伍建设 289

第二节 情报体制改革 290

第一节 文献基础工作 292

一、文献编译报道工作 292

第二十一章 业务建设 292

二、文献分类法和主题词表 295

三、文献标准化工作 296

四、书刊资料进口工作 297

第二节 情报分析研究工作 299

第三节 情报手段现代化 300

一、计算机情报检索 301

二、机器翻译 303

三、声像技术 305

四、复印技术 305

第四节 情报学术活动 307

第五节 国际科技情报合作与交流 309

一、从单纯提供科技文献服务到提供综合服务 312

第二十二章 服务和效果 312

第一节 情报服务的发展变化 312

二、从被动的无偿服务到主动的面向社会服务 313

第二节 情报服务效果 314

第六编 国际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 322

第二十三章 中国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概述 322

第一节 三十六年的历程 322

一、最初发展阶段 322

二、调整阶段 322

三、动乱阶段 323

四、新的发展阶段 323

一、管理体制的形成 333

第二节 科技外事工作的组织管理 333

二、组织管理工作的完善 335

第三节 对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基本认识 337

一、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337

二、国家管理是开展对外科技活动的强大杠杆 337

三、科技外事工作的外交制约因素和相对独立性 338

四、收获和成果 339

第二十四章 同社会主义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341

第一节 科技合作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341

一、科技合作协定的签订 341

第二节 同欧洲社会主义国家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的执行情况 343

一、苏联 343

二、曲折的发展道路 343

二、捷克斯洛伐克 346

三、罗马尼亚 347

四、匈牙利 348

五、民主德国 349

六、波兰 350

七、阿尔巴尼亚 351

八、保加利亚 353

九、南斯拉夫 354

第三节 同亚洲和拉美社会主义国家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的执行情况 356

一、朝鲜 356

二、蒙古 358

三、越南 359

四、古巴 362

第一节 建立和发展科技合作关系的特点 364

一、共同的命运与共同的愿望 364

第二十五章 同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364

二、合作国家日益增多 365

三、合作规模日渐扩大 367

第二节 同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368

一、巴基斯坦 368

二、印度 369

三、印度尼西亚 369

四、柬埔寨 370

五、菲律宾 371

七、泰国 372

六、孟加拉 372

八、伊朗 373

九、土耳其 373

第三节 同非洲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374

一、阿尔及利亚 374

二、埃及 374

三、苏丹 376

四、摩洛哥 376

第四节 同拉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377

一、墨西哥 377

二、阿根廷 377

四、巴西 378

三、智利 378

五、秘鲁 379

第二十六章 同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380

第一节 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 380

一、从民间交流开始 380

二、官方科技合作的闸门终于被打开 382

三、走上按政府协定合作的轨道 382

第二节 同亚太地区和北美发达国家政府间的科技合作 383

一、日本 383

二、澳大利亚 384

三、新西兰 385

四、美国 385

五、加拿大 387

第三节 同欧洲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 388

一、法国 388

二、意大利 390

三、联邦德国 390

四、英国 391

五、瑞典 393

六、丹麦 393

七、希腊 394

八、奥地利 394

九、西班牙 395

十、比利时—卢森堡经济联盟 395

十一、欧洲共同体 395

第一节 参加社会主义国家的多边科技合作与活动 397

一、联合原子核研究所 397

第二十七章 多边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397

二、渔业、海洋学和湖沼学研究 398

三、热带电器试验 399

第二节 参加联合国系统的有关组织和多边科技活动 400

一、科学和技术发展政府间委员会 400

二、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 401

三、发展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政府间委员会 401

四、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402

五、国际原子能机构 402

六、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402

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403

七、世界卫生组织 403

九、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404

十、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404

十一、联合国大学 404

十二、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 405

第三节 参加国际科技组织和多边国际学术活动 405

一、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 406

二、国际标准化组织 406

三、国际电工委员会 407

四、世界采矿大会 407

五、国际宇航联合会 407

六、国际大坝委员会 408

七、世界工程师组织联合会 408

第一节 民间对外科技交流 409

第二十八章 民间对外科技交流和地方科技外事工作 409

一、中国科学院 410

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410

三、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 411

第二节 地方科技外事工作 412

一、地方科技外事工作职能的转变 412

二、地方科技外事工作蓬勃发展 413

第七编 地方科学技术工作 419

第二十九章 地方科学技术工作的创建与发展 419

第一节 地方科学技术工作的创建 419

一、地方科学技术工作的初创 419

二、地方科学技术研究体系的建立 421

一、地方科学技术工作迅速发展 424

第二节 地方科学技术工作的发展 424

二、地方科学技术工作在调整中发展 429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中的地方科学技术工作 433

一、地方科学技术工作瘫痪 433

二、地方科学技术工作开始复苏 435

第四节 地方科学技术工作的全面发展 435

一、地方科学技术工作的恢复 436

二、地方科学技术工作的整顿 438

三、地方科学技术工作全面发展 440

第三十章 城市科学技术工作 445

第一节 城市科学技术工作的成就 445

一、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城市科技工作管理体系 445

二、建成了一支具有相当实力的科技队伍 446

三、取得了大量科学技术成果 447

第二节 大城市科学技术工作 448

一、发挥大城市的科技优势 448

二、建立新兴技术的“源泉区” 449

三、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工业 450

四、积极推动郊区农业的现代化 451

五、发展医药卫生技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452

六、改善城市环境 452

七、发展软科学研究,为城市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53

八、向全国各地扩散和转移科技成果 453

第三节 中小城市科学技术工作 455

一、依靠科学技术振兴城市经济 455

二、加强同大城市的协作 457

三、坚持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459

四、加强厂矿企业科技工作,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461

第四节 沿海开放城市科学技术工作 461

一、积极引进技术,改变生产面貌 462

二、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 463

三、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开发本地资源 463

四、广泛开展国内联合和协作 464

第三十一章 农村科学技术工作 466

第一节 农业科学技术工作 466

一、农业科技工作的基础 466

二、农业科技工作的重大变革 469

第二节 乡镇企业科学技术工作 475

一、乡镇企业科技工作的发展 476

二、用科学技术武装乡镇企业 477

三、研制开发新产品 479

第三节 把科学技术的星火撒向农村 480

一、“星火计划”的诞生 480

二、“星火计划”的内容 482

三、“星火计划”的实施 483

第三十二章 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科学技术工作 485

第一节 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科学技术工作的基础 485

一、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科技工作的地位 485

二、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科技工作的基础 486

第二节 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科学技术工作的发展 488

一、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少数民族科技干部 488

二、推广适用技术,改进生产方式 489

三、建立与发展科研机构和科技队伍 491

四、接受全国支援,广泛开展科技协作 493

五、开展资源考察,为开发和利用创造条件 494

第三节 科学技术工作对当地其他事业的促进 497

一、推动城市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497

二、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498

三、推动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500

四、推动沙漠的改造与治理 503

五、提高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504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事业大事记(一九四九——一九八五年) 508

附录二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届领导人名单 534

彩色插图目录 538

英文目录 54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