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蒙古族文学史  1
蒙古族文学史  1

蒙古族文学史 1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荣苏赫等主编
  • 出 版 社: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805273901
  • 页数:646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普希金童话下一篇:无居随笔
《蒙古族文学史 1》目录

目录 1

第一编 远古文学(?—公元1205年)社会文化概况 14

第一章 神话传说 21

第一节 神话传说的产生和发展 21

第二节 图腾神话 24

一、狼、鹿图腾崇拜 25

二、熊图腾崇拜 28

三、牤牛图腾崇拜 31

四、天鹅图腾崇拜 32

五、鹰图腾崇拜 35

六、树木图腾崇拜 37

一、部落祖先神话——《天女之惠》 40

第三节 族源神话传说 40

二、《蒙古秘史》中的祖先传说 42

三、《史集》中的祖先传说——《额尔古涅——昆》 46

第四节 开辟神话、解释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神话 49

一、开辟神话 49

二、解释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神话 56

第五节 牲畜保护神的神话传说——《吉雅其》、《保牧乐》 62

第六节 神话传说的地位及影响 67

第二章 萨满教祭词、神歌 75

第一节 远古蒙古萨满教的产生发展和祭词、神歌的搜集研究 75

一、远古蒙古萨满教的产生发展 75

二、祭词、神歌的搜集研究概况 77

一、萨满祭词、神歌的性质 81

第二节 萨满祭词、神歌的性质和分类 81

二、萨满祭词、神歌的分类 83

第三节 萨满祭词、神歌的思想内容 95

一、“万物有灵”和借助幻想的形式支配自然 96

二、图腾、“苏勒德”崇拜和氏族制的社会关系 104

三、最高神“长生天”和阶级分化的加剧 109

第四节 萨满祭词、神歌的形式特征 113

一、形象性、抒情性、戏剧性 113

二、歌、舞、乐三位一体 123

三、间于唱诵之间的祭词 126

四、复沓与祭祀礼仪 128

一、萨满祭词、神歌是蒙古族抒情文学的源头 131

二、祝赞词和风俗礼仪歌的分化及流变 131

第五节 萨满祭词、神歌的地位及影响 131

三、萨满教的拜天世界观成为贯穿古代蒙古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 133

第三章 祝词赞词 136

第一节 祝词、赞词的产生及其研究 136

一、史前民俗与祝词、赞词的产生 137

二、祝词、赞词的搜集出版和研究 140

第二节 狞猎生活祝祷词 142

第三节 早期畜牧业祝赞词 155

一、为牲畜祭洒招福 156

二、游牧禁忌祷告 163

三、牲骨崇拜祝赞 166

第四章 民歌 178

第一节 民间口传资料中的远古民歌遗存 179

一、搜集研究概况 179

二、《摇篮曲》 181

三、《招魂歌》 186

四、《撒曲拉》 192

第二节 历史文献中的远古民歌遗存 194

一、研究概况 195

二、《翁吉剌惕歌》 196

三、《札木合的战歌》 200

四、《游牧民歌》 204

第三节 远古民歌与历史上北方民族民歌的关系 207

一、与匈奴民歌的关系 208

二、与鲜卑民歌的关系 210

三、与突厥民歌的关系 214

第四节 远古民歌概观 216

第一节 蒙古英雄史诗的分布、搜集、整理、出版和研究 219

第五章 中短篇英雄史诗 219

一、蒙古英雄史诗的分布 220

二、中短篇英雄史诗的搜集、整理、出版、研究 223

第二节 中短篇英雄史诗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分类 226

一、中短篇英雄史诗的产生 226

二、中短篇英雄史诗的发展及其历史类型 228

第三节 中短篇英雄史诗的思想内容 234

一、“婚姻”主题与氏族制的分化 234

二、“征战”主题与部落间的战争 237

三、形象的生活画卷与历史的百科全书 240

第四节 中短篇英雄史诗的结构布局 243

一、序诗 243

二、正篇 246

三、尾声 249

第五节 中短篇英雄史诗的形象描绘及其艺术特色 250

一、以神幻浪漫为主的创作手法 250

二、类型化的形象描绘 252

三、动静结合的夸张渲染和精雕细刻 254

第六节 中短篇英雄史诗的历史地位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58

一、历史地位 258

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59

第六章 长篇英雄史诗《江格尔》 261

第一节 《江格尔》的产生流传地域和搜集出版研究 261

一、《江格尔》的产生流传地域 261

二、天才的口头诗人江格尔奇 264

三、《江格尔》的搜集、出版、研究 266

第二节 《江格尔》产生和形成的年代 272

第三节 《江格尔》的思想内容 276

一、部落联盟故事 276

二、婚姻故事 278

三、征战故事 279

四、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及文化背景 280

第四节 《江格尔》的艺术形象 282

一、《江格尔》艺术形象的分类 282

二、《江格尔》艺术形象的历史演变过程和总体特征 290

第五节 《江格尔》的艺术结构 291

一、分章结构 292

二、总体结构 294

第六节 《江格尔》的艺术特色 296

一、宏大的并列复合结构 296

二、类型化形象的个性趋向 297

三、富于变化的音韵格律 298

四、粗犷遒劲的草原风格 305

第七节 《江格尔》在蒙古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311

一、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11

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12

第二编 中古文学[上](公元1206—1368年)社会文化概况 314

第七章 历史文学《蒙古秘史》 322

第一节 《秘史》的版本、文字、成书时间和研究概况 322

一、《秘史》的面世及版本 322

二、《秘史》的书写文字 323

三、《秘史》的成书年代 324

四、《秘史》的作者 324

五、《秘史》的研究概况 325

第二节 《秘史》的思想内容 331

一、统一是概括全书的主题 332

二、团结是贯串全书的主线 336

三、忠诚、信义、勇敢是衡量全书人事的道德标准 338

四、训谕是写作全书的目的 341

第三节 《秘史》的文学性 344

一、《秘史》的历史性和文学性 344

二、《秘史》的历史文学体裁 346

三、《秘史》的形象性 348

四、《秘史》的抒情性 354

五、《秘史》的人物形象 360

六、《秘史》的语言艺术 368

第四节 《秘史》的地位及影响 371

第八章 箴言训谕诗 375

第一节 箴言、训谕诗的产生及其特征 375

第二节 《成吉思汗的箴言》 382

一、《成吉思汗的箴言》的形成和流传 382

二、《成吉思汗的箴言》的思想内容 383

第三节 《智慧的钥匙》 401

一、《智慧的钥匙》的流传和出版 401

二、《智慧的钥匙》的思想内容 402

第四节 箴言、训谕诗的艺术特征 415

第九章 叙事诗 421

第一节 叙事诗的产生及其特征 421

第二节 《征服三百泰亦赤兀惕人的传说》 427

第三节 《孤儿传》 435

第四节 《箭筒士阿尔嘎聪的传说》 442

第五节 《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 450

一、抄本和故事内容 451

二、形象与思想倾向 454

三、艺术特色 463

第十章 祝词赞词 467

第一节 祝词、赞词的演变发展及其所反映的生产和生活 467

第二节 牧业生产和五畜祝赞词 473

一、马群管理仪俗祝赞 474

二、牛羊饲护风情祝颂 481

三、骆驼祝赞 486

第三节 蒙古包、毡子祝赞词 490

一、蒙古包祝词 491

二、毡子赞词 501

第四节 饮食宴飨祝赞词 505

一、乳制品——奶酒祝赞风情 506

二、肉食品——术斯祝颂仪礼 513

第十一章 民歌 524

第一节 劳动歌 524

一、《呔咕歌》是一种畜牧业劳动习俗歌 524

二、《呔咕歌》的搜集研究 527

三、《呔咕歌》的产生形成 528

四、《呔咕歌》的锡林郭勒变体 530

第二节 兵役歌 532

一、《金帐桦皮书》 532

二、《阿莱钦柏之歌》 541

一、蒙古族宴饮礼俗及宴歌的产生 547

第三节 宴歌 547

二、蒙、元时期的宴饮礼俗及其宴歌的演唱 548

三、《蒙古风俗鉴》记录的宴歌 550

第四节 蒙、元民歌的发展 557

第十二章 佛教文学 558

第一节 蒙古佛教文学的产生发展和研究概况 558

一、蒙古佛教文学的产生发展 558

二、蒙、元佛教文学的研究概况 560

第二节 佛教箴言诗 561

一、《人生德行箴言诗》 562

二、《屏风木刻箴言诗》 564

第三节 蒙译佛经跋诗 566

一、搠思吉斡节儿的《〈入菩萨行经释〉跋诗》 566

二、《〈圣五主尊大乘经〉跋诗》 569

第四节 蒙古佛教赞颂诗 574

一、《摩诃噶剌神颂》 574

二、《居庸关铭诗》 577

第五节 元代蒙古佛教文学的地位及影响 581

第十三章 汉文创作 586

第一节 概述 586

一、概况 586

二、汉文创作繁荣的原因 587

三、汉文创作所占的地位 590

第二节 诗歌创作 592

一、伯颜及元前期诗人 593

二、元中后期诗人泰不华、月鲁不花、聂镛、买闾 597

三、帝王及太子公主的诗歌创作 605

第三节 元代杰出的蒙古族诗人萨都剌 610

一、萨都剌的族籍、生平 610

二、萨都刺诗歌的思想内容 614

三、萨都剌诗歌的艺术特色 618

第四节 散曲创作 622

一、蒙古民族对散曲形成的贡献 622

二、伯颜和不忽木 624

三、阿鲁威、孛罗、童童 627

第五节 杂剧创作 633

一、杨景贤的生平经历及其杂剧创作 633

二、杂剧《西游记》 636

三、杨景贤杂剧对后世的影响 641

后记 64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