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国教育大事典  1840-1949
中国教育大事典  1840-1949

中国教育大事典 1840-1949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2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英杰主编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33839552
  • 页数:1084 页
图书介绍:
《中国教育大事典 1840-1949》目录

卷一 总类 1

北京政府的教育宗旨与其实施 1

清政府的教育宗旨与其实施 1

一、教育宗旨 1

卷一 总类 1

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与其实施 3

革命老区的教育方针政策 8

二、学校系统 12

1902年的学校系统 12

1912年的学校系统 14

1904年的学校系统 14

1922年的学校系统 15

1932年的学校系统 16

1945年的学校系统 17

三、教育行政机构 19

学部 19

教育部的机构设置 20

教育部机关的人员编制 22

中央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人(正职)一览表 22

中央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人员(副职)一览表 24

省教育行政机构 25

县教育行政机构 26

视学(督学)机构与人员 26

视学的任务与要求 29

四、教育管理 31

教育事业的发展 31

调查统计制度 33

训育与管理 34

导师制及其实施 36

教科用书的编审 38

教育经费 40

损资兴学的奖励 46

私立学校的管理 47

私立学校的发展 50

教职员的退休与抚恤 51

教师节 55

五、体育、卫生、军训 55

学校体育的发展 55

各级学校体育设备标准 59

学校运动会 61

早期的体育专修科和体育学校 62

学校卫生 62

学校军事训练 64

学生的军训组织与教学科目 66

六、教育团体及教育期刊 68

教育团体的管理 68

各省教育总会联合会 69

会国教育会联合会 70

附: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章程 71

中华职业教育社 73

中华教育改进社 77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79

中国教育学会 81

附:教育团体一览 82

教育期刊一览 83

七、学生运动与学生团体 90

五四学生运动 90

“一二·九”运动 91

“五二○”运动 93

学生团体 97

八、考察与留学 98

出国游历考察 98

来华考察与讲学 99

出国留学政策 101

出国留学生的管理 103

留学美国与清华学堂的创办 107

附:清华学堂章程 109

留学日本 112

留学欧洲 114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119

附:蔡元培等人公启 120

出国留学生的统计 127

卷二 基础教育 130

一、中小学的创办与发展 130

小学的创办和发展 130

卷二 基础教育 130

义务教育的沿革 133

改良私塾 135

简易小学 137

短期小学 137

中学的创办与发展 138

国立中学的沿革 140

公立和私立中学校数及其比率 143

公立和私立中学在校学生数及其比率 143

中学在中等学校中的比率 144

革命老区初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44

革命老区中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49

二、中小学的宗旨、学制与课程 154

小学教育的宗旨与培养目标 154

中学教育的宗旨与培养目标 155

小学学制 156

中学学制 156

小学课程设置 157

中学课程设置 166

革命老区的小学课程设置 183

革命老区的中学课程设置 187

三、中小学的课程、教材与教法 193

中小学课程标准的制订 193

中小学教科书的编辑方针 196

中小学教科书的出版发行 197

(一)修身课 199

小学修身课的设置 199

小学修身的教学要求与内容 200

中学修身课的设置 200

中学修身的教学要求 200

中学修身的教学内容 200

(二)读经讲经课 201

小学读经讲经课的设置 201

小学读经讲经的教学要求与内容 201

中学读经讲经课的设置 201

中学读经讲经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201

(三)公民课 202

小学公民课的设置 202

小学公民的教学目标 202

小学公民的教学内容 203

小学公民教科书 208

初级中学公民课的设置 208

初级中学公民的教学目标 209

初级中学公民的教学内容 209

高级中学公民课的设置 210

高级中学公民的教学目标 211

高级中学公民的教学内容 211

中学公民教科书 213

中学法制及理财课的设置 214

中学法制及理财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214

高级中学人生哲学课的教学 214

高级中学社会问题课的教学 214

(四)法制理财、人生哲学、社会问题及论理课 214

高级中学论理课的教学 215

(五)小学国语课 216

小学国语课的设置 216

小学国语的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 216

小学国语的教学内容 218

小学作文教学 224

注音符号、普通话 225

小学国语的教学方法 226

小学国语教科书 229

小学国语教科书的编选原则 230

小学国语教科书的程度和分量 232

革命老区的小学国语教学 233

(六)中学国文课 234

中学国文课的设置 234

中学国文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235

中学国文的时间支配 236

中学国文的教学内容 237

中学国文的教材大纲 238

中学国文的阅读教学 240

中学国文的作文教学 241

中学国文的说话教学 242

中学国文的文法、修辞教学 243

中学国文的书法教学 243

中学国文课本课文长短的比较 243

中学国文课本中文言文的比重 244

中学国文教科书 245

革命老区的中学语文课本 246

(七)外国语课 248

中学外国语课的设置 248

中学外国语的教学目标 248

初级中学外国语的教学内容 249

高级中学外国语的教学内容 251

初级中学外国语的教学方法 252

高级中学外国语的教学方法 253

中学英语教科书 254

中学英语教科书的内容与程度 255

中学英语辅助读物 257

(八)数学课 257

小学算术课的设置 257

小学算术的教学目标 257

小学算术的教学内容 258

小学算术的教法要点 263

小学算术的教科书 264

中学数学课的课程设置 268

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 270

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 271

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 272

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 274

初中数学的教法要点 277

高中数学的教法要点 278

中学数学的教科书 281

(九)物理课 287

中学物理课的课程设置 287

中学物理的教学目标 288

中学物理的教学内容 288

中学物理的实验 294

中学物理教学法 298

中学物理的教科书 300

(十)化学课 302

中学化学课的设置 302

中学化学的教学目标 303

中学化学的教学内容 304

中学化学的实验 305

中学化学的教法要点 307

中学化学教科书 308

(十一)博物、生物及矿物课 310

中学博物课的设置 310

中学博物的教学目标 310

中学博物的教学内容 310

中学博物的教学方法 311

中学博物的教科书 312

初级中学植物学的课程设置 312

初级中学植物学的教学目标 312

初级中学植物学的教学内容 312

初级中学植物学的教学方法 313

初级中学植物学的教科书 313

初级中学动物学的课程设置 313

初级中学动物学的教学目标 313

初级中学动物学的教学内容 314

初级中学动物学的教学方法 314

初级中学动物学的教科书 314

高级中学生物学的课程设置 315

高级中学生物学的教学目标 315

高级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内容 316

高级中学生物学的教学方法 318

高级中学生物学的教科书 318

中学矿物课的教学 319

(十二)自然课 320

小学自然课的设置 320

小学自然的教学目标 320

小学自然的教学内容 321

小学自然的教学方法 326

初级中学自然课的课程设置 326

初级中学自然的教学内容 327

初级中学自然的教学目标 327

初级中学自然的教学方法 328

初级中学自然的教科书 328

(十三)卫生、生理卫生课 328

小学卫生课的设置 328

小学卫生的教学目标 329

小学卫生的教学内容 329

小学卫生的教学方法 331

小学卫生的教科书 331

初级中学生理卫生的教学目标 332

初级中学生理卫生课的课程设置 332

初级中学生理卫生的教学内容 333

初级中学生理卫生的教学方法 334

初级中学生理卫生的教科书 335

高级中学卫生课教学 336

(十四)历史课 336

小学历史课的设置 336

小学历史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337

小学历史教科书 337

中学历史课的设置 338

中学历史的教学目标 339

中学历史的教学内容 341

中学历史的教法要点 344

中学历史的作业要求 347

中学历史教科书 350

(十五)地理课 350

小学地理课的设置 350

小学地理的教学目的和内容 350

小学地理教材 351

小学地理的教学方法 351

中学地理课的设置 352

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 353

中学地理的教学内容 354

中学地理的教学方法 357

中学地理教科书 359

(十六)社会课、常识课 361

小学社会课的设置 361

小学社会的教学目标 361

小学社会的教学内容 362

小学社会的教学方法 368

小学社会教科书 370

小学常识课的设置 370

小学常识的教学目标 371

小学常识的教学内容 371

小学常识的教学要点 375

小学常识教科书 377

(十七)小学手工、劳作、家事课 377

小学手工课的教学 377

小学缝纫课的教学 378

小学家事课的教学 378

小学农业课的教学 378

小学女红课的教学 378

小学工用艺术课的教学 379

小学工作课的设置与教学目标 379

小学工作的教学内容 379

小学工作的教学方法要点 381

小学劳作课的设置与教学目标 382

小学劳作的教学内容 383

小学劳作的教学方法要点 386

小学劳作(手工)的教科书 387

(十八)中学手工、劳作、家事课 387

中学手工课的教学 387

初级中学艺术课的教学 388

初级中学劳作课的课程设置 389

初级中学劳作的教学目标 389

初级中学劳作的教学内容 389

初级中学劳作的教学方法要点 393

中学女生家事园艺课的教学 393

初级中学女生家事的教学目标 394

初级中学女生家事课的设置 394

初级中学女生家事的教学内容 395

初级中学女生家事的教学方法要点 397

高级中学劳作(男生)课的教学 398

高级中学女生家事课的教学 400

中学劳作(手工)家事的教科书 402

(十九)体育、童子军、军训及军事看护课 403

小学体育课的设置 403

小学体育的教学目标 403

小学体育的教学内容 405

小学唱游课的设置 410

小学唱游的教学目标 410

小学唱游的教学内容 410

初级中学体育课的设置 411

初级中学体育的教学目标 412

初级中学体育的教学内容 412

初级中学童子军课的教学 413

高级中学体育课的设置 413

高级中学体育的教学目标 413

高级中学体育的教学内容 414

中小学体育教材 415

革命老区小学的体育教学 415

高级中学军训课的教学 415

高级中学军事看护课的教学 416

(二十)音乐课 417

小学音乐课的设置 417

小学音乐的教学目标 418

小学音乐的教学内容 419

小学音乐的教学方法要点 423

小学音乐的教科书 425

中学音乐课的设置 426

中学音乐的教学目标 427

中学音乐的教学内容 428

中学音乐的教学方法要点 431

中学音乐的教科书 433

(二十一)美术课 434

小学美术(图画)课的设置 434

小学美术的教学目标 435

小学美术的教学内容 435

小学美术的教学方法要点 440

小学美术的教科书 441

中学美术课的设置 442

中学美术的教学目标 443

中学美术的教学内容 443

中学美术的教学方法要点 446

中学美术的教科书 447

四、中小学训育 448

小学训育的目的任务 448

小学生行为规范 450

中学训育的目的任务 452

中学训育的内容 453

中学生的行为规范 455

中小学训育的措施 457

中小学训育的管理 457

革命老区小学的道德行为教育 458

五、中小学体育、卫生、童子军、军训 460

中小学体育 460

中小学卫生教育 460

中国童子军的成立与发展 461

中国童子军的组织 462

中国童子军的教育纲领 463

中国童子军的重要活动 464

高级中学学生军训 464

六、中小学师资 464

小学教职员队伍的发展 464

小学教师的学历 465

小学教师的聘任 466

小学教师的职责 467

小学教师的考核 467

小学教师的在职进修 469

小学教师的薪俸 471

中学教职员队伍的发展 473

中学教师的学历 474

中学教师的聘任 475

中学教师的职责 475

中学教师的考核 476

中学教师的在职进修 477

中学教师的薪俸 478

革命老区小学教师的学历 479

革命老区小学教师的职责 480

革命老区小学教师的考核 480

革命老区小学教师的聘任 480

七、中小学的管理 481

小学教育的管理体制 481

中学教育的管理体制 484

小学的行政组织与人员编制 486

中学的行政组织与人员编制 487

小学校长的任免与职责 489

中学校长的任免与职责 489

小学的招生制度 492

中学的招生制度 494

小学的学藉管理 495

中学的学籍管理 496

中学的毕业生会考 497

革命老区中小学的管理 498

革命老区中小学的行政组织与人员编制 500

革命老区中小学的校长的任免与职责 503

革命老区中小学的招生制度 503

革命老区中小学的学籍管理 504

八、中小学的校外教育 505

校外教育的创办与发展 505

校外教育场所--博物苑、图书馆和儿童文化馆 508

校外教育场所--工华难童收容所 509

校外教育场所--中华儿童新村 509

校外教育场所--上海儿童福利站 510

校外教育活动--举办展览会、讲习会和乐园会 510

校外教育活动--拍摄儿童影片 511

校外教育活动--开办体校和举行运动会 511

校外教育活动--成立儿童剧团 512

校外教育团体--劳动童子团 514

校外教育团体--中国童子军 514

校外教育团体--赤色儿童团和山海儿童社会 515

革命老区的校外教育团体 516

校外教育团体--新安旅行团 516

附:1895--1940年一些校外教育团体简表 519

校外教育读物--少年儿童杂志举要 524

附:1886--1949年其他少年儿童杂志简表 533

校外教育读物--少年儿童报纸举要 536

附:1910--1948年其他少年儿童报纸简表 539

校外教育读物--成人报刊上的儿童副刊 541

革命老区的儿童报刊 543

九、幼儿教育 546

幼儿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546

幼儿教育机构的学制 548

幼儿教育机构的管理 548

幼儿教育机构的规模与编制 548

幼儿教育机构的经费与设备 548

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目标 549

幼儿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与内容 549

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 551

幼儿教育机构的师资 552

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活动方式 552

中国幼稚教育研究会 553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 553

南京鼓楼幼稚园 553

南京燕子矶乡村幼稚园 557

浙江大学教育系培育院 557

革命老区幼儿教育创办的目的任务 558

革命老区幼儿教育的发展与类型 558

革命老区幼儿教育的管理 559

革命老区幼儿教育师资的培养与提高 560

革命老区幼儿教育的目标 561

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 561

十、特殊教育 563

特殊教育的提出及其范畴 563

特殊教育的创办和发展 564

特殊教育的管理 566

特殊教育的办学经费 566

中国早期盲校举例 568

中国最早的聋哑学校 568

盲校的课程设置 569

盲校的培养目标 569

盲校的教材与读物 571

盲校的师资培训 571

盲校特殊教学设备 573

盲校的教学手段--盲字 573

聋哑学校的培养目标 574

聋哑学校的学制与课程设置 574

聋校特殊教学设备 575

聋哑学校的教学手段 575

中华盲哑教育社 576

中国盲民福利协会 577

卷三 高等教育 578

卷三 高等教育 578

一、高等学校的宗旨、发展与组织 578

高等学校的宗旨 578

高等学校的发展 578

附:1907--1947年专科以上学校发展简表 581

附:1948年公私立高等学校名单 582

大学、独立学院的院系设置 587

附:中央大学、北大、清华的院系设置 590

专科设置 591

大学预科 592

大学先修班 592

高等学校的行政组织 593

二、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 596

大学经学科各系(门)的课程 596

大学文科各系(门)的课程 596

大学理科各系(门)的课程 601

大学法科各系(门)的课程 607

大学教育科各系的课程 613

大学农科各系(门)的课程 613

大学工科各系(门)的课程 618

大学商科各系(门)的课程 627

大学医科各系(门)的课程 631

高等学校学分制的实施 637

高等学校学生的入学资格 639

高等学校的统一招生政策 639

三、高等学校的学生与管理 639

高等学校的统一招生 640

高等学校各科在校学生数 642

高等学校学生的性别 644

高等学校的学籍管理 645

高等学校的训育与管理 647

高等学校的毕业制度与服务 649

高等学校各科毕业生数 651

四、高等学校的教员 653

高等学校教员的资格 653

高等学校教员的聘任 654

高等学校教员的职责与考核 656

高等学校教员的薪俸 657

高等学校教员的奖励与研究进修 658

五、高等学校的研究机构与学位制 659

高等学校的研究机构 659

高等学校的研究生 662

高等学校的学位制 663

卷四 职业教育 665

卷四 职业教育 665

一、职业学校的创办与发展 665

早期专业技术学堂的创办 665

实业学堂(学校)的创办与发展 665

职业学校的发展 668

实业学堂办学宗旨 670

二、职业学校的宗旨 670

实业学校办学宗旨 671

职业学校办学宗旨 671

初等职业学校宗旨 671

中等职业学校宗旨 672

高等职业学校宗旨 672

职业补习学校宗旨 672

实业学堂(学校)的学制 673

三、职业学校的学制 673

职业学校的学制 674

四、职业学校设置原则及办法 675

实业学堂设置办法 675

实业学校设置办法 676

职业学校设置原则及办法 676

职业补习学校的设置原则及办法 678

职业学校的类别 680

五、职业学校的类别与课程设置 680

专科(专门)学校的类别 681

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原则 681

初等实业学校的科别及课程 683

中等工业学校的科别及课程 684

中等农业学校的科别及课程 685

中等商业学校的科别及课程 686

实业学堂的教师资格及聘任制度 687

实业学堂(学校)教师的培养与进修 687

六、职业学校的师资 687

实业学校教师资格及聘任制度 689

职业学校的教师资格及聘任制度 690

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与进修 691

职业补习学校和初级实用职业学校教师的资格及培养进修 692

七、职业学校的学籍管理 692

实业学校招生制度 692

职业学校的招生制度 694

职业学校学生的纳费与贷金制度 695

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待遇 696

八、职业学校的经费与基本建设 697

实业学校的经费 697

职业学校经费及支配办法 697

职业学校的仪器设备 698

职业学校的图书资料 699

九、职业教育的管理与设施 699

实业教育的管理体制 699

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 700

实业学堂的校址选择、实习场所及设施 700

职业学校的校址选择、实习场所及设施 701

实业学堂的组织机构与人员编制 702

职业学校的组织机构与人员编制 702

十、职业学校的组织机构与人员编制 702

职业学校校长的任职资格 703

附:职业教育重要法规条例简表 704

卷五 社会教育 708

一、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708

社会教育的目标 708

卷五 社会教育 708

通俗教育 709

识字教育 710

补习教育 711

附:补习学校规则 712

二、社会教育机构 715

民众教育馆 715

图书馆 718

博物馆 719

科学馆 720

国民学校 720

三、社会教育的管理与团体 722

社会教育的中央管理机构 722

社会教育的地方管理机构 722

社会教育人员的任用与资格 723

社会教育的经费 724

社会教育的人员训练 724

中国社会教育社 725

四、社会教育运动 725

国语统一运动 725

乡村教育运动 727

“军民誓约”和“五不”运动 727

新生活运动 728

特种教育 729

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 730

五、革命老区的社会教育 731

革命老区社会教育的任务 731

革命老区的俱乐部(列宁室) 731

革命老区的消灭文盲协会 732

革命老区的冬学 732

卷六 师范教育 734

卷六 师范教育 734

一、中等师范教育 734

中等师范教育的创办和发展 734

中等师范教育的学制 742

中等师范学校的任务和培养目标 745

中等师范学校的设置 747

附:全国师范学校一览 748

附:国立师范学校一览 752

中等师范(普师)的课程 753

中等师范学校的教材 761

女子师范 768

乡村师范 775

幼儿师范 778

简易师范学校和简易师范科 782

特别师范科 786

分科师范 787

中等师范学校的学校行政 793

中等师范学校的教育实习 795

中等师范学校的附属学校 796

中等师范学校的校舍和设备 796

中等师范学校学生的待遇 797

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学生的服务 798

中等师范学校的教师 800

师范学校教师的薪俸 803

革命老区的中等师范教育 803

二、高等师范教育 806

高等师范教育的创办和发展 806

高等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 809

高等师范学校的学制 810

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科设置 811

高等师范学校本科各专业的课程设置 812

附:教育部公布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1913) 814

高等师范学校的组织机构 831

高等师范学校的教育实习 832

附:师范学院学生实习及服务办法(1943) 833

高等师范学校的附属学校 835

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待遇与服务 836

高等师范学校的研究生教育 837

高等师范学校的教育科学研究 838

高等师范学校的师资 838

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1927) 839

大学教育学院(系)的学制、课程与培养目标 841

革命老区的高等师范学校 842

卷七 少数民族教育 844

一、少数民族教育的方针政策 844

清朝对异民族的教育政策 844

卷七 少数民族教育 844

清朝对满族、蒙古族的教育方针 845

民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 847

二、少数民族教育的管理 850

少数民族教育的变通管理 850

少数民族教育的管理机构 851

少数民族教育的辅助、咨议机构 853

少数民族教育的视导 855

少数民族教育的调查研究 855

少数民族教育经费 857

边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待遇 860

边远民族地区教职员的奖励制度 863

三、少数民族中小学教育 864

少数民族中小学教育的实施方针 864

少数民族中小学教育的创办与发展 867

部办小学及各省中小学 871

少数民族中小学的学制与课程 874

少数民族中小学的教材 878

四、少数民族职业教育 881

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实施方针 881

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创办与发展 882

少数民族职业学校的学制、课程与教学 885

五、少数民族师范教育 887

少数民族师范教育的实施方针 887

少数民族师范教育的创办与发展 889

少数民族师范学校的学制、课程与教学 891

六、少数民族高等教育 896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创办与发展 896

少数民族高等学校的管理 898

七、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教育 902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教育的实施方针 902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教育的创办与发展 903

寺院教育政策 905

八、少数民族地区的寺院教育 905

藏传佛教寺院教育 907

傣族缅寺教育 910

回族经堂教育 910

新疆宗教学校教育 912

卷八 华侨教育 914

一、华侨教育的创办与发展 914

华侨学校的创立与发展 914

卷八 华侨教育 914

日本的华侨学校 915

菲律宾的华侨学校 916

新加坡的华侨学校 916

马来亚的华侨学校 917

朝鲜的华侨学校 918

印度尼西亚的华侨学校 919

越南的华侨学校 920

缅甸的华侨学校 921

泰国的华侨学校 922

高棉(柬埔寨)的华侨学校 923

加拿大的华侨学校 924

美国的华侨学校 924

附:各地华侨学校统计表 925

华侨在故乡捐资助学 925

港澳同胞在故乡捐资助学 926

华侨在故乡办学 927

著名华侨教育家陈嘉庚 928

国立华侨学校的创办 931

二、华侨教育的宗旨与政策 933

华侨教育的宗旨 933

褒奖华侨捐资兴学与奖励侨校教员 933

对侨生的优待与奖励 934

对侨生的生活补助 935

国家拨给的华侨教育经费 936

国外华侨学校的经费 936

华侨教育的管理体制 938

三、华侨教育的管理与团体 938

华侨教育设计委员会 939

侨界学会 940

华侨教育会 941

华侨教育的视导制度 942

四、华侨学校的课程教材与师资 943

华侨学校的课程设置 943

华侨学校的教材 944

华侨学校的师资 945

侨校师资的培养 945

万木草堂 947

通艺学堂 947

一、戊戌变法时期的人员训练 947

湖南时务学堂 947

卷九 干部教育 947

卷九 干部教育 947

爱国女学 948

二、民主革命时期的干部教育 948

爱国学社 948

军国民教育会 949

大通学堂 949

中国公学 949

云南陆军讲武堂 950

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 952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952

湖南自修大学 952

平民女学 953

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 953

上海大学 954

黄埔军校 954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955

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956

三、革命老区的干部教育 957

社会大学 957

革命老区干部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957

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 957

革命老区干部教育的任务和内容 960

革命老区的在职干部教育 963

革命老区的干部学校教育 965

革命老区的军队教育 966

革命老区的新干部培训 968

革命老区干部教育的整风运动形式 970

中国工农红军学校 971

四、革命老区的干部学校 971

苏维埃大学 971

中国工农红军大学 972

高尔基戏剧学校 973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973

抗大第一分校 976

抗大第二分校 976

抗大第四分校 977

抗大第三分校 977

抗大第五分校 978

抗大第七分校 979

抗大第六分校 979

抗大第八分校 979

抗大第十分校 980

抗大第九分校 980

华中抗大总分校 980

抗大太岳分校 981

抗大太行分校 981

陕北公学 981

鲁迅艺术学院 982

自然科学研究院 983

中国女子大学 984

华北联合大学 984

泽东青年干部学校 985

民族学院 986

延安大学 986

五、解放战争时期的干部教育 988

军事学院 988

各大区的军政大学 988

山东大学 990

华东大学 991

中原大学 991

华北大学 991

华北人民革命大学 991

东北大学 991

附1 1927-1937年干部学校和培训班一览表 992

附2 1937-1945年干部学校和培训班一览表 995

附3 1945-1949年干部学校和培训班一览表 1001

不平等条约关于外人在华办学的条文 1009

卷十 教会教育 1009

中国政府对教会学校的政策 1009

卷十 教会教育 1009

教会学校的肇始与发展 1011

教会在华办学宗旨 1012

教会学校的学制 1013

教会小学 1013

教会中学 1016

教会高等学校 1018

教会师范教育 1021

教会职业学校 1021

教会特殊学校 1023

教会女子教育 1024

教会学校的管理制度与机构 1026

教会学校经费 1028

教会学校师资 1029

教会学校学生 1030

教会教育团体和机构 1034

收回教育权运动 1037

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学务纲要(1904年公布) 1039

附录 1039

附录 1039

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1929年公布) 1048

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1931年公布) 1049

青年训练大纲(1938年公布) 1054

训育纲要(1939年公布) 1056

小学训育标准(1941年公布) 1064

专科以上学校学生学籍规则(1941年公布) 1074

专科以上学校学生学籍规则(1947年修正) 108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