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三农问题通论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聂华林,李泉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00482482
- 页数:905 页
绪言 1
上卷 总论 3
第一章 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完整政策体系 3
第一节 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题 3
一 2004年中央1号文件的背景 3
二 文件内容解读 3
三 思路与要求 4
四 文件政策含义 4
第二节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5
一 2005年中央1号文件的背景 5
二 文件内容解读 5
三 思路与要求 6
四 文件政策含义 6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6
一 2006年中央1号文件的背景 6
二 文件内容解读 6
三 思路与要求 7
四 文件政策含义 7
第四节 发展现代农业 8
一 2007年中央1号文件的背景 8
二 文件内容解读 8
三 思路与要求 8
四 文件政策含义 9
第五节 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10
一 2008年中央1号文件的背景 10
二 文件内容解读 10
三 思路与要求 11
四 文件政策含义 12
第六节 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经验 12
一 农民必须正确认识党和国家关于农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12
二 “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重落实、重统筹与重实效 13
三 开拓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 13
第七节 全面理解破解“三农”问题的总体要求与任务 14
一 准确把握“重中之重”的总体要求 14
二 当前“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 14
三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道路 15
四 新格局: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15
五 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 15
第二章 “三农”问题是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制约因素 16
第一节 小康的由来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 16
一 小康的由来 16
二 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 18
三 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内涵 19
第二节 西部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地区 21
一 东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比较分析 21
二 东西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比较分析 23
三 西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分析 25
第三节 “三农”问题是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瓶颈 30
一 农村、农业和农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1
二 “三农”问题是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急需解决的重点课题 32
三 “三农”问题是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最大难点 33
第三章 中国及西部“三农”问题的成因分析 37
第一节 学术界关于中国“三农”问题成因的理论观点综述 37
一 经济发展的观点 37
二 社会发展的观点 38
三 其他角度的观点 38
第二节 西部“三农”问题成因的特殊性分析 39
一 严酷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 39
二 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40
三 落后的制度文化与思想观念 44
四 东西部“三农”问题特征的比较分析 45
五 西部“三农”问题是发展条件不足下的“三农”问题 46
第三节 西部“三农”问题成因的机理分析 48
一 PPE怪圈 48
二 RAP怪圈 49
三 PPE怪圈与RAP怪圈的耦合 50
第四章 破解西部“三农”问题的总体思路 51
第一节 总体思路与基本方针 51
一 总体思路 51
二 基本方针 52
第二节 经济重建的目标与基本思路 55
一 基本目标 55
二 基本思路 55
第三节 生态重建的目标与基本思路 59
一 基本目标 59
二 基本思路 59
第四节 社会重建的目标与基本思路 62
一 基本目标 62
二 基本思路 63
第五节 制度重建的目标与基本思路 68
一 基本目标 68
二 基本思路 69
第六节 文化重建的目标与基本思路 74
一 基本目标 74
二 基本思路 75
第七节 城乡关系重建的目标与基本思路 77
一 基本目标 77
二 基本思路 78
第五章 破解西部“三农”问题的重点问题与主要对策建议 81
第一节 破解西部“三农”问题的重点问题 81
一 农牧民的增收问题与农牧民的贫困问题 81
二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问题 81
三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82
四 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问题 82
五 加快西部改革开放步伐问题 82
第二节 破解西部“三农”问题的主要政策建议 82
一 率先在西部农村进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的试点工作 82
二 建立农民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的政策框架 84
三 在三江源地区建立国家级生态补偿试验区 85
四 完善和改善贫困山区农民的扶贫思路 87
五 进一步完善西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89
六 正确处理西部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重大关系 91
七 牧区移民后续产业的安排 94
八 要避免因发展劳务经济而贻误农村发展 95
九 在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实现规模经营 97
十 给予农民承包土地“永佃权”,有效实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 98
十一 政府要提高西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与服务能力 101
十二 完善西部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和环境条件 103
十三 把小城镇发展作为西部城乡统筹发展的纽带和连接点 106
第六章 西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框架 110
第一节 资金投入机制 110
第二节 农业反哺机制 113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115
第四节 农业企业家培育机制 116
第五节 农村工业化推进机制 117
第六节 区域城镇化推进机制 118
第七节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 119
第八节 城乡制度创新机制 120
第九节 城乡生态协调机制 121
第十节 农业科技推广机制 122
第十一节 农产品市场流通机制 124
下卷 分论 129
第一篇 经济重建 129
第七章 西部农业经济重建的核心问题: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29
第一节 西部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意义 129
一 有利于农业发展立地条件的改善 129
二 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 129
三 有利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130
四 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 130
第二节 西部农业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目标和方向 130
一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 130
二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与重点 135
第三节 西部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举措 137
一 正确处理好基层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的关系 137
二 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 137
三 以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138
四 县域农村工业发展的重点是农产品加工业 138
五 发展地域特色农业 139
第八章 西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市场竞争力的培育 141
第一节 培育西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思路 141
一 整治开发基本农田 141
二 加强农业的科技应用能力建设 142
三 积极推进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143
四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145
第二节 培育西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途径 145
一 走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 145
二 实施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 146
三 实行农业生产生态化和区域化 147
四 实施农民基础教育普及化和技术教育定期化 148
第三节 培育西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建议 149
一 注意发挥政府的经济政策调控作用 149
二 广开财源,加大农业投入 149
三 结合各地农业生产的特点,大力开发农业适用技术 149
四 要积极创新经营制度 150
五 切实加强农民的培训 151
第四节 西部农业市场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 151
一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151
二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基地建设 152
三 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152
四 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153
第九章 西部农村工业的战略性调整与城镇化发展 154
第一节 西部农村工业的战略性调整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 154
一 小城镇能够为农村工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154
二 农村工业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154
三 西部农村工业的战略性调整与城镇化发展实质是同一过程 155
第二节 西部农村工业战略性调整的思路 155
一 西部农村工业战略性调整的层次 155
二 西部农村工业布局的调整 157
三 培育西部农村工业的新型劳动者 157
第三节 基于农村工业战略性调整的城镇化发展思路 159
一 以小城镇工业的发展为突破口,加快西部城镇化建设 159
二 重视培育小城镇的主导产业 159
三 坚持城镇化和农村工业化协同推进 160
第十章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西部农村经济发展 161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内涵 161
一 生产发展是西部农村经济的核心 161
二 生活宽裕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62
三 乡村文明村容整洁是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保证 162
四 管理民主是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政治环境保证 162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 163
一 加强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发展条件 163
二 加快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 164
三 走以科技进步为依托的发展模式 165
第三节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166
一 搞好以现代农业为方向的农业生产 166
二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 168
三 继续发展农村劳务经济 168
第十一章 基于西部农村经济重建的县域经济发展 170
第一节 县域经济发展对西部农村经济重建的意义 170
一 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70
二 县域经济可以给农村经济重建作出更大的支持 170
第二节 基于农村经济重建的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 172
一 现代农业是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172
二 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注意发挥地区比较优势 172
三 县域经济发展应积极参与地区分工 173
四 县域经济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173
第三节 基于农村经济重建的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 173
一 积极发展特色农业 174
二 积极发展特色工业 174
三 大力发展特色服务业 175
第十二章 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77
第一节 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 177
一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 177
二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农村发展 177
三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社会问题 178
第二节 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79
一 西部农村能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79
二 西部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79
三 西部农村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80
四 西部农村信息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81
第三节 加快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181
一 积极开展现状评价,为有针对性地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基础 181
二 做好农村基础设施的合理空间配置 182
三 鼓励多元化基础设施建设融资 183
四 加快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选择 183
五 加强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186
第十三章 延伸西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链条 187
第一节 链接和延伸农业产业链的意义 187
一 产业链的功能决定了链接和延伸的必然性 187
二 农业产业链的链接与延伸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要求 189
三 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相互依存决定了融合的必然性 190
四 延伸农业产业链对推进西部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意义 190
第二节 西部农业产业链条在国民经济中的链接 191
一 西部农业产业链条在国民经济链接上存在的问题 191
二 西部农业产业链链接的主体与内容 192
三 西部农业产业链链接的方式与重点 193
第三节 西部农业产业链条在国民经济中的延伸 194
一 传统农业产业链拓展的制约因素 194
二 农业产业链区域延伸的动力机制与延伸方向 195
三 西部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对策 197
第二篇 生态重建 201
第十四章 西部农村生态重建的基本内容与重点 201
第一节 生态重建的内涵及意义 201
一 生态重建的内涵 201
二 生态重建的意义 202
第二节 西部农村生态重建的内容 205
一 生态系统重建 205
二 生态环境重建 208
三 生态制度重建 208
四 生态文化重建 209
第三节 西部农村生态重建的举措 210
一 要建立完善的资金投入机制 210
二 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产业 211
三 减轻农村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12
第四节 西部农村生态重建中应注意的问题 212
一 生态重建要注意兼顾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212
二 技术导向型的生态农业是西部农村生态重建的切入点 213
三 生态恢复和生命体系培植是西部农村生态重建的核心 214
第十五章 西部农村生态建设与生态经济生产力提升 215
第一节 生态经济生产力概述 215
一 生态经济生产力的内涵 215
二 生态重建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215
第二节 提升西部农村生态经济生产力的路径选择 217
一 以生态发展为突破口 217
二 人工生态经济系统是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18
三 提升西部农业生态经济生产力的战略选择 221
第三节 西部生态经济生产力提升的案例分析——广西平果县果化镇龙何屯农果草耦合及生态效益分析 223
一 研究区概况 223
二 农果草耦合系统的建立 224
三 岩溶农果草耦合系统的关键技术 225
四 农果草耦合系统的效益分析 227
第十六章 西部农业生态产业化与新型生态产业发展 228
第一节 生态产业化概述 228
一 生态产业化的内涵 228
二 生态产业化思路 228
三 农业生态产业化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229
第二节 西部生态农业的发展 230
一 生态农业的含义及特点 230
二 西部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231
三 西部生态农业的分区域发展 232
第三节 西部农村草产业的发展 235
一 西部农村草产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235
二 西部农村大力发展草产业的必要性分析 236
三 西部农村草产业发展的基本方略 236
四 西部农村草产业发展需解决的基本问题 237
第四节 西部农村林产业的发展 238
一 林产业生产的特点 238
二 西部林业资源的简要情况 239
三 当前西部农村林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39
四 西部农村林产业发展对策 240
五 西部农村林产业发展应重视的几个领域 242
六 西部农村林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244
第五节 西部农村沙产业的发展 245
一 发展沙产业的意义 245
二 西北片区沙区的基本情况 247
三 西北片区沙产业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248
四 项目选择是实施沙产业开发的突破口 251
第十七章 西部生态重建与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254
第一节 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条件差 254
第二节 西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思路与途径 255
一 西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思路 255
二 生态重建下西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具体途径 257
第三节 西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与生态农业产业化 258
一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258
二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优势 258
三 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原则 259
四 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模式选择 259
第十八章 西部循环农业的发展 262
第一节 循环经济概述 262
一 循环经济的理念 262
二 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263
三 循环经济的特点 264
四 西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265
第二节 西部循环农业的发展思路 265
一 循环农业的内涵和意义 265
二 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实践借鉴 267
三 西部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领域与路径选择 268
第三节 西部农村循环经济典型案例:沼气生态农业 268
一 沼气生态农业概况 268
二 西部发展沼气生态农业的意义 270
三 发展沼气对西部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272
四 当前西部发展沼气生态农业所存在的问题 273
第十九章 西部生态发展理念下的荒漠化和石漠化治理 275
第一节 生态发展概述 275
一 生态发展的内涵 275
二 生态发展的意义 279
三 生态发展的途径 280
第二节 西部农村荒漠化的治理 283
一 西部农村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 283
二 西部农村荒漠化成因分析 285
三 西部生态发展理念下的荒漠化治理措施 289
第三节 西部农村石漠化治理的典型案例 292
一 狠抓“封”字,坚持开展封山育林 292
二 抓好“造”字,大力加强石山造林 293
三 严格“管”字,强化石山森林管护 293
四 力推“沼”字,大力推广农村沼气 294
五 抓好“保”字,推广石山砌墙保土 294
六 抓好“柜”字,开展地头水柜建设 294
七 抓好“移”字,开展石山生态移民 295
八 抓好“加”字,发展资源加工利用 295
第二十章 西部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 297
第一节 生态补偿的基础 297
一 生态补偿的含义 297
二 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298
三 应当对西部进行生态补偿的缘由 300
第二节 西部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 301
一 生态补偿对象和补偿主体的确定 301
二 补偿资金的来源 302
三 生态补偿的原则 304
四 生态补偿费的计算与使用 304
第三节 生态补偿机制的配套机制的构建 305
一 产权机制的构建 305
二 建立生态补偿费的保障监督机制 306
三 法律机制的构建 307
四 激励机制的构建 308
第四节 西部生态补偿的对策建议 308
一 中央财政应加大对西部生态建设专项资金投入 308
二 健全西部农村政策性金融持续投入机制与补偿机制 309
三 加快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310
第三篇 社会重建 312
第二十一章 西部农村公共管理体系的构建 312
第一节 西部农村公共管理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312
一 农村公共管理的界定 312
二 西部农村公共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314
第二节 西部农村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317
一 西部农村公共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7
二 西部农村公共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319
第三节 重构西部农村公共管理体系的建议 321
一 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健全农村公共管理体制 321
二 进一步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323
三 国家宏观政策的优化 324
四 完善农村教育体制 324
第二十二章 西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326
第一节 西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326
一 西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演进及特征 326
二 西部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329
三 西部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存在问题的成因 331
第二节 完善西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332
一 转变观念,建设服务型政府 332
二 合理界定乡镇政府的职能和事权范围 333
三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财政保障机制 333
四 引入竞争,建立多主体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334
五 规范整合现有农村公共服务机构 336
六 优化农村公共服务决策机制 336
七 加强监管问责制度,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的保障机制 337
第二十三章 西部农村教育科技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339
第一节 西部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339
一 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 339
二 西部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三 发展西部农村教育的对策 344
第二节 西部农业科技的改革与发展 346
一 西部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346
二 西部农业科技改革与发展的举措 349
第三节 西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352
一 西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352
二 改善西部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对策和措施 355
第二十四章 完善西部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 359
第一节 西部农村的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59
一 西部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359
二 西部农村社会保障存在问题的成因 361
第二节 完善西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363
一 西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原则 363
二 完善西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364
第二十五章 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69
第一节 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369
一 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369
二 转移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实意义 370
第二节 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372
一 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量分析 372
二 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 374
三 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374
第三节 加快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 377
一 积极推进西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377
二 以农村工业化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378
三 统筹城乡劳动就业,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 379
四 发展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381
第二十六章 西部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 383
第一节 农村经济组织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383
一 中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变迁历程 383
二 中国乃至西部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趋势 386
第二节 西部农村经济组织的组织体系分析 389
一 农户家庭经营是西部农村经济组织体系的基础层次 389
二 合作经济组织是西部农村经济组织体系的第二层次 390
三 契约型合作经济组织是第三层次 391
第三节 西部农村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392
一 西部农村经济组织覆盖率低 392
二 有些经济组织带有原始的血缘性、地缘性及行政性特点 392
三 西部农村经济组织普遍存在业务范围小的问题 393
第四节 西部农村经济组织对破解“三农”问题的意义 393
一 西部农村经济组织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393
二 有利于繁荣西部农产品贸易 393
三 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394
第五节 发展西部农村经济组织的对策 394
一 西部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引导 394
二 重构西部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394
三 完善西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395
四 加强农村各种服务组织之间的合作 396
第二十七章 西部农村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 397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与西部农村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 397
一 西部农村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 397
二 西部农村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 399
第二节 西部农村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00
一 西部农村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400
二 西部农村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01
第三节 完善西部农村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的对策的思考 402
一 夯实农村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的物质基础 402
二 提高农牧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 403
三 促进农村牧区基层民主的发展 404
四 完善农村法制环境建设,确保农村稳定发展 405
第二十八章 西部农村基层政府建设 406
第一节 西部农村基层政府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406
一 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406
二 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 407
三 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407
第二节 西部农村基层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07
一 西部农村基层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 407
二 西部农村基层政府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410
第三节 加强西部农村基层政府建设的思路 411
一 以扩展直接民主为目标,完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11
二 以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为落脚点 411
三 提高农村基层行政管理队伍的自身素质 412
四 加强乡镇党组织建设 413
第四篇 文化重建 415
第二十九章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与“三农”问题的破解 415
第一节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的意义 415
一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415
二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可为农村经济社会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416
三 农村文化资源开发是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之一 416
四 加强农村文化重建可以促进西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417
五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418
六 满足农民不断增加的精神生活需要 418
七 加强西部农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 419
八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420
第二节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与破解“三农”问题的关系 420
第三节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的核心是塑造新型农民 421
一 新型农民的含义 421
二 培育西部新型农民——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 422
三 培育西部农村精英阶层 424
四 鼓励农村的内源发展 428
附录 贵州省余庆县“四在农家”的创建 428
第三十章 西部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432
第一节 西部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 432
一 文化资源在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32
二 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33
三 文化资源开发的原则 442
第二节 农村文化产业的属性 446
一 文化产业的内涵及其特征 446
二 文化产业产生的过程 449
三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关系 449
四 文化产业的功能定位 452
五 西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条件 452
第三节 西部农村文化产业的现实发展 455
一 西部农村发展文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455
二 西部农村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456
三 西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457
四 西部特色文化村镇的建设 461
五 西部农村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思路 462
六 西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463
附录 别具一格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 465
第三十一章 西部农村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468
第一节 西部农村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 468
一 民族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468
二 文化冲突、文化侵犯与民族文化保护 469
三 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和发扬之间的辩证关系 470
四 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要点把握 474
第二节 西部农村优秀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扬 475
第三节 西部农村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机制 476
一 构建西部农村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机制 476
二 机制保护与构建中的原则把握 479
第三十二章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的投资主体模式与政府 482
第一节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的投资主体模式 482
一 政府建设模式 482
二 集体开发模式 482
三 招商引资开发模式 483
四 村镇居民自主开发模式 483
五 共同开发模式 483
第二节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的主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483
一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中的政府行为 484
二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中的市场行为 485
三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中的个人行为 485
四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主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485
第三节 政府在西部农村文化重建中的作用 487
一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的总体生成思路 487
二 地方政府在西部农村文化重建中的要点把握 489
附录 龙脊平安村民族旅游多元投资主体及问题 489
第三十三章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493
第一节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存在的问题 493
一 农村文化意识中存在的问题 493
二 农村文化重建与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的错位 493
三 政府对西部农村文化建设引导上的错位 494
四 西部自然条件复杂,农村文化重建难度大 496
五 西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497
六 西部农村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比较薄弱 497
七 西部农民自办文化缺乏明确的政策保障和引导 497
八 西部农村传统文化遗产缺乏有效的挖掘、保护和开发 498
第二节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的总体思路 498
一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的总体思路 498
二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的发展战略 501
第三节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的对策建议 503
一 在思想认识方面 503
二 在经费投入方面 504
三 在发展思路方面 505
四 在政府职责方面 506
五 在市场培养和管理方面 508
六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509
第五篇 制度重建 511
第三十四章 西部城乡二元结构的破除 511
第一节 二元结构的演化和成因分析 511
一 城乡二元结构的演化及成因 511
二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成因 513
三 西部城乡二元结构的特殊性 514
第二节 破除西部二元结构的意义及总体设想 518
一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对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的意义 518
二 破除西部二元结构的总体设想 519
第三节 破除西部二元结构的基本原则和重要举措 521
一 破除西部二元结构的基本原则 521
二 破除西部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举措 522
第三十五章 西部乡镇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 526
第一节 西部乡镇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的背景 526
一 西部乡镇机构的历史沿革 526
二 当前西部乡镇改革的背景 527
第二节 西部乡镇机构目前存在的问题 529
一 乡镇管理职能中存在的问题 529
二 乡镇政府体制上存在的问题 530
第三节 四种乡镇政府体制改革模式的评价 531
一 虚化乡镇政府,改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 531
二 加强乡镇政府建设,建成一级完备的农村基层政府组织 532
三 主张官民合作的“乡政自治”模式 533
四 “乡治模式” 533
第四节 西部乡镇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的总体设想 534
一 西部乡镇政府存在的意义 534
二 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535
三 西部乡镇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的总体思路 536
第三十六章 稳定和完善西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 540
第一节 城镇土地经营与农村城镇化的关系 540
一 西部农村城镇化概述 540
二 农村城镇化与城镇土地经营相互影响 541
第二节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分析 543
一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形成与价值取向的实证分析 543
二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在城镇土地经营实践中的问题 551
第三节 西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经营模式探索 556
一 农村土地股份制的含义 556
二 农村土地股份制的可行性分析 558
三 实行农村土地股份制的意义 560
第三十七章 西部农村户籍制度改革 565
第一节 户籍制度的变迁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565
一 户籍制度的历史变迁 565
二 当前户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569
第二节 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的难点和总体设想 573
一 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的难点分析 573
二 户籍制度重建的意义和总体设想 574
第三节 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 576
一 配套制度的改革 576
二 户籍制度的改革 580
第三十八章 继续深化西部农村税费制度改革 582
第一节 为什么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 582
一 税费改革历程 583
二 农村税费改革的阶段性成效 584
第二节 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农民负担问题 586
一 显性负担 586
二 隐性负担 587
第三节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加重的原因 587
一 农民仍要承担一些不公平的税负 587
二 基层政权运转资金缺口较大 588
三 乡以下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588
四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得不到保障 588
五 政府服务意识尚未完全形成,服务职能严重缺位 588
第四节 减轻农民负担的总体思路——推进以税费改革为主的农村综合改革 589
一 乡镇机构的改革 589
二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改革 590
三 县乡财政体制改革 590
四 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 590
五 促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591
第五节 西部农村税费改革的具体措施 591
一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591
二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改革 594
三 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597
四 西部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 597
五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601
第三十九章 西部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与制度重建 605
第一节 西部县乡财政体制运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605
一 西部县乡财政体制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605
二 西部县乡财政体制运行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606
三 西部县乡财政危机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影响 610
第二节 西部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设想 611
一 西部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环境、目标与路径 611
二 西部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614
第三节 科学地界定政府间的事权与支出范围 619
一 转变政府财政职能,调整财政供给范围 619
二 适当减少地方财政层级 621
三 事权与支出范围的合理划分 621
四 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623
第四节 增加县乡政府的收入自主权 625
一 增加县乡政府的收入自主权 625
二 走向城乡税制一体化 630
第五节 建立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634
一 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634
二 建立规范化的西部县乡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637
第六节 西部县乡财政债务化解 640
一 西部县乡政府债务的静态考察 640
二 西部县乡政府债务的成因分析 642
三 化解西部县乡政府债务的难点 644
四 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西部县乡政府债务治理 645
第七节 西部县乡预算制度改革 648
一 问题与现状 648
二 预算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 651
三 完善西部县乡政府预算制度的措施 652
第四十章 西部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建设 656
第一节 西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建设 656
一 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变迁的背景 657
二 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变迁的阶段性特征 658
三 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体制障碍 659
四 西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662
第二节 西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设 669
一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历史回顾及基本形式 669
二 西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必要性 670
三 西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动因分析 672
四 西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673
第三节 西部农村金融制度建设 674
一 西部农村金融制度的演进:阶段与路径 674
二 现行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中相关的问题分析 675
三 西部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动因 679
四 西部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思考 680
第四节 西部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681
一 西部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及优势 681
二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和运行模式 683
三 西部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模式选择——政府推动的外生型发展模式 685
第六篇 城乡关系重建 688
第四十一章 西部城市与农村发展关系分析 688
第一节 西部城乡关系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688
一 协调城乡关系是适应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688
二 西部城乡关系重建是破解西部“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之一 689
三 西部城乡关系重建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课题 689
四 西部城乡关系重建是反思传统的区域发展战略的需要 690
五 协调的城乡关系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关系研究的应有之义 691
第二节 西部城乡关系现状 692
一 西部城乡发展关系失衡的主要表现 692
二 城乡关系失衡的原因 700
第三节 西部城乡二元结构关系分析 702
一 西部城乡二元空间结构分析 703
二 西部城乡二元税制结构的历史考察 704
三 西部城乡二元社会文化结构 705
第四节 西部城乡制度关系比较分析 709
一 城乡制度变迁的特点 709
二 城乡制度需求及其变迁的差异性分析 710
三 城乡制度变迁的比较分析 711
第四十二章 西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 713
第一节 城乡统筹发展的含义和必然性 713
一 统筹城乡发展的含义 713
二 城乡时空演化规律与统筹城乡发展的本质内涵 714
三 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性 717
第二节 西部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与原则 720
一 西部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 720
二 西部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 722
第三节 西部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核心 724
一 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核心 724
二 怎样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725
第四节 西部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模式 726
一 “城乡网络非均衡”模式的理论阐释 727
二 “城乡网络非均衡”模式的实现条件 732
三 “城乡网络非均衡”模式的实现路径 734
四 “城乡网络非均衡”模式实现的动力机制 736
五 “城乡网络非均衡”模式实现的市场保障体系 740
第五节 西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经验 743
第四十三章 建立符合西部实际的农业反哺机制 745
第一节 反哺农业的实质、目标和临界 745
一 反哺农业的实质 745
二 反哺农业的时机选择 745
三 反哺农业的目标 747
第二节 工业反哺农业的国际经验 747
一 转折期工业反哺农业的特点 748
二 大规模工业反哺农业期的特点 749
第三节 构建符合西部实际的农业反哺机制 750
一 构建稳定的反哺农业机制 750
二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752
三 重视农业企业家培育机制 754
四 构筑乡村工业化推进机制 755
五 重视区域城镇化推进机制 755
六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 757
七 城乡制度创新机制 758
八 城乡生态协调机制 759
九 城乡文化整合机制 760
第四十四章 西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构想 762
第一节 西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现实要求 762
一 中心城市的向心力和离心力 762
二 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 763
三 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工业化 763
四 小城镇的发展和乡村城镇化 764
第二节 城乡经济一体化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765
一 发达国家的城乡经济一体化 765
二 发展中国家的城乡经济一体化 768
三 国外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经验与启示 771
第三节 构建西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773
一 改变政府行为观念 773
二 构建城乡居民发展平等机会的体制 774
三 大力发展城乡互动经济产业 776
四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777
五 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 778
六 农村城镇化 779
第四十五章 以小城镇作为西部城乡关系重建的纽带 782
第一节 小城镇在城乡关系重建中的作用 782
一 小城镇的概念 782
二 小城镇的作用 783
第二节 以小城镇作为西部城乡关系重建纽带的必然性 784
一 西部小城镇建设概况 784
二 西部以小城镇作为城乡关系重建纽带的必然性 784
第三节 小城镇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 786
一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786
二 科学制定城镇发展规划 787
三 聚集小城镇的产业支撑 787
四 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788
五 创造有利于小城镇企业培育和集群发展的环境 788
六 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789
第四节 西部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模式选择 789
一 西部农村小城镇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789
二 西部农村小城镇的发展模式 791
第七篇 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795
第四十六章 生态经济模式 795
第一节 生态经济是西部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795
一 生态经济的含义 795
二 西部农村发展生态经济的特殊意义 799
三 西部农村发展生态经济的核心问题 801
第二节 国内生态经济发展主要模式的借鉴 803
一 资源转换型发展模式 803
二 产业主导型发展模式 806
三 都市型发展模式 808
第三节 西部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810
一 西部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原则 810
二 西部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主体定位 811
三 西部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813
第四十七章 农业产业化模式 818
第一节 农业产业化是西部建设新农村的现实选择 818
一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与特征的再分析 818
二 农业产业化对西部农村发展的特殊意义 820
三 农业产业化对西部建设新农村的积极作用 820
第二节 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借鉴 822
一 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 822
二 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分析 824
三 国内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功模式 826
四 国内农业产业化成功模式的启示 828
第三节 西部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选择 831
一 西部农业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再分析 831
二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834
三 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联动模式 839
第四十八章 农村工业化模式 843
第一节 工业化是西部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843
一 西部农村的跨越式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843
二 农村工业化是西部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843
第二节 国内外农村工业化模式的借鉴与西部农村工业化模式的选择 845
一 国外农村工业化实践 845
二 国内农村工业化实践 849
三 国内外农村工业化模式的理论阐释 854
四 国内外农村工业化模式的基本启示 855
五 西部农村工业化的模式选择 857
第四十九章 城乡一体化模式 859
第一节 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与特征 859
一 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859
二 城乡一体化的内容 859
三 城乡一体化的特征 859
第二节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模式借鉴 860
一 国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功模式 860
二 国外城乡一体化模式的借鉴意义 861
三 国内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863
四 国内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成功经验 864
五 西部城乡一体化的先进经验 867
第三节 西部城乡一体化的模式选择 868
一 城乡一体化的制约因素 868
二 西部城乡一体化模式的选择 870
第五十章 农村社会文化建设模式 875
第一节 西部社会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875
第二节 西部农村文化建设的模式借鉴 876
一 中国农村文化建设模式 876
二 现有农村文化建设模式的启示 878
第三节 西部农村文化建设的模式选择 879
一 城乡联动文化建设模式 879
二 西部农村文化社会系统建设模式 881
三 西部农村文化经济建设模式 883
附录 项目在研期间公开出版发表的成果目录 886
主要参考文献 888
- 《社会学与人类生活 社会问题解析 第11版》(美)James M. Henslin(詹姆斯·M. 汉斯林) 2019
- 《强制执行前沿与热点问题》陈兴责编;乔宇 2020
- 《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培训教材 理论热点问题党员干部学习辅导》(中国)胡磊 2018
- 《强磁场下的基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编 2020
- 《改革进程中的刑事诉讼程序与证据问题研究 基于警察的视角》谢波 2019
-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问题探幽》陈冬生,王枫桥责编 2019
- 《文化转向视角下的英汉翻译问题再审视》王燕著 2020
- 《经济转型时期中国环境规制政策问题研究》冯卓著 2019
- 《苏联文艺问题》华北大学第三部辑 1949
- 《解决数学问题》美国迪斯尼公司著 2012
- 《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研究》吴春焕著 2019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社会学与人类生活 社会问题解析 第11版》(美)James M. Henslin(詹姆斯·M. 汉斯林)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