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刑事疑案演习  2
刑事疑案演习  2

刑事疑案演习 2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明楷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300124544
  • 页数:350 页
图书介绍:本书选取刑事法方面的25个经典疑难案例加以系统全面解说。
《刑事疑案演习 2》目录

1.客观归责与不作为浅析 1

2.第三者责任范围与客观归责 15

3.客观归责理论的运用 32

4.不作为犯罪之探讨 47

5.结果回避可能性与作为可能性 60

6.间接故意的理论分析 77

7.故意与过失的区别 91

8.抢劫过程中的偶然防卫 108

9.承诺、立功和帮助伪造证据罪的相关问题 123

10.共同正犯与对象不能犯 135

11.正犯与共犯的区别以及认识错误 146

12.帮助犯的认定 160

13.爆炸罪与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盗窃罪与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区别 175

14.绑架罪与相关犯罪的区别 187

15.为索取担保金而非法拘禁他人的行为性质 200

16.尾随他人拾其弃包后殴打他人的行为性质 209

17.连续犯罪与事后抢劫罪问题的研究 224

18.不法原因给付与侵占罪、诈骗罪的认定 239

19.三角诈骗与相关财产罪的辨析 256

20.盗用电信资费的行为定性 269

21.诈骗罪和盗窃罪的区别 281

22.利用时间差套取银行现金的行为性质 294

23.冒领他人存款的行为性质 311

24.窝藏共犯人案件的法律适用 325

25.徇私枉法罪及其量刑情节的法律适用 338

1.客观归责与不作为浅析 1

一、案例 1

二、争议问题 1

三、客观归责理论初探 2

四、乙行为的定性 9

五、甲成立不作为的间接故意杀人罪 10

六、结论 13

2.第三者责任范围与客观归责 15

一、基本案例 15

二、争议问题 15

三、理论分析 16

四、结论 29

3.客观归责理论的运用 32

一、案例 32

二、争议问题 33

三、理论分析 34

四、结论 46

4.不作为犯罪之探讨 47

一、案例 47

二、争议问题 47

三、观点透析 48

四、结论 59

5.结果回避可能性与作为可能性 60

一、案例 60

二、争议问题 60

三、理论分析 61

四、结论 76

6.间接故意的理论分析 77

一、案例 77

二、争议问题 77

三、理论分析 78

四、结论 90

7.故意与过失的区别 91

一、案例 91

二、争议问题 91

三、理论分析 92

四、结论 107

8.抢劫过程中的偶然防卫 108

一、案例 108

二、争议问题 108

三、陈某的行为不属于抢劫致人死亡 109

四、陈某的行为属于偶然防卫 113

五、结论 121

9.承诺、立功和帮助伪造证据罪的相关问题 123

一、案例 123

二、争议问题 124

三、被害人承诺相关理论与分析 124

四、立功相关制度与分析 129

五、帮助伪造证据罪相关理论与分析 130

六、结论 134

10.共同正犯与对象不能犯 135

一、案例 135

二、争议问题 135

三、本罪的法益侵害性 136

四、从共同正犯处罚的依据讨论本案所涉违法性问题 138

五、盗窃未遂与对象不能犯的研究 142

六、结语 145

11.正犯与共犯的区别以及认识错误 146

一、案例 146

二、争议问题 146

三、乙具有杀害丁的犯罪故意 147

四、甲在本案中的地位 150

五、结论 158

12.帮助犯的认定 160

一、案例 160

二、争议问题 160

三、帮助犯的认定 161

四、协助组织卖淫罪的认定 171

五、结论 174

13.爆炸罪与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盗窃罪与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区别 175

一、案例 175

二、争议问题 176

三、泄漏天然气行为的认定 176

四、取走财物行为的认定 179

五、结论 186

14.绑架罪与相关犯罪的区别 187

一、案例 187

二、争议问题 187

三、刘三、刘四的行为成立绑架罪 188

四、刘某的行为成立故意伤害罪 197

五、结论 199

15.为索取担保金而非法拘禁他人的行为性质 200

一、案例 200

二、争议问题 201

三、学理分析 201

四、结论 208

16.尾随他人拾其弃包后殴打他人的行为性质 209

一、案例 209

二、争议问题 209

三、徐某的行为是否成立抢劫罪的既遂? 210

四、徐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抢夺罪的既遂? 216

五、本文观点 217

六、结论 223

17.连续犯罪与事后抢劫罪问题的研究 224

一、案例 224

二、争议问题 224

三、连续犯理论 226

四、事后抢劫罪 231

五、展开讨论 237

六、结论 238

18.不法原因给付与侵占罪、诈骗罪的认定 239

一、案例 239

二、争议问题 239

三、乙的行为认定 240

四、丙的行为认定 255

五、结论 255

19.三角诈骗与相关财产罪的辨析 256

一、案例 256

二、争议问题 256

三、本文观点及初步论证 257

四、对其他观点的反驳 265

五、结论 268

20.盗用电信资费的行为定性 269

一、案例 269

二、争议问题 269

三、案件分析 270

四、结论 280

21.诈骗罪和盗窃罪的区别 281

一、案例 281

二、争议问题 281

三、理论分析 282

四、本案结论 293

22.利用时间差套取银行现金的行为性质 294

一、案例 294

二、争议问题 295

三、第一阶段的行为评价 295

四、第二阶段的行为评价 297

五、综合评价:一罪还是数罪 306

六、结论 310

23.冒领他人存款的行为性质 311

一、案例 311

二、争议问题 311

三、争议问题理论分析 312

四、结论 324

24.窝藏共犯人案件的法律适用 325

一、案件 325

二、争议问题 326

三、张某和周某入室行凶的行为性质 326

四、张某窝藏周某的行为性质 329

五、结论 337

25.徇私枉法罪及其量刑情节的法律适用 338

一、案例 338

二、争议问题 339

三、理论分析 339

四、结论 35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