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应用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应用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应用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天利,单永志,邱九凤主编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36139176
  • 页数:30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本书介绍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目标和任务以及新课程的建设。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应用》目录

理论篇 3

第一章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概述 3

第一节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3

一、适应全球发展的需要 3

二、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5

三、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6

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10

一、延续性和继承性 10

二、时代性和发展性 11

三、综合性和开放性 12

四、自主性和互动性 12

第三节 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13

一、新课程改革体现了时代的精神 13

二、新课程改革加快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 14

三、新课程改革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6

第四节 新课程改革的有利因素 20

一、各级领导重视 20

二、教师改革热情高 21

三、培训工作扎实有效 22

四、社会支持系统的形成 24

第二章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挑战 26

第一节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26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26

二、树立“多元互动”的教学理念 27

三、树立“开放整合”的教学理念 29

四、树立重在“发展性和形成性评价”的教学理念 30

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展现新的教师角色 32

一、从教师与知识的关系看,教师应转变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角色 32

二、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学生的促进者 33

三、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6

四、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7

五、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38

六、从教师与学习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者 38

第三节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旧的教学行为 39

一、在教师与学生关系上,从关注少数优等生转向尊重每一个学生 39

二、在知识与发展关系上,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40

三、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40

四、在结果与过程的关系上,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 41

五、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上,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 42

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 42

七、在评价方式上,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43

八、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3

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44

第四节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构教师素养 44

一、教育素养 45

二、专业素养 47

三、博雅素养 49

四、公民素养 50

第三章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53

第一节 有利于应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 53

一、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滞后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因素分析 54

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动 56

第二节 有利于建设人才培养的新课程体系 59

一、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60

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对人才培养新课程体系的促进 62

第三节 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 66

一、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更新 66

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必要性 67

三、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促进 70

第四节 有利于构建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71

一、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 71

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对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促进 74

第四章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任务 79

第一节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79

一、构建教师专业化需要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79

二、培养以能力发展为核心的自我成长型教师 85

第二节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任务 90

一、分析教师教育课程问题存在的症结 90

二、明确教育类课程的性质 91

三、实行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培训模式 93

四、优化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94

五、创新教师教育课程 96

第五章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102

第一节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准备 102

一、以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为社会基础 102

二、以终身教育思潮为理论支撑 103

三、以国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为借鉴 104

四、以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铺垫 104

第二节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构想 105

一、对基本的教师教育课程进行改革 105

二、从学科分立到学科融合 108

三、对教师教育课程提出新要求 111

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 114

第三节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117

一、调整教师教育培养目标 117

二、改革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119

三、构建多元、开放的教师教育模式 121

四、提高教师职前培养结构重心 123

五、重视教师职后继续教育 125

应用篇 129

第六章 公共教育类课程改革 129

第一节 教育学科课程改革 129

一、高师教育学科课程改革的客观必然性 129

二、高师教育学科课程改革的目标 133

三、教育学科课程体系改革的定位 136

四、高师教育学科课程体系的实施 138

第二节 心理学科课程改革 141

一、传统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局限性 141

二、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 146

第三节 教育实践类课程改革 152

一、教育见习 153

二、教育实习 156

三、班主任工作 162

四、毕业论文(设计) 166

第七章 人文社科类课程改革 171

第一节 语文学科课程改革 171

一、语文课程改革的阶段 171

二、语文课程改革的举措 178

第二节 英语学科课程改革 185

一、我国非英语专业外语水平和外语教育现状分析 185

二、有关外语教学的几个巨大误区 187

三、我国新一轮基础英语课程改革的特点与趋向 188

第三节 政治学科课程改革 193

一、明确课程性质 194

二、调整课程结构 195

三、充实课程内容 196

四、优化课程实施 197

五、改革课程评价 199

第四节 历史学科课程改革 201

一、对历史课程改革的思考 201

二、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趋势 208

第八章 自然学科类课程改革 212

第一节 数学学科课程改革 212

一、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212

二、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 213

三、数学新课程改革重点改革的几个方面 213

四、数学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214

第二节 物理学科课程改革 219

一、物理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 219

二、中学物理传统课程存在的问题 221

三、物理课程改革的方向 222

四、物理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 225

第三节 化学学科课程改革 228

一、“化学教学论”课程改革 228

二、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233

三、学生教学实践改革 236

第四节 生物学科课程改革 238

一、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改革 238

二、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 240

三、义务教育生物新编教科书的特点 242

四、高中生物学的主要特点 244

第九章 其他学科类课程改革 246

第一节 地理学科课程改革 246

一、地理课程改革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时代性 247

二、地理课程改革过程中要注重新的学习方式的应用 249

三、地理课程改革要采用新的教育评价,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251

第二节 体育学科课程改革 252

一、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252

二、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255

第三节 音乐学科课程改革 259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 259

二、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 261

三、高师音乐学本科专业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 262

四、完善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 263

第四节 美术学科课程改革 265

一、我国美术教师教育的现状 266

二、《美术课程标准》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的要求 268

三、美术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对策 270

第十章 新课程建设 274

第一节 综合实践学科课程建设 274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274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 276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277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279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281

六、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 282

第二节 科学学科课程建设 283

一、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283

二、20世纪80—90年代科学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 284

三、科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定位、基本理念及培养目标 287

第三节 技术学科课程建设 292

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现状 292

二、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 297

后记 30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