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经济体制效率分析导论  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问题的应用研究
经济体制效率分析导论  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问题的应用研究

经济体制效率分析导论 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问题的应用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世锦著
  • 出 版 社:上海:格致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43226630
  • 页数:23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上篇讨论了人的行为假设和环境因素特征假设,由此引出经济体制的基本功能,即激励、配置、保险、约束;在分析等级组织、市场组织和中间性组织体制效率的基础上,提出了交易技术结构与体制组织的相容和组合问题,并讨论了产权结构对体制效率的影响、体制创新的条件、用耗散结构的观点分析体制长期演进等议题。这一分析框架对诸多现实体制问题具有解释力。下篇是对上篇所提出的理论分析框架的实际运用。以当时正在推行的承包制为背景,对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基本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经济体制效率分析导论 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问题的应用研究》目录

上篇 3

1 行为假设、环境因素特性假设与经济体制功能 3

1.1 经济理论对行为假设的依赖 3

1.2 行为假设之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5

1.3 行为假设之二:需求偏好的多样性 8

1.4 行为假设之三:有限理性 10

1.5 行为假设之四:机会主义倾向 13

1.6 环境因素特性假设 15

1.7 经济体制功能分类 18

1.8 经济体制功能分析纲要图 23

2 经济体制效率:概念与度量 25

2.1 作为基本分析单位的交易概念 25

2.2 交易费用 27

2.3 经济体制效率 29

2.4 对其他经济体制效率表达和评价方法的评论 32

2.5 经济体制效率的度量 35

3 等级组织与市场组织 44

3.1 经济体制组织形态的抽象 44

3.2 等级组织 46

3.3 市场组织 55

3.4 等级组织与市场组织的效率比较 66

4 若干类型的中间性体制组织 68

4.1 从完全竞争到垄断:组织构造与效率的变化 69

4.2 纵向中间性体制组织:与资产专用性强的交易相联系 74

4.3 纵向中间性体制组织:与大量生产和大量分配相联系 76

4.4 补充性说明:中间性体制组织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79

5 不同体制组织的结合:模式与逻辑 81

5.1 交易技术结构与体制组织的“相容”与“不相容” 82

5.2 HF+MC模式 83

5.3 HF+IAS模式与HF+IQS模式 93

5.4 HF+HG模式 94

5.5 交易技术结构多样化条件下的体制组合 96

5.6 补充性说明 98

6 产权与经济体制效率 100

6.1 产权:概念、特征和地位 100

6.2 产权的起源与重要性 104

6.3 对科斯定理的评论 110

6.4 产权的排他成本 114

6.5 产权的内部管理成本 118

6.6 小结 121

7 动态分析:经济体制的创新与演进 124

7.1 经济体制的均衡与非均衡 125

7.2 体制创新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127

7.3 体制创新的主体和类型 128

7.4 体制创新的过程模型 130

7.5 创新成本的结构、最小化与合理分布 134

7.6 小结:耗散结构理论与体制变迁的长期趋势 137

下篇 143

8 古典公有制企业体制的特征、非均衡与改革 143

8.1 古典公有制企业体制的基本特征 144

8.2 古典公有制企业体制的非均衡及其认识时延 146

8.3 国有企业改革的简要回顾 150

8.4 对作为研究对象的承包制的补充说明 155

9 政府与企业:财产关系与分配关系 156

9.1 全民所有制的内在矛盾与代理机构 156

9.2 政府与企业的收入目标及其对目标的“关心度” 158

9.3 政企收入分配的类型与若干倾向 161

9.4 一个贿赂模型及其应用 168

9.5 招标承包:一个有长期意义的进展 170

9.6 小结 171

10 不同产品交易体制下的企业行为 173

10.1 企业投入产出的产品价格组合类型 173

10.2 双轨制条件下的企业行为 174

10.3 价格放开与比价复归 178

10.4 资产专用性强的产品交易体制转换的特殊性 180

10.5 小结 182

11 就业与保险职能的分解及实物福利性收入的货币化 183

11.1 传统劳动体制:职工对企业的全面依赖 184

11.2 个人货币化收入分配方式的改革 186

11.3 企业内的革命:劳动优化组合 191

11.4 小结 192

12 承包经营者:个人行为与制度约束 194

12.1 经营者产生的两种方式 194

12.2 承包经营者的双重“身份” 196

12.3 承包期限与经营者预期 200

12.4 对经营者的监督 201

12.5 小结 204

13 承包制的体制和效率特征以及向股份制的过渡 206

13.1 过渡性体制形态的表达和度量 206

13.2 承包企业的体制特征估价 208

13.3 承包企业的体制效率估价 210

13.4 转向股份制:必要性和条件 214

13.5 改革的两种类型与改革战略的转换 219

参考文献 224

后记 22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