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问题 中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及战略储备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立祥,廖允成主编
- 出 版 社: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
- 页数:838 页
总论篇 1
1 历史时期中国粮食生产能力的追溯 3
一、历史时期中国的粮食生产水平 4
(一)粮食作物单产提升缓慢 4
(二)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明显扩大 5
(三)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先升后降 6
二、历史时期粮食生产能力提升要素 6
(一)农区拓展,粮田扩大 7
(二)技术进步,领先于世 8
(三)治水改土,改善条件 12
(四)重农思想,农政推行 13
三、历史时期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 13
(一)灾害危害深重 14
(二)战乱影响深远 15
(三)人口快速增加 16
四、粮食生产的历史启示 16
(一)稳定的环境有利于粮食生产 17
(二)合理的政策有利于粮食生产 17
(三)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粮食生产 17
2新中国近60年间的粮食生产能力提升 19
一、近60年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成效 19
(一)粮食总产量显著增加,成为世界第一粮食大国 19
(二)单产迅速攀升,实现世界水平的赶超 20
(三)人均粮食占有数量逐步增长,逼近并达到世界水平 21
(四)粮食安全稳步推进,有效供给得到保障 22
二、新中国近60年间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依托 24
(一)生产关系变革与不断完善,使粮食生产能力提升成为可能 24
(二)科学技术进步,使粮食生产得以持续增进 26
(三)国家财政投入增加,促进粮食生产能力提升 28
三、60年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轨迹及发展中的预期 30
(一)粮食总量的4个亿吨级增量轨迹及发展预期 30
(二)粮食单产的4个吨级增量的提升轨迹及发展预期 31
(三)粮食人均占有量的4个50公斤增量提升轨迹及发展预期 32
(四)60年间我国粮食生产三次超常型波动及发展中的应对 33
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动 38
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及变动 38
(一)各省、市、自治区粮食产量及占全国总量份额变动 39
(二)全国15个产粮大省(区)的位序变动 40
(三)各省、市、自治区粮食自给能力的变动 42
二、“南粮北调”与“北粮南运,,格局的变动 44
(一)南方粮食生产不断下滑 44
(二)北方粮食生产持续增长 46
(三)“南粮北调”与“北粮南运,”的辨析 47
三、“东粮西走”与“中粮东出”格局的变动 48
(一)东部地区粮食从富余转入短缺 48
(二)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持续增长 49
(三)西部地区粮食从短缺到自给的变动 50
(四)“东粮西走”与“中粮东出”格局变动的警示 52
四、我国民族地区的粮食生产格局 54
(一)民族地区的粮食生产形势好过预期 54
(二)民族地区粮食自给程度“北方”高过“南方” 55
(三)我国陆边地区粮食生产形势看好 56
(四)应予关注的民族地区粮食生产的不均衡性 57
4充分挖掘气候生产潜力 提升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59
一、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及区划 59
(一)我国气候资源的特点 59
(二)我国主要农业气候资源 60
(三)中国农业气候区划 63
二、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作物生产潜力及分区 66
(一)农业气候资源作物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 66
(二)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作物生产潜力估算值 67
(三)我国气候生产潜力的分区 68
三、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 70
(一)主要粮食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 70
(二)主要粮食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 71
(三)我国北方若干省、市、自治区粮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开发度 71
四、我国气候生产潜力持续增进及开发 73
(一)气候生产潜力的持续增进是光温生产潜力提升和开发的基础 73
(二)气候生产潜力持续增进的途径 73
(三)加强气候资源生产潜力研究的工作建议 74
5中国水资源的粮食生产能力 75
一、中国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75
(一)水资源概况及特点 75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80
(三)中国农业用水现状 81
二、中国农业水资源面临的形势 83
(一)农业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严峻 83
(二)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节水技术总体水平低 83
(三)灌溉工程老化,影响粮食可持续生产 84
(四)气候变化、连续干旱,加重农业水资源紧缺 84
三、水资源支撑粮食安全分析 84
(一)中国农业水资源供需预测 84
(二)未来20年粮食总需求 85
(三)不同粮食自给率下水稻与其他粮食需求 85
(四)不同自给率灌溉面积需求 85
四、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86
(一)开源——非传统水源的安全利用 86
(二)节流——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87
(三)管理措施的节水潜力 88
五、中国农业水资源持续利用对策 89
(一)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89
(二)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 89
(三)加强管理,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89
(四)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水利设施和节水技术的投入 90
(五)设置水资源人口承载力及其全国区划的专项研究 91
6中国耕地资源的粮食生产能力 93
一、中国的耕地面积变动 93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全国耕地面积的变动 94
(二)全国耕地安全红线的划定及今后可能的发展态势 96
二、中国耕地质量的三种认识 98
(一)我国耕地质量总体水平趋于下降 99
(二)我国耕地的土壤肥力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趋势 100
(三)总体看好,局部恶化 101
三、中国耕地的保育及其粮食生产潜力 102
(一)中低产田升级改造及粮食生产潜力 102
(二)优化肥料资源管理,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102
(三)实施粮食进口的虚拟资源战略,舒缓我国耕地压力 104
四、中国粮食作物占用的耕地数量及发展中的预期 106
(一)20世纪50年代全国粮食作物占用耕地面积的扩增态势 106
(二)21世纪近10年间全国粮食占用耕面积减退的态势 107
(三)2009年中国各地粮食作物耕地面积及产量 107
(四)2020~2030年我国应予确保的粮食作物耕地面积及生产能力的预期 109
7中国粮食作物种群生产能力的提升 111
一、新中国粮食作物种群生产能力提升的历程 111
(一)粮食作物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农家品种选优和杂交改良(1949~1957年) 111
(二)粮食作物生产严重受挫和调整/品种杂交改良和绿色革命(1958~1965年) 112
(三)粮食作物生产徘徊和缓慢发展/绿色革命和杂种优势利用(1966~1977年) 113
(四)粮食作物生产全面大发展/杂种优势利用和后绿色革命(1978~2000年) 114
(五)粮食作物生产全球化冲击和科技支撑/生物新技术应用(2001~2012年) 114
二、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群生产能力的提升 114
(一)水稻 114
(二)小麦 115
(三)玉米 117
三、我国粮食作物种群生产能力提升的基本途径 118
(一)提升我国粮食作物种群生产能力的基本要务 119
(二)提升我国粮食作物种群生产能力的途径 119
四、转基因作物育种与国家粮食安全 121
(一)转基因技术已成为当代生物科学的制高点 121
(二)趋利避害,应予直面转基因可能的隐忧 123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我国转基因技术研究应用 124
五、粮食作物种群生产能力持续增进的关键 125
(一)充分发挥已具备的技术优势,扩大杂种优势应用深度和广度 125
(二)赶超世界作物科学前沿,加强育种技术创新和应用 127
(三)全力缩小种群潜在生产力与现实生产力的差距,促进粮食生产能力提升 128
8中国发展中的粮食需求及生产能力的预期 131
一、新中国60年间粮食需求变化趋势 131
(一)近60年间的粮食需求的发展状况 131
(二)我国粮食需求特点分析 133
二、影响当前我国粮食需求的因素 135
(一)人口增长及人口结构变化 135
(二)消费习惯变化导致人均原粮消费量越来越多 136
(三)国内外市场及粮食价格变化对粮食需求的影响 137
(四)经济发展水平及城镇化水平 137
三、发展中的我国粮食需求预测 138
(一)我国粮食需求预测的思路 138
(二)我国粮食需求的预测 139
四、中国粮食发展中的生产能力预期 141
(一)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基本思路 141
(二)依循近60年的全国粮食生产能力增长轨迹的发展预测 141
(三)稳定粮田耕地面积、回增复种指数、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发展预期 142
9中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 144
一、农业生产资源环境对粮食生产的制约 144
(一)资源不足及资源不匹配 144
(二)自然灾害频发 147
(三)生态环境恶化 148
二、农业投入对粮食生产的制约 149
(一)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149
(二)粮食增产需要的物质投入越来越多 149
三、农业科技对粮食生产的制约 151
(一)农业科技投入不足,高产优质品种和相应栽培技术缺乏 151
(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151
(三)农业高新技术在粮食生产上的应用力度不够 152
(四)农村精壮劳动力短缺,且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 152
四、区域粮食产区转移的制约 152
(一)南北粮食生产格局的变动 152
(二)“压粮扩经”结构调整的影响 153
五、农民种粮积极性对粮食生产的制约 154
(一)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大,种植比较效益低下 154
(二)种粮非商品化是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154
六、构建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长效机制应予注重的问题 155
(一)严格保护和高效利用现有耕地资源 155
(二)严格保护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155
(三)强化科学技术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 156
(四)实施虚拟资源发展战略,优化粮食进出口结构 156
(五)切实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的效益 156
10中国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进的依托 158
一、中国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进的自然资源依托 158
(一)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进的气候资源依托 158
(二)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进的水资源依托 159
(三)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进的耕地后备资源依托 161
二、中国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进的社会资源依托 163
(一)粮食持续增进的科学技术资源依托 163
(二)粮食持续增进的金融资源依托 164
(三)粮食持续增进的人力资源依托 165
三、中国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进的政策保障 167
(一)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资,确保粮食持续增产增效 167
(二)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粮食价值保障机制 167
(三)发展和完善种粮补贴机制,切实维护好我国粮食持续生产的基础性力量 167
(四)完善我国的粮食储备支撑体系,建立高效、灵活的粮食储备系统 168
(五)发展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加速土地流转,增加粮食产出效益 168
(六)强化科技要素投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168
(七)构建有效的生产抗灾机制,降低粮食生产风险 168
(八)加强立法监督,缓解资源制约瓶颈 169
(九)构建粮食安全预警机制,随时掌握粮食安全状况 169
11复种——中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170
一、多熟种植:我国传统农业精华之所在 171
二、我国具有发展多熟种植的优越条件 171
(一)宜于多熟种植的气候资源 171
(二)迅速改善中的生产条件 174
三、我国近60年间的复种的发展 175
(一)1949~2009年间复种的发展走势 175
(二)1949~1995年间全国复种指数的攀升 176
(三)1996年以来及21世纪10年间我国复种指数的低落和回升 177
(四)1979年和2009年全国各地复种指数发展的动态剖析 177
四、2020年、2030年我国农田复种指数持续回增的粮食生产能力预期 180
(一)近60年间我国耕地复种指数增量的回顾 180
(二)我国应能呈现的耕地复种指数及预期中的粮食生产能力 181
(三)我国各地区复种指数回升后的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预期 182
五、关注复种、倡导复种、支持复种 183
12坚持虚拟资源发展战略 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185
一、发展中的我国粮食国际贸易 185
(一)进出口量的不断攀升 185
(二)稻米的进口多于出口 185
(三)小麦贸易量的进多于出 185
(四)玉米难保的净出口 186
(五)迅猛增长的大豆进口量 186
二、我国粮食贸易中虚拟水进出口态势 187
(一)粮食进出口中虚拟水贸易量 187
(二)大米进口中的虚拟水贸易量 188
(三)小麦进出口中的虚拟水贸易量 189
(四)玉米进出口中的虚拟水贸易量 189
(五)大豆贸易中的虚拟水贸易量 190
(六)粮食进出口中虚拟水贸易贡献分析 191
三、粮食贸易与虚拟耕地分析 191
(一)粮食进出口中虚拟耕地贸易量 191
(二)大米进出口中的虚拟耕地贸易量 192
(三)小麦进出口中的虚拟耕地贸易量 193
(四)玉米进出口中的虚拟耕地贸易量 194
(五)大豆进出口中的虚拟耕地贸易量 195
(六)粮食进出口中虚拟耕地贸易贡献 196
四、我国粮食贸易与虚拟养分进出口 196
(一)粮食进出口中虚拟养分贸易量 196
(二)大米进出口中的虚拟养分贸易量 198
(三)小麦贸易中的虚拟养分贸易量 198
(四)玉米贸易中的虚拟养分贸易量 198
(五)大豆贸易中的虚拟养分贸易量 199
(六)粮食进出口虚拟养分贸易的贡献 199
五、坚持虚拟资源发展战略应予的着重点 200
(一)实施虚拟资源战略,构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的新模式 200
(二)整合粮食对外贸易系统,发挥粮食作物比较优势 200
(三)调整和优化粮食生产的区域布局,提高粮食作物的比较优势 201
(四)加强虚拟资源理论研究,增强科研支持力度 201
13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市、区)的区域格局 202
一、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市、区)的区域分布及产量 202
(一)各省、市、自治区的粮食生产大县(市、区)数量及分布 202
(二)各省、市、自治区粮食生产大县(市、区)的粮食产量 203
(三)各省、市、自治区粮食生产大县(市、区)的粮食自给程度及富余水平 205
二、全国四大类型地区粮食生产大县(市、区)分布格局及产量 206
(一)各类地区的粮食生产大县(市、区)数量及分布 206
(二)各类地区粮食生产大县(市、区)的粮食产量 207
(三)各类型地区粮食生产大县(市、区)粮食自给程度及余缺量 208
区域篇 211
14北京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推进北京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213
一、北京粮食生产概况 214
(一)自然环境 214
(二)生产现状 214
二、北京粮食生产发展历程回顾 215
(一)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 216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79年) 216
(三)快速发展阶段(1980~1998年) 217
(四)结构调整阶段(1999~2005年) 217
(五)产业转型阶段(2006~2010年) 218
三、北京发展粮食生产的近期构想 219
(一)发展粮食生产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219
(二)发展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 220
(三)发展粮食生产的近期目标 221
四、北京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保障 224
(一)提高认识,增强持续发展粮食生产的使命感 224
(二)坚持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集聚、资源整合的有效机制,推动三大体系建设 224
(三)提高生产者综合素质 224
15天津 加快土地流转 促进天津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 226
一、天津粮食生产条件 226
(一)自然条件 226
(二)种植业生产状况 227
二、新中国成立60年间天津粮食生产发展回顾 227
(一)粮食总量显著增加,先增后减,波动幅度大 227
(二)近30年间天津耕地面积及利用的变动 230
(三)近30年间天津粮食作物单产水平显著提升 230
(四)“七连增”期间的人均粮食数量稳中有增 231
三、天津发展中的粮食消费需求及生产能力提升的预期 231
(一)发展中的消费需要量的预估 231
(二)历史时段产量增长轨迹的发展预期 232
(三)现阶段耕地面积及单产提升约束的发展预期 232
四、土地流转,天津粮食生产能力的依托 233
(一)加快土地流转,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化 233
(二)天津土地流转及发展中的预期 234
(三)稳固粮食生产基础,增进耕地流转的效益 234
16河北 提升河北粮食生产能力 稳定粮食大省地位 236
一、河北农业自然资源及粮食生产概况 236
(一)农业自然资源状况 236
(二)农业及粮食生产布局 237
(三)发展水平 238
二、河北60年粮食生产的特征 240
(一)粮食播种面积持续下降 240
(二)粮食产量呈波动性增长 240
(三)人均粮食呈阶段性变化 241
三、河北粮食供需关系分析 241
(一)粮食供给分析 241
(二)粮食需求分析 242
(三)粮食供需平衡分析 244
四、河北粮食增产的制约因素与潜力分析 245
(一)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245
(二)增产潜力分析 246
五、河北60年间粮食生产增长轨迹及发展预期 247
(一)粮食总量增长轨迹及预期 247
(二)近30年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增长轨迹及预期 247
(三)粮田面积扩增与粮食单产水平适度增长的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预期 248
六、河北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应有的举措 248
(一)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夯实生产基础 248
(二)加快科技创新推广,挖掘生产潜力 249
(三)健全减灾防灾体系,增强稳产能力 249
(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保障水平 249
(五)创新农业经营制度,增强生产活力 250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撑 250
17山西 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促进山西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252
一、山西农业自然资源与粮食生产 252
(一)农业自然资源与利用潜力 252
(二)2009年粮食生产状况 254
二、60年间山西粮食生产发展与变动 255
(一)粮食总量、人均占有量与粮食单产的增长 255
(二)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变化 257
三、发展中的山西粮食需求与增量预估 259
(一)发展中的粮食生产目标定位 259
(二)2020年和2030年粮食需求量预估 259
(三)2020年和2030年应能实现的粮食增量 259
四、山西分区粮食生产能力 261
(一)区域功能定位 261
(二)各区基本情况 262
(二)三大区域增产任务 262
五、山西粮食增产应有的重大举措及制度保障 263
(一)粮食增产重大举措 263
(二)粮食增产的制度保障 264
18内蒙古 努力提升内蒙古粮食生产能力为国家粮食安全继续奉献 267
一、内蒙古农业资源及社会经济概况 268
(一)自然环境概况 268
(二)社会经济概况 269
二、近60年间内蒙古粮食生产的发展 270
(一)内蒙古粮食生产发展历程 270
(二)内蒙古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成效 272
三、内蒙古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73
(一)内蒙古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进的优势 274
(二)内蒙古粮食生产发展中的预期 274
四、内蒙古粮食发展规划及增产途径 276
(一)内蒙古粮食生产发展思路 277
(二)粮食增产潜能布局 277
(三)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举措 278
19辽宁 优化农业结构提升辽宁粮食生产能力 280
一、辽宁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概况 280
(一)自然环境概况 280
(二)社会经济概况 282
二、辽宁粮食生产概况 282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生产能力提升轨迹 283
(二)辽宁粮食生产格局和分区的粮食生产能力 283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粮食生产发展的成效(1949~2010年) 287
(四)辽宁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288
三、发展中的辽宁粮食需求及粮食增产预期 291
(一)辽宁粮食发展定位与规划 291
(二)辽宁中长期粮食需求分析 291
(三)辽宁粮食生产发展中的预期 291
四、辽宁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贮备及对策 293
(一)辽宁粮食生产发展的贮备预期 293
(二)辽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应予特别注意的方面 295
20吉林 发挥粮食生产优势 稳步提升吉林粮食生产能力 297
一、吉林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的基础状况 297
(一)较为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 297
(二)适宜的气候条件 299
(三)水资源相对充足 299
(四)耕地面积大,后备资源充足 300
(五)农业技术普及率高,科技力量雄厚 300
(六)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前列 301
二、吉林60年间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 301
(一)粮食生产总量的提升 302
(二)粮食单产水平的提升 303
(三)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303
(四)农业种植业结构趋于合理 305
三、吉林粮食生产发展的基本经验 306
(一)全力实施商品粮基地建设 306
(二)优化和调整三大优势粮食作物品种结构 307
(三)致力于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308
(四)惠农政策的实施大力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 308
四、吉林粮食生产发展战略规划 308
(一)主要粮食作物区域布局 308
(二)实施如火如荼的增粮工程 310
五、吉林粮食生产发展的预期及保障措施 314
(一)吉林未来粮食发展的预期 314
(二)吉林未来粮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5
21黑龙江 发挥现代农业优势建设国家稳定可靠的优质大粮仓 318
一、黑龙江社会经济及农业资源状况 318
(一)社会经济概况 318
(二)自然环境概况 319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粮食生产发展状况 321
(一)60年间黑龙江粮食生产发展成效显著 321
(二)黑龙江粮食生产格局和分区的粮食生产能力 324
三、发展中的黑龙江粮食需求及粮食增产预期 332
(一)黑龙江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目标定位 332
(二)黑龙江粮食需求分析 332
(三)黑龙江粮食持续增产预期 333
四、预期中的黑龙江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路径 334
(一)依托科技进步,增加科技成果贡献率 334
(二)抓住机遇,促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335
(三)发挥农机化优势,着力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335
(四)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努力发展优质粮食产业 336
22黑龙江垦区 突出国营农场商品粮食生产优势 开创垦区粮食生产新局面 337
一、垦区的自然资源优势 337
(一)水热同季的湿润半湿润气候 337
(二)丰足的水资源和肥沃的草甸黑土 338
(三)洁净的农业生产环境 339
二、垦区粮食生产概况 339
(一)优势凸现的粮豆作物生产格局 339
(二)垦区的主要粮豆作物生产概况 340
(三)垦区粮食生产地位的攀升及粮食商品量的跃增 345
三、垦区近60年间粮食生产发展的成效 346
(一)粮食总产量实现5个300万吨级增量的历史跨越 347
(二)粮食单产实现全国水平的赶超 348
(三)人均粮食占有量及商品量高居全国榜首 348
四、垦区粮食生产发展的基本经验 349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和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稳固粮食生产基础 349
(二)调整粮食种植结构,突出垦区粮食生产优势 349
(三)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50
(四)创新农业生产体制,调动农场职工生产积极性 351
五、垦区发展中的粮食需求及预期 351
(一)垦区粮食生产发展的目标定位 351
(二)2020年垦区粮食需求量的预估 352
(三)垦区粮食生产发展的预估 352
六、垦区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及其储备应予注重的方面 353
(一)着力农业基础生产条件的改善 353
(二)强化科学技术支持力度 354
(三)深化垦区粮食作物种植结构 354
(四)提升抗御自然灾害服务工作能力 354
(五)加强种子产业体系建设 354
23上海 发挥稻田湿地功能 稳定发展上海粮食生产 356
一、上海粮食生产与发展概况 356
(一)上海粮食生产现状 356
(二)上海粮食生产60年历史回顾 358
(三)上海粮食生产经济效益分析 360
(四)稳定粮食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 362
二、上海中长期粮食生产目标与需求预期 363
(一)上海粮食生产的定位和目标 363
(二)上海中长期粮食需求预测 363
三、上海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可行性 363
(一)提升粮食单产能力的技术途径 363
(二)近年郊区粮食高产典型 364
四、上海粮食增产重大举措及生产能力贮备 364
(一)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粮食规模经营程度 364
(二)合理进行布局规划,确保粮食种植面积 364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田产出能力 365
(四)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创新能力 365
(五)发展循环农业,提高粮食可持续发展能力 365
(六)落实扶粮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种粮收入 365
五、上海粮食生产布局及各区县粮食生产能力 366
六、上海地区稻田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367
(一)蓄水防洪 367
(二)净化空气 367
(三)调节气候 367
(四)湿地生态功能 367
(五)改良土壤增加碳汇 367
(六)上海稻田生态服务价值 367
24江苏 江淮鱼米之乡 再续粮食辉煌 369
一、江苏农业概况 370
(一)农业自然资源条件优越 370
(二)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领先 370
(三)江苏农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370
二、新中国成立60年来江苏粮食生产回顾 371
(一)粮食波动性增长、近期发展滞缓 371
(二)耕地数量减少、复种指数较高 373
(三)围绕效益优化结构、粮食播种面积比例不断下降 373
(四)粮食稻麦当家、单产增速渐缓 375
(五)粮食生产消费平衡态势 375
(六)江苏粮食生产60年之“悟” 377
三、江苏中长期粮食需求与平衡分析 378
(一)江苏粮食增长基本设想 378
(二)江苏粮食中长期需求分析 379
(三)粮食生产条件与潜能分析 380
(四)粮食增产潜力估算 381
(五)粮食生产与消费平衡预测 382
四、江苏粮食生产空间格局 382
(一)粮食生产消费平衡格局 382
(二)粮食发展和安全格局 383
五、提升江苏粮食生产能力和战略储备的主要途径 384
(一)保障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 384
(二)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主攻粮食单产 384
(三)优化布局结构、挖掘土地资源整体生产力 384
(四)完善制度、加大投入、配套政策 384
(五)推进粮食产业化建设、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385
(六)加速现代专业型职业化农民队伍建设 385
(七)提倡节约科学消费、缓解源头压力 385
(八)加强粮食安全预警、主动化解安全风险 385
25浙江 依托粮食生产功能区 全面提振粮食生产能力 387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粮食生产发展回顾 388
(一)粮食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时期(1949~1957年) 390
(二)“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1958~1961年) 390
(三)调整恢复和波动发展时期(1962~1978年) 390
(四)产量快速增长发展时期(1979~1984年) 391
(五)种植结构调整的初期(1985~1997年) 391
(六)种植结构深入调整时期(1998~2003年) 391
(七)恢复性增长与稳定发展时期(2004~2009年) 391
二、浙江粮食生产发展与变动轨迹 392
(一)浙江粮食产量占全国的份额 392
(二)浙江粮食产量在全国的位序 393
(三)面积增减、单产提升对全省粮食总量的影响 393
三、浙江发展中的粮食产需预期 395
(一)现阶段全省粮食自给程度及安全保障 395
(二)浙江粮食生产发展的目标定位 395
(三)浙江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途径及预期 396
四、着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开创浙江粮食生产新局面 398
(一)浙江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指导思想 399
(二)浙江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目标任务 399
(三)浙江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标准 399
(四)浙江粮食生产功能区高产增效的农作技术 400
五、浙江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支撑保障体系 401
(一)组织保障 401
(二)政策保障 401
(三)资金保障 401
(四)技术保障 402
(五)机制保障 402
六、浙江粮食安全应急功能的建设 402
26安徽 依托粮食生产“三大行动”提升江淮“粮仓”生产能力 404
一、安徽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的基础状况 404
(一)较为优越的自然条件 404
(二)发展中的社会生产条件 406
(三)稳居国家粮食大省行列的粮食生产能力 407
二、安徽60年间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 407
(一)总量的增加 408
(二)单产的提高 408
(三)粮田面积稳中有升 409
三、安徽粮食生产发展的基本经验 410
(一)政府主导作用是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持 410
(二)基础建设是粮食生产发展的根本保障 410
(三)科技推广是粮食生产发展的动力 411
(四)示范带动是粮食生产发展的有效手段 411
(五)指导服务是粮食生产发展的基本措施 411
(六)抗灾生产是粮食生产发展的重要方面 411
四、发展中的安徽对粮食需求的预期 412
(一)总体目标 412
(二)阶段目标 412
(三)实现目标任务的可行性预估 413
(四)安徽粮食生产总体布局和建设工程任务 414
五、安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与保障体系构建 416
(一)路径选择 416
(二)保障体系建设 417
27江西 发挥优势 挖掘潜力 再创江西粮食辉煌 421
一、江西60年间粮食生产发展成效及其战略地位 422
(一)江西是国家粮食重要产区和稳定的水稻商品生产基地 424
(二)江西60年如一日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奉献 426
(三)粮食已成为江西的支柱产业 426
二、江西粮食60年间发展历程 427
(一)起步阶段(1949~1957年) 427
(二)上升阶段(1958~1977年) 428
(三)高产阶段(1978~1984年) 428
(四)调整阶段(1985~1991年) 429
(五)高效阶段(1992~2003年) 429
(六)持续增长阶段(2004~2009年) 430
三、江西新增百亿斤优质水稻生产能力的目标任务及发展中的预期 430
(一)江西发展中的粮食目标定位 430
(二)改革开放30年间江西粮食单产增长轨迹及发展预期 431
(三)近60年间江西粮食总量增长轨迹及发展中的预期 432
四、江西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应予开发的生产潜力 432
(一)稳住粮食耕地面积,提高复种指数,扩大粮食播种面积 432
(二)着力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改善,推进中低产田升级改造 433
(三)强化科技支撑力度,主攻单产水平的提高 434
五、高度关注种粮效益,实施复种补贴,稳固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435
28福建 重新定位闽北绿色粮仓 提升福建粮食生产能力 437
一、福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基础 437
(一)福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条件 437
(二)福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 437
(三)福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社会基础 438
二、福建粮食生产状况 438
(一)多样性的亚热带气候特色,宜于多样化的粮食作物生产 438
(二)粮食生产总量受“八山一水一分田”制约 439
(三)耕作制度的变革促成脉络清晰的粮食生产布局 439
(四)再生水稻的生产特色 439
三、福建60年间粮食生产发展态势 440
(一)粮食总量、人均占有量及自给程度有所下降 440
(二)粮食及水稻单产持续增高,耕地质量呈现走低趋势 441
(三)粮食基础地位需要强化,政策上更要重视粮食 442
四、发展中的福建粮食需求及产量预期 442
(一)发展中福建粮食需求量的预期 442
(二)2020年和2030年粮食产量预期 443
五、福建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可行性 445
(一)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及应对 445
(二)保持近30年间产量的年均增量的前景分析 447
(三)推进第二轮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基本建设的粮食生产潜能分析 447
(四)各地市粮食生产能力及提升 447
(五)主要粮食新品种生产能力提升的预期 447
(六)再生稻高产典型的启示 448
六、福建粮食生产的思路和对策 448
(一)全面评估粮食形势 448
(二)增强应对风险能力 448
(三)抓住调整结构机遇 448
(四)增加地方的自主权 449
七、福建分区粮食生产能力——再塑闽北“绿色”粮仓 449
(一)加快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搞活粮食流通 449
(二)增强科技投入,充分挖掘粮食生产潜力 450
(三)实施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450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粮食生产条件 450
29台湾 挖掘作物种质资源库功能 提升台湾粮食自给能力 452
一、台湾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基础 452
(一)台湾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 452
(二)台湾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 452
(三)台湾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社会基础 454
二、台湾粮食作物生产状况 454
(一)气候适宜,盛产稻米 454
(二)应用世界种质资源不断改良水稻品种 454
(三)水旱轮作,保护基本农田生态环境,稻田生产力持续提高 454
(四)实施水稻收购制度,安定稻米生产,但粮食供给状况紧张 454
(五)压缩稻米种植面积,大量进口,出现粮食“进口依赖”现象 455
三、台湾60年间粮食生产发展的成效及基本经验 455
(一)总量上升,自给率严重下滑 455
(二)水稻品种的改良促进了台湾水稻单产的增加 456
(三)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结构调整促进食物消费结构合理化 456
(四)发展规模化农业经营,展现两岸粮食合作的广阔前景 457
四、发展中的台湾粮食需求与粮食生产能力可行性预期 457
(一)2015年和2030年粮食需求量的预估 457
(二)2015年和2030年粮食产量的可行性预期 460
五、台湾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可行性预估 460
(一)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 460
(二)保持近30年间单产的现增量的前景分析 461
(三)推进第三轮农业土地改革的粮食生产潜能分析 461
(四)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及生产能力 462
(五)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以提高水稻生产效率 462
六、台湾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思路和对策 462
(一)台湾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应予着重的政策 462
(二)台湾粮食生产具体对策 463
30山东 强化粮食安全意识 促进齐鲁大地粮食生产 466
一、山东农业基础生产条件及粮食生产状况 466
(一)农业基础生产条件 466
(二)山东粮食生产的全国地位 469
(三)2009年山东粮食生产状况 470
(四)山东各地级市粮食生产状况 471
二、60年间山东粮食生产发展成效 472
(一)发展阶段 472
(二)全省粮食总量增长幅度高过全国平均水平 473
(三)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473
(四)人均粮食实现全国平均水平的赶超 474
三、发展中的山东粮食需求及生产能力提升的预期 474
(一)发展目标定位 474
(二)2020年和2030年粮食需求量预估 475
(三)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预期 475
四、山东农业类型分区的粮食生产能力的潜力分析 476
(一)鲁东沿海低山丘陵区 476
(二)胶济平原粮食主产区 477
(三)鲁中南山区丘陵农林牧业区 477
(四)湖东平原农林渔业区 477
(五)鲁西南平原农林牧业区 478
(六)鲁北平原农林牧业区 478
(七)黄河三角洲农牧渔业区 478
五、山东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支持及保障 479
(一)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技术支持 479
(二)山东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保障措施 480
31河南 中原粮食生产能力可持续提升——解析河南粮食生产潜力 481
一、河南粮食生产地位及贡献 483
(一)“中原粮仓”“国人厨房,” 483
(二)良种繁育基地,高产创建典型 484
(三)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优质小麦加工基地 484
(四)国家粮食交易起点,中国粮食价格风向标 485
(五)国家农业政策先行,农民受益的典型 485
二、1949~2010年间河南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 485
(一)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的粮食生产发展历程 485
(二)粮食单产的显著增长 488
(三)粮食总产量的大幅跃升 489
(四)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中有升 489
三、河南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90
(一)粮食生产的目标定位 490
(二)河南农业基础资源的粮食生产潜力 491
(三)河南粮食生产能力发展中的预期 494
四、河南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应予特别注意的方面 496
(一)要确立粮田耕地面积的安全线 497
(二)要抓紧中低产田的升级改造工程项目建设 497
(三)要倡导和支持农田复种指数的提升 497
(四)要极力提升粮食生产的用水效率 498
32湖北 突出江汉平原区位科技优势 持续提升湖北粮食生产能力 500
一、湖北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及粮食生产概况 500
(一)宜于多熟种植的气候资源 500
(二)较为丰足的水资源 501
(三)形势严峻的土地资源 502
(四)不断改善中的农业现代化生产条件 502
(五)2009年湖北的粮食生产 502
二、60年间湖北粮食生产发展成效 504
(一)60年间逐年粮食生产的变化 504
(二)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变化 506
三、湖北粮食安全及粮食生产定位 506
(一)湖北是我国优势农业产区 506
(二)湖北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地位 506
(三)湖北粮食生产目标及规划 507
(四)湖北2020年和2030年粮食需求量预估 508
四、湖北粮食增产重大举措及生产能力战略贮备 509
(一)湖北粮食增产科技需求及潜力分析 509
(二)湖北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储备措施 510
(三)湖北粮食增产生产能力的政策保障与支撑条件 511
五、湖北分区粮食生产能力 512
(一)湖北粮食生产分区依据 513
(二)分区粮食生产能力与提升潜力分析 513
33湖南 增进粮食生产能力 稳固湖南粮食大省及水稻商品生产基地地位 516
一、湖南致力于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 517
(一)湖南的粮食大省地位及贡献 517
(二)2009年的湖南粮食产量水平 518
(三)湖南国家粮食商品生产基地县的现实生产力 518
二、新中国成立后60年间湖南粮食生产能力提升 520
(一)粮食总量的跃升 520
(二)单位面积产量的增长 521
(三)粮食作物面积的变动与产量的提升 521
三、湖南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经验 522
(一)注重复种,扩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522
(二)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率先开发“吨粮田” 524
(三)发展稻田多熟制,增加农民收益 524
(四)培育水稻的加工企业,促进粮食生产产业化 524
四、湖南粮食生产发展的目标定位 525
(一)湖南粮食生产能力中长期目标 525
(二)湖南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区域布局 525
五、湖南粮食生产发展中的制约因素、潜力及开发 526
(一)湖南粮食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 526
(二)湖南粮食生产发展中的生产潜力 527
(三)开发途径 529
六、湖南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保障 530
(一)政策保障 530
(二)科技支撑 530
(三)增加投入 531
34广东 坚持多熟、增加复种 发展广东粮食生产 532
一、广东粮食生产赖以发展的基础 532
(一)宜于多熟种植的气候资源 532
(二)趋于紧缺的土地和耕地资源 533
(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社会条件 534
二、广东60年间的粮食生产能力的发展变动 534
(一)60年间广东粮食生产发展的“抛物线”型的变动态势 535
(二)近30年广东粮食生产发展变动的“四个阶段” 535
三、广东粮食生产发展中应予注重的问题 536
(一)财政支农份额不可低落 536
(二)重经轻粮观念亟待改变 536
(三)耕地粮田红线不能逾越 537
(四)复种指数应予恢复增长 537
四、广东未来粮食需求预估 538
(一)人口数量仍在增加 538
(二)人均粮食需求量逐步增大 539
(三)广东未来10年粮食需求的预估 539
五、广东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预期 539
(一)单位面积产量的提升空间 539
(二)播种面积扩大的空间 539
(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扩大和单产提升的双重增长效应 540
六、广东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应有的基本保障 541
(一)实施最为严厉的耕地与粮田保护政策 541
(二)着力农田复种指数回升 541
(三)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低产田提级升等 542
(四)全民共识,夯实广东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基础 542
35广西 稳定粮食作物耕地面积 提升广西粮食生产能力 544
一、广西农业资源与生产概况 544
(一)自然资源 544
(二)社会经济状况 546
(三)2009年的广西粮食生产状况 546
二、60年间广西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成效 546
(一)60年间广西农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 546
(二)60年间广西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547
(三)60年间广西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轨迹 548
三、发展中的广西粮食供需预期及生产能力贮备 549
(一)2020~2030年广西粮食供需关系预期 549
(二)广西可望储备的粮食生产能力 551
(三)广西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及应对措施 552
四、广西粮食生产格局和分区的粮食生产能力提升 553
(一)广西粮食生产格局 553
(二)广西各产区粮食生产现状及生产能力 554
(三)2020~2030年广西各产区粮食供需关系预期 554
(四)广西各产区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途径 554
36海南 粮食安全保障与国际旅游岛建设 556
一、海南自然资源及粮食生产现状 556
(一)海南的土地资源 556
(二)海南的气候资源 556
(三)海南的水资源 557
(四)海南2008年粮食生产状况 558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海南的粮食生产发展轨迹 558
(一)60年间粮食生产总量的提升及变化趋势 558
(二)60年间人口增长及粮食自给状况 560
(三)60年间耕地面积及粮田面积的变动 561
(四)60年间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成效及基本经验 561
三、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对粮食的需求 562
(一)海南人口增长的轨迹及固定人口增长的粮食需求 562
(二)旅游及候鸟型人口增长的粮食需求 563
(三)粮田面积退缩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 563
四、海南粮食生产任务及粮食安全目标 564
(一)粮食生产目标的确立 564
(二)粮食安全目标定位 565
(三)粮食安全体系构建 565
五、海南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预期 566
(一)海南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 566
(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扩增的潜力 567
(三)中低产田改造可能的贡献 568
(四)水稻优良品种可能的潜力 568
(五)农业技术进步可能的贡献 568
六、海南粮食安全保障 569
(一)提高农业技术进步水平增强粮食安全保障 569
(二)国际旅游岛建设粮食供给的统筹 569
(三)海南粮食仓储能力的保障 570
(四)海南外来粮源的保障 570
(五)海南粮食市场流通保障 570
37重庆 挖掘丘陵山地农业资源潜力 提高重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572
一、重庆农业资源与粮食生产概况 572
(一)资源概况 572
(二)社会经济状况 573
(三)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 573
二、60年间重庆粮食生产发展的基本经验 575
(一)生产关系变革及惠农政策促进了粮食生产 576
(二)科学技术提升了粮食生产能力 576
(三)投入增加助推粮食生产发展 577
三、发展中的重庆粮食需求及生产能力提升的预期 578
(一)重庆粮食生产的全国定位 578
(二)2020年、2030年重庆粮食需求目标 578
(三)重庆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可行性 578
四、重庆粮食生产分区及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 579
(一)重庆粮食作物生产分区 579
(二)重庆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潜力 581
五、重庆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应予着重的工作 582
(一)粮饲分治,优化结构 582
(二)保护耕地,改良中低产田 582
(三)科技进步,创新技术 583
(四)复种专项,财政补贴 583
38四川发挥“天府”地域资源优势 提升四川粮食生产能力 584
一、四川农业自然资源及其禀赋 584
(一)气候资源 584
(二)水资源 586
(三)土地资源 587
二、四川近60年间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 587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川粮食总量迅速恢复并超过“战前”水平 589
(二)1949~1996年四川粮食生产的快速发展阶段 590
(三)1997~2009年四川粮食先增后减的发展势态 592
三、发展中的四川对粮食增长的需求 593
(一)四川“稳七保八”粮食增长方案实施的成效 593
(二)四川2020年及2030年粮食需求的目标定位及预期 594
四、四川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保障措施 597
(一)切实加大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生产条件 598
(二)全力依托科学技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598
(三)坚持政府主导政策保障的作用,激励全省粮食生产 599
39贵州“人口—粮食—生态—经济—科技”协调发展 确保贵州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 600
一、贵州农业生产概况 600
(一)自然条件 600
(二)社会经济 601
(三)农业生产 601
二、贵州60年间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历程 604
(一)60年间粮食生产发展的历程 604
(二)贵州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变化历程 605
(三)60年间粮食生产发展的基本经验 607
(四)贵州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 608
三、贵州未来粮食需求及生产潜力的预期 610
(一)2020年和2030年粮食需求量预估 610
(二)贵州粮食生产潜力分析 610
(三)贵州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能力 612
四、贵州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战略选择及对策措施 615
(一)贵州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战略选择 615
(二)贵州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对策和措施 616
40云南 依托高原山地立体农业资源优势 促进云南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619
一、云南自然资源与粮食生产概况 619
(一)自然资源条件 619
(二)粮食生产情况 620
二、云南60年来粮食生产发展的成效及经验 621
(一)60年间粮食生产发展的轨迹 621
(二)60年间粮食生产发展的经验 622
(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主要限制因素 623
三、云南未来国民经济发展对粮食需求的预期 624
(一)云南粮食生产的定位和发展规划 624
(二)未来10年云南粮食供需预期 626
四、云南粮食生产格局及生产能力预估 627
(一)粮食生产格局及分区生产能力预估 627
(二)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及分区生产能力 627
(三)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能力及发展规划 627
五、云南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630
(一)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建立耕地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的长效机制 630
(二)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建立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 630
(三)强化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建立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投入的长效机制 630
(四)完善粮食生产配套政策,建立保护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积极性的长效机制 631
(五)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建立宏观控制与指导协调网络 631
(六)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建立高效资本运作机制 631
(七)高度重视粮食流通,形成稳定的粮食储备供应机制 631
41西藏 发展高寒特色农业 提升西藏粮食生产能力 633
一、西藏农业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状况 633
(一)西藏自然资源状况 633
(二)西藏农村社会经济状况 635
二、西藏粮食生产的发展历程及经验 635
(一)新中国成立前西藏的粮食生产 636
(二)新中国成立后西藏的粮食生产历程 636
(三)西藏近50年间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 637
(四)西藏近50年间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主要经验 639
三、西藏粮食生产能力的持续提升及增产的潜力 641
(一)影响当前西藏粮食需求的因素分析 641
(二)西藏粮食作物可能的单产潜力 642
(三)西藏粮油生产潜力的分布与区域差异 642
四、西藏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及能力储备的预期 643
(一)西藏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预期 643
(二)西藏粮食生产能力储备的预期 643
五、西藏粮食生产能力发展的对策建议 644
(一)着力基本农田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 644
(二)严格控制农用化学物质投入 644
(三)不再大规模建设粮食生产基地 644
(四)加大支持粮食科学基础研究和扶持粮食加工企业的力度 644
(五)加快富余粮食转化,促进畜牧业发展 645
42陕西 增进三秦农业发展能力 再创粮食生产历史辉煌 646
一、陕西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 647
(一)自然资源存在状况 647
(二)社会经济条件 649
二、近60年间陕西粮食生产发展的成效 650
(一)总量的跃增 650
(二)单产的增长 653
(三)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提高 654
三、发展中的陕西粮食需求及生产能力提升的预期 655
(一)人口增长及消费水平提高的需求 655
(二)陕西的粮食生产部署及安排 655
(三)粮食种植结构优化与1400万吨目标任务的预期 655
(四)“高产多收”“多种多收”兼收并蓄——人均400公斤、420公斤粮食应有的依托 656
(五)生产能力的必要储备——非常时期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657
四、水分利用效率持续增进——陕西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657
(一)水分生产力提升具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657
(二)“吨粮千方水”——应予逼近或超越的用水效率 658
(三)陕西农业生产用水效率提升的技术原则 659
五、陕西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政府主导作用 660
(一)确立省、市、县、乡耕地及粮田面积安全线,并予立法,不容侵犯 660
(二)构建非常时期粮食安全应急预案,以备不时之需 660
(三)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提升耕地质量 660
(四)发挥农业科技大省的优势,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660
43甘肃 提高旱区水资源利用效率 促进甘肃粮食生产发展 662
一、甘肃农业生产基础 663
(一)自然条件 663
(二)社会条件 665
二、60年间甘肃粮食生产发展成效 668
(一)近60年的粮食总量的跃增 668
(二)近30年间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增长 668
(三)全省粮食单产增幅高过粮田面积减幅,粮食总量得以跃增 669
三、发展中的甘肃对粮食生产能力的要求 669
(一)粮食供需形势分析 669
(二)粮食需求的目标定位 670
(三)近30年间全省粮食增长轨迹及发展中的粮食生产能力预期 671
四、甘肃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应予的着重点 672
(一)优化粮食种植结构 672
(二)改善基础生产条件 672
(三)提高农田种植指数 672
(四)充分发挥玉米、马铃薯优势作物的生产能力 673
五、甘肃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战略构思 674
(一)稳定河西绿洲商品粮基地的地位不动摇 674
(二)重建“陇东粮仓”,并尽快纳入全省粮食规划 674
(三)强化旱地农业在甘肃粮食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674
(四)注重发挥沿黄及洮、渭、泾河灌区的粮食生产潜力 674
(五)重视高寒阴湿及干旱山区的特色小杂粮的经济竞争优势 674
44青海 发挥高原地域生产优势 提升青海粮食生产能力 676
一、青海粮食生产的资源条件 676
(一)高原特色的气候资源 676
(二)充沛的水资源,全国的水源地 678
(三)土地广袤,农用地比重大,耕地份额小 678
(四)不断改善中的农业现代化生产条件 678
二、青海60年间粮食生产发展的成效 679
(一)总产跃增,逼近全国增长幅度 679
(二)单产提高,与全国增幅齐平 680
(三)粮田面积压缩,非粮作物面积扩增成为可能 681
(四)优势粮食作物,重要的生产地位 681
三、发展中的青海粮食需求及生产能力提升的预期 682
(一)人口增长、生活水平提高的发展需求 682
(二)依照全省粮食生产增长轨迹的发展预期 683
(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扩增与单产适度增加的发展预期 684
四、青海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应予注重的方面 684
(一)增强粮食安全观念,切实加强粮食生产领导 684
(二)着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的升级改造 685
(三)土地开发整理与后备耕地资源的适度利用 685
(四)优化种植结构,创新农作技术与种植模式 686
45宁夏 发挥“塞上江南”地域优势 提升宁夏粮食生产能力 688
一、宁夏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 689
(一)农业气候资源 689
(二)水资源 690
(三)土地资源 690
(四)农业现代生产条件 691
二、宁夏60年来的粮食生产发展的成效 691
(一)优势粮食作物及其结构优化,提升了粮食生产能力 691
(二)粮食总量跃增,增幅高过全国平均值 692
(三)粮食单产提高,增幅高过全国平均值 692
(四)粮食自给有余,人均数量高过全国平均值 693
三、宁夏粮食生产发展的基本经验 693
(一)生产关系的变革及中央的大政方针,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694
(二)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 695
(三)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696
四、发展中的宁夏粮食生产能力的预期 696
(一)宁夏气候资源应能实现的生产能力 696
(二)宁夏粮食总量增长轨迹及发展预期 697
(三)宁夏粮食单产水平增长轨迹及发展预期 697
五、宁夏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698
(一)背景分析 698
(二)科学用水,高效用水,应是宁夏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基本路径 699
(三)应有的举措 699
46新疆 提升新疆粮食生产能力 建设粮食安全后备基地 701
一、优势独到的新疆农业生产条件 701
(一)宜于农业发展的绿洲生态系统 701
(二)不断改善的社会生产条件 703
(三)种植结构的调整,优势作物地位的确立 704
二、60年间新疆粮食生产的发展历程 705
(一)1949~1956年粮食缓慢增长阶段 705
(二)1957~1976年波动徘徊阶段 705
(三)1977~1993年直线上升阶段 706
(四)1994~2008年波动上升阶段 706
三、60年间新疆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势态分析 707
(一)5个“200万吨级”增量的形成 707
(二)改革开放前30年的新疆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 708
(三)改革开放后30年间新疆粮食生产能力的跃增 708
四、发展中的新疆粮食需求及生产能力提升的预期 708
(一)需求目标定位 708
(二)光、温生产潜力适度开发的预期 709
(三)“吨粮千方水”的用水效率发展的预期 709
(四)近30年间新疆粮食单产增量轨迹及发展中的预期 710
五、新疆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及其储备应予注重的方面 711
(一)绿洲农业持续发展中的水形势 711
(二)确立与水资源相适应的绿洲农业发展的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 思维导图全解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师大教科文教材编写组 2020
- 《英语阅读培养能力分析研究》马金燕著 2019
- 《保教知识与能力》师大教科文教材编写组编著 2020
- 《演讲与提升系列 说话的艺术 轻松应对生活中的社交难题》刘楠 2019
- 《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美术综合教学》麻丽娟主编 2019
- 《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预测系列教材 历年真题精解 中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李进主编 2009
- 《计算机自适应英语语用能力测试系统设计与效度验证 以TEM4词汇与语法题为例》张一鑫著 2019
-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综合实训 第5版》童敬东 2019
- 《受试者性格与其英语互动交际能力的关系》楼荷英著 2018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短篇小说卷 上 全2册》贺邵俊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中篇小说卷 下 全3册》洪治纲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成药薄层色谱彩色图集》(中国)国家药典委员会 2019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剧本系列 白露》刘国华,马鹏程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中篇小说卷 上 全3册》洪治纲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钢琴谱》聂耳编 2019
-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 中国水处理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膜工业卷 3》(中国)郑祥,魏源送,王志伟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