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王乐井乡志
王乐井乡志

王乐井乡志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乐井乡志》编委会编
  • 出 版 社: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227060826
  • 页数:645 页
图书介绍:本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记述盐池王乐井乡工作的历史实绩,述而不论,寓观点于记事之中。本志书采用按系统分时期的体例,以章、节、目的层次记述,主要包括序、凡例、概述、大事记、机构、保卫、治安、监管、消防、交通、科技、法制、队伍、人物。
《王乐井乡志》目录
标签:编委会 编委

序言 1

凡例 1

概述 1

大事记 9

第一章 自然环境 35

第一节 地理位置 区域 面积 民族人口 35

一、地理位置 区域 面积 35

二、民族人口 35

第二节 地形 地貌 地质 土壤 水系 38

一、地形 地貌 38

二、地质 土壤 水系 39

第三节 气候及自然灾害 42

一、气候 42

二、自然灾害 43

第四节 自然资源 46

一、野生动物 46

二、草原植被 50

三、能源 52

第二章 区划建置 54

第一节 历代属辖变化 54

一、古代 54

二、民国时期 55

第二节 陕甘宁边区时期 55

一、区乡地域变更 55

二、盐业区形成的区划变动 57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 57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 57

二、公社化时期 57

三、社会主义新时期 60

第四节 地域特色 60

一、中部黄土山梁区 60

二、黄土山梁北麓沙原区 60

三、黄土山梁南麓沙原区 61

第五节 行政村、自然村简介 61

一、各村委会、自然村 61

二、其他村落 71

第六节 沙泉湾科技示范区 72

第七节 哈巴湖自然保护区 73

一、哈巴湖历史及自然保护区建制 73

二、保护区的建设 74

第八节 南海子治沙示范区 75

第三章 革命纪略 77

第一节 共产党与土地革命 77

一、共产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77

二、打土豪 分田地 79

第二节 支援抗日战争 81

一、大生产运动 81

二、中共金灵工委在曾家畔 85

三、“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 86

四、第二次土改 87

第三节 隐蔽战线的斗争 89

一、马鸿逵部侵占盐池 89

二、党政组织遭受破坏 90

三、隐蔽战线的斗争 91

附:《难忘的三个半月》 94

第四章 党政机构沿革 98

第一节 区乡党组织与苏维埃政权 98

一、西区区委、乡支部、苏维埃政府 98

二、区、乡党政领导人 99

第二节 三区区乡党委、支部、抗日民主政权 100

一、区、乡抗日民主政权建立 100

二、区、乡党政领导人 100

第三节 区乡党委和人民政府 103

一、区、乡人民政府建立 103

二、区、乡党政领导人 103

第四节 区委、行政公所与乡级机构 104

一、新的区乡党政机构建立 104

二、区级党政领导人 105

三、乡级机构 105

第五节 人民公社 106

一、人民公社成立 106

二、公社、大队机构设置与编制 106

三、公社党政领导人 108

第六节 革命委员会 108

一、公社党委、革命委员会成立 108

二、公社党委、革命委员会(管委会)领导人 109

第七节 乡党委、政府 110

一、公社改乡 110

二、两乡党政领导人 110

第八节 合并后的王乐井乡党委、政府、人大 112

一、两乡合并 112

二、机构改革 113

三、乡级党政领导人 114

第九节 行政村(大队)党政机构 117

一、生产大队与行政村 117

二、各大队(行政村)主要领导干部名表 117

第五章 党代会 人代会 群团组织 125

第一节 乡(公社)党代会简介 125

一、王乐井乡(公社)历次党代会 125

二、鸦儿沟乡(公社)历次党代会 128

第二节 乡(区、公社)人代会简介 129

一、三区(王乐井)第一届人代会 129

二、王乐井乡(公社)历届人代会 130

三、鸦儿沟乡(公社)历届人代会 132

第三节 群众团体 134

一、共青团 134

二、妇联 136

第六章 政治 政务 141

第一节 土地改革 141

一、土地改革经过 141

二、土改后土地的占有情况 144

第二节 宣传贯彻新政策 145

一、宣传贯彻《婚姻法》 145

二、宣传贯彻总路线 146

三、禁烟禁毒 147

第三节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48

一、个体农业 148

二、互助组 148

三、合作化 149

四、人民公社化 152

第四节 粮油统购统销 156

一、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台 156

二、统购统销政策的重大演变 157

第五节 部分政治运动 159

一、第一次整党 159

二、“五反”与“大辩论” 159

三、整风整社运动 161

四、面上“社教”运动 162

五、大办农业与学大寨 163

六、“文化大革命”片段 164

第六节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167

一、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167

二、处理1947年自首叛变党员问题 168

三、农村体制的重大改革 178

四、法制建设 171

五、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172

六、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 173

七、党风廉政建设 173

第七章 农业 177

第一节 耕地 177

一、土地资源 177

二、耕地类型 178

三、耕地面积 178

四、耕地保护 182

第二节 粮油品种与耕作方法 183

一、粮油品种 183

二、肥料与施肥 187

三、农事活动 188

四、农业技术推广 191

第三节 播种面积与产量 193

一、发展概况 193

二、农作物播种面积与产量 197

第四节 管理服务机构 206

一、农业服务单位 206

二、农业服务中心 206

三、特色产业服务中心 206

四、良种繁育场 206

第五节 农业科学 207

一、科学种田 207

二、病虫草害防治 209

第六节 农具与农业机械 211

一、传统农具 211

二、农业机械 211

三、机械化作业 213

第七节 基本农田建设 214

第八节 农业产业 216

一、产业结构 216

二、特色产业 217

第八章 畜牧业 220

第一节 畜禽品种与传统牧业 220

一、畜禽品种 220

二、传统牧业 222

第二节 畜牧业发展概况 224

一、私有制经营时期(1949年前) 224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0-1956年) 225

三、集体化经营时期(1957-1980年) 226

四、责任制承包经营时期(1981-2002年) 227

五、新型畜牧业发展时期(2002-2013年) 231

第三节 服务机构 231

一、畜牧兽医站 231

二、草原工作站 231

第四节 优良畜种推广 231

一、大家畜改良 231

二、滩羊改良 231

三、山羊改良 232

四、猪、鸡改良 232

第五节 畜病防治 232

一、当地畜病类型 232

二、牧医设施 233

三、防治概况 233

第六节 畜牧业产品及品牌 234

一、滩羊(绵羊)产品 234

二、山羊产品 235

三、其它畜产品 235

第七节 畜产品征购 237

一、商品羊收购 237

二、畜产品征购 237

第八节 畜牧业产业 238

一、饲草产业 238

二、滩羊产业 238

三、生猪产业 238

四、滩鸡产业 238

五、养殖园区及典型户 239

第九节 草原建设 239

一、天然草场 239

二、饲草植物 240

三、草原建设 242

四、草原管理 244

五、草原禁牧 246

第九章 林业 249

第一节 林业区划与天然林 249

一、林业区划 249

二、天然林木 249

第二节 人工造林 250

一、发展概况 250

二、林场建设 252

三、防风固沙林建设 253

四、农田防护林建设 253

五、公路防护林建设 254

六、村庄绿化 255

七、飞播造林 255

八、围乡造林 255

九、“三北”造林 255

十、育苗采种 256

第三节 林木种类 258

一、乔木 258

二、灌木 259

三、用材林 261

四、饲料林 261

五、薪炭林 261

六、经济林 261

七、庭院经济 263

第四节 林权制度 264

第五节 林业科技与管理 265

一、林业工作站 265

二、林业科技推广 266

三、林木常见病虫害及防治 267

四、林木管护 267

第六节 退耕还林 268

一、造林概况 268

二、年度造林 268

三、示范工程 270

四、造林成效 270

第七节 林业产业 270

一、柠条产业 270

二、红枣产业 270

第十章 水利 水保 271

第一节 水利水保工程 271

一、水利工程 271

二、水土保持工程 272

第二节 人畜饮水及井窖工程 274

一、人畜饮水工程 274

二、井窖饮水及灌溉工程 276

三、塘坝涝池 279

第三节 扬黄灌溉工程 279

一、扬黄灌溉 279

二、节水补灌 283

第四节 抗旱防汛 285

一、抗旱 285

二、防汛 286

第五节 管理服务机构 286

一、水利水保工作站 286

二、南海子供水工程管理所 287

三、王乐井水管所 287

第十一章 经营管理与扶贫开发 288

第一节 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 288

一、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 288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288

三、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 289

四、农村经济经营管理 292

五、农民负担监督管理 296

六、农业总产值 299

七、农民人均纯收入 299

第二节 扶贫开发 302

一、贫困状况 302

二、扶贫攻坚 303

三、生态移民 306

四、劳务输出 307

五、重点扶贫项目 309

第十二章 供销 商贸 企业 315

第一节 历代商品交易状况 315

一、野生植物的交易 315

二、皮毛交易 315

三、商业字号贸易 316

四、传统手工业作坊 316

五、货郎担 317

第二节 供销商业 317

一、陕甘宁边区时期的合作社商业 317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供销商业 318

三、代销店 319

四、商品票证及定量供应 320

五、二类农副产品的派购与收购 321

第三节 社队、乡镇企业 322

一、发展概况 322

二、建筑业 325

三、砖瓦厂 326

四、物流运输业 326

第四节 集市贸易 327

一、庙会商品市场交易 327

二、市场建设与管理 328

第五节 粮油加工企业 329

一、旧时粮油加工 329

二、现代粮油加工 330

第六节 王乐井乡企业家兴办的企业 330

第十三章 金融 财政 税收 335

第一节 金融 335

一、信用社 335

二、农业银行王乐井营业所 336

第二节 财政 338

一、财政机构与权限 338

二、财政收支 340

第三节 税收 343

一、税务机构沿革 343

二、公粮征收机构 343

三、农业税(公粮) 343

四、畜牧业税 346

五、税制、税目、税率、税额的演变 347

第十四章 教育 351

第一节 晚清至民国前期教育 351

一、私塾教育 351

二、初等教育 352

第二节 陕甘宁边区时期的教育 352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 354

一、小学教育 354

二、中学教育 375

第四节 社会教育 382

一、边区时的冬学运动 382

二、建国初的扫盲教育 384

三、改革开放后的扫盲验收 385

四、“231工程” 386

第十五章 文化 体育 389

第一节 文化与文学艺术 389

一、文化机构及设施 389

二、文艺演出活动及广播电视发展 393

三、文学艺术 394

四、文物古迹 408

第二节 体育 426

一、传统体育活动与游戏 426

二、体育事业发展 426

第十六章 卫生与计划生育 429

第一节 旧社会的医疗状况 429

第二节 医疗机构的发展 431

一、医疗机构的建立 431

二、合作医疗 432

三、新型合作医疗 434

第三节 卫生防疫 436

一、卫生知识教育 436

二、疾病预防 438

三、常见传染病的流行与防治 439

第四节 妇幼保健 441

一、新法接生 441

二、妇女病防治 441

三、儿童保健 441

四、建立妇幼保健网 442

第五节 计划生育 443

一、人口繁衍及无计划生育 443

二、计划生育政策与措施 444

三、计生效果与成绩 446

第十七章 乡村建设 454

第一节 居民历史居住状况 454

一、住所主要形式 454

二、住所布局与进化 454

第二节 新农村示范村建设 456

第三节 村委会驻地建设 458

第四节 乡政府驻地建设 459

一、王乐井区乡政府 459

二、鸦儿沟办事处 459

第五节 新农村配套工程建设 460

一、公路建设 460

二、客运和货运 462

三、电力建设 464

四、饮水工程建设 464

五、邮政通讯建设 465

六、集雨场、三位一体与改厕工程 466

七、“两大工程”整治 467

第十八章 军事 468

第一节 古今军事设施 468

一、明长城 468

二、古代城堡 469

三、堡寨(寨子) 470

四、烽火台、驿站 470

五、八步战台 472

六、地道 473

第二节 现代军事组织机构 473

一、游击队 473

二、民兵 474

第三节 境内战事选例 474

一、康熙驻跸安定堡 474

二、攻不的“石山子” 475

三、郑家堡子收伏叛军 475

四、鸦儿沟事件 476

五、孙家楼、官滩剿匪 476

六、六战士夜袭牛毛井 479

七、兴武营战斗 479

第四节 民兵建设 479

一、赤卫军 自卫军 民兵 479

二、新中国成立后民兵建设 480

三、民兵整组与训练 483

第五节 “双拥”工作 485

一、边区时期的“双拥”活动 485

二、新中国成立后“双拥”工作 487

第六节 兵役制度 490

一、民国时期兵役 490

二、边区时期的志愿兵役制 490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义务兵役制 490

第十九章 社会 491

第一节 民风民俗 491

一、民族宗教 491

二、民风及年节习俗 493

三、婚丧礼仪、贺喜、柷寿、祭祀、禁忌 504

第二节 陈规陋俗及其废除 515

一、缠足 515

二、赌博 515

三、吸毒 515

四、叫魂 515

五、跳神 515

六、算卦、相命 516

七、传福音 516

八、近亲攀亲 516

九、抢寡妇 516

第三节 方言特点 516

一、音差 517

二、方言土语 517

第四节 称谓特点 522

一、家庭 522

二、家族称谓 522

第五节 社会新风 523

一、“五好”家庭与“十星级”文明户 523

二、尊老爱幼 524

三、五讲四美 524

四、捐资助学 524

五、民风建设 525

第六节 人民生活 526

一、经济收入 526

二、物质生活消费 527

第七节 社会救济 529

一、抗灾救灾 529

二、社会救济 531

三、农村医疗、养老保险 532

第八节 大姓宗族及家谱纂修 535

一、大姓宗族 535

二、祠堂 537

三、家谱 537

第九节 社会管理 538

一、体系建设 538

二、制度建设 540

三、综治宣传 541

四、民事调解 541

五、安全生产 543

六、食品安全 544

七、专项整治 544

八、禁毒工作 546

九、信访工作 547

十、平安建设 547

第二十章 人物 549

第一节 人物传略(按去世年代排列) 549

第二节 人物简介 567

一、王乐井乡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 567

二、历任区乡党政领导(正职) 574

第三节 社会闻人(按出生年月排列) 583

一、王东井籍企业界人士 583

二、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界闻人 589

三、自治区级模范人物 594

第四节 人物名表 603

一、王乐井乡籍革命烈士名表 603

二、王乐井乡籍“老八路”名表 604

三、王乐井乡籍科级干部名表 605

四、王乐井乡籍高级知识分子名表 609

五、王乐井乡籍获得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名表 612

六、国家级劳模及先进个人 613

七、自治区级表彰的英雄模范和先进个人名表 614

八、国家部委表彰的英雄模范和先进个人名表 615

九、吴忠市(银南地区)级表彰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名表 616

十、自治区厅、局、委表彰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名表 617

十一、盐池县委政府表彰的先进模范人员名表 618

第五节 先进集体名表 620

十二、县级以上表彰的先进集体名表 620

附录 623

后记 64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