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蔡尚思文稿
蔡尚思文稿

蔡尚思文稿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4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施宣圆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
  • 页数:2003 页
图书介绍:
《蔡尚思文稿》目录
标签:文稿

上卷 3

第一编 中国思想研究法(1) 3

新版卷头语 3

补充几点说明 5

自序 6

再版自序 21

第一章 方法的意义、范围与次序 23

第二章 观察的方法(观点的精华) 28

第三章 界限的方法 49

第四章 搜集的方法(材料的精华) 67

第五章 选择的方法 92

第六章 评论的方法(态度的精华) 100

第七章 实践的方法(学说的精华) 141

中国历史新研究法(2) 195

自序 195

第一章 历史的关系一切 199

第二章 史实的成分与中国历史的特色 206

第三章 中国史书的分类 208

第四章 科学的新史观 213

第五章 新史观的应用与中国史的分期 220

第六章 归纳、比较两种鉴别方法 232

第七章 书本内外两种搜集方法 239

第八章 选择、分配与社会眼光 254

第九章 批评、叙述与客观态度 259

第十章 作史的条件 272

第十一章 读史的要诀 277

第十二章 历史的创造 289

第二编 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1) 299

自序 299

再版附言 302

四版自序 303

卷前 导言 305

第一篇 传统思想的挖掘方法 305

第二篇 传统思想的三个阶段 319

上卷 传统思想的创立时代——周汉国产的儒家 326

第一篇 孔学总批判——传统思想的真面目 326

附专论 大同主义不出于儒家考 370

第二篇 再论孔学和新时代的不两立 373

中卷 传统思想的演变时代——宋明印化的理学 381

第三篇 程朱派思想的批判 381

第四篇 陆王派思想的批判 393

第五篇 宋明理学相同的缺点 410

第六篇 道统的派别和批判 429

下卷 传统思想的挣扎时代——清末民国西化的旧派 443

第七篇 封建派与资本派奴隶派的合流 443

第二编 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补编(2) 471

自序 471

第一篇 梁漱溟思想的评介 473

第二篇 冯友兰思想的批判 524

第三篇 其他 549

中卷 557

第三编 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论(1) 557

孔子研究的三个主要问题 557

孔子的礼学体系 565

“我爱孔子,我尤爱真理”——答《文汇报》记者施宣圆问 579

孔子论“仁”的重点和范围——析孔子宗法名分性的仁学 586

儒教是宗教 602

中国思想文化形成儒墨两大系统 605

儒墨斗争史与儒法合作史 610

墨子思想体系——一位反宗法反宿命反述而不作的伟大思想家 617

墨子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650

长期给我以影响的《墨子》 656

今后新文化应当是“辩证发展”——从评价孔墨二家思想到对古今中外文化的批判继承 660

老庄思想体系 664

许行思想的新释——周末最先进的学说 701

韩非思想体系——绝对君权与愚民政策 705

《礼记》思想体系 742

司马迁是寓思想于历史的模范——表面尊孔实则反儒 748

论杜甫与白居易——中国古代两大文艺思想家 757

佛教简易派代表禅宗慧能思想体系 768

佛教烦琐派代表华严宗澄观思想体系 768

朱熹思想的来源、核心和评价 773

李贽思想体系纲目——汉后一位反旧传统的大思想家 783

徐光启的主要思想——纪念徐光启逝世350周年 792

黄宗羲反君权思想的空前性与现实性 801

张履祥思想要目 803

王船山思想体系提纲 809

颜元学派的突出地位 811

袁枚思想体系纲目——一位不被重视的大思想家 817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九大支柱 822

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论(2) 830

人民至上的新文化运动 830

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者——纪念严复名著发表90周年 857

康有为黄金时代的思想体系和评价 864

谭嗣同学术思想提要 867

论宋恕的思想 911

孙中山的中心思想和历史地位 923

论章炳麟思想的阶级性 937

论佛教的三纲思想 949

论清末佛学思想的特点 967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思想运动——资产阶级各派主要的反孔反封建思想 973

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实践意义 980

“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的大争论 1007

梁启超后期的思想体系问题——孔家店的新老板 1024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1056

一所好大学应具备的几种精神——以北京大学为例 1094

李大钊思想的评介 1100

全民教育与全民经济——兼评胡适晏阳初诸先生的教育思想 1109

死圣人与活人民孰重 1120

王国维的学问、思想及死因 1122

陈垣同志的学术贡献 1133

陈寅恪不是“国学大师” 1150

顾颉刚创建的新疑古派——《古史辨》派作用的具体分析 1153

卅年来的中国思想界 1159

两年来之中国思想界 1197

战后中国学术思想的论争 1215

一年来中国学术思想的论争 1230

下卷 1250

中国礼教思想史(3) 1250

自序 1250

绪论 1253

第一章 中国礼教的出现并形成争鸣的时代——春秋战国 1265

第二章 中国儒家礼教思想被独尊的时代——汉唐 1300

第三章 中国礼教思想变本加厉的时代——宋元明清 1321

第四章 中国儒家礼教思想开始被冲击的时代——清末民初 1390

第五章 中国儒家礼教思想开始走向崩溃的时代——“五四”时期 1438

第六章 “五四”后尊孔尊礼教与反孔反礼教的不断争鸣(上) 1454

第七章 “五四”后尊孔尊礼教与反孔反礼教的不断争鸣(中) 1467

第八章 “五四”后尊孔尊礼教与反孔反礼教的不断争鸣(下) 1480

附录 本书著者长期对儒家宗法礼教的分析和批评 1508

第四编 孔子哲学之真面目(1) 1516

一 孔子人生哲学序论(中国三大人生观之哲学) 1516

中部(主要) 1526

老墨哲学之人生观(2) 1590

序 1590

老子哲学之人生观 1591

墨子哲学之人生观 1613

中国三大思想之比较(3) 1650

序例 1650

篇首 1652

第一比较表——天与人——第一比较论 1657

第二比较表——人与物——第二比较论 1663

第三比较表——人与己——第三比较论 1666

第四比较表——身与身外物——第四比较论 1668

第五比较表——积极与消极——第五比较论 1671

第六比较表——乐观与悲观——第六比较论 1674

第七比较表——个人与社会——第七比较论 1676

第八比较表——精神与物质——第八比较论 1680

第九比较表——托始的先王——第九比较论 1683

第十比较表——道理的名称——第十比较论 1686

第十一比较表——理想的人世——第十一比较论 1691

第十二比较表——三家与三方——第十二比较论 1695

篇末 1705

第五编 1945—1949年文章选编 1710

美苏两阵线的民主势力 1710

女权·人权·民权 1717

吃饭投票两种民主比较 1721

贵“顺潮流”不贵“合国情”——现在一切病在太合国情 1725

与《大公报》论民主和教育的因果——民主愈延缓、文化愈落后 1730

清政府与国民党宪政之比较 1739

袁世凯与国民党政制比较 1745

评王芸生对中国历史的看法 1751

划时代的五四运动 1757

民族文化的新看法 1770

中国学生运动述评 1775

打破各种资格观念 1795

论思想统制的祸害 1801

民主的种类与重新估价——全民政治与全民经济 1807

民国36年 1818

官僚教育与市侩教育——现代中国教育的最大缺点 1827

青年化的人生观——大众的永久的青年精神 1832

原子弹和社会主义是目前科学和民主的最高级形态 1838

科学的民主与民主的科学——中国最需要民主和科学 1840

父子师生两代间 1848

大学教育的面面观 1854

论保富的不合理——旧式富人的“保富法” 1862

标准的知识分子 1864

知识分子的类型和评价 1878

第六编 蔡尚思学术自传 1886

几句卷头语 1886

前言 1887

上编 较为全面的分类 1893

中编 较有重点的分期 1930

下编 生平学术思想特点的部分小结 1960

附:作者主要著作目录 200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