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树勇,卫国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1773807
  • 页数:405 页
图书介绍:
《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目录

目录 1

前言 1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理论 1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1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2

三、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3

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1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必然性 14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15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16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8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意义 21

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2

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30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33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36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6

二、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39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44

四、积极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50

一、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53

第二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53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53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历史过程 55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容 61

四、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 67

五、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意义 70

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72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74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74

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76

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78

四、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83

一、正确选择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89

第三章 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89

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与步骤 89

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 90

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点 92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93

第二节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99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99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01

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104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10

第一节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120

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内涵 120

第四章 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 120

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121

三、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 121

第二节 经济结构的调整 122

一、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122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 124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 126

四、正确处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 127

五、传统工业化的弊端和我国工业化的指标 128

六、经济结构的调整 131

七、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37

八、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145

九、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151

第三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54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54

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156

三、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157

第五章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161

第一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理论 161

一、商品经济的内涵和发展 161

二、商品经济的历史地位 168

三、商品经济的特征 170

四、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172

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价值规律 173

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174

一、市场经济的内涵 176

第二节 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 176

二、市场经济的产生 179

三、市场经济的发展 180

四、市场经济的模式 183

五、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189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0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由来 190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92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5

四、正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195

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 197

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199

第四节 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 200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成就 201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204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市场体系和市场运行机制 205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市场与市场体系 205

一、市场的含义和作用 205

二、市场体系的含义和作用 206

三、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209

四、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210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214

一、市场机制的内涵 214

二、市场机制的内容 214

三、市场机制的功能 217

四、市场中介组织及其作用 218

第三节 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 220

一、市场规则 220

二、市场管理 222

三、完善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制度 223

四、建立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秩序 225

第四节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227

一、信用的内涵 227

二、我国信用领域存在的问题 228

三、建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性 229

四、我国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 229

五、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 230

六、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231

第七章 社会主义的企业经济分析 233

第一节 企业理论和企业制度 233

一、企业的理论 233

二、企业制度 235

三、现代企业制度 239

第二节 社会主义企业经营机制 242

一、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目标 242

二、企业的经营机制 243

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244

四、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245

五、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249

一、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251

第八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251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251

二、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253

三、国民收入的分配 255

四、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25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265

一、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265

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分配原则 266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特点 271

四、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274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其他分配方式 277

六、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279

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283

八、正确认识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 287

九、我国现阶段调节收入分配关系的基本政策 292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消费 294

一、社会主义消费的性质和作用 294

二、我国现阶段的消费结构 296

三、社会主义的消费方式 300

四、社会主义的消费水平 302

第九章 社会主义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 306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劳动就业 306

一、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和就业问题 306

二、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 309

一、社会保障的内涵 313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内容 313

二、社会保障的形成及其模式 315

三、社会保障的功能 318

四、社会保障的特点 320

五、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321

第三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325

一、我国原有社会保障的弊端 325

二、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327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历史过程 329

四、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突出矛盾 334

五、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 335

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337

七、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途径 341

八、重视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342

第十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 344

第一节 国民经济总量及其平衡 344

一、国民经济总量的含义 344

二、经济结构优化 345

三、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 346

第二节 政府职能与宏观调控 347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能 347

二、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349

三、加强宏观调控的作用和意义 350

四、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 351

五、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 353

一、宏观调控体系的内容 355

第三节 适应市场运行的宏观调控体系 355

二、政府宏观调控的两种基本方式 356

三、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 358

四、宏观调控的政策及其运用 360

五、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 363

六、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367

七、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369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372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372

一、经济全球化的必然性和主要内容 372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 374

三、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377

四、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378

第二节 世界贸易组织和对外经济关系 381

一、世界贸易组织 381

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挑战 383

三、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权利和义务 384

第三节 发展我国的对外经济关系 385

一、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 385

二、我国的经济特区和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 387

三、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 391

四、全面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397

五、在对外开放中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 400

参考文献 40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