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美学 上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功正著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3433604X
- 页数:444 页
上卷 理论建构篇 21
第一章 审美本体论 21
第一节 审美基点:审美主体的体认 21
一 审美主体的文化特质 22
二 主体心理、情趣与文学审美 29
三 审美主体性的构成因素 43
第二节 基本特性:审美素质的确定 50
一 审美素质的深层性品格 51
二 审美素质的基本表述——“味” 64
三 审美素质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来完成 70
第三节 历史结构:诸种合力的规范 79
一 “力”的一般现象描述 80
二 “力”的平行四边形状态 91
三 合力作用的中介 100
第二章 审美生成论 105
第一节 生殖崇拜和美学——美的生命意识形式 106
一 生殖崇拜的审美象征 106
二 从生殖崇拜到文学审美的构成基因与图序 110
第二节 初民神话和美学——美的孕生母体 117
一 命题确立的基点和体认目的 117
二 隐喻思维的扩散和审美意识的积淀 120
三 神话对审美心理功能的启迪 127
四 神话对审美形态的作用 132
第三节 自然山水和美学——美的发现和历史演变序化 137
一 审美渊源和偶合机缘 138
二 审美历程 145
三 自然山水文学审美意境论 152
第四节 民间习俗和美学——群体心态的铸合 156
一 民俗的自然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特征 156
二 民俗所导致的民族性美学 160
三 民俗所引发的审美情感 165
第五节 佛道宗教和美学——文化层面的意识孵化 172
一 宗教之于中国作家 173
二 宗教之于审美意识 182
三 宗教之于审美形态 189
第三章 审美建构论 197
第一节 心物的碰撞方式 198
一 一个独特的概念表述:宾、主 198
二 物感式碰撞形态 200
三 形上的超验形态 213
四 主客体的和谐融洽 216
五 审美碰撞的思维形式 219
第二节 意象的组合手段 224
一 意象的文化学渊源 224
二 意象的文学审美功能 228
一 突破有限与追寻无限 242
第三节 建构的限制与超越 242
二 “言”“意”的困惑与摆脱 247
三 对极端主义审美体认论的修正与中和 257
第四节 审美的变形与完形 258
一 一个重要的审美现象 258
二 审美变形的现象描述 264
三 从审美变形到完形的动力结构 273
第四章 审美机制论 277
第一节 美学和文化精神 278
一 仁学和致用文化精神的渗透 278
二 农业结构和仕隐行为的美学影响 285
三 人品意识的审美评价标准 290
四 文化观念基础上的文学美学体系 292
第二节 美学和个体活动 296
一 个体审美活动所需要的心境——澄怀虚静 297
二 个体审美活动所运用的方式——体悟融入 304
三 个体审美活动所达到的境界——身与物化 310
第三节 美学和群体思潮 314
一 文学美学现象的思潮背景 315
二 社会思潮与美学思潮的关系 317
三 在美学思潮的屏幕上探究审美特征 325
四 描述美学思潮的更迭与变化 330
第四节 美学和思维机制 335
一 哲学思维与艺术思维 335
二 伴随“原型”的艺术复现思维 341
三 对待性思维 344
四 情感性、想象性的艺术思维 347
第五章 审美形态论 353
第一节 时空美学 354
一 时间意识的美学底蕴 354
二 空间意识的美学机体 361
三 时空交错的美学结构 367
四 时空美学的哲学渊源 371
第二节 悲怨美学 376
一 悲怨美的发生学探因 376
二 悲怨美的现实、文化根源 385
三 悲怨美的弥散现象描述 397
第三节 模糊美学 399
一 模糊美是一种审美形态 400
二 模糊美的构成要素 404
三 模糊美思维机制 412
第四节 顿挫美学 417
一 顿挫美的类别 418
二 顿挫美的构成方式 423
三 顿挫美的依据 425
一 气韵美学观念的形成 431
第五节 气韵美学 431
二 气韵美的基本特征 438
三 气韵的主体性美学、哲学探源 442
中卷 历史逻辑篇 449
第一章 《诗》《骚》美学——原型美学 449
第一节 亲和意识的发轫 449
第二节 审美基型的滥觞 454
第二章 诸子散文美学——美的生命表象 465
第一节 生命的表征 466
第二节 中国文学美学精神的诞生 470
第三节 艺术思维机制的孕育 475
第三章 汉赋美学——美的巨丽形态 481
第一节 “大就是美” 482
第二节 “赋家之心” 485
第三节 作赋之法 488
第四节 炎汉气象 493
第五节 源远流长 496
第四章 六朝文学美学——并存形态的文学美学 501
第一节 关于宫体文学 501
第二节 繁荣的六朝文学美学 503
第三节 六朝文学美学繁荣的原因 511
第五章 唐诗美学——心理美学 515
第一节 问题提出:改变传统研究思维定势 515
第二节 审美必然:心理经验积淀和扬弃 517
第三节 心理特征:心态宇宙和二极形态 523
一 顺应和同化的心理功能 524
二 内宇宙的直接发露和外宇宙的间接反射 528
三 直觉意识的寻求和确定 529
第四节 简短结语: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识空间 544
第六章 宋诗美学——美的变异现象 547
第一节 最佳的审视角度 547
第二节 宋诗审美变异对历史的选择 548
第三节 文化背景下的审美综合机制 552
第四节 宋诗审美特征在比较中确认 562
第七章 宋词美学——词人心态 567
第一节 审美心态: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567
第二节 审美趋势:审美心理的演化结果 570
第三节 词人心态:感性的基本范式 577
第四节 描述方式:对象化过程中的完成机制 590
第五节 词人心态对中国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 597
第八章 唐宋散文美学——美的标准范式 601
第一节 认识基点:建立新秩序 601
第二节 范式:实践理性的新规范 602
第三节 秩序:审美特性的新建构 609
第四节 各领风骚:心理结构的不同铸合和沉积 613
第九章 晚明散文美学——美的感性表征 619
第一节 特殊性质和基本方法论的确定 619
第二节 正统古文趋于式微、世俗情味勃发兴起的现象 621
第三节 名士派的美学风貌 626
第四节 主体观照功能的强调和感性情绪的追寻 629
第五节 “趣”、“韵”的审美新标准 637
第十章 元明清小说美学——美的机制和功能 643
第一节 人物典型与小说美学素质 643
一 制约小说美学的三大因素 644
二 人物审美在小说美学上的发展 648
三 人物性格美学的主要特点 653
四 主体对人物的审美情感态度 656
第二节 真假虚实的主客体与小说的审美机制 659
一 真与假的美学性质 660
二 虚与实的美学差异 663
三 真假虚实的典型形态:历史小说 666
四 真假虚实的审美转化契机 674
一 情感论的历史具体性 679
第三节 情理范畴与小说的审美功能 679
二 理性主义的认识 685
三 理性寓于感性之中 688
第四节 长篇小说与小说形式美学 690
一 纵向的逻辑考察 691
二 横向的综合体研究 696
第十一章 元明清戏剧美学——美的多样融合体 709
第一节 戏剧美学的综合机制 709
一 戏剧文学的诗化及其矛盾 710
二 观众心理的反馈所形成的建构及其正负值 715
第二节 委曲尽情的情感论 721
一 情感化的一般要求 721
二 情感化的独特审美标准:委曲尽情 724
第三节 整一调节的结构论 729
一 程序化的戏剧逻辑 729
二 线性的时间序列 731
三 整一型的闭合结构 732
四 贯串型的主控格局 734
五 调节型的转换机制 735
六 观众心理对结构形成的作用 738
第十二章 晚清美学——美的冲撞 743
第一节 美学价值、功能观的建立 744
第二节 对美感作用的阐发 750
第三节 新美学范畴、观念的初步形成 752
第四节 新思维形态的建构 763
第五节 趋合与非趋合的成因 770
下卷 总体结构篇 777
第一章 门类会通现象 777
第一节 哲学因子输入:阴阳美学的建立 779
一 从阴阳哲学到阴阳美学 779
二 阴柔阳刚之美学形态 787
第二节 史传与小说美学的会通 798
一 一个联系着的现象 799
二 全知视角的叙述方式的输入 800
三 多重审美联系的揭示 808
四 现象背后的原因探讨 813
第三节 绘画、音乐、建筑、园林、书法美学对诗歌的渗透 817
一 诗画融汇的历史遇合 817
二 诗画融汇的审美基因 825
三 在技术层面上投向诗的多股光束 830
第二章 精神结构内核 841
第一节 儒家美学结构体——致用理性的美学系统质 842
一 儒家美学结构的系统质 843
二 儒家美学结构的流变质 853
第二节 老庄美学结构体——天籁自然性美学 860
一 天籁自然性美学观渊源于“道”的哲学观 862
二 天籁自然性美学的具体描述 866
三 老庄美学对中国文学美学的沾溉 874
第三节 禅宗美学结构体——直觉性美学 883
一 禅宗汉化的交切点 883
二 超越性的审美态度 885
三 见象而离相的审美方式 886
四 不立文字,徒见心性的审美传达 891
五 空灵意韵的审美追求 894
六 引入禅宗美学乃中国文化—美学之大事 898
第四节 儒、庄、禅美学结构融合体——趋融性美学 902
一 三根支柱各自的美学功能 903
二 三家融合及其原因 909
三 三家融合对文学美学的整合 916
第三章 沿革发展规律 929
第一节 独特的精神演变现象 930
一 描述文学美学发展规律的视角 930
二 基本认识的环节点 932
第二节 发展性和循环性的机制 940
一 进化和循环 940
二 进化和循环规律的基本形态 944
三 循环型的深层文化心态 951
第四章 思维模式特点 955
第一节 形态和方式 956
一 独特的结构形态 956
二 通常的表述方式 957
第二节 形式和机制 965
一 传统的思维形式 965
二 结构—功能型思维机制 975
第五章 中西美学异同 977
第一节 关于“和谐”的商榷 978
第二节 关于“表现”的辨析 981
第三节 剖析“象征” 986
第四节 解说“自然” 992
第五节 中西美学整体上协和与不协和的成因 995
第六章 文学美学精神 1001
第一节 组合型结构 1002
一 总体构成的组合型 1002
二 情感类别的组合型 1010
三 审美功能的组合型 1016
第二节 动态型机制 1018
一 积淀、同化 1018
二 变异 1022
第三节 精神主题曲 1026
一 天人合一的精神 1026
二 形下与形上的结合 1028
三 “生”的精神 1029
第四节 总结 1032
主要参考书目 1037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云淡风轻 蒋勋谈东方美学》刘海珍,潘旖妍责编;蒋勋 2020
-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研究论稿》雷恩海主编 2018
- 《凯恩斯文集 第13卷 社会、政治和文学论集》严忠志译 2018
- 《当代翻译美学的理论诠释与应用解读》宁建庚著 2019
- 《中国儿童文学名家名作典藏书系 散文卷 1》冯骥才著 2017
- 《绅士阶层与中国现代文学》罗维斯著 2019
- 《写给孩子的趣味天文学》(俄)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著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短篇小说卷 上 全2册》贺邵俊主编 2019
- 《大家小书 中国文学1949-1989》洪子诚 2020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本书编写组 2020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教育学考研应试宝典》徐影主编 2019
- 《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探索》陈德收 2018
- 《家庭音乐素养教育》刘畅 2018
- 《学前教育学》王换成主编 2019
- 《近代体育游戏教育史料汇编 第1辑 1》王强主编 2016
-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三五”规划教材 简谱手风琴教程 第2版》(中国)杨克勤,王宝庆 2019
- 《现代教育技术》李志河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