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中国自然环境  精编新论
中国自然环境  精编新论

中国自然环境 精编新论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祥根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地震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2827668
  • 页数:30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概述了中国大陆的形成和发展,阐述了中国古自然环境演变和与现今中国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利方面等问题。
《中国自然环境 精编新论》目录

第一节 中国大陆的形成 1

一、古陆核(克拉通)阶段 1

第一章 中国大陆形成及其古自然环境演变概述 1

二、古生代阶段 2

三、中生代阶段 4

四、新生代阶段 4

第二节 新生代中国古自然环境与季风气候及干旱气候带 5

一、早第三纪中国自然环境与古气候 5

二、晚第三纪中国自然环境与古气候 7

第二章 新构造时期中国自然环境演化及古人类文明 9

第一节 中国第四纪冰期气候与新构造上升运动 9

一、距今340万~212万年,早冰期及元谋冰期阶段—新构造早期上升 10

二、距今180万~145万年,第三冰期阶段—新构造强烈上升 10

三、距今110万~60万年,第四冰期阶段—新构造差异上升 10

四、距今20万~7万年,第五冰期阶段—新构造持续差异上升 10

二、古土壤 12

一、黄土 12

五、距今2.5万~1.2万年,第六冰期(末次冰期)阶段—新构造高速率运动起始 12

第二节 黄土-古土壤系列记录的中国第四纪古气候 12

第三节 动、植物化石和孢粉记录的中国第四纪古气候及自然环境 14

一、距今340万~212万年,暖湿—干冷期,距今212万~180万年暖湿期 14

二、距今180万~145万年,暖湿—干冷期,距今145万~110万年持续变干冷 17

三、距今110万~60万年,干冷—暖湿期,距今60万~15万年逐渐变冷 18

四、距今15万~7万年,干冷期,距今7万~1万年气温冷暖波动 20

五、距今1万年以来暖湿期 23

第四节 中国古人类文明及其对古自然环境变异的适应和抗争 27

一、更新世时期中国古人类栖息地自然环境及其文化的进步性 28

二、新石器时代中国古人类文明及其创造性和先进性 30

三、历史时期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 32

第三章 中国自然环境基本特征 37

一、地形起伏 38

第一节 显著的落差地势,多山的梯级地形 38

二、梯级地形 39

三、地貌类型 40

第二节 新构造动力与外动力地质地貌环境的自然变异性 41

一、中国地震活动(区)带 41

二、边坡失稳地质地貌环境及其分布规律 44

三、地面沉降、塌陷和土地退化缓变环境 46

第三节 大陆性季风气候与水资源环境 46

一、中国大陆性季风气候,干冷湿热年际交替性 46

二、中国天然降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 51

三、中国地表径流和湖泊、冰川等地表水资源 54

四、中国东、西部主要河川径流与降水量的重要差异 55

五、中国地下水资源 58

六、中国水资源(环境)面临的重大问题 60

一、青藏高原高寒区 63

第四节 中国自然环境四大区(地)域分异性特征 63

二、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 65

三、东部湿润冷暖交替季风区 68

四、海域台风路径等气象与水体扰动骤变区 75

第五节 土壤、植被等组分为主的自然(生态)环境景观规律性 83

一、区域分布规律 83

二、垂直分布规律 85

第六节 人类活动影响因素及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变异(恶化) 85

一、人类改造自然 85

二、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变异(恶化) 86

第四章 中国大陆干旱、半干旱环境 87

第一节 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环境 87

一、自然环境与新构造特征 87

二、土地荒漠化(沙化、沙尘暴)环境 119

三、荒漠(沙)化环境改造 136

一、自然环境与新构造特征 138

第二节 中国东部气候异常原因干旱(区)环境及其特征 138

二、中国东部干旱环境分区(性) 140

三、特殊地质环境干旱区 156

四、中国东部气候异常原因干旱环境的特征 163

第五章 中国东部雨(洪)涝环境 165

第一节 中国雨(洪)涝概念及其雨(洪)涝环境 165

一、雨(洪)涝量度标准 165

二、雨(洪)涝频度的地区性 165

三、雨(洪)涝时间的准规律性 167

第二节 中国东部雨(洪)涝滞水区的新构造沉降背景 170

一、中国东部七大江河滞水区(洪泛区)自然环境新构造沉降幅度及雨(洪)涝灾害例子 170

二、雨(洪)涝滞水环境区新构造沉降特点 186

第三节 中国东部雨(洪)涝环境的气象因素 189

一、雨(洪)涝环境的时空分布规律 189

三、雨(洪)涝环境的台风雨因素 191

二、历时长、中、短暴雨过程及其降落范围 191

第六章 中国地质地貌灾害环境 196

第一节 中国新构造断裂(区)系与地震高烈度环境 196

一、新构造断裂河谷(盆地)平原的强震环境 199

二、地震高烈度环境 222

三、对地震高烈度(区)带及活断层的设防或避让 226

第二节 现今地裂运动——构造地裂缝分布 230

一、苏鲁皖豫地区构造地裂缝 231

二、西安市与渭河地区构造地裂缝 232

三、受地裂缝灾害市、县的统计 235

第三节 外动力作用与地质地貌灾害环境 235

一、边坡失稳山地地质地貌灾害环境 235

二、土地退化环境 244

第七章 中国海域台风路径等气象与水体扰动骤变环境 256

第一节 气旋 256

一、热带气旋 257

二、温带气旋 261

第二节 风暴潮 262

一、沿海风暴潮分布 262

二、风暴潮季节变化 263

三、风暴潮分类 263

四、中国风暴潮灾害 264

第三节 海浪及其他气象与水体扰动骤变灾害环境 266

一、海浪 266

二、海冰 269

三、海啸 271

四、ENSO安索事件及其厄尔尼诺遥相关 273

第八章 人为致灾环境 275

第一节 中国江河湖(库)海水污染环境 275

一、点源污染排放现状 275

二、面源污染排放现状 276

三、江河水污染现状 277

四、湖泊、水库、近海及地下水水污染现状 279

五、中国水污染环境防治与21世纪中叶江河水质预测 285

第二节 中国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环境 289

一、中国大气污染现状 289

二、大气污染环境的危害及其经济损失 292

三、大气污染环境趋势控制及其防治问题 293

四、中国气候变化 294

第三节 固体污染物及城市垃圾污染环境 297

一、固体废物污染现状 297

二、工业固体废物治理 298

三、城市生活垃圾治理 299

四、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危害治理遗存问题 299

后语 301

参考文献 30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