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法制史
中国法制史

中国法制史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宫宏祥,郭建兰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08705173
  • 页数:364 页
图书介绍:本书详尽论述了中国法制的发展史,研究了中国法制的主要特点,提出了学习研究法制史的意义和方法。既是文化史料,又可作为教材。
《中国法制史》目录

绪论 1

一、中国法制史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1

二、中国四千年法制发展概述 2

三、中国传统法制的主要特点 5

四、学习中国法制史意义和方法 6

第一章 夏、商的法律制度 8

第一节 中国法律制度的起源 8

一、原始社会的习俗和惯例向法律制度的过渡 8

二、夏朝是中国法律制度产生的标志 10

三、关于法律起源的几种观点 11

四、中国奴隶制法律制度在形成中出现的特点 12

五、中国古代的“刑”、“法”、“律”字的演变及其含义 14

第二节 夏朝的法律制度 16

一、立法思想 16

二、法律形式 16

三、行政法律制度 16

四、刑事法律制度 17

五、司法制度 19

第三节 商朝的法律制度 19

一、立法思想 19

二、法律形式 20

三、主要法令 20

四、行政法律制度 21

五、刑事法律制度 21

六、民事法律制度 23

七、司法制度 24

第二章 西周的法律制度 25

第一节 法制指导思想 25

一、“以德配天” 26

二、“明德慎罚” 26

三、“刑罚世轻世重” 27

四、西周法制指导思想的影响 27

第二节 主要立法及其法律形式 27

一、立法概况 27

二、主要法律形式 28

三、礼的渊源、内容、性质与作用 29

第三节 刑事法律制度 31

一、主要刑法原则 31

二、主要罪名 33

三、刑罚制度 34

第四节 民事法律制度 36

一、所有权 36

二、契约制度 37

三、婚姻与继承 37

第五节 司法制度 40

一、主要司法机关 40

二、诉讼制度 40

三、狱政制度 41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43

第一节 儒、法学派的主要法律思想 44

一、儒家学派及其主要法律思想 44

二、法家学派及其法律思想 46

第二节 春秋时期诸侯国的主要立法活动 48

一、诸侯国的主要立法概况 48

二、公布成文法引起的论争及意义 50

第三节 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51

一、法制指导思想 51

二、各诸侯国的变法 52

三、《法经》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54

第四章 秦朝的法律制度 56

第一节 立法概况 56

一、法制指导思想 56

二、立法活动与云梦秦简的发现 57

三、主要法律形式 57

第二节 行政法律制度 58

一、维护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 58

二、中央行政体制 59

三、地方行政体制 59

四、官吏管理 60

第三节 刑事法律制度 61

一、刑法原则 62

二、主要罪名 63

三、刑罚制度 65

第四节 民事、经济法律制度 67

一、民事法律制度 67

二、经济法律制度 69

第五节 司法制度 72

一、司法机关 72

二、诉讼制度 72

第五章 汉朝的法律制度 74

第一节 法制指导思想 75

一、汉朝初期的法制指导思想 75

二、西汉中期以后的法制指导思想 76

第二节 立法概况 76

一、立法活动 76

二、法律形式 78

第三节 行政法律制度 79

一、专制皇权 79

二、中央行政体制 80

三、地方行政体制 81

四、官吏管理制度 82

第四节 刑事法律制度 84

一、刑法原则 84

二、刑罚 86

三、主要罪名 88

第五节 民事、经济法律制度 92

一、民事法律制度 92

二、经济法律制度 94

第六节 司法制度 98

一、司法机构 98

二、诉讼与审判制度 99

三、春秋决狱 101

四、录囚制度 101

五、监察制度 102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 104

第一节 立法概况 104

一、三国立法 105

二、两晋立法 105

三、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立法 107

四、法律形式的发展 108

第二节 主要的法律内容 109

一、行政体制与任官制度的发展 109

二、世族门阀特权的法律化 109

三、“重罪十条”的确立 110

四、“准五服以制罪”原则的形成 111

五、刑罚制度的发展 111

六、维护尊卑良贱等级关系的婚姻制度 112

第三节 司法制度 113

一、司法机关的变化 113

二、诉讼制度的发展 114

第七章 隋唐的法律制度 116

第一节 隋朝法制概况 117

一、立法概况 117

二、《开皇律》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117

第二节 唐朝的立法概况 119

一、立法思想 119

二、立法活动 120

三、唐律的特点与历史地位 123

第三节 唐朝的行政法律制度 127

一、行政体制 127

二、任官制度 128

第四节 唐朝的刑事法律制度 130

一、刑罚原则 130

二、刑罚制度 133

三、主要罪名 134

第五节 民事经济法律制度 140

一、民事法律制度 140

二、经济法律制度 145

第六节 司法制度 148

一、司法机关 148

二、诉讼审判制度 149

三、刑罚的执行及监狱管理 150

四、监察制度 152

第八章 宋辽金元的法律制度 154

第一节 宋朝的法制指导思想 155

一、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割据分裂 155

二、崇文抑武,儒道兼用 155

三、“大度兼容”,强调慎法 156

四、义利并用,重视经济立法 157

第二节 宋朝的立法概况 157

一、立法活动 158

二、法律形式 159

第三节 宋朝的行政法律制度 160

一、加强集权的中央行政体制改革 160

二、职权分离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161

三、宋朝的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 162

四、官吏的选拔与管理制度 163

第四节 宋朝的刑事法律制度 164

一、“重法地法” 164

二、罪名的增加 165

三、刑罚制度的变化 166

第五节 宋朝的民事经济法律制度 168

一、民事法律制度 168

二、经济法律制度 171

第六节 宋朝的司法制度 176

一、司法机构 176

二、刑事、民事诉讼制度 178

三、证据制度 178

四、翻异别勘制度 179

五、申诉制度 179

第七节 辽金法制概况 180

一、辽代法制概况 180

二、金代法制概况 181

第八节 元代法律制度 182

一、立法指导思想 182

二、立法概况 183

三、元朝的行政法律制度 185

四、元朝的刑事法律制度 187

五、元朝的民事法律制度 189

六、元朝的经济法律制度 190

七、元朝的司法、监察制度 192

第九章 明朝的法律制度 195

第一节 立法思想与立法概况 195

一、立法思想 196

二、立法概况与法律形式 197

第二节 行政法律制度 199

一、行政体制的变化 199

二、官吏选拔与考课制度 201

第三节 刑事法律制度 202

一、刑法原则 202

二、刑罚制度的变化 203

三、罪名内容的发展 204

第四节 民事经济法律制度 207

一、民事法律制度 207

二、经济法律制度 209

第五节 司法制度 214

一、司法机构 214

二、诉讼制度 216

三、审判制度 217

四、监察系统的强化 219

第十章 清朝的法律制度 221

第一节 立法概况 221

一、清入关以前的法制概况 221

二、立法思想 222

三、主要立法 223

四、“律”与“例”的关系 226

第二节 行政法律制度 226

一、强化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国家机关 226

二、地方行政体制 228

三、官吏的选拔与任用 228

四、官员的考绩与奖惩 229

第三节 刑事法律制度 230

一、刑法原则的发展 230

二、刑罚制度的发展 230

三、罪名制度的继承与变化 231

第四节 民事经济法律制度 235

一、民事法律制度 235

二、经济法律制度 239

第五节 司法制度 242

一、司法机关 242

二、诉讼制度 244

三、监察制度 245

第十一章 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法律制度 246

第一节 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法律文件 246

一、《天朝田亩制度》 246

二、《资政新篇》 247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其他法律制度 248

一、太平天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248

二、太平天国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 249

三、太平天国的经济法律制度 250

四、太平天国的司法制度 251

第十二章 清末法律制度的变化 252

第一节 清末的“预备立宪” 253

一、预备立宪的背景和宗旨 253

二、预备立宪的主要活动 254

第二节 清末修律的主要内容 257

一、清末修律的指导思想 257

二、修律机构 257

三、清末刑律的修订 258

四、清末的商事立法 262

五、清末民律草案的修订 264

六、清末的行政立法 266

七、诉讼法和法院组织法 267

八、清末变法修律的特点及影响 268

第三节 清末司法制度的变化 269

一、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 269

二、清末司法制度的改革 271

第十三章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制度 273

第一节 立法思想与主要立法活动 273

一、社会背景与主要的立法思想 273

二、主要的立法活动 274

第二节 主要的宪政法律制度 274

一、《中华民国鄂州约法》 274

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275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76

第三节 主要的法令 278

一、关于行政组织的法令 278

二、关于保护私产的法令 279

三、关于发展经济的法令 279

四、关于保护人权的法令 280

五、关于发展文教的法令 280

六、关于革除陋习的法令 281

七、关于整顿军纪的法令 282

八、推行资产阶级司法制度的法令 282

九、关于优待清皇室及保护外国利益的法令 283

第四节 司法制度 284

一、司法机构 284

二、诉讼审判制度的改革 285

第十四章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法律制度 287

第一节 立法思想 288

一、采用、删改清末新订法律 288

二、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立法原则 288

三、隆礼与重刑 288

第二节 宪法和宪法性文件 289

一、《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 289

二、《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天坛宪草”) 290

三、《中华民国约法》 291

四、《中华民国宪法》 292

第三节 其他法律法规 294

一、刑事立法 294

二、民、商事立法 295

三、诉讼法和法院组织法 297

第四节 司法制度 297

一、司法机关 298

二、诉讼审判制度的特点 299

三、狱政制度 300

第十五章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 301

第一节 立法概况 301

一、立法思想 301

二、立法体制 302

三、立法概况 303

四、立法体系 304

第二节 主要的法律内容 304

一、宪法及其关系法规 304

二、民法及商事法规 311

三、刑法和刑事特别法 314

四、诉讼法及相关单行法规 317

五、行政法 318

第三节 司法制度 319

一、司法机构 319

二、诉讼审判制度的特点 320

第十六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法律制度 324

第一节 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法律 324

一、工农民主政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325

二、抗日民主政权的施政纲领 326

三、抗日民主政权的保障人权条例 329

四、解放区民主政权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329

第二节 革命根据地的刑事法律制度 330

一、工农民主政权的刑事法律制度 331

二、抗日民主政权的刑事法律制度 333

三、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的刑事法律制度 335

第三节 革命根据地的土地、劳动法律制度 337

一、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法律制度 337

二、革命根据地的劳动法律制度 341

第四节 革命根据地的婚姻、继承法律制度 346

一、革命根据地的婚姻法律制度 346

二、革命根据地的继承法律制度 350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的司法制度 352

一、司法机构 352

二、诉讼原则与审判制度 354

三、马锡五审判方式 356

四、人民调解制度 356

五、中共中央《关于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司法原则的指示》 357

参考书目 358

后记 36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