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祁连山岩浆作用有关金属硫化物矿床成矿与找矿
祁连山岩浆作用有关金属硫化物矿床成矿与找矿

祁连山岩浆作用有关金属硫化物矿床成矿与找矿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文渊著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116047220
  • 页数:22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把祁连山、龙首山岩浆作用有关的金属硫化物矿床成矿带视为一个紧密联系的广义的祁连山成矿带予以研究。提出了祁连古陆在1.5Ga左右时期曾发生大规模岩浆作用形成了大火成岩省的认识。金川超大型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即是古大火成岩省作用的结果。
《祁连山岩浆作用有关金属硫化物矿床成矿与找矿》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一、选题由来和科学意义 1

二、主要研究内容 3

三、学术指导思想和研究途径 5

四、主要学术认识 9

第二章 岩浆作用有关金属硫化物矿床研究现状 10

第一节 世界岩浆作用有关金属硫化物矿床的类型和分布 10

一、概念及研究范畴 10

二、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MS)的类型及分布 11

三、岩浆硫化物矿床的类型及分布 22

第二节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MS)成矿作用的研究进展 27

一、现代海底热液成矿作用的研究 27

二、蛇绿岩及其成矿 30

三、成矿环境及成矿物质来源 34

四、成矿流体性质与来源 39

五、热液循环成矿机制 40

一、Voisey's Bay矿床的发现及其意义 42

第三节 岩浆硫化物矿床成矿作用的研究进展 42

二、大火成岩省与岩浆硫化物矿床成矿 45

三、不混溶成矿作用与硫化物饱和度控制 49

四、地壳污染和岩浆混合对硫化物溶解度的影响 51

五、复合热液作用对岩浆Cu-Ni-PGE硫化物矿床的成矿贡献 52

第三章 祁连山岩浆作用有关金属硫化物矿床的成矿背景与成矿地质条件 53

第一节 祁连山构造格架及地质演化 53

一、大地构造位置 53

二、构造单元划分 54

三、区域构造演化 57

第二节 祁连山古微陆块及中元古代大陆溢流玄武岩 61

一、主要微陆块地质归属 61

二、中元古代大陆溢流玄武岩 65

第三节 祁连山中元古代镁铁-超镁铁质侵入岩 68

一、中元古代镁铁-超镁铁岩分布及形成特征 68

二、中元古代镁铁-超镁铁岩的成岩演化 75

第四节 祁连山新元古代大陆裂解的沉积学证据和火山作用响应 77

一、新元古代大陆裂解的沉积学证据 77

二、碎屑流沉积的构造指相意义及火山作用响应 81

一、北祁连山加里东期聚敛作用的构造转换 84

第五节 北祁连山加里东期聚敛作用的构造转换及岩浆作用特征 84

二、区域岩浆作用指相及成矿响应 87

三、两种构造聚敛模式转换动力学机制 90

第六节 祁连山区域成矿构造环境及动力学分析 91

一、祁连山区域成矿构造环境 91

二、区域成矿动力学分析 93

第一节 祁连山主要矿床组合及特征 95

一、主要矿床组合及其成矿作用 95

第四章 祁连山岩浆作用有关金属硫化物矿床的成矿作用 95

二、早古生代火山岩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区域成矿特征 101

三、中元古代早期岩浆熔离型铜镍矿床区域成矿特征 110

四、早古生代晚期矽卡岩-石英脉型钨矿床主要成矿特征 111

五、贵金属主要成矿特征及与金属硫化物矿床成矿关系分析 112

第二节 北祁连塞浦路斯型铜-锌矿床成矿作用 112

一、北祁连山塞浦路斯型铜-锌矿床发现的地质找矿意义 112

二、北祁连赋矿弧后盆地火山岩系 115

三、石居里沟塞浦路斯型铜-锌矿床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118

四、中晚奥陶世北祁连弧后扩张及海底热液循环成矿 128

一、金川岩浆Cu-Ni-PGE矿床的地质对比及其成矿指示意义 133

第三节 祁连山元古宙大规模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作用 133

二、金川岩浆Cu-Ni-PGE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136

三、元古宙祁连古陆块大规模岩浆事件及熔离成矿 152

第五章 祁连山岩浆作用有关金属硫化物矿床找矿潜力 158

第一节 祁连山暨西北地区金属矿床在全国金属矿产勘查中的地位 158

一、西北地区古生代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特点 158

二、西北地区成矿背景及成矿条件约束 161

第二节 南祁连化隆地区金川型岩浆Cu-Ni-PGE矿床找矿靶区优选 168

一、找矿战略靶区筛选的指示剂 168

二、地质条件与成矿显示的对比 172

三、物化遥异常信息及找矿靶区筛选 180

第三节 北祁连中西段塞浦路斯型铜矿找矿潜力 182

一、古火山机构及控矿原生裂隙系统判别 182

二、音频可控源大地电磁测深探矿 184

三、找矿潜力分析 186

第六章 结语 189

一、主要结论 189

二、未来研究的一些思考 190

参考文献 192

英文摘要 20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