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大学生思维方式现代化
大学生思维方式现代化

大学生思维方式现代化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仰太,李萱增,陈自仁等主编
  • 出 版 社: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227005682
  • 页数:308 页
图书介绍:
《大学生思维方式现代化》目录

第一章 思维方式的历史发展 1

第一节 动作思维的产生和发展 2

一、动作思维的产生 2

二、动作思维的发展 3

第二节 表象思维阶段 5

一、鲜明的具体性 5

二、主客体互渗性 6

三、突出的情感作用 7

第三节 经验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9

一、经验思维的形成 9

二、经验思维的特征 10

三、经验思维的发展和变化 11

第四节 语言的发展与抽象思维的出现 11

一、词汇的发展与概念的形成 12

二、语法的形成与抽象思维的逻辑性 14

三、语言信息交流与抽象思维的发展 15

第二章 思维方式与生产方式 17

第一节 思维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关系 17

一、生产方式决定人的思维内容 18

二、生产方式决定人的思维方式 19

第二节 生产的科学化与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22

一、技术的更新,体现着思维方式的发展 22

二、科学的发展,影响着思维方式的发展 23

三、思维方式的变化,影响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25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科学思维方式 27

一、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思维方式的要求 27

二、现代化生产要求劳动者具备科学思维方式 29

三、生产关系的现代化需要科学思维方式 30

第三章 思维方式的大脑神经生理基础 32

第一节 大脑的神经生理结构 32

一、人类对大脑生理机制探索的历史线索 32

二、现代脑科学对大脑生理结构的揭示 35

第二节 大脑神经生理是思维方式的物质基础 38

一、思维方式依赖于大脑神经生理基础 38

二、思维方式反作用于大脑神经生理基础 44

第四章 科学思维方式的辩证实质 48

第一节 对立同一思维律是科学思维方式的根本规律 44

一、什么是对立同一思维律 48

二、对立同一思维律是科学思维方式的根本规律 52

第二节 科学思维方法的辩证特征 54

一、科学思维方法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具体历史性思维 54

二、科学思维方法的辩证特征 56

第五章 习常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59

第一节 习常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概述 59

一、习常性思维及其特点 59

二、创造性思维及其特点 62

第二节 习常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和作用 66

一、习常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66

二、习常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68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72

一、创造性的学习 72

二、增强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素质 74

第六章 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 78

第一节 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概述 78

一、求同思维及其特征 78

二、求异思维及其特征 80

第二节 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作用及其辩证关系 83

一、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83

二、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辩证关系 86

第三节 提高科学运用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 88

一、为科学的“求同”、“求异”思维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88

二、为科学的“求同”、“求异”思维提供丰富的知识能源 89

三、为科学的“求同”、“求异”思维开辟广阔的道路 90

第七章 单向思维和多向思维 92

第一节 单向思维和多向思维及其主要特点 92

一、单向思维及其主要特点 92

二、多向思维及其主要特点 93

第二节 单向思维与多向思维的辩证关系 96

一、单向思维和多向思维相互联系 97

二、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 97

三、多向思维受单向思维限制 98

四、单向思维和多向思维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99

第三节 努力培养多向思维能力 102

一、要学习和掌握思维的多种方式 102

二、要培养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104

三、要在实践中培养多向思维的能力 105

第八章 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 108

第一节 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概述 108

一、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 108

二、思维发展中的逆向思维 110

第二节 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科学性 113

一、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科学指导 113

二、正确决定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选择 116

第三节 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培养途径 117

一、扩大知识领域 117

二、建立合理的思维能力结构 118

三、科学用脑 119

四、注意在实践中加强思维方式的训练,提高顺向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120

第九章 发散式思维和辐合式思维 122

第一节 发散式思维和辐合式思维概述 122

一、什么是发散式思维和辐合式思维 122

二、发散式思维与辐合式思维的辩证关系 124

三、掌握和运用发散式思维和辐合式思维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27

第二节 发散式思维和辐合式思维与大学生思维方式的科学化、现代化 129

一、发散式思维和辐合式思维与认识活动和情感、意志 129

二、发散式思维和辐合式思维与创造活动 132

三、发散式思维和辐合式思维与大学生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136

第三节 发散式思维和辐合式思维的培养 139

一、扩展知识面,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整合能力 139

二、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心理的安全感,激发发散式思维 139

三、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提高科学的抽象和概括能力,培养和发展辐合式思维 141

第十章 封闭式思维和开放式思维 143

第一节 封闭式思维和开放式思维概述 143

一、封闭式思维概述 143

二、开放式思维概述 145

第二节 从封闭式思维转向开放式思维是当代社会的客观要求 148

一、空前增强的人的能动性和越来越大的人的自由度,要求主体思维方式的开放性 148

二、现代科学技术高度的开放性,要求人们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开放式思维 148

三、开放性的世界经济,客观上要求人们建立开放性思维方式 149

四、开放性的世界政治形势,要求人们建立开放性思维方式 149

五、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呼唤着开放性思维方式 150

第三节 开放式思维能力的培养 150

一、要善于创造性地学习、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150

二、要锻炼全面看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151

三、要增强调集各种知识去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152

四、要丰富联想活动,增强思维的创造力 153

第十一章 直线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 155

第一节 直线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概述 155

一、直线性思维概述 155

二、系统性思维概述 157

第二节 直线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特征与作用 159

一、直线性思维的特征与作用 159

二、系统性思维的特征与作用 162

第三节 培养大学生系统性思维的能力 165

一、直线性思维方式是妨碍大学生科学思维的主要障碍 165

二、积极培养大学生系统性思维的能力 167

第十二章 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 172

第一节 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概述 172

一、纵向思维的特点和作用 172

二、横向思维的特点和作用 174

第二节 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的统一 177

一、客观性 177

二、辩证性 178

三、时代性 179

第三节 培养纵向和横向统一的思维能力 181

一、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181

二、掌握科学思维方法 183

三、培养和谐的心理环境 186

第十三章 渐进式思维和跨越式思维 189

第一节 渐进式思维和跨越式思维的含义及特点 189

一、渐进式思维和跨越式思维的含义 189

二、渐进式思维和跨越式思维的特点 190

第二节 渐进式思维和跨越式思维的辩证关系 196

一、渐进式思维和跨越式思维的区别 196

二、渐进式思维和跨越式思维的联系 197

第三节 培养大学生跨越式思维能力的途径 199

一、外部条件方面 199

二、自我培养方面 200

第十四章 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 203

第一节 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概述 203

一、人类对逻辑思维的研究历史悠久 203

二、人类对非逻辑思维的探索正在崛起 206

第二节 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关系 210

一、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互相区别 210

二、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互相联系 212

第三节 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创造性功能 214

一、逻辑:创造性思维之“法” 214

二、想象:创造性思维之“鸟” 217

三、直觉:创造性思维之“眼” 220

四、灵感:创造性思维之“神” 222

第十五章 模糊思维和精确思维 225

第一节 模糊思维和精确思维的涵义 225

一、思维出现模糊性或精确性的客观原因 225

二、思维出现模糊性或精确性的主观原因 228

第二节 模糊思维与精确思维的关系 229

一、模糊思维和精确思维的对立 229

二、模糊思维和精确思维的统一 230

第三节 精确思维和模糊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 232

一、精确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 232

二、模糊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 233

第十六章 现代思维方式和传统思维方式 238

第一节 两类思维方式概述 238

一、两类思维方式之概念 238

二、两类思维方式之积极素质 239

第二节 两类思维方式之质差 243

一、封闭与开放之别 243

二、单向与多向之别 243

三、求同与求异之别 244

四、模糊与清晰之别 245

五、超稳与敏捷之别 245

第三节 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 246

一、思维方式的继承与发展 247

二、思维方式的增强与克服 248

三、刻苦学习,努力实践,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 250

第十七章 思维方式与社会实践 255

第一节 社会实践对思维方式的决定作用 255

一、社会实践为某种思维方式的产生提供了前提 256

二、社会实践方式的发展是推动思维方式发展的动力 258

第二节 思维方式对社会实践的能动作用 260

一、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与思维方式的能动作用 260

二、认识的实质与思维方式的能动作用 261

第三节 在实践中自觉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264

一、当代社会实践的发展趋势 264

二、在实践中自觉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265

第十八章 思维原则与思维工具 268

第一节 思维的原则 268

一、客观性和实践性的原则 268

二、逻辑性的原则 269

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原则 270

四、思维发展的不平衡原则 270

五、理论联系实际和发挥思维能动性的原则 271

第二节 思维工具 272

一、我国传统的思维工具 272

二、英国的柯尔特(CORT)思维工具 274

三、日本的各种思考法和卡片排列方式 277

四、古典工具论和现代的各种创造技法 281

第十九章 思维方式与社会改革 283

第一节 社会改革与思维方式变革的辩证关系 283

一、社会改革是思维方式变革的现实基础和催化剂 284

二、思维方式的变革是推进社会改革的精神杠杆 287

第二节 深化改革与变革思维方式的出路 289

一、重新审度、反思改革,坚持全面改革,推动思维方式变革 290

二、变革传统思维方式,推动改革深入发展 292

第二十章 思维方式与大学生认识能力 294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及现状 264

一、思维方式从因袭向探索转化 295

二、思维特点从被动向主动转化 296

三、思维意向从向师性向独立性发展 296

四、思维主体从传统向现代化过渡 297

第二节 思维方式对大学生认识能力的作用 299

一、思维方式的认识功能 299

二、经验思维对大学生认识能力的作用 300

三、形式思维对大学生认识能力的作用 301

四、辩证思维对大学生认识能力的作用 302

五、现代科学思维对大学生认识能力的作用 303

第三节 树立现代思维方式,提高认识能力 304

一、学习哲学理论,到人类认识史中吸取营养 304

二、更新思维要素,建立合理的思维框架 306

三、参加社会实践,锻炼思维能力 30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