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再生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103030731
  • 页数:616 页
图书介绍:本书在第1版基础上,集中十余年音乐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新的学术视角和大量的学术信息对我国音乐历史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进行重新梳理。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目录

上编 上古音乐(先秦时期) 3

1 中国音乐文明的曙光——贾湖骨笛地下沉睡九千年复苏 3

2 “野蛮人”与原始乐舞 11

3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古文献中的原始乐舞 16

4 撅之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我国出土的原始社会的乐器 22

5 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我国最早的音乐家夔 33

6 音乐文化的阶级烙印——夏代音乐面貌的探索 37

7 甲骨文中的“?”字 ——商朝的乐舞 43

8 以钜为美,以众为观——商朝的乐器 47

9 恒舞于宫,酣歌于室——商代的“巫乐”和“淫乐” 54

10 喤喤厥声,肃雝和鸣——登峰造极的西周雅乐 59

11 失而复得的晋侯苏钟——西周钟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一瞥 66

12 大司乐掌成均之法——周朝的乐官制度 72

13 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周代的乐器分类法 78

14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周穆王西游的历史传说 82

15 王子朝奔楚——“礼崩乐坏”之一 85

16 八佾舞于庭——“礼崩乐坏”之二 89

17 声淫及商,何也?——“礼崩乐坏”之三 92

18 恶郑声之乱雅乐也——“礼崩乐坏”之四 95

19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孔子对古代音乐文化的贡献及其局限 99

20 诗言志,歌咏言——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104

21 宫、商、角、徵、羽的由来——五声阶名的“天官说” 111

22 音乐与数学的结晶——三分损益法与十二律 115

23 春秋时期的宫廷音乐家 120

24 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战国时期音乐的繁荣景象 125

25 震惊世界的地下音乐宝库——宫廷音乐一瞥 131

26 邻有丧,舂不相——我国说唱音乐的远祖 137

27 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民间音乐巡礼 139

28 洋洋乎,盈耳哉——古代歌曲的高潮处理 146

29 战国时期的民间音乐家 149

30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围绕音乐问题的一场辩论 156

31 乐者,天地之和也——儒家的音乐美学论著《乐记》 160

中编 中古音乐(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169

32 “秦声”与“楚歌”——秦汉音乐漫议 169

33 先秦钟磬文化的“断层”与“转型”——济南洛庄汉墓出土编钟的启示 174

34 一条横贯亚洲的“音乐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 184

35 采歌谣,被声乐——汉代的乐府 188

36 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协律都尉李延年 191

37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乐府歌曲一览 194

38 纷披灿烂,戈矛纵横——琴曲《广陵散》 205

39 感伤乱离,追怀悲愤——琴歌《胡笳十八拍》 210

40 魏晋时期的文人音乐家 217

41 论乐者七十八家——从京房六十律到何承天新律 226

42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曲谱——《碣石调·幽兰》与文字谱 234

43 风靡南北的西域音乐 241

44 南北朝时期的西域音乐家 246

45 千变万化,旷古莫俦——汉唐时期的“百戏”、“散乐” 250

46 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汉唐时期的歌舞优戏 256

47 一均之中,间有七声——“五旦七声”与“八十四调” 261

48 是时竞为异议,各立朋党——隋初的“开皇乐议” 265

49 乐籍制度下的悲苦人生——隋代的“识音人”万宝常 269

50 其声音节奏及舞,悉宜依旧——隋代的“七部乐”和“九部乐” 274

51 享宴因隋旧制,用九部之乐——唐代的“九部乐”和“十部乐” 281

52 太常部伎有等级,堂上者坐堂下立——唐代的“立部伎”和“坐部伎” 285

53 月闻仙曲调,霓作舞衣裳——唐代的大曲和法曲 294

54 得难曲五十以上任供奉者为业成——唐代的音乐机构 301

55 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音乐家皇帝唐玄宗 305

56 断肠声里唱“阳关”——《阳关三叠》的由来 309

5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诗歌中的“中唐音乐” 314

58 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琴曲《梅花三弄》和《离骚》 322

59 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庭——唐代的说唱音乐“变文” 328

60 乐工不识长安道,尽是书中寄曲来——唐代的减字谱与燕乐半字谱 335

61 唐代的“音声人” 344

62 君看白发诵经者,半是宫中歌舞人——唐代歌伎、乐工的悲惨命运 352

63 幸存于世的唐代音乐专著 356

64 从浊至清,迭更其声——唐燕乐二十八调 363

65 传统音乐中的唐宋遗音——《舞春风》、《菩萨蛮》等乐曲的“曲调考证” 368

66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隋唐时期中国和日本、高丽音乐文化的交流 375

67 一千多年前的“宫廷歌舞”——五代王建墓歌舞伎乐石刻 381

下编 近古音乐(宋、辽、金、元、明、清时期) 393

68 万家竞奏新声——宋代“曲子”的崛起 393

69 自作新词韵最娇——姜夔的自度曲 398

70 此歌出自我宋建炎年间——民歌《月子弯弯照几州》 408

71 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宋代的“瓦舍”与“勾栏” 411

72 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宋代的“杂剧”和“南戏” 416

73 满村听说“蔡中郎”——宋代的说唱音乐 421

74 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琴曲《潇湘水云》 427

75 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我国“胡琴类”弓弦乐器的问世 431

76 两种不同体系的调名解释——“之调”和“为调” 435

77 超然远览,奋其独见——蔡元定和他的十八律 439

78 上自唐虞,下迄皇宋——宋代的音乐论著 443

79 中正则雅,多哇则郑——宋代的宫廷雅乐 449

80 其习日以异,其俗日不同——西夏、辽、金的音乐 455

81 养人才,编传奇,一时气候云集——高度繁荣的元代杂剧 463

82 歌者自歌,白者自白——元杂剧的表演形式 471

83 顺帝朝,忽又亲南而疏北——元代南戏的发展 476

84 文而不文,俗而不俗——元代的散曲 481

85 一代天骄的赞歌——元代蒙古族的音乐 484

86 新腔翻得凉州曲,弹出天鹅避海青——元代琵琶曲《海青拿天鹅》 488

87 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我国最早的声乐论著《唱论》 492

88 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明、清民歌和小曲的盛行 496

89 鼓声一通,群歌竞作——兄弟民族的歌舞音乐 510

90 一韵纡萦良久——明、清时期的说唱音乐 519

91 清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明、清戏曲的“四大声腔” 524

92 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色——昆曲的著名作品 529

93 愈趋愈卑,新奇叠出——“乱弹”诸腔的兴起 534

94 变则新,不变则腐——明、清时期的戏曲论著 538

95 曲曲新声总断肠——明、清的器乐独奏艺术 546

96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明、清的器乐合奏艺术 558

97 道家唱情,僧家唱性——明、清的宗教音乐 570

98 东方文艺复兴式的人物——十二平均律创始人朱载堉 576

99 歌剧《图兰多特》中的“茉莉花”——明、清时期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 581

100 庶为知音者察焉——明、清时期的重要曲谱 589

参考文献 596

本书引用当代中国音乐学家文献人名索引 599

图片索引 606

后记 613

修订版后记 61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