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教师自主发展论  教学研同期互动的教职生涯研究
教师自主发展论  教学研同期互动的教职生涯研究

教师自主发展论 教学研同期互动的教职生涯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金美福著
  • 出 版 社: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04131806
  • 页数:286 页
图书介绍:作者从孔子、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邱学华、李镇西等古今中外名师身上抽取出一个共性的特征——自主发展,把它作为理想的教师职业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基于扎根理论和现象学,全面探讨了教师自主发展的概念、影响因子、发生环境和轨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师自主发展的发生原理,并总结回顾了作者自己基于此理论的新教师教育实践,展望了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前景。“导论”之外,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写实:教师自主发展的理论界说;第二章考古:教师自主发展的影响因子;第三章探访:教师自主发展的发生环境;第四章寻踪:教师自主发展的轨迹;第五章追问:教师自主发展的发生原理;第六章应用:新教师教育实践与理论。
《教师自主发展论 教学研同期互动的教职生涯研究》目录

导论 1

一、论题之源与研究之域 1

(一)论题之源:教师发展极现象 1

(二)研究之域:教学研同期互动的教职生涯 2

二、研究的方法论 5

(一)教师角色的知识社会学分析 5

(二)朝向事情本身 9

(三)文本资料的理解和解释 13

第一章 写实:教师自主发展的理论界说 21

一、特级教师的典型特征和案例选取的原则与方法 21

(一)特级教师的典型特征 21

(二)案例选取的原则与方法 23

二、魏书生和邱学华现象的考察与分析 23

(一)魏书生的框架式文本资料 23

(二)魏书生作为特级教师的典型特点 29

(三)邱学华的框架式文本资料 32

(四)邱学华作为特级教师的典型特点 35

(五)特级教师发展的主要特征 37

三、教师自主发展的理论界说 39

(一)教师对“教师自主发展”的理解 39

(二)“自主”的内涵 41

(三)“发展”的内涵 43

(四)“教师发展”的内涵 45

(五)教师自主发展的含义与基本特点 51

第二章 考古:教师自主发展的影响因子 53

一、教育家现象透析 54

(一)教育家现象与影响因子的关联性 54

(二)孔子现象的框架式文本资料 55

(三)透析教育家影响因子 59

二、影响因子普适性验证 63

(一)陶行知的“人生追求与目标” 63

(二)陶行知的“知识资本” 66

(三)陶行知的“教育研究” 67

三、特级教师的影响因子 70

四、影响因子功能分析 71

(一)“人生追求与目标”影响因子的功能 72

(二)“知识资本”影响因子的功能 73

(三)“教育研究”影响因子的功能 73

五、影响因子对教师自主发展论研究的意义 80

第三章 探访:教师自主发展的发生环境 82

一、教师自主发展发生环境分析框架与探访方法 84

(一)分析框架 84

(二)探访方法 87

二、教师自主发展场域例析 91

(一)北京景山学校场域(1960年代) 91

(二)王泽钊教育场域 98

(三)教育场域与教师自主发展 109

三、教师自主发展主体内部环境探访 112

(一)精神世界的特点与探访方法 114

(二)精神圈生态环境分析 115

(三)创新精神进化与教师自主发展 125

第四章 寻踪:教师自主发展的轨迹 129

一、教师自主发展轨迹的寻踪依据与分析框架 130

(一)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在研究方法方面的启示 130

(二)寻踪依据 139

(三)分析框架 145

二、教师自主发展轨迹及表象 147

(一)魏书生自主发展轨迹及表象 147

(二)邱学华自主发展轨迹及表象 150

三、教师自主发展轨迹表象的理论透析 151

(一)教师自主发展轨迹的起点 152

(二)教师自主发展轨迹的终端 159

(三)教师自主发展轨迹的区间 166

(四)轨迹起点到终端间的行动 169

第五章 追问:教师自主发展的发生原理 181

一、中小学“科研兴校”现象透视 181

(一)“科研兴校”现象例析 181

(二)“研究者”型教师观透视 184

(三)“科研兴校”实现学校教育改善的原理 187

(四)“科研兴校”实现教师转型的基本原理 188

二、教师自主发展发生原理的追问途径 193

(一)透视研究活动及其过程 193

(二)教师自主发展发生的三环节及其关系界说 194

三、教师自主发展的发生原理 197

(一)教学研同期互动表象的理论意义 197

(二)教师角色转型的知识社会学阐释 199

(三)嵌入式学习的发生及其意义的理论阐释 201

四、两种模式论比较 214

(一)知行思交融原理 214

(二)两种模式论比较 218

第六章 应用:新教师教育实践与理论 226

一、应用: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养成教育实践探索 227

(一)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养成教育论的基本观点 227

(二)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养成教育实践探索 232

(三)“养成教育”实践探索中的发现 249

二、新教师教育理论构想:为了实现教师的自主发展 253

(一)涵养教师自主发展影响因子的条件:大学教育 254

(二)保障教学研同期互动的职场环境:校本研修 259

(三)三层次教师专业教育课程升级指标:创新探索 264

(四)新教师教育实施与管理机制:多元合作 268

参考文献 272

后记 28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