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刑事诉讼平衡论
刑事诉讼平衡论

刑事诉讼平衡论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立新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11094096
  • 页数:481 页
图书介绍:本书前四章内容构成了刑事诉讼平衡论的基本理论,随后两章则以我国发生变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为背景,以法律利益平衡、诉讼价值平衡和法律功能平衡为基本内容,探讨了我国刑事诉讼平衡观的确立,并以此为指导,深入探讨了我国刑事诉讼结构与程序的合理构建。
《刑事诉讼平衡论》目录

一、选题意义 1

上篇 刑事诉讼平衡论的基本理论 3

第一章 刑事诉讼平衡论的基本范畴 3

一、刑事诉讼法律价值层面的平衡 4

二、理论预设与展开框架 5

三、研究方法与视角 7

二、刑事诉讼目的之间的平衡 13

三、刑事诉讼所涉及的多元化利益之间的平衡 18

四、小结 34

第二章 刑事诉讼平衡论的法哲学基础 36

一、哲学视野中的主体和主体性 38

第一节 主体性原则——平衡论的基石 38

二、主体性原则的基本内涵 42

三、主体性哲学的价值 53

第二节 理性主义——刑事诉讼平衡论的知识准则 65

一、理性主义的基本内涵 65

二、刑事诉讼程序的理性化过程 68

三、现代刑事诉讼程序的正当化过程是反思理性的体现和要求 83

第三节 诉讼民主——协商民主在刑事诉讼中的表现 93

一、民主的实质 93

二、民主的内在价值——自主原则的实现 95

三、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民主理论发展的新方向 101

四、诉讼民主——协商民主在法律领域的表现 108

第三章 实现刑事诉讼平衡的基本原则 124

第一节 无罪推定原则 124

一、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含义 127

二、无罪推定原则对刑事诉讼程序的价值 129

三、无罪推定原则对平衡机制构建的意义 134

第二节 控辩双方平等对抗原则 138

一、控辩双方平等对抗原则的基本含义与实质 138

二、控辩双方平等对抗原则对于平衡机制构建的具体要求 139

一、比例原则的理念渊源 141

第三节 比例原则 141

二、比例原则的基本含义 142

三、比例原则在刑事诉讼中的体现 143

四、比例原则对于实现刑事诉讼平衡所具有的意义 146

第四节 令状主义原则 150

一、令状主义原则的含义 150

二、令状主义原则的实质 152

三、令状主义原则对平衡机制构建的意义 153

第五节 一事不再理原则 157

一、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基本含义及适用 157

二、一事不再理原则的普遍性意义 162

三、一事不再理原则的例外 166

四、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发展变化与“所有人正义的实现” 171

第四章 刑事诉讼中的平衡机制 175

第一节 平衡的支点——法院 177

一、司法权的性质——判断权 179

二、司法权的特征 180

三、现代司法权的功能 190

第二节 审前程序中的平衡机制 195

一、司法审查机制 195

二、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防御权 220

三、小结 246

第三节 庭前证据开示与平衡机制 247

一、证据开示制度 248

二、大陆法系国家辩护人、被告人的阅卷权 268

三、小结 277

第四节 审判阶段的平衡机制 278

一、保障控辩双方平等对抗的机制 282

二、平衡论视野下审判模式的选择与程序构建 297

三、小结 311

下篇 平衡论视野下我国刑事诉讼改革 315

第五章 我国刑事诉讼平衡观的确立 315

第一节 我国刑事诉讼平衡观确立的必要性 316

一、刑事诉讼法律观念上的失衡 316

二、诉讼制度上的失衡 344

第二节 我国刑事诉讼平衡观确立的社会条件 349

一、经济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349

二、政治条件:社会主义民主与依法治国 355

三、思想条件:以人为本 358

四、国际背景:全球化和人权保障 364

第三节 我国刑事诉讼平衡观的确立 367

一、刑事诉讼中法律利益保障上的平衡 367

二、刑事诉讼法律价值之间的平衡 372

三、综合法律功能观的确立 375

一、对我国刑事诉讼构造的理性分析 379

第一节 刑事诉讼结构 379

第六章 平衡论视野下我国的刑事诉讼结构与程序设计 379

二、平衡论视野下我国刑事诉讼构造的构建 380

第二节 诉讼参与人基本诉讼权利的确立 387

一、赋予被追诉人基本诉讼权利 387

二、赋予被害人基本诉讼权利 401

第三节 具体程序改革 418

一、审前程序诉讼化 418

二、审判程序改革与完善 438

三、再审程序改革与重构 450

主要参考文献 469

后记 48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