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  课程知识问题的哲学审思
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  课程知识问题的哲学审思

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 课程知识问题的哲学审思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晓明著
  • 出 版 社: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04132039
  • 页数:240 页
图书介绍:知识问题是课程领域的核心问题,本书从课程哲学层面探讨课程知识与学习者个体精神自由的关系,力图深入回答个体精神自由在课程知识学习过程中何以可能以及如何可能的问题。全书把个体精神自由视为“本真”的教育及其课程的应有承诺,试图通过课程知识的重新定位而使教育、教学、课程回归个体精神自由,认为课程知识的学习必须遵循“意义标准”,课程应被理解为学习者与课程知识进行“对话”的可能情境,教材设计的关键是使知识实现“动姿化”。作者还阐明了课程的重新定位和教材作为“对话者”的新理论,提出了知识在教育中的进化、知识的存在方式以及课程知识供应制度问题,探讨了关注个体精神趋向性和知识类型的完整性对于个体精神自由的特殊意义,借助政治哲学和知识社会学敏锐地分析了中国课程知识供应制度的问题及未来走向。
《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 课程知识问题的哲学审思》目录

前言 对个体精神自由的渴望 1

一、现实的挑战 2

二、课程知识观问题域的必要拓展 7

三、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的矛盾及其解决路径 18

第一章 必要的承诺与近代以来的状况 29

一、“本真”的教育及其课程的应有承诺 30

二、自由在学校教育中的性质与限度 32

(一)精神的自由与身体的自由 33

(二)“消极的自由”与“积极的自由” 34

(三)个体的自由与群体的自由 36

(四)个体精神自由的限度 39

三、近代以来的持续紧张及其后果 41

(一)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的持续紧张 42

(二)近现代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走向紧张的根源 46

(三)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走向紧张的后果 58

第二章 知识及课程的重新定位与个体精神自由 61

一、知识的意义性与个体精神自由的知识论基础 62

二、知识的“力量化”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贬损 72

(一)知识价值的二歧与冲突 72

(二)知识的“力量化”及其后果 74

三、“知识获得”的“意义标准” 78

(一)“知识的掌握”与“知识的获得” 78

(二)“意义标准”的提出及其对个体精神自由的关照 80

四、课程作为知识与人“相遇”的可能情境 82

(一)对几种课程观的简要反思 82

(二)知识在教育中的演化及课程知识转化的契机 86

(三)课程的重新定位与课程知识存在方式的改变 88

(四)构建一种“知识与人相遇”的知识环境 91

(一)认识论作为课程知识观哲学基础的局限性 94

五、课程知识观的“生存论”视野 94

(二)生存论视野在课程知识观反思中的重要性 97

第三章 个体精神趋向性与个体精神自由 101

一、“进化”概念的引入与个体精神趋向性问题的提出 102

(一)“进化”概念引入到知识问题的探讨 102

(二)个体精神趋向性问题的提出 105

二、从现象学的“意向性”到“个体精神趋向性” 107

三、个体精神趋向性如何关涉个体精神自由 110

四、培植有助于个体精神自由的个体精神趋向性 115

(一)发掘“个人知识”,破除“无知的人”的人学假设 115

(二)确认人的“神性品质”,避免学生成为“消费的动物” 119

(三)培养“自为的人”,避免使学生成为“受虐狂” 122

(四)突出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价值维度”的清理 125

第四章 教材的“动姿化”设计与个体精神自由 129

一、“杜威问题”与知识在教材中的存在方式 130

(一)“杜威问题”及其出路 130

(二)知识存在方式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135

二、致力于知识的“动姿化” 137

(一)走向知识的“动姿化”存在 137

(二)课程知识“动姿化”的知识论依据 142

三、重新反思教材的功能 144

(一)教材必定是一个“支配者”吗 145

(二)“对话者”:教材功能的重新定位 147

四、生态式设计与课程知识的“动姿化” 150

(一)生态式设计在知识“动姿化”中的作用 150

(二)两种重要的联系 153

(三)一个成功的例证 159

第五章 课程知识类型的完整性与个体精神自由 165

一、个体精神自由对知识类型完整性的依托 166

(一)人的自我认识与人的文化本性 166

(二)个体精神自由对知识类型完整性的依托 170

二、不同知识门类在个体精神自由中的特殊作用 171

(一)语言 172

(二)艺术 174

(三)神话与宗教 178

(四)哲学 181

(五)科学 185

三、文化结构的失衡与个体精神自由的挽救 187

(一)近现代文化结构的失衡及其教育后果 187

(二)个体精神自由的挽救 189

第六章 课程知识供应制度与个体精神自由 193

(一)课程知识的社会学属性 194

一、课程知识供应制度及其影响 194

(二)课程知识供应制度及其对学习者个体精神自由的影响 197

二、中国课程知识供应制度的特点与当前面临的挑战 205

(一)中国课程知识供应制度的特点 205

(二)当前面临的挑战 212

三、中国课程知识供应制度的调整 218

(一)从一元化意识形态的强行干预到公共领域的平等协商 218

(二)从国家主导到多元权力主体共契 223

结语 231

参考文献 23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