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高中地理知识全表
高中地理知识全表

高中地理知识全表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渠溢,李树敏编
  • 出 版 社:北京:海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01386337
  • 页数:22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包括高中地理的知识重点总结概括,分表讲述高中各个阶段的地理基础知识,并附有相应提练习。
《高中地理知识全表》目录

目录 10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图第一章 地球 地球仪 地图 10

1 地球、地球仪常用数据 11

2 经线与纬线的区别 11

3 经度和纬度的比较 12

4 经纬图方向的判定 12

5 地图上的比例尺 13

6 地图上的方向 13

7 等高线图与地貌类型 14

9 据等高线图绘制地形剖面图 15

8 利用等高线计算高度 15

10 据等高线识别地形 16

第二章 宇宙中的地球 17

1 宇宙基本知识 18

2 天体系统 18

3 地球出现生命的条件 18

4 太阳系九大行星 19

5 宇宙资源 19

6 宇宙探索 20

7 太阳辐射 20

10 月相的变化规律及特征 21

9 月相及其变化 21

8 太阳活动 21

11 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22

12 黄赤交角、四季与五带 22

13 地球公转、自转比较 23

14 黄赤交角 24

15 黄赤交角对地球的影响 24

16 地方时、时区、区时及其计算 25

17 日期变更线与日期变化 26

18 昼夜更替与晨昏线(圈) 26

20 利用晨昏线图判断 27

19 晨昏线的画法及示意图 27

21 地球表面物体水平运动偏向 28

22 正午太阳高度 28

23 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比较 29

24 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29

25 昼夜长短的计算 30

26 正午太阳高度与五带 30

27 二十四节气 31

28 节气与四季 31

29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应用 32

30 正午太阳高度与生产、生活案例 32

第三章 大气 33

2 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特点 34

1 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34

3 太阳辐射波谱 35

4 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 35

5 大气热力作用 35

6 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 36

7 大气热力环流分析 36

8 常见的局部热力环流形式 36

9 影响风向风速的因素 37

10 大气三圈环流 37

11 三圈环流的范围及性质 37

14 海陆热容量与气压差异 38

12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38

13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38

15 气压中心的形成及比较 39

16 季风环流的形成及东亚南亚季风的比较 39

17 冷锋、暖锋的比较 40

18 准静止锋 40

19 气旋与反气旋 41

20 锋面气旋及天气 41

21 气温水平分布规律及等温线特征 42

22 气压的分布及等压线特征 42

24 天气和气候的比较 43

23 等压线图的判读分析 43

25 各因素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44

26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44

27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45

28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 46

29 气候类型的判断 46

30 依据成因判断气候类型 47

31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及保护 48

第四章 陆地和海洋 49

1 岩石、矿物、矿产和矿床 50

2 三大类岩石的特征比较 50

4 地质构造与地貌 51

3 外力作用的形式 51

5 地壳物质循环 54

6 地质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4

7 地壳运动及其对岩层和地表形态的影响 55

8 板块构造学说 55

9 板块运动 56

10 外力作用与地貌 57

11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58

12 地球上的海洋 58

13 地球水体类型 59

14 人类干预海岸的阶段 60

16 洋流的分类 61

15 海水运动的形式及特点 61

17 海水温度的变化规律及成因 62

18 世界四大渔场 62

19 海水表层盐度分布 63

20 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64

21 洋流的分布规律 64

22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5

23 寒暖流的判断方法 65

24 潜水和承压水 66

25 陆地水体的类型 67

26 陆地水体的补给方式 68

27 水循环的类型 69

28 植物分布的影响因素 69

29 生物对地理环境的指示作用 70

30 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70

31 土壤作用与特性 71

32 理想土壤的组成 71

33 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发育 72

34 气侯、植被和土壤分布的关系 72

35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74

第五章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75

2 气候资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76

1 气候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异同点 76

3 我国四个地区的种植制度 77

4 交通运输对气候资源的要求 77

5 气候资源与城市规划 78

6 海洋资源类型意义 78

7 海洋渔业资源分布及原因 79

8 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 80

9 世界海上咽喉要道 80

10 海洋环境问题的类型及成因 81

11 能源资源的类型及其含义 81

12 陆地自然资源基本情况 82

14 能源资源的发展史 83

13 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83

15 陆地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84

16 地质灾害比较 85

17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86

18 世界主要农业灾害的分布 86

19 气象灾害 87

20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88

21 我国的资源问题 88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90

第六章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90

3 世界农业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91

2 农业的投入-产出模式 91

1 农业生产的特点及遵循原则 91

4 农业的分类 92

5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93

6 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93

7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区位因素的影响 94

8 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 94

9 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 95

10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96

11 亚洲水稻种植业 96

13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 97

12 阿根廷大牧场的区位优势 97

14 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98

15 工业投入和产出 98

16 工业生产类型 99

17 工业区位选择因素 100

18 从经济角度考虑工业区位的选择 102

19 从环境效益考虑工业区位的选择 102

20 工业联系的基本类型 103

21 工业联系的方式 103

22 工业地域的形成 104

23 工业地域差异 104

25 鲁尔区传统工业的整治及效果 105

24 德国鲁尔区的区位特点 105

26 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 106

27 意大利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的比较 106

28 美国“硅谷”崛起的区位优势 107

29 美国“硅谷”高技术工业与传统工业区别 107

30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分布 107

第七章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108

1 聚落的分类 109

2 乡村的形成过程及其各阶段特征 109

3 村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09

5 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 110

4 城市的起源 110

6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111

7 我国的矿业城市 112

8 河流与城市的发展 112

9 交通运输与城市区位 113

10 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113

1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113

12 世界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114

13 城市化问题及解决途径 114

14 城市的环境污染 115

第八章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116

2 主要运输方式的优选 117

1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117

3 信息高速公路、因特网、电子邮件与电子商务 118

4 亚欧大陆桥 118

5 世界主要航线和著名港口 119

6 邮电通信分类 120

7 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因素和选址原则 120

8 商业的概念、环节及作用 121

9 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线、点 121

10 铁路、公路建设的区位因素 122

12 商业街和商业小区的差异 123

11 全球经济联系基本形式 123

13 国际贸易 124

14 商业网点 124

15 城市道路网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125

16 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措施、方法 125

17 电子邮件与普通邮件 125

第九章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26

1 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127

2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127

3 城市和乡村地区的环境问题 128

4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28

6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29

5 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的演变 129

7 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性发展观 130

8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130

第十章 人口与环境 131

1 人口再生产类型 132

2 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再生产(1997年数据) 133

3 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 133

4 人口数量对环境的影响时期 134

5 环境人口容量 134

7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35

6 人口素质与环境 135

8 我国人口迁移 136

9 现代人口迁移 136

第十一章 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 137

1 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138

2 城市的地域形态 138

3 经济因素对城市多功能分区的影响 138

4 城市主要功能区 139

5 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139

6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140

7 城市地域结构的发展 140

8 城市的合理规划 141

第十二章 文化与文化景观 142

1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143

2 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 143

3 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43

4 文化景观基本特性 144

5 文化源地类型 144

6 文化景观指示意义 145

7 文化区 145

8 文化扩散的类型 146

9 文化要素的类型 147

10 文化扩散、传承与传播 147

第十三章 旅游活动 148

1 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 149

2 旅游活动的作用 149

3 旅游资源的分类、特点和价值 150

4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 150

5 旅游景观的欣赏 151

6 旅游资源的评价因素及含义 151

7 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152

第十四章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153

1 世界政治地图的演变 154

4 区域经济一体化 155

3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因素及意义 155

2 政治地缘合作与冲突 155

5 世界经济活动的扩散 156

6 世界主要区域经济组织 156

7 综合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 157

8 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157

9 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158

10 未来全球经济的七大趋势 158

第三部分 区域地理 160

第十五章 世界地理 160

2 大洲、大洋的界线 161

1 大陆、岛屿、半岛、大洋、海与海峡 161

3 各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 162

4 世界人口分布 162

5 世界人口与分布趋向图 163

6 世界人种的分布 163

7 6种联合国工作语言 164

8 世界三大宗教及分布 164

9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比 164

10 东亚范围及特点 165

11 东亚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比较 165

12 日本经济特征 165

16 东南亚的经济发展 166

15 东南亚主要物产 166

14 东南亚气候 166

13 东南亚的位置及地形 166

17 中南半岛主要河流 167

18 南亚的区域特征 167

19 印度农作物 167

20 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分布 168

21 中亚的区域特征 168

22 中亚地区经济特征图解 168

23 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比较 169

25 非洲人口粮食环境问题图解 170

24 西亚北非石油输出状况 170

26 西欧的区域特征 171

27 德国的经济特征 171

28 欧洲东部和北亚的区域特征 172

29 俄罗斯的工业区 172

30 俄罗斯与法国粮食生产比较 173

31 北美的区域特征 173

32 美国三大工业区的特点 174

33 美国农业的带状分布 174

34 拉丁美洲的区域特征 175

35 拉丁美洲与非洲居民经济的对比 175

37 南极洲的区域特征 176

36 大洋洲的区域特征 176

第十六章 中国地理 177

1 我国的位置及疆域 178

2 我国主要岛屿、半岛、濒临的海及海峡 178

3 我国的邻国 178

4 我国省区之最 179

5 重要沿线的省级行政区 179

6 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 180

7 我国人口分布 180

8 我国地势三梯概况 181

9 我国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181

10 我国三大平原的特征 182

11 我国主要地形剖面图 183

12 我国五个温度带 184

13 我国冬夏气温变化特点及成因 184

14 我国四大干湿地区 185

15 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185

16 我国湖泊分类 185

17 我国的气候特征 186

18 黄河危害及治理措施 186

19 我国主要河流及水文特征 187

20 我国主要煤矿 187

21 我国主要油田 187

23 我国主要铁矿 188

22 长江与黄河 188

24 我国主要自然资源 189

25 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 190

26 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190

27 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191

28 我国的三大工业地带 191

29 我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 192

30 我国主要工业部门的工业基地 193

31 我国主要钢铁工业基地 193

32 我国主要运输方式 194

33 我国主要的海港 194

35 我国主要铁路干线 195

34 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分布图 195

36 我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比较 196

37 我国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比较 197

38 我国典型土壤 198

39 东部季风区主要环境问题及治理 199

40 台湾的地形、气候资源及经济 200

41 香港、澳门的经济特征 200

42 我国自然地理界线 201

第四部分 国土整治 204

第十七章 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 204

1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 205

2 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206

3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207

4 我国三大自然区农业自然条件评价 208

5 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比较分析 209

6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治理 210

7 荒漠化及防治 211

8 三峡工程的作用 212

9 三峡移民的特点及政策 213

10 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问题 213

11 农业低产区治理(黄淮海平原) 215

12 山区农业资源特点及开发(南方低山丘陵) 216

13 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及黑土保护利用 217

14 东北地区沼泽地生态作用及保护 217

15 西南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217

16 东北林区的开发利用 218

17 西南地区的交通发展 219

18 海南岛的区位优势及地形特征 220

19 海南岛的环带状开发布局 220

20 海南岛的支柱产业 221

21 西气东输的背景及路线 221

22 西气东输对经济及生态的影响 222

23 浦东新区的开发 22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