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阳春著
  • 出 版 社: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3928204
  • 页数:248 页
图书介绍:这本书是作者的博士论文。本书详细分解了现代汉语中“的”字的多种用法及其语法特点,专业性强,学术规范。
上一篇:八十天环游世界下一篇:中国的陶瓷
《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目录

第一章 “的”字的性质及其分类 1

1.1 “的”字分类研究综述 1

1.1.1 四分说 1

1.1.2 二分说 2

1.1.3 三分说 4

1.1.4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8

1.2 “的”字的句法分类 9

1.2.1 分类的范围 9

1.2.2 分类的依据 9

1.2.3 “的”字的句法分类 12

1.3 关于后缀“的” 17

第二章 “的”字语用功能的同一性 24

2.1 “的”字同一性研究综述 24

2.2 “的1”和“的2”各自的语法功能 26

2.2.1 “的1”的语法功能 26

2.2.2 “的2”的语法功能 31

2.3 “的”字语用功能的同一性:“逆向凸显” 37

2.3.1 “的1”语用上也统一于凸显 37

2.3.2 “的1”和“的2”语用上统一的历史印证 40

2.4 “的2”与对比焦点 41

2.5 “的”与其他虚词语用功能的比较 44

2.5.1 “的1”与“得” 44

2.5.2 “的2”与“了”、“过”“着” 45

第三章 “的”与“地”、“得”的分合 48

3.1 “的”与“地”的分合问题 48

3.1.1 “的”、“地”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上的同一性 49

3.1.2 “的”、“地”合并与定语、状语的识别 50

3.1.3 “的”、“地”合并与“的”字结构的辨认 54

3.1.4 “的”、“地”合并与歧义 55

3.1.5 “的”、“地”合并的方言印证 57

3.1.6 “的”、“地”合并的历史印证 58

3.1.7 用作助词的“的”、“地”与用作外语词性识记的“的”、“地” 58

3.2 “的”与“得” 61

3.2.1 “的”与“得”不能合并的原因 62

3.2.2 一种例外:“的”替代句末隐去补语的“得” 65

第四章 “的”字结构 76

4.1 “的”字结构研究综述 76

4.1.1 “的”字的性质 76

4.1.2 潜主语和潜宾语 79

4.1.3 转指、自指与成分提取 80

4.1.4 其他方面的研究 85

4.1.5 存在的问题 86

4.2 语境制约与“的”字结构 88

4.2.1 语境、中心语隐含 88

4.2.2 语境制约的方式 97

4.2.3 凸显度 103

第五章 N1的N2 117

5.1 “N1的N2”结构研究综述 117

5.1.1 “N1(的)N2”结构内部语义关系 117

5.1.2 领属关系 118

5.2 “N1的N2”与“N1N2”内部的语义关系 120

5.2.1 领属关系与属性关系区分的标准与“N1的N2”内部的语义关系 121

5.2.2 “N1N2”内部的属性关系 130

5.2.3 属性关系与领属关系的辨析 132

5.3 “N1的N2”结构的歧义 137

5.3.1 “N1的N2”结构产生歧义的动因 137

5.3.2 “N1+的+N2”结构产生歧义的条件 140

5.3.3 余论 147

5.4 准偏正结构 147

5.4.1 引论 147

5.4.2 偏正结构的判定标准 149

5.4.3 准偏正结构与偏正结构在句法形式上的比较 152

5.4.4 准偏正结构与类推原则 157

5.4.5 准偏正结构与原型理论 158

第六章 N的V 162

6.1 “N的V”研究综述 162

6.1.1 “N的V”的来源 162

6.1.2 “N的V”的内部关系 162

6.1.3 “N的V”的外部功能 163

6.1.4 V的词性问题 163

6.1.5 存在的问题 165

6.2 V和“N的V”的功能类型 166

6.2.1 V的词性 166

6.2.2 “N的V”的句法性质 169

6.2.3 “N的V”的结构关系 172

6.3 “N的V”的构成 177

6.3.1 名词性偏正结构与“N的V”的构成 177

6.3.2 指称事件与“N的V”的构成 181

6.3.3 语义角色的凸显度与“N的V”的构成 184

6.4 “N的V”与主宾位置的“NV” 189

6.4.1 名词性与谓词性 189

6.4.2 指称性与陈述性 190

结语 193

附文 201

主要参考文献 227

后记 24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