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史纲
中国史纲

中国史纲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兴林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107149342
  • 页数:375 页
图书介绍:《中国史纲》作为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历史教材,是在编委会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经全体编写人员一年多的辛勤工作完成的。 本教材的编写遵循了历史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力求资料准确、知识系统、逻辑严谨,做到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观点与材料的统一,以使学生通过对本教材的学习,掌握中国历史各个发展阶段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学会从纷繁浩瀚的事件和材料中,把握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本教材力求体现时代精神,注意吸收和反映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及考古发现,增加了文化史的比重与含量,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意识,以适应未来小学教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要求。 本教材既结合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历史学科的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等情况,又力求做到密切联系小学综合课程改革的实际,增强针对性。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反复论证,慎重取舍,使教材在基本体现大学本科知识体系的同时,力求突出重点,要言不烦,简而有序,疏而不漏,体现史纲的特征。本教材的起迄年代是自远古人类文明,一直到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考虑到资料的完整性,个别地方的论述时限向下有所延伸。
上一篇:陈天华 第2版下一篇:海外四十年
《中国史纲》目录

第一节 原始社会 1

一、远古文化遗址 1

元谋人、北京人与山顶洞人 1

第一章 中国文明的开端 1

半坡文化与大汶口文化 2

二、历史传说 4

炎帝、黄帝与华夏族的形成 4

一、夏、商、周奴隶制国家 5

夏的“家天下” 5

第二节 奴隶制时代 5

尧、舜、禹与禅让制 5

商朝奴隶制国家 6

西周制度 7

春秋争霸 9

二、商周文化 11

殷墟和甲骨文 11

青铜文化 13

老子与孔子 14

第二章 封建制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 18

第一节 封建制的形成和发展 18

一、从战国到秦的统一 18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8

商鞅变法 19

秦的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形成 20

秦末农民战争 23

二、两汉封建社会的发展 24

西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4

汉武帝与西汉盛世 25

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 27

东汉的建立与衰落 28

三、战国秦汉时期文化 30

百家争鸣 30

文学艺术 31

哲学与宗教 34

史学 35

科学技术 37

第二节 封建政权割据与民族大融合 40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 40

三国鼎立 40

两晋十六国 42

南北朝 44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 45

宗教与哲学 45

文学艺术 48

史学 50

科学技术 51

第三章 封建社会的繁荣鼎盛 54

第一节 隋唐的建立和统一 54

一、隋的建立和统一 54

隋文帝的统治政策 54

大运河 55

二、唐的建立、兴盛与衰落 56

唐朝建立 56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56

武则天统治 58

开元盛世 59

安史之乱和唐朝的衰落 60

第二节 隋唐的民族关系、对外交流和文化 62

一、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流 62

唐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62

唐朝对外交流 64

二、隋唐文化 66

文学艺术 66

史学 70

宗教 71

科学技术 73

五代十国概况 76

一、南北政权分立 76

第一节 南北政权分立与宋代政治经济的发展 76

第四章 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 76

北宋与辽、西夏、金并存 77

南宋与金的对峙 81

二、宋朝政治经济的发展 83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83

王安石变法 85

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88

第二节 元朝统一全国和宋元时期文化 90

一、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90

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90

元朝统一全国 93

二、宋元时期文化 95

哲学与史学 95

文学艺术 97

科学技术 100

第五章 封建社会的衰落 103

第一节 明代封建王朝统治与危机 103

一、明代君主专制制度与对外关系 103

明朝建立与君主专制的强化 103

明代对外关系 104

二、明代经济与明末农民战争 107

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 107

明末农民战争 108

一、鸦片战争之前的清王朝 111

满洲兴起与清朝建立 111

第二节 鸦片战争之前的清王朝及明和清代前期文化 111

清初巩固边疆的斗争 112

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外关系 114

二、明和清代前期文化 115

哲学思想 115

考据学、史学与丛书、类书的编纂 117

文学艺术 118

科学技术 119

一、鸦片战争及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122

鸦片战争前的国内外形势 122

第一节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 122

第六章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22

林则徐和禁烟运动 124

第一次鸦片战争 126

《南京条约》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129

二、太平天国革命 129

洪秀全的反清思想 129

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131

《天朝田亩制度》 134

太平天国的分裂与失败 134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37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137

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139

第二节 洋务运动和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 140

一、洋务运动与民族工业兴起 140

清朝政局变动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140

洋务派举办新式军工企业和民用 141

企业 141

中国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143

二、中国边疆地区危机 144

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侵略我国边疆 144

中法战争 146

一、中日甲午战争 149

日本侵朝与甲午战争爆发 149

第七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49

第一节 中日甲午战争与帝国主义瓜分狂潮 149

《马关条约》及其危害 152

台湾军民反对割让台湾的斗争 153

二、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 154

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 154

列强在华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156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156

维新思潮的高涨 157

一、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失败 157

第二节 维新运动与义和团运动 157

百日维新 160

戊戌政变 161

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失败 162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兴起 162

廊坊大捷 164

八国联军的暴行 166

《辛丑条约》的签订和半殖民地半封建 167

社会的形成 167

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169

一、辛亥革命爆发与中华民国成立 169

第一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169

第八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169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70

全国各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173

武昌起义 174

中华民国的成立 175

二、袁世凯反动统治和反袁斗争 177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77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179

二次革命 180

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180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83

第二节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新文化运动 183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工人阶级的壮大 183

工人阶级的壮大 184

二、新文化运动 186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86

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88

第九章 近代前期的文化 191

第一节 进步思想、文学与教育 191

一、进步思想 191

魏源与《海国图志》 191

启蒙思想家严复 192

“诗界革命” 194

二、文学 194

“谴责小说” 195

三、教育 195

新式教育的兴办 195

蔡元培与近代前期教育 198

第二节 科学技术 199

一、著名科学家 199

李善兰 199

徐寿 200

华蘅芳 201

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202

二、筑路与飞机制造技术 202

飞机设计师冯如 203

第十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205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05

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05

五四运动 205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 208

中国共产党“一大” 209

中国共产党“二大”与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210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 214

孙中山的伟大转变 214

中国共产党确立革命统一战线方针 215

国民党“一大” 216

新三民主义 217

黄埔军校 218

第二节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218

一、工农革命运动高涨和北伐战争 218

五卅运动与省港大罢工 218

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 220

广东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 222

汉口、九江和上海工人的壮举 224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25

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 226

二、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226

四一二政变 227

夏斗寅叛变和马日事变 228

七一五政变 229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及经验教训 230

第十一章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231

第一节 红色政权的建立和发展 231

一、中国工农红军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创 231

南昌起义 231

八七会议与秋收起义 232

广州起义 233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234

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 236

二、红军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238

红军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238

王明“左”倾错误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40

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241

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 243

长征胜利 244

第二节 中华民族危机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45

一、日本加紧侵华与中华民族危机 245

九一八事变与伪满洲国的建立 245

一·二八事变 247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249

华北事变 250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52

《八一宣言》与一二·九运动 252

瓦窑堡会议 253

西安事变 255

第十二章 抗日战争 258

第一节 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58

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258

卢沟桥事变与八一三事变 258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259

平型关大捷、淞沪会战和徐州会战 260

二、国民党消极抗日和共产党敌后抗战 262

日本诱降政策与汪精卫投敌 262

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263

洛川会议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265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267

第二节 日寇的法西斯暴行和殖民统治 268

一、日寇侵华暴行 268

南京大屠杀 268

万人坑 270

“731”细菌部队 270

“三光”政策 271

二、日寇对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272

残暴的政治压迫 272

疯狂的经济掠夺 272

野蛮的奴化教育 273

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 274

一、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274

抗日根据地的各项政策 274

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 275

反扫荡斗争的胜利和根据地军民的局部反攻 276

中共“七大” 277

《波茨坦公告》与苏军对日作战 278

二、抗日战争的胜利 278

中国军民大反攻 279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280

第十三章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282

第一节 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 282

一、蒋介石的假和平真内战 282

重庆谈判 282

停战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 283

全面内战的爆发 284

二、国民党的统治危机 285

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285

国统区的经济危机 286

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 287

第二节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88

一、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288

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288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90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291

二、战略大决战 292

国共力量对比和战争形势 292

三大战役 293

渡江战役与国民党统治的终结 294

一、自然科学 296

第一节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296

第十四章 近代后期的文化 296

二、社会科学 297

第二节 文学与艺术 300

一、文学 300

二、艺术 302

第十五章 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人民政权的斗争 304

第一节 新中国的成立 304

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04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30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06

开国大典 308

二、新中国的诞生 308

大陆的完全解放与各级政权的建立 310

第二节 巩固人民政权的斗争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11

一、巩固人民政权的斗争 311

抗美援朝 311

土地改革 313

镇压反革命 314

三反五反运动 315

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17

国营经济的建立 317

稳定物价和统一财政经济 317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19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21

第一节 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 321

阶段 321

一、“一五”计划的实现和“三大改造”的完成 321

“一五”计划的实现 321

“三大改造”的完成 322

二、一届“人大”和中共“八大” 325

一届“人大” 325

中共“八大” 326

一、反右斗争扩大化与盲目冒进思潮的出现 328

整风运动与反右斗争扩大化 32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328

总路线的提出和大跃进运动 329

人民公社化运动 330

二、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十年建设成就 331

国民经济的调整 331

十年建设成就 333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334

一、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到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灭亡 334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334

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灭亡 336

周恩来、邓小平努力纠正“左”倾错误 337

二、从周恩来、邓小平努力纠正“左”倾错误到粉碎“四人帮” 337

粉碎“四人帮” 339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41

第一节 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 341

一、拨乱反正 341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4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42

二、改革开放 343

经济体制改革 343

对外开放 345

改革开放的卓著成就 346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48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348

第二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48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350

二、“一国两制”的构想和香港、澳门的回归 352

“一国两制”的构想 352

香港、澳门的回归 353

第十八章 新中国的外交、民族工作和文化 356

第一节 新中国的外交和民族工作 356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确立 356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56

三个世界的划分 357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359

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359

中美、中日邦交正常化 360

三、民族工作的巨大成就 362

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平等 362

民族共同繁荣与发展 364

第二节 新中国的文化 365

一、科学技术 365

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365

科技体制改革的成就 366

二、教育事业与文学艺术 369

教育事业 369

文学艺术 3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