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朝鲜诗学对中国江西诗派的接受
朝鲜诗学对中国江西诗派的接受

朝鲜诗学对中国江西诗派的接受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金科著
  • 出 版 社:北京:民族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105076887
  • 页数:219 页
图书介绍:朝鲜高丽后期到李朝前期朝鲜诗学积极、主动接受中国江西诗派。本书从接受者出发,从接受者的视角考察朝鲜诗学对江西诗派的吸收和借鉴,研究接受者的接受屏幕和期待视野,从作家、理论观点考察接受的实际,从中探索朝鲜诗学接受江西诗派影响的规律。
《朝鲜诗学对中国江西诗派的接受》目录
标签:诗学 接受

第一章 导论 1

1.1 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1

1.1.1 研究对象 1

1.1.2 研究范围 1

1.2 目前的研究状况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1.3 研究方法 4

第二章 朝鲜高丽后期至李朝前期诗学的接受屏幕和期待视野 6

2.1 朝鲜高丽后期至李朝前期诗学的接受屏幕 6

2.1.1 哲学思想 9

2.1.2 科举制度 13

2.1.3 文化教育事业 14

2.2 期待视野 19

2.2.1 推崇杜甫,追求正统的儒家诗教 21

2.2.2 仰慕中原汉文化的心理趋向 23

2.2.3 寻找规范化的、可操作性的诗法 24

2.2.4 朝鲜诗话话语中的“学诗者”接受视角 29

第三章 接受江西诗派的中介 37

3.1 宋朝图书的引进、刊行和注释翻译 37

3.1.1 宋朝图书的引进、刊行 37

3.1.2 宋朝图书的注释和翻译 41

3.2 杜诗在朝鲜的影响对江西诗派的被接受产生巨大作用 42

3.2.1 江西诗派与杜甫 42

3.2.2 杜诗传入朝鲜及其产生的影响 43

3.2.3 杜诗对朝鲜汉诗的影响与江西诗派 44

3.3 苏轼在朝鲜的影响为江西诗派的被接受构筑了桥梁 51

3.3.1 苏轼是首先在朝鲜产生巨大影响的 51

3.3.2 “苏黄”在朝鲜诗学中的特殊含义 53

3.3.3 苏轼在中朝诗学接受江西诗派上的桥梁含义 58

第四章 朝鲜诗学对中国江西诗派代表作家的接受 65

4.1 对“江西诗派”概念的接受 65

4.1.1 诗话中论及“江西诗派”概念者 65

4.1.2 诗歌中论及“江西诗派”概念者 68

4.1.3 本时期传入朝鲜的江西诗派诗话集 69

4.2 朝鲜诗学对江西诗派代表人物——黄庭坚的接受 70

4.2.1 朝鲜诗学对黄庭坚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价值的认识 71

4.2.2 朝鲜诗学对黄庭坚诗学主张的接受 75

4.2.3 朝鲜诗学对黄庭坚诗歌创作上的接受 79

4.3 朝鲜诗学对江西诗派代表人物——陈师道、陈与义以及其他人物的接受 103

4.3.1 朝鲜诗学对陈师道诗歌创作上的接受 103

4.3.2 朝鲜诗学对陈与义诗歌创作上的接受 108

第五章 对江西诗派诗法的接受 115

5.1 朝鲜诗学和江西诗派重视诗法的共同内因之一——天赋论 116

5.2 朝鲜诗学的用事论及其与中国江西诗派的联系 119

5.2.1 朝鲜诗学对黄庭坚及其用事论的接受 120

5.2.2 对“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的接受 122

5.2.3 对“夺胎换骨”和“翻案法”的接受 127

5.2.4 朝鲜诗学对用事范围的界定 131

5.3 朝鲜诗学的琢炼之法 138

5.3.1 琢炼之法均以杜甫为楷模 139

5.3.2 朝鲜诗学重视炼字与黄庭坚趋同 143

5.4 朝鲜诗学和黄庭坚对拗体的共同关注 145

5.4.1 黄庭坚对拗体诗的继承和发展 145

5.4.2 本时期朝鲜诗学对拗体诗的观点 146

5.5 对诗“愈老愈奇”的共同认识 148

5.5.1 中国江西诗派的主要观点——“老而严” 148

5.5.2 本时期朝鲜诗学的主要观点——“愈老愈奇” 149

5.5.3 朝鲜诗学在批评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150

5.5.4 朝鲜诗学中的不同意见 151

第六章 朝鲜诗学接受中国江西诗派的特点和意义 153

6.1 朝鲜诗学接受中国江西诗派的特点 153

6.1.1 杜甫和苏轼为朝鲜诗学接受江西诗派创造了有利条件 153

6.1.2 朝鲜诗学以“苏黄”指称江西诗派,以黄庭坚为接受重心 154

6.1.3 朝鲜诗学对江西诗派的接受重点在诗法,旨归在实践 155

6.1.4 朝鲜诗学对中国江西诗派的接受一直伴随着矛盾和对立 156

6.1.5 朝鲜诗学在接受中国江西诗派的过程中民族自主意识逐步提高 157

6.2 朝鲜诗学接受中国江西诗派的意义 158

第七章 江西诗派诗风在朝鲜汉诗创作上的反响 160

7.1 “海东江西诗派”概念的提出和演进 160

7.1.1 概念的提出 160

7.1.2 概念的利用和发展 162

7.1.3 “海东江西诗派”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65

7.2 海东江西诗派对中国江西诗派的接受 166

7.2.1 海东江西诗派接受中国江西诗派影响的总体评价 166

7.2.2 对朴訚个人的评价 167

7.2.3 关于李荇、朴祥等其他海东江西诗派诗人的评价 168

7.3 海东江西诗派的创作风格及其与中国江西诗派的关系 170

7.3.1 朝鲜古代文学家认为海东江西诗派诗人风格相近 171

7.3.2 海东江西诗派的风格和江西诗派相类似 172

参考书目 174

附录一: 178

附录二: 187

附录三: 192

附录四: 201

附录五: 207

附录六: 212

后记 21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