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质量技术监督执法全书  上
质量技术监督执法全书  上

质量技术监督执法全书 上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2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质量技术监督执法全书》编写组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504716685
  • 页数:938 页
图书介绍:
《质量技术监督执法全书 上》目录

第一编 质量技术监督概述 3

第一章 质量技术监督的历史发展与展望 3

第一节 计量的历史发展 3

第二节 标准化的历史发展 8

第三节 质量管理的历史发展 10

第四节 技术监督世界发展趋势 11

一、国际标准化的发展与展望 11

二、世界质量管理特点及发展趋势 12

三、世界质量管理发展趋势 14

四、计量管理新特点与发展趋势 16

第二章 质量技术监督与国民经济 17

第一节 质量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7

一、质量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18

二、质量是社会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的综合反映 18

三、质量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的前提 18

四、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19

五、质量是人民生活的保障 19

第二节 标准化与国民经济 20

一、建立企业最佳秩序 20

二、稳定和提高质量 21

三、实现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21

四、促进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22

五、保护安全、健康、环境 22

六、保护消费者利益 22

七、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23

八、消除技术壁垒,促进贸易发展 23

九、增强企业素质,提高企业竞争力 23

第三节 计量——国民经济的技术基础 24

一、计量与农业生产 24

二、计量与工业生产 24

三、计量与科学技术 25

四、计量与人民生活 26

五、计量与贸易 27

第四节 技术监督与消费者权益 27

一、产品质量与消费者 28

二、标准化与消费者权益 29

三、计量与保护消费者权益 29

第五节 技术监督与国际贸易 30

第三章 质量技术监督总体职能 33

第一节 质量技术监督的概念 33

第二节 质量技术监督的对象 34

第三节 质量技术监督的特性 35

第四节 质量技术监督体系与标准、计量、质量三者的关系 36

第四章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 38

第一节 标准化工作 39

一、概况 39

二、标准化管理 41

三、标准化技术及各项工作 42

第二节 计量工作 43

一、基本状况 43

二、计量法制建设 44

三、计量技术 45

四、计量管理 46

第三节 质量管理工作 46

一、全面质量管理 47

二、产品评优与质量认证 47

三、质量管理标准 48

第四节 质量监督检验 49

一、概况 49

二、产品质量立法 51

三、“打假”工作 52

第五节 国际合作与交流 53

一、国际交往 53

二、参与国际组织及多边合作 54

三、合作交流的主要内容与效果 55

第五章 质量技术监督机构 57

第一节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及直属单位 57

一、国家技术监督局 57

二、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机构 58

三、中国技术监督情报研究所 61

四、国家技术监督局管理研究所 66

第二节 质量技术监督的法定机构 67

一、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概念及职责 67

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68

三、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 71

四、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 73

五、国家专业计量站 75

六、省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 78

第三节 质量技术监督的教育、出版机构与社团 82

一、中国计量学院与国家培训中心 82

二、中国计量测试学会 83

三、中国质量管理协会 84

四、中国标准化协会 85

五、中国计量协会 86

六、中国条码技术与应用协会 87

七、出版机构 87

第二编 质量监督与管理 93

第六章 质量监督管理概述 93

第一节 质量监督管理的基本概念 93

一、质量术语 93

二、质量管理术语 99

三、质量技术与方法术语 108

第二节 质量监督管理的基本原理 113

一、人本原理 113

二、过程监控原理 117

三、体系管理原理 119

第三节 质量监督管理的基础工作 125

一、标准化工作 126

二、计量工作 131

三、质量责任制 135

四、质量信息工作 138

第四节 质量监督管理组织体制 142

一、质量管理组织是规范市场经济的重要部门 142

二、质量管理组织体制 143

三、企业质量管理机构 147

第五节 质量技术的可信性——可靠性管理 153

一、可靠性管理发展概况 154

二、可靠性设计 157

三、可靠性控制和改进 169

第六节 质量监督管理中的统计技术 173

一、实验设计 173

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 179

三、质量控制图 194

四、抽样方法 199

第七节 质量监督管理的经济效益 226

一、质量成本 226

二、过程成本和质量损失 235

三、质量管理的经济效益指标体系 240

第七章 质量监督 248

第一节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 248

一、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依据 248

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五种方式 249

三、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范围和程序 251

四、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技术机构 252

第二节 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制度 254

一、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 254

二、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的特点 255

三、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的工作程序和做法 255

四、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的发布 257

五、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后处理 257

六、企业在国家监督抽查中的权利和义务 258

第三节 产品质量统一监督检查 259

一、产品质量统一监督检查 259

二、产品质量统一监督检查的特点 260

三、产品质量统一监督检查计划的制定 260

四、产品质量统一监督检查的内容 261

五、产品质量统一监督检查的工作程序 261

六、产品质量统一监督检查结果的汇总、发布和处理 261

第四节 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 262

一、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 262

二、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产品目录的制定 262

三、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计划的协调、审批和实施 263

四、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结果的处理 263

第五节 市场商品质量监督检查 264

一、市场商品质量监督检查 264

二、有计划的市场商品质量监督抽查 264

三、日常的市场商品质量监督检查 265

第六节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 266

一、产品质量检验机构 266

二、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建设 267

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分类 267

四、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基本职责 268

第七节 产品质量争议处理 269

一、合同中的产品质量责任 269

二、产品质量争议的解决途径 270

三、产品质量投诉处理 271

四、产品质量争议的行政调解 273

第八节 产品质量仲裁检验 274

一、产品质量仲裁检验 274

二、产品质量仲裁检验的受理 275

三、产品质量仲裁检验受理机构 275

四、产品质量仲裁检验的受理范围 275

五、产品质量仲裁检验的依据 276

六、产品质量的仲裁检验、鉴定 276

第九节 许可证管理 277

一、实施许可证管理的目的与作用 278

二、实施许可证的范围和条件 279

三、实施许可证管理的基本工作程序和内容 280

四、许可证的复查换证 283

第十节 产品质量监造和监理 284

一、产品质量监造 284

二、工程质量监理 287

第八章 商品质量检验 293

第一节 商品质量检验总述 293

一、概述 293

二、商品质量管理与经营质量控制 302

三、商品质量监督与监督检验 313

四、进出口商品检验 326

五、商品检验的方法与应用 333

六、检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350

第二节 商品质量的抽样检查 361

一、抽样检查概述 361

二、抽样检查方案概述 364

三、抽样检查标准简介 366

四、产品质量监督抽样标准简介 370

五、抽样检查的实施要点 377

第三节 食品的感官鉴定与掺伪鉴别 384

一、概述 384

二、肉及肉制品 386

三、蛋品 392

四、乳品 396

五、茶叶 398

六、酒 401

七、软饮料及冷食品 406

八、罐头 409

九、食糖和糖果 412

十、卷烟 414

十一、调味品 415

十二、食品掺伪的常见方法 419

第四节 食品的理化与微生物学检验 421

一、食品的物理检验 421

二、食品的化学成分分析 434

三、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453

四、食品添加剂的检验 463

五、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验 470

第五节 农产品检验 483

一、概述 483

二、农作物种子检验 484

三、粮食油料检验 498

四、棉花检验 509

五、羊毛检验 523

六、水产品检验 543

第六节 纺织品检验 560

一、概述 560

二、纺织品检验 570

三、国外纺织品质量的法定管制 607

第七节 服装检验 610

一、概述 610

二、服装号型 613

三、机织服装检验 617

四、针织服装检验 628

第八节 家用电器检验 649

一、概述 649

二、家用电器检验的程序与范围 651

三、家用电器的安全要求 653

四、家用电器主要安全性能及其试验方法 657

五、家用电器部分技术性能及其试验方法 665

六、家用电器环境试验的内容与要求 677

七、家用电器产品的质量要求与质量检验 679

第九节 轻工商品检验 705

一、概述 705

二、纸制品检验 707

三、塑料制品检验 720

四、搪瓷制品检验 735

五、化妆品检验 741

六、皮鞋检验 749

七、玩具检验 760

第十节 化工商品检验 780

一、概述 780

二、涂料检验 783

三、颜料检验 798

四、染料检验 807

五、化工品检验 815

第十一节 建筑材料检验 831

一、概述 831

二、建筑材料的质量要求 834

三、水泥检验 839

四、砌墙砖检验 845

五、装饰材料检验 854

六、防水材料检验 862

第九章 质量管理 865

第一节 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866

一、质量 866

二、质量管理 866

三、质量方针 867

四、质量控制 867

五、质量保证 868

六、质量体系 868

七、质量改进 869

八、质量计划 870

九、可靠性 870

十、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 871

第二节 企业质量管理 873

一、质量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873

二、全面质量管理 874

三、企业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检验 876

四、质量责任制与质量否决权 879

五、宣传贯彻GB/T 19000-ISO 9000系列国家标准 881

六、降低不良品损失 883

第三节 企业的质量责任和义务 885

一、生产者的质量责任和义务 885

二、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888

三、《食品卫生法》对生产者、销售者规定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889

四、《药品管理法》对生产者、销售者规定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890

五、部分商品修理更换退货的责任规定 891

六、产品责任保险 894

第四节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895

一、生产许可证的概念 895

二、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的目的和作用 896

三、生产许可证的管理机构及管理方式 898

四、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的基本工作程序 900

五、生产和销售无证产品行为的查处 902

第五节 国家对质量管理的宏观指导 902

一、加强对质量工作宏观指导的具体措施 902

二、国家对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903

三、质量统计指标 904

四、质量振兴 906

五、名牌战略 908

第六节 我国质量管理机构与职能 910

一、国家质量管理机构及职能 910

二、地方质量管理机构及职能 910

三、行业主管部门质量管理机构及职能 911

四、与质量工作相关的社会组织 911

第十章 质量体系 912

第一节 质量体系的策划与建立 912

一、质量体系及其模式 912

二、质量体系结构及要素 913

三、质量体系的策划与建立 921

第二节 质量体系的运行与审核 927

一、质量体系审核是验证和推进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方法 927

二、质量体系审核的范围与分类 928

三、质量体系审核的依据和程序 929

四、质量体系审核的内容与要求 930

五、管理评审和质量体系复审 933

第三节 质量改进 934

一、质量改进原理 934

二、质量改进的目标和方向 934

三、质量改进工作的管理 935

四、质量改进的步骤与方法 936

五、质量改进的工具和技术 937

第十一章 服务质量体系 939

第一节 服务和服务质量 939

一、服务与服务业 939

二、服务贸易 942

三、服务质量 945

第二节 服务质量管理 947

一、质量管理的国际标准化 947

二、国际服务质量管理标准 953

第三节 服务质量体系概述 958

一、服务质量体系要素结构 959

二、服务质量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965

三、服务质量体系的审核与改进 968

第四节 商贸服务质量体系 971

一、商贸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971

二、商贸服务质量保证体系 975

三、商贸企业服务质量体系的特点和运行标志 979

第五节 宾馆饭店服务质量体系 981

一、宾馆饭店的服务质量特性与等级 982

二、客房服务质量体系 985

三、餐饮服务质量体系 989

第六节 运输服务质量体系 994

一、航空运输服务质量体系 995

二、铁路运输服务质量体系 1001

三、公路运输服务质量体系 1007

四、水运服务质量体系 1012

第七节 邮政电信服务质量体系 1016

一、邮政服务质量体系 1017

二、电信服务质量水平 1020

第八节 科研教育服务质量体系 1024

一、科研设计服务质量体系 1025

二、教育服务质量体系 1029

第九节 工业企业服务质量体系 1033

一、工业企业服务质量体系的结构与特点 1033

二、工业企业服务质量体系文件 1037

三、工业企业服务质量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1040

第十节 技术监督服务质量体系 1042

一、质量认证服务质量体系 1042

二、标准信息服务质量体系 1047

三、计量检测服务质量体系 1052

第十二章 质量认证 1057

第一节 质量认证综述 1057

一、国际质量认证的发展与概况 1059

二、质量认证的基本概念 1069

三、质量认证的主要类型 1083

四、我国的质量认证 1084

五、质量认证的国际互认 1090

第二节 产品质量认证 1095

一、概述 1095

二、典型的产品认证制度 1101

三、与产品质量认证相关的法律、法规 1105

四、产品质量认证机构 1111

五、产品质量认证程序 1114

六、产品质量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 1118

七、产品质量认证的国际承认 1122

第三节 质量体系认证(注册) 1125

一、概述 1125

二、CNACR的组织结构、特点和工作宗旨 1128

三、质量体系认证(注册)文件 1130

四、质量体系认证(注册)机构 1133

五、质量体系认证(注册)程序 1141

六、产品质量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的关系与区别 1151

七、质量体系认证的国际承认 1153

第四节 实验室的国家认可 1159

一、国际实验室认可及现状 1159

二、实验室认可的有关概念 1170

三、我国的实验室认可制度与认可体系 1171

四、实验室国家认可的文件 1176

五、实验室认可管理与认可程序 1178

六、实验室的互认进展 1185

第五节 质量认证人员的培训、考核、注册 1192

一、我国认证人员培训、考核与注册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1192

二、国际审核员承认制度的形成 1195

三、质量认证人员的培训、考核、注册文件 1200

四、质量认证人员的培训、考核、注册管理 1204

五、认证人员国际互认工作的进展 1219

第六节 我国企业申请质量认证的现状分析 1222

一、什么样的企业在积极申请质量体系认证及申请的动因 1222

二、企业按什么标准或模式申请质量体系认证及对认证机构的选择 1223

三、企业如何获取质量体系认证证书 1224

四、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取得了哪些效益 1226

五、企业对认证机构的评价 1227

第七节 认证咨询机构 1228

一、认证咨询是对企业的中介服务 1228

二、认证咨询机构的管理形式 1229

三、认证咨询机构备案的实施程序 1230

第十三章 产品质量指标体系 1231

第一节 概述 1231

一、问题提出 1231

二、建立质量指标体系的目的、作用与原则 1232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2

第二节 工业产品质量指标体系构成 1234

一、质量的概念 1234

二、建立质量指标体系的因素分析 1236

第三节 工业产品质量指标的统计规定及计算方法 1238

一、产品质量等级品率G 1238

二、质量损失率F 1244

三、工业产品销售率S 1246

四、新产品值率N 1248

五、质量指标体系各指标之间的关系及特点 1249

第十四章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综述(GB/T 19000—ISO 9000系列) 1250

第一节 概述 1250

一、系列标准产生的背景 1250

二、贯彻系列标准的意义与作用 1253

三、系列国际标准今后的发展 1254

第二节 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GB/T 1904(92)——ISO 9004·87)标准) 1257

一、对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的控制 1257

二、对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控制的支持与保障 1264

三、管理的职责和目的 1266

第三节 市场行为的规范及三种质量保证模式标准 1266

一、市场行为的规范及外部质量体系审核 1266

二、三种质量保证模式标准 1268

第十五章 全面质量管理 1271

第一节 概述 1271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1271

二、TQC的作用 1272

三、TQC的基本思想 1274

四、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1277

第二节 质量体系 1279

一、质量体系原理 1280

二、质量体系结构 1282

三、质量体系的运行 1284

第三节 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的质量职能 1285

一、营销质量 1285

二、设计和规范质量 1286

三、采购质量 1288

四、生产质量 1289

五、生产过程的控制 1290

六、产品验证 1291

七、搬运和生产后的职能 1292

第四节 质量成本 1293

一、质量的经济性 1293

二、质量成本项目 1293

三、适宜质量成本 1294

四、质量分析与改进方向 1296

第十六章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1298

第一节 生产许可证制度 1298

一、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定义 1298

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性质 1298

三、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管理 1299

四、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的目的 1300

五、生产许可证的作用 1301

六、生产许可证的管理范围 1301

第二节 企业申请生产许可证的程序 1303

一、企业申请取证的基本条件 1003

二、企业取证必备条件与准备工作要点 1303

三、申请书的填写 1304

四、申请截止日期 1305

第三节 对企业取证必备条件的审查 1306

一、企业取证必备条件审查工作程序 1306

二、审查用资料的核对 1307

三、质量体系文件的审查 1307

四、质量体系技术性文件的审查 1308

五、企业质量方针目标的审查 1310

第四节 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的工作程序 1310

一、基本工作程序 1310

二、换发新证 1311

三、管理机构及职责 1311

第五节 获证产品的监督管理 1313

一、监督管理的含义及其必要性 1313

二、监督管理的内容及其范围 1314

三、监督管理的程序和要求 1314

四、生产许可证的复查换证 1315

五、查处生产和销售无证产品 1316

六、补发许可证的规定 1318

七、撤销生产许可证的规定 1319

第十七章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 1320

第一节 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 1320

一、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概述 1320

二、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的方式 1321

三、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产品范围和依据 1322

四、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组织管理 1322

五、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经费和样品 1323

第二节 质量监督检查的实施 1323

一、国家监督抽查的特征和做法 1323

二、日常周期监督检验 1325

三、市场商品质量监督 1327

四、评价型质量监督 1329

五、仲裁型质量监督 1331

第三节 质量监督管理体制 1332

一、质量监督管理体制的演变 1332

二、质量监督管理体制的现状 1333

第四节 质量监督管理机构的任务和职权 1335

一、质量监督管理机构的任务 1335

二、质量监督管理机构的职权 1335

第五节 质量监督的工作方针和原则 1336

一、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 1336

二、坚持公正、科学监督的方针 1337

三、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1337

四、区别对待,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337

五、对生产和流通领域产(商)品质量监督一齐抓的原则 1338

第十八章 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管理 1339

第一节 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组建 1339

第二节 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任务 1339

第三节 对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通用要求 1340

一、组织和管理 1341

二、质量体系审核和复审 1341

三、人员 1343

四、设施和环境 1343

五、设备和标准物质 1343

六、计量溯源性与校准 1344

七、检验工作 1344

八、样品管理 1345

九、档案管理 1345

十、检验报告 1345

十一、检验工作的分包 1346

十二、外部协作服务及物资采购 1346

十三、申诉 1346

第四节 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审查认可 1347

一、审查认可申请 1347

二、文件资料的审查 1347

三、组成评审组 1348

四、现场评审 1351

五、限期复审 1353

六、批准订可 1353

七、管理 1354

第五节 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计量认证 1354

一、计量认证的概念 1354

二、计量认证的性质 1354

三、计量认证的工作程序 1355

第三编 计量监督与管理 1359

第十九章 计量监督与管理概述 1359

第一节 计量单位制 1360

一、计量单位 1360

二、国际单位制及其内容 1360

三、法定计量单位以及推行法定计量单位的意义 1364

四、我国推行法定计量单位的有关规定 1364

五、常用法定计量单位名称与符号简表 1367

六、常用英制商品与法定计量单位的换算 1369

第二节 量值传递及计量基准 1371

一、量值传递与量值溯源 1371

二、计量技术法规 1372

三、计量检定规程 1372

四、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 1373

五、国家计量技术规范 1373

六、计量基准器具 1374

七、计量基准的法律地位、建立的原则及其管理 1374

第三节 计量标准的建立与管理 1375

一、计量标准器具及其分类 1375

二、计量标准的建立及法律规定 1376

三、计量标准考核的必要性 1376

四、计量标准考核内容 1377

五、计量标准的监督管理 1377

第四节 标准物质的管理 1378

一、标准物质定义及作用 1378

二、标准物质分类、分级及定值 1378

三、标准物质特性、标准值及其证书 1379

四、标准物质定级条件 1379

五、标准物质制造与申报、定级鉴定及考核审批程序 1380

六、标准物质管理法规、技术文件及信息库 1381

第五节 计量器具产品管理 1382

一、计量器具的定义 1382

二、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的管理 1382

三、计量器具新产品的管理 1383

四、进口计量器具的管理 1384

第六节 计量检定 1386

一、计量检定 1386

二、强制检定和非强制检定 1386

三、几种检定形式 1389

四、检定印、证 1390

五、检定条件及方法 1391

六、计量检定人员及管理 1391

第七节 计量授权 1392

一、计量授权 1392

二、计量授权的形式 1392

三、申请计量授权的条件 1392

四、申请计量授权的程序 1393

第八节 计量认证 1393

一、计量认证 1393

二、计量认证的目的对象 1394

三、计量认证的程序及要求 1394

四、计量认证考核评审内容 1395

五、计量认证的标志 1395

第九节 计量监督 1395

一、计量监督的概念 1395

二、计量监督体系 1396

三、计量监督的技术保证机构 1396

四、计量监督员 1396

五、计量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责 1397

六、商品量的计量监督 1397

第十节 工业企业计量工作 1398

一、工业企业计量工作分类管理的原则 1398

二、大中型企业计量工作的管理方式 1399

三、企业建立计量检测体系的重要性 1399

四、完善企业计量检测体系原则要求 1400

五、完善企业计量检测体系的申请程序 1400

六、完善企业计量检测体系的考核发证 1400

七、对小型、乡镇企业计量工作的基本要求 1404

八、对小型、乡镇企业计量工作的管理方式 1401

第十一节 国际法制计量工作 1402

一、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 1402

二、OIML国际建议及国际文件 1403

三、国际法制计量组织的证书制度 1403

四、我国推行OIML证书制度的程序 1403

第二十章 计量学基本知识 1405

第一节 计量学的基本概念 1405

一、测量、测试和计量 1405

二、计量器具及其分类 1406

三、检定、校准和比对 1408

四、准确度和不确定度 1409

五、量值传递和溯源性 1410

六、计量确认、计量保证、计量管理和计量监督 1410

第二节 计量技术的专业分类 1413

一、长度计量 1413

二、温度计量 1414

三、力学计量 1414

四、电磁计量 1416

五、无线电计量 1416

六、时间频率计量 1418

七、放射性计量 1418

八、光学计量 1419

九、声学计量 1419

十、化学计量 1419

第三节 计量的意义 1421

一、计量技术和计量管理的关系 1421

二、计量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422

三、计量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技术基础 1423

第二十一章 计量单位和单位制 1425

第一节 计量单位和单位制 1425

一、计量单位 1425

二、单位制 1427

第二节 国际单位制 1428

一、国际单位制的构成 1428

二、国际单位制的优点 1430

第三节 法定单位及其应用 1431

一、我国法定单位的构成 1431

二、我国法定单位的优越性 1432

三、法定单位的使用方法 1433

四、法定计量单位的实施 1434

第二十二章 计量管理发展简史 1438

第一节 古代计量管理 1438

一、度量衡的逐步建立 1438

二、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1439

三、汉、唐、宋、明、清朝的度量衡 1440

第二节 近代计量管理 1441

一、米制的创立 1442

二、米制的推行 1442

三、国际单位制的产生和推行 1444

第三节 现代计量管理 1445

一、现代计量管理的特点 1445

二、我国计量管理的巨大成就 1446

第二十三章 计量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449

第一节 计量管理理论的探讨 1449

一、计量管理的原则 1449

二、计量管理的特性 1450

三、计量管理的方法 1450

第二节 计量管理的基本原理 1451

一、系统效应最佳原理 1451

二、计量管理两重性原理 1452

三、量值传递与溯源原理 1453

四、社会效益最佳原理 1454

第三节 计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1455

一、行政管理方法 1455

二、法制管理方法 1455

三、技术管理方法 1456

四、经济管理方法 1456

五、标准化管理的方法 1456

第二十四章 计量管理体制 1458

一、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1458

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458

三、要从现有计量工作基础着手 1459

四、要认真总结经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1459

第一节 计量行政管理体系 1460

一、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 1461

二、省(市、自治区)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1461

三、市(盟、州)计量行政部门 1461

四、县(区、旗)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1462

第二节 计量技术保障体系 1462

一、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 1463

二、国家专业计量站、所 1464

三、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 1465

四、大区国家计量测试中心 1465

五、地方各级计量测试技术机构 1466

六、部门或行业计量测试技术机构 1466

七、企事业单位计量技术机构 1467

第三节 计量中介服务体系 1467

一、社会公正计量行(站) 1468

二、中国计量协会及其地方、行业计量(计控)分会 1469

三、中国计量技术开发总公司 1470

四、计量法律咨询机构和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机构 1471

五、计量书刊、规程的出版、发行机构 1471

第四节 计量学术教育体系 1472

一、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的宗旨和任务 1472

二、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的组织机构 1473

三、地方计量学会 1475

四、中国计量学院及四川、广西等中等计量专业学校 1476

第二十五章 计量工作规划、计划和统计 1477

第一节 编制计量工作规划、计划的原则和程序 1477

一、编制计量工作规划、计划的主要原则 1477

二、计量工作规划与计划的制订程序 1479

第二节 计量工作规划和计划的内容结构 1479

一、分析现状 1479

二、奋斗目标 1480

三、重点任务 1481

四、主要措施 1483

第三节 计量统计工作 1484

一、计量统计工作的过程 1484

二、计量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 1485

三、计量统计管理体制及各级部门的职责 1485

四、计量统计制度 1486

第二十六章 计量基准与标准的管理 1489

第一节 计量基准的管理 1489

一、计量基准的建立 1489

二、计量基准的使用与维护 1490

三、计量基准的更新和改装 1491

第二节 计量标准器的管理 1491

一、计量标准器的考核与建立 1492

二、计量标准器使用中的监督检查 1495

三、计量标准器的复查 1495

四、计量标准器的更换管理 1495

第三节 标准物质的管理 1496

一、标准物质的分类 1496

二、标准物质的研制和定级鉴定 1498

三、标准物质的申请与审批 1500

四、标准物质的分类与编号 1500

五、标准物质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1501

六、标准物质的产品质量监督 1502

第二十七章 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 1503

第一节 计量器具新产品监督管理 1503

一、计量器具新产品的定型 1503

二、计量器具新产品的样机试验 1506

三、积极推行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合格证书制度 1506

四、计量器具的生产许可证管理 1508

第二节 计量器具使用中的监督管理 1509

一、工作计量器具的强制检定管理 1510

二、非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的管理 1512

三、计量器具修理的监督管理 1512

四、计量器具仲裁检定和计量调解 1513

第三节 进口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 1515

一、进口计量器具的形式批准 1515

二、进口计量器具的审批 1516

三、进口计量器具的检定 1517

第二十八章 企业计量管理 1519

第一节 企业计量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1519

一、企业计量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1520

二、企业计量管理的作用 1521

第二节 企业计量体系的建立和确认 1523

一、企业计量体系水平的等级与确认 1524

二、企业计量确认体系的建立和认可 1535

第三节 企业商品量的计量监督 1543

一、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管理 1544

二、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管理 1546

三、大宗物料贸易交接计量管理 1548

第四节 企业能源计量管理 1549

一、企业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 1550

二、企业能源计量的检测率 1550

三、企业能源计量器具的准确度 1551

四、企业能源计量管理工作细则 1552

五、认真做好企业能量平衡测试 1552

第二十九章 计量情报的管理 1556

第一节 计量情报工作 1556

一、计量情报 1556

二、计量情报工作 1557

三、计量情报工作的方针和任务 1558

第二节 计量情报的研究与分析 1559

一、计量情报研究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1559

二、计量情报研究的性质 1559

三、计量情报研究的方法 1560

四、计量情报研究的步骤 1561

第三十章 计量授权和协作 1563

第一节 计量授权管理 1563

一、计量授权的目的和意义 1564

二、计量授权的形式 1564

三、申请计量授权的条件 1564

四、计量授权的方法和步骤 1565

五、计量授权的监督管理 1566

第二节 计量协作的原则和形式 1567

一、计量协作的作用与意义 1567

二、计量协作的主要原则 1568

三、计量协作的形式 1568

第三节 计量协作的内容和管理 1570

一、计量协作的内容 1570

二、计量协作的管理 1570

第三十一章 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 1573

第一节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计量认证 1573

一、计量认证的内容 1574

二、计量认证程序 1578

三、计量认证后的监督管理 1579

第二节 实验室的认可准则和程序 1579

一、实验室认可的分类 1580

二、实验室认可的依据和准则 1581

三、实验室认可的程序 1582

第三节 实验室认可的运作 1585

一、实验室质量体系的建立 1586

二、实验室的现场评审 1588

三、实验室评审报告的编制和分发 1595

四、实验室认可标志的管理 1596

五、实验室认可后扩充项目的管理和监督 1597

第三十二章 计量工作的经济效果 1598

第一节 计量工作经济效果研究 1598

第二节 计量工作经济效果评价原则和指标体系 1600

一、计量工作经济效果的评价原则 1600

二、评价和计算计量工作的指标体系 1601

第三节 计量工作经济效果的计算方法 1602

一、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1602

二、数据资料 1602

三、数据资料统计 1603

四、推荐的计算公式 1603

五、计算实例 1604

第三十三章 计量专业人才教育、培训和管理 1605

第一节 计量专业人才素质结构 1605

一、计量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 1606

二、各类计量专业人才的资格条件 1607

第二节 计量专业人才教育和培训 1611

一、我国计量人员的现状 1611

二、计量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方法 1612

第三节 计量专业人才组织管理 1613

一、合理使用 1613

二、认真考核 1614

第三十四章 量、单位的一般概念与基本原则 1615

第一节 量 1615

一、物理量和可测量 1615

二、量的特点 1615

三、同类量和同种量 1617

第二节 量的运算 1618

一、量的乘除运算 1618

二、量的加减运算 1619

三、量的数学运算规则 1620

第三节 量方程 1621

一、量方程的定义 1621

二、量方程的形式 1621

三、量方程中的常量与常数 1622

四、量方程的条件 1622

五、量方程与单位 1623

第四节 数值与数值方程 1624

一、数值的表达形式 1624

二、数值方程 1625

三、数值方程与计量单位 1626

第五节 量制与量纲 1628

一、量制、基本量与导出量 1628

二、量的量纲、量纲指数 1629

三、电学和磁学中的特殊量制与量纲 1631

四、无量纲量、对数量及其单位 1633

五、量的无量纲组合 1635

第六节 计量单位与单位制 1636

一、单位 1636

二、单位方程 1637

三、一贯单位制与其导出单位的构成 1638

四、静电制、电磁制、高斯制与SI 1641

第七节 计量单位的换算 1644

一、单位换算的一般原则 1644

二、准确值的单位换算 1645

三、近似值的单位换算 1646

四、条件范围的单位换算 1648

五、极限值与制造公差的换算 1649

第八节 电学和能量单位的近代变化 1650

一、国际上电学单位的发展 1650

二、焦耳与卡 1653

三、“干”蒸汽卡、“干”热化学卡及应注意的问题 1654

第三十五章 符号及其应用原则 1656

第一节 量的符号 1656

第二节 量的辅助符号 1657

第三节 单位的符号 1664

一、单位符号的组合 1665

二、SI词头符号的使用 1665

第四节 数 1666

一、数的印刷 1666

二、小数记号 1666

三、数的相乘 1667

四、范围数值的表示方法 1667

第五节 化学元素和核素符号 1667

第六节 数学符号和记号 1668

第七节 特征数符号和名称 1689

第八节 希腊字母 1693

第三十六章 国际单位制(SI)与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及其应用 1695

第一节 SI的构成及其特点 1695

一、SI的构成 1695

二、SI的特点 1698

第二节 SI基本单位 1699

一、长度的单位——米(m) 1699

二、质量的单位——千克(kg) 1700

三、时间的单位——秒(s) 1700

四、电流的单位——安〔培〕(A) 1701

五、热力学温度的单位——开〔尔文〕(k) 1701

六、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 1702

七、发光强度的单位——坎〔德拉〕(cd) 1702

第三节 SI导出单位 1703

一、频率的单位——赫〔兹〕(Hz) 1703

二、力、重力的单位——牛〔顿〕(N) 1703

三、压力、压强和应力的单位——帕〔斯卡〕(Pa) 1704

四、能量、功和热量的单位——焦〔耳〕(J) 1704

五、功率、辐射能通量的单位——瓦〔特〕(W) 1704

六、电荷量的单位——库〔仑〕(C) 1705

七、电压、电动势和电位的单位——伏〔特〕(V) 1705

八、电容的单位——法〔拉〕(F) 1705

九、电阻的单位——欧〔姆〕(Ω) 1706

十、电导的单位——西〔门子〕(S) 1706

十一、磁通量的单位——韦〔伯〕(Wb) 1706

十二、磁通量密度的单位——特〔斯拉〕(T) 1707

十三、电感的单位——亨〔利〕(H) 1707

十四、摄氏温度的单位——摄氏度(℃) 1707

十五、光通量的单位——流〔明〕(lm) 1708

十六、光照度的单位——勒〔克斯〕(lx) 1708

十七、放射性活度的单位——贝可〔勒尔〕(Bq) 1708

十八、吸收齐量的单位——戈〔瑞〕(Gy) 1709

十九、剂量当量的单位——希〔沃特〕(Sv) 1709

二十、平面角的单位——弧度(rad) 1709

二十一、立体角的单位——球面度(sr) 1710

第四节 组合形式的单位 1710

一、国际上曾经给出过的组合形式单位 1711

二、组合形式单位的构成方式 1712

第五节 SI单位的倍数单位与SI词头 1713

一、SI词头的概念及其内容 1713

二、SI词头的中文应用 1714

三、SI单位的倍数单位及SI词头的应用原则 1715

第六节 SI制外单位及其在我国法定计量单位中的采用 1717

一、可与SI单位并用的非SI单位 1717

二、暂时保留与SI单位并用的非SI单位 1718

三、可与SI并用的我国法定计量单位 1719

第七节 单位的名称、符号及其使用规则 1720

一、单位的名称及其使用 1721

二、单位的符号及其使用 1721

第三十七章 物理量及其单位 1723

第一节 时间和空间的量和单位 1723

第二节 周期及其有关现象的量和单位 1729

第三节 力学的量和单位 1734

第四节 热学的量和单位 1746

第五节 电学和磁学的量和单位 1755

第六节 光及有关电磁辐射的量和单位 1772

第七节 声学的量和单位 1786

第八节 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的量和单位 1804

第九节 原子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的量和单位 1823

第十节 核反应和电离辐射的量和单位 1837

第十一节 固体物理学的量和单位 1858

第三十八章 量值传递与计量检定 1873

第一节 概述 1873

一、量值传递 1873

二、计量检定 1873

三、计量检定的相关外名词 1875

第二节 国家计量检定系统 1877

一、概述a 1877

二、国家计量检定系统框图实例 1877

第三节 计量检定规程 1877

一、概述 1877

二、计量检定规程的编号 1879

三、检定规程制定 1879

四、检定规程的编写规则 1879

五、关于制定检定规程的范围 1880

六、关于部门、地方计量检定规程向国家技术监督局备案 1880

七、执行计量检定规程中的有关问题 1881

第四节 计量检定印证及其管理 1882

一、检定印、证的分类与作用 1882

二、计量检定印、证的管理 1883

三、计量检定印、证编号 1884

第五节 强制检定 1885

一、强制检定的目的和意义 1885

二、强制检定的形式及范围 1885

第六节 强制检定的办法 1899

一、强制检定的申请 1899

二、检定机构与检定周期 1899

三、检定机构的责任与检定结果处理 1900

第七节 强制检定的监督管理 1901

一、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的使用管理 1901

二、监督管理的内容 1902

三、监督管理中的处罚 1902

第八节 计量检定员及其职责 1903

一、计量检定员及其条件 1903

二、计量检定员的职责 1904

三、计量检定员的考核 1904

四、计量检定人员的管理 1904

第四编 标准化监督与管理 1909

第三十九章 标准化的发展简史 1909

第一节 古代标准化 1909

一、语言、文字和符号的标准化 1909

二、度量衡器具的标准化 1910

三、石器和青铜器的标准化 1910

四、建筑标准化 1911

五、交通运输标准化 1912

六、标准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活字印制术 1912

第二节 近代标准化 1913

一、近代技术标准化 1914

二、近代企业生产组织管理标准化 1915

三、近代标准化的特点 1916

第三节 现代标准化 1916

一、现代标准化的特性 1917

二、现代标准化的主要形式和方法 1918

三、现代标准化的主要工具——电子计算机 1918

第四十章 标准化的基本概念 1920

第一节 标准及其分类 1920

一、标准 1920

二、标准的分类及其定义 1922

三、标准文件和技术法规 1925

第二节 标准体系和标准体系表 1925

一、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 1926

二、标准体系表及其编制原则 1927

三、标准体系表的层次结构 1927

四、行业和专业标准体系表 1928

五、企业标准体系表 1930

第三节 标准化层级和系统 1932

一、标准化 1932

二、标准化层级 1934

三、标准化系统 1935

第四十一章 标准化的基本原理 1937

第一节 国外标准化原理研究简况 1937

一、桑德斯的七项原理 1938

二、松浦四郎的十九项原则 1939

第二节 国内标准化原理研究概述 1940

一、陈文祥的《标准化原理与方法》 1940

二、王征的五项原理 1940

三、常捷的“八字”原理 1941

四、李春田的标准系统管理原理 1941

第三节 标准化活动的基本原则 1942

一、超前预防原则 1943

二、系统优化原则 1943

三、协商一致原则 1943

四、统一有度原则 1944

五、动变有序原则 1944

六、互换兼容原则 1945

七、阶梯发展原则 1945

八、滞阻即废原则 1945

第四十二章 标准化的形式与方法 1947

第一节 简化 1947

一、简化的客观需要 1947

二、简化的原则与要求 1948

第二节 系列化 1949

一、制订产品参数系列标准 1949

二、编制产品系列型谱 1950

三、产品的系列设计 1952

第三节 组合化 1953

一、组合化的理论基础 1953

二、组合化的主要内容 1954

三、组合化在产品设计上的应用——组合设计系统 1954

四、组合化应用领域的扩展及其作用 1955

第四节 综合标准化 1956

一、综合标准化的两个基本概念 1956

二、综合标准化的基本特征 1957

三、综合标准化的分类 1958

四、综合标准化对象的选择 1959

五、综合标准化的基本原则 1959

六、综合标准化的工作程序 1960

七、标准综合体规划的编制是推行综合标准化的关键 1963

第五节 超前标准化 1966

一、超前标准化和超前标准 1966

二、超前标准化的超前性实质 1967

三、超前指标的确定程序和方法 1969

四、我国采用超前标准化实例介绍 1971

第四十三章 标准化中的数学方法 1973

第一节 标准中参数的相关性和扩展性 1973

一、韦伯定律 1973

二、确定参数分级的原则 1975

三、参数分级的一般数值系列 1976

第二节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 1977

一、什么是优先数系和优先数 1978

二、优先数系标准的由来 1978

三、优先数系的结构 1979

四、优先数系的代号表示方法 1981

五、优先数系的主要特征 1982

六、应用优先数系的要点和原则 1982

七、优先数系的优点 1983

第三节 E系列和模数制 1984

一、E系列 1984

二、模数制 1985

第四十四章 标准化管理体制 1990

第一节 标准化行政管理体制 1990

一、标准化管理体制的分类 1990

二、标准化行政管理机构在国民经济体制中的地位 1991

三、我国标准化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 1992

第二节 标准化行业管理系统 1993

一、农业标准化管理系统 1994

二、工业标准化管理系统 1996

三、服务业标准化系统 1998

四、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系统 1999

五、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系统 2000

六、军用标准化管理系统 2000

第三节 标准化技术工作体系 2000

一、标准制(修)订工作系统 2000

二、标准的实施监督系统 2002

第四节 标准化中介服务体系 2006

一、标准化协会 2007

二、标准化情报信息机构 2007

三、标准化科学研究机构 2008

四、标准、图书、报刊编辑出版机构 2008

五、标准化教育机构 2009

第四十五章 标准的制定 2010

第一节 制定标准的原则和程序 2010

一、制定标准的六项原则 2010

二、制定标准的程序 2015

第二节 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 2020

一、编写标准的基本要求 2020

二、标准的主要构成及其内容 2021

三、标准条文的编排 2025

四、标准编写细则 2026

第三节 各类标准的编写方法 2028

一、术语标准的编写方法 2028

二、符号(标志)标准的编写方法 2030

三、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的编写方法 2033

四、产品标准的编写方法 2035

五、化学分析方法标准的编写方法 2041

第四十六章 标准的实施及其监督 2043

第一节 标准的实施 2043

一、实施标准的原则 2044

二、实施标准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044

三、加强领导、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标准的贯彻实施工作 2047

四、各类不同标准的贯彻特点 2048

第二节 标准实施的监督 2050

一、标准实施监督的方式 2050

二、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是标准实施监督的主要任务 2051

三、法定质量监督的特点 2052

四、我国标准实施监督的主要形式 2054

第三节 国际贸易中的标准实施及其监督 2057

一、贯彻实施国际标准是克服对外贸易技术壁垒和发展国际贸易的主要措施 2058

二、在进口贸易中,要认真实施标准,才能维护我国权益和人民群众利益 2060

三、认真做好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中的标准化审查工作 2061

第四十七章 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 2067

第一节 概述 2067

第二节 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 2068

一、范围 2068

二、引用标准 2068

三、总则 2069

四、格式、结构和内容 2070

五、层次划分 2075

六、编辑细则 2076

第三节 引用标准 2091

一、概述 2091

二、引用标准的规定 2092

第四十八章 标准内容的确定方法 2096

第一节 概述 2096

一、标准内容的确定方法、国家标准的主要内容 2096

二、国际指南前言提供的基本信息 2097

第二节 国际指南的基本内容 2097

一、指南的正文部分 2098

二、指南的附录部分 2105

第四十九章 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评价、论证和计算 2131

第一节 标准化经济效果的产生机理 2131

第二节 标准化经济效果指标体系 2137

一、标准化经济效果的概念 2137

二、评价、评论和计算标准化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 2138

第三节 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评价、论证和计算方法 2140

一、评价、论证或计算标准化经济效果的时期 2140

二、评价、论证或计算标准化经济效果的原则 2141

三、评价、论证或计算标准化经济效果的主要因素 2142

四、标准化经济效果数据资料的收集和处理 2142

五、论证、评价和计算标准化经济效果的方法 2145

第五十章 标准化信息 2151

第一节 标准信息的收集与管理 2151

一、标准信息和标准文献的概念和特征 2151

二、标准信息工作及其主要内容 2153

三、标准文献的收集 2155

四、标准文献分类方法 2157

五、标准文献的管理 2163

第二节 标准文献的检索与服务 2165

一、标准文献的检索工具 2165

二、检索方法与途径、检索方法 2166

三、标准信息咨询服务 2167

第三节 标准信息研究和开发利用 2170

一、标准信息研究工作的类型 2170

二、标准信息研究工作的主要环节 2171

三、标准信息研究的方法 2172

四、标准信息研究的成果形式及评价 2174

第五十一章 企业标准化 2177

第一节 企业标准化的内涵和特性 2177

一、企业标准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和支柱 2177

二、企业标准化的对象 2179

三、企业标准化系统的内涵 2180

四、企业标准化系统的特征 2185

第二节 企业标准化系统的策划与建立 2186

一、认真进行标准法制教育和以岗位工作(作业)标准为核心内容的继续教育,始于教育,终于教育 2186

二、建立和健全与企业生产经营相适应的标准化组织体系,明确其职责与权限 2186

三、培养和造就一支企业标准化工作骨干队伍 2188

四、认真清理和收集企业现行标准、规章制度,并在总结其经验教育的基础上编制企业标准化工作规划与计划 2188

五、企业各专业管理部门,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确定各专业管理标准体系,最后由企业标准化综合协调部门汇总,初步拟定企业标准体系框图 2188

六、以高质量的产品(或工程服务)标准为中心,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 2189

七、重点抓好企业生产经营领域内的企业管理标准化,制定企业管理标准体系 2190

八、按工作岗位,在岗位责任制的基础上制定企业工作标准 2191

九、遵循“共性标准在上层”的原则,依次确定企业基础标准与通用工作标准,完成企业标准体系表 2192

十、在实施中不断完善企业标准体系,提高企业标准化系统的水平 2193

第三节 企业标准化日常工作 2193

一、搞好标准资料的收集、整理、选用、推荐和保管工作 2193

二、不断进行标准化宣传和教育 2194

三、随时修订滞后失效的企业标准,补充先进科学的企业标准 2194

四、做好标准化统计和经济效果的分析与计算工作 2194

五、建立标准档案 2195

第五十二章 市场经济与企业标准化 2196

第一节 市场经济及其特点 2196

一、市场 2196

二、市场与竞争 2198

三、企业营销与竞争战略 2199

四、市场经济与技术法规 2201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下的标准化思路 2203

一、两种标准观 2203

二、标准化目的 2204

三、标准化行为 2205

四、标准化途径 2207

五、早期市场经济国家的标准化实践 2208

第三节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标准化 2211

一、企业标准化目标 2211

二、企业标准化原则 2212

三、企业标准化与技术法规 2215

四、企业标准化与市场竞争目标 2215

五、企业标准化市场竞争战略战术 2218

六、企业标准化的市场效果与效益 2221

第五十三章 产品设计过程的标准化 2227

第一节 设计前期准备工作及其标准化 2227

一、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 2227

二、合同评审 2229

三、产品设计与开发程序 2230

第二节 产品设计的标准化 2234

一、产品系列化 2234

二、模块化设计 2238

三、零部件的通用化 2239

四、测试方法与检验规则的标准化 2242

五、产品包装设计标准化 2244

第三节 设计管理的标准化 2246

一、设计文件 2246

二、设计控制 2253

第五十四章 产品制造过程的标准化 2262

第一节 原材料和外购件标准化 2262

一、原材料、外购件标准化的作用 2262

二、原材料标准化的内容 2263

三、外购件标准化的内容 2265

四、开展原材料、外购件标准化工作的一般做法 2265

第二节 工艺和工艺装备标准化 2266

一、工艺标准化 2267

二、工艺装备标准化 2276

第三节 质量检验标准化 2279

一、质量检验标准化的作用 2279

二、质量检验标准化的内容 2280

三、抽样检验标准的制定 2281

第四节 搬运和包装标准化 2284

一、产品搬运标准化 2284

二、产品包装标准化 2285

第五十五章 产品销售过程的标准化 2288

第一节 销售标准化 2288

一、销售服务的特点 2288

二、产品销售程序 2289

三、产品销售标准化 2289

第二节 运输包装标准化 2290

一、GB 6388—86《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2291

二、GB190—90《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2293

三、GB191—90《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2293

第三节 运输和仓储的标准化 2293

一、产品运输标准化 2293

二、仓储标准化 2295

第四节 售后服务标准化 2299

一、产品安装服务标准 2299

二、“三包”服务标准 2300

三、维修、服务与标准化 2300

四、售后信息反馈与标准化 2300

第五节 标识与条码技术 2301

一、企业产品标识标准化 2301

二、企业生产及设施标识标准化 2303

三、条形码技术 2306

第五十六章 标准化与农业、消费品及服务 2317

第一节 农业标准化管理 2317

一、农业标准化概述 2317

二、农业标准的制定 2317

三、农业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2318

第二节 消费品与标准化 2319

一、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标准化 2319

二、消费品标准化 2321

三、消费品包装与标准化 2324

四、与消费者有关的图形符号的标准化 2326

第三节 消费品使用说明的标准化 2328

一、国际和国外消费品使用说明标准化简况 2328

二、《消费品使用说明总则》国家标准与相应的国际指南的关系 2330

三、《消费品使用说明总则》国家标准的介绍 2332

四、家用电器使用说明的标准化 2339

五、日用化妆品使用说明的标准化 2340

六、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的标准化 2341

七、食品标签的标准化 2347

第四节 服务标准化 2352

一、概述 2352

二、服务标准化指南 2352

第五十七章 采用国际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 2356

第一节 采用国际标准的基本概念及其作用 2356

一、采用国际标准的基本概念 2356

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重要作用 2359

第二节 采用国际标准的形势和政策 2360

一、我国采用国际标准工作的概况 2360

二、认清形势,增强采用国际标准的紧迫感 2362

三、“八五”后两年及“九五”期间采用国际标准的目标和任务 2364

四、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有力措施,积极推进采用国际标准工作 2365

第三节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原则和方法 2367

一、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原则 2367

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方法 2368

第四节 采用国际标准产品标志制度 2372

一、使用采标标志的条件 2373

二、企业使用采标标志的备案审查 2373

第五十八章 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2375

第一节 标准化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2375

一、标准化专业人才的智能要素 2376

二、标准化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 2378

第二节 标准化专业人才的培训和教育 2380

一、我国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的现状 2380

二、标准化专业人才的培训和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