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环境保护导论
环境保护导论

环境保护导论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韩怀芬主编;林春绵,李非里副主编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34124018
  • 页数:266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全面论述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最新资料,是我校开展非环境专业环保教育多年的积累。
《环境保护导论》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环境 2

1.1.1环境的概念 2

1.1.2世界环境日 2

1.1.3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 2

1.2环境系统 4

1.2.1环境系统概念 4

1.2.2环境系统的稳定性 4

1.3.1环境问题的由来 5

1.2.3人类和环境系统的关系 5

1.3环境问题 5

1.3.2八大公害事件 6

1.3.3近20年来的国际十大公害事件 8

1.3.4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8

1.4环境保护的发展 13

1.4.1世界环境保护发展历程 13

1.4.2中国环保事业成长史 14

2.2环境与疾病 18

2.2.1地方病 18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 18

2.1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 18

2.2.2公害病 19

2.3环境中的致病因素 20

2.3.1物理性致病因素 20

2.3.2化学性致病因素 20

2.3.3生物性致病因素 21

2.4环境中的有毒物质 21

2.4.1毒物致毒机理 21

2.4.2环境致癌作用与致癌物 22

2.4.4致畸作用 23

2.4.3致幻物质 23

2.4.5致突变作用 24

2.5食品污染及预防 24

2.5.1生物性污染及预防 24

2.5.2化学性污染及预防 24

2.5.3放射性物质对食品的污染及预防 25

2.6居住环境与健康 25

2.6.1居住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25

2.6.2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26

2.6.3室内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28

2.6.4生活用品的污染 28

2.6.5环境荷尔蒙 29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 30

3.1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 30

3.1.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实质 31

3.1.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2

3.2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3

3.2.1中国古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33

3.2.2人类与自然发展观的演进 34

3.2.3自然与人文的可持续发展观 35

3.3.1资源永续利用理论 36

3.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36

3.3.2外部性理论 37

3.3.3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 37

3.3.43种生产理论 37

3.4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38

3.4.1人口爆炸 38

3.4.2中国现行的人口控制政策 39

3.4.3中国的人口环境容量 39

3.4.4中国人口发展中的问题 40

3.5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 41

3.5.1中国能源的特点 41

3.4.5中国人口可持续发展 41

3.5.2中国能源政策回顾 43

3.5.3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 44

3.6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45

3.6.1中国农业的现状 45

3.6.2加入WTO后中国农业的机遇和挑战 46

3.6.3生态农业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46

3.7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47

3.7.1世界各国的水资源 47

3.7.221世纪的中国水资源 49

3.7.3中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50

3.7.4国家可持续发展对综合治水的要求 51

3.8可持续发展与政府 53

3.8.1《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内容 53

3.8.2有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事记 54

3.8.3中国可持续发展及主要对策 55

第四章 生态与生物多样性 57

4.1生态系统 57

4.1.1生态系统与生物圈 57

4.1.2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运行 58

4.1.3生态平衡、生态退化与生态破坏 59

4.1.5自然保护区 60

4.2生物多样性 61

4.2.1定义与层次 61

4.2.2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与价值 62

4.2.3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与问题 63

4.2.4生物多样性保护 65

5.1大气结构与组成 68

5.1.1大气结构 68

第五章 大气环境保护 68

5.1.2大气组成 69

5.2.1大气污染 70

5.2.2大气污染物 70

5.2大气污染物及来源 70

5.2.3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71

5.3大气污染的危害 72

5.3.2危害生物生存和发育 73

5.3.3物体腐蚀 73

5.3.1对人的伤害 73

5.4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74

5.3.5对全球大气环境的影响 74

5.4.1气象条件 74

5.3.4粉尘危害 74

5.4.2近地面状况 76

5.5.1消烟除尘技术 77

5.5.2脱硫技术 77

5.5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77

5.5.3汽车废气净化技术 78

5.5.4工业有害气体控制技术 79

5.6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80

5.6.1大气污染现状及根源 80

5.5.5氯氟烃和卤族化合物类物质(ODS)的控制与消减 80

5.6.2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原则 85

5.6.3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整治 86

5.6.4区域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89

5.7全球性大气污染及对策 92

5.7.1全球性大气污染的现状与趋势 92

5.7.2对策 96

第六章 水环境保护 100

6.1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101

6.1.1水资源及其重要作用 101

6.1.2世界水资源及利用状况 102

6.1.3我国水资源及利用状况 105

6.1.4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对策 110

6.2水环境污染 114

6.2.1水体及水体自净作用 114

6.2.2水体污染及主要水质指标 115

6.2.4水污染特点 116

6.2.5水污染类型及危害 116

6.2.3水体中主要污染物来源 116

6.2.6水体富营养化 119

6.3.1废水处理概述 120

6.3.2废水的物理处理法 120

6.3废水处理技术简介 120

6.3.3废水的化学处理法 121

6.3.4废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法 122

6.3.5废水的生物处理法 122

6.3.6废水的生态处理法 123

6.4水环境保护对策 124

6.4.1水污染综合防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24

6.4.2水污染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 127

6.4.3水污染综合防治的手段 128

6.4.4水污染综合防治的主要对策 129

7.1.1中国的海岸线特征 132

7.1中国海域的海洋资源 132

7.1.2中国海域的海洋资源 132

第七章 海洋环境保护 132

7.2中国近岸海域的环境状况 133

7.2.1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 133

7.2.2海洋环境污染的原因 137

7.2.3海洋环境污染的特点 138

7.2.4海洋环境污染物的种类 138

7.2.5海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危害 140

7.3海洋环境保护综合防治对策及海洋环境管理 142

7.3.1海洋环境保护综合防治对策主要内容 142

7.3.2海洋环境管理的主要措施 143

7.3.3海洋环境保护及生态保护主要法律、法规及国际公约 144

第八章 固体废物的处理及资源化 145

8.1概述 145

8.1.1固体废物的概念 145

8.1.2固体废物的来源及分类 145

8.1.3固体废物的特点 146

8.1.4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 146

8.2.1固体废物的管理措施 148

8.2固体废物的管理措施及技术政策 148

8.2.2固体废物处理的技术政策及污染控制 149

8.3固体废物的处理技术 151

8.3.1概述 151

8.3.2工业废物的处理及资源化 152

8.3.3城市垃圾的处理、处置及资源化 153

8.3.4农业固体废物的处理及资源化 157

8.4.1危险废物的危害 158

8.4.2危险废物的处理技术 158

8.4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技术 158

8.4.3危险废物的最终处置技术 160

9.1噪声概述 161

9.1.1声音和噪声 161

第九章 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161

9.1.2噪声的分类及来源 167

9.1.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168

9.1.4噪声污染及其危害 168

9.2噪声控制技术 169

9.2.1声源处控制噪声 170

9.2.2控制噪声的传播途径 170

9.3环境噪声综合防治 176

9.3.1立法、规划 176

9.2.3个人防护 176

9.3.2综合防治对策 177

10.1放射性污染 179

10.1.1放射性污染 179

第十章 其他物理污染与防治 179

10.1.2放射性污染物的来源 180

10.2放射性污染的防治 181

10.2.1放射性污染物的分类和管理原则 181

10.2.2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与处置 182

10.2.3辐射防护 183

10.3.1电磁辐射污染 185

10.3.2电磁辐射污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185

10.3电磁辐射污染及防治 185

10.3.3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护 186

10.4热污染 187

10.4.1热污染 187

10.4.2热污染的危害 188

10.5.1光污染 189

10.5.2光污染源 189

10.5光污染 189

10.5.3光污染的防治 190

11.1.1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 191

11.1环境管理概述 191

11.1.2环境管理的内容 191

第十一章 环境管理 191

11.1.3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 192

11.1.4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及保证 194

11.2.1中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思想 196

11.2.2中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 196

11.2中国环境管理的思想、方针和政策 196

11.2.3中国环境保护基本政策 197

11.2.4中国环境保护的单项政策 198

11.3中国环境管理的政策制度 201

11.3.1中国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 201

11.3.2中国环境管理政策制度的新发展 205

11.4全球环境管理及对策 206

11.4.1全球环境管理的原因和内容 207

11.4.2全球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208

11.4.3全球环境管理的主要组织机构 209

11.4.4国际环境保护公约 211

12.1.1环境保护法的基本概念 213

12.1我国的环境保护法 213

12.1.2立法原则 213

第十二章 环境法规及标准 213

12.1.3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体系 214

12.1.4环境保护法的法律责任 217

12.2国际环境法和国际环境保护条约 217

12.3.1环境标准定义及发展简史 218

12.3.2环境标准的作用 218

12.3环境标准 218

12.3.3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 219

第十三章 环境监测 221

13.1环境监测概述 221

13.2.2仪器监测 222

13.2.1化学监测 222

13.2.3生物监测 222

13.2环境监测技术 222

13.2.4环境遥测技术 223

13.3环境监测目的 223

13.4环境监测分类 224

13.4.1按环境监测目的和性质分类 224

13.4.2按监测对象的环境要素分类 225

14.1环境质量评价概述 227

14.1.1定义及类型 227

第十四章 环境质量评价 227

14.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229

14.2.1基本概念 229

14.1.2环境质量评价发展概况 229

14.2.2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230

14.3环境影响评价 231

14.3.1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231

14.2.3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231

14.3.2单项建设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 233

14.3.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234

14.3.4公共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 234

14.3.5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趋势 235

第十五章 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 237

15.1概述 237

15.2.2 ISO14000系列标准 238

15.2.1 ISO组织 238

15.2.3 ISO14000系列标准的产生背景和基础 238

15.2基本概念及IS014000产生背景 238

15.3ISO14000系列标准推行的现状 239

15.3.1国际ISO14001认证情况 240

15.3.2 ISO14000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41

15.3.3 ISO14000的商业效益以及对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影响 242

15.4环境标志 244

15.4.1环境标志的设置原因、作用 244

15.4.2我国的环境标志 245

15.5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246

15.5.1环境管理体系 247

15.5.2ISO14001标准的特点及其在ISO14000系列标准中的地位 247

15.5.3组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原因及其预计达到的效果 248

15.5.4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管理模式 249

16.1.1“清洁生产”提出的背景 251

16.1清洁生产概述 251

16.1.2推行清洁生产的意义 251

第十六章 清洁生产 251

16.1.3清洁生产的几种定义 252

16.1.4清洁生产概念中包含的4层含义 253

16.1.5清洁生产的内容 253

16.1.6实现清洁生产的途径 254

16.1.7清洁生产与末段治理的比较 255

16.3清洁生产技术实例 256

16.3.1造纸行业 256

16.2清洁生产的评价 256

16.3.2化工行业 257

16.3.3啤酒行业 259

16.3.4旅游行业 259

16.4国际社会推行清洁生产概况 260

16.5清洁生产审计 261

16.5.1清洁生产审计概念 261

16.5.3清洁生产审计程序 262

16.6清洁生产与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 262

16.5.2清洁生产审计思路 262

主要参考文献 264

4.1.4生态系统保护 65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