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划生育工作手册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3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计划生育工作手册》编委会组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800793451
- 页数:1322 页
第1篇 绪论 3
第1章 计划生育的历史追踪 3
代总序:积极稳妥地推行计划生育“三结合”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 3
一、建国初期的计划生育思想(1949~1952年) 6
第2章 计划生育思想的确立 6
二、“一五”期间对计划生育工作的初步认识(1953~1957年) 7
三、极“左”思潮使节制生育的观点受到批判(1957年7月~1958年12月) 8
六、计划生育再次受到重视(1962~1965年) 9
五、三年自然灾害使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1959~1962年) 9
四、大跃进中的盲目乐观鼓励了多生多育(1958~1959年) 9
八、计划生育工作再次开展(1971~1979年) 10
七、“文化大革命”对计划生育工作的影响(1966~1970年) 10
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定地树立起搞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思想(1979~1982年) 11
二、从“晚、稀、少”到“晚、晚、少、优”的提出 13
一、从“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再到“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13
第3章 计划生育指导思想的转变 13
五、从生育分配指标到按生育指数做工作 14
四、从少数民族不搞计划生育到也要提倡计划生育 14
三、从限制人工流产到允许人工流产 14
六、计划生育由临时机构到单独设置的专门机构 15
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特点 16
第4章 走有中国特色的计划生育道路 16
二、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经验 17
三、有中国特色的计划生育工作 18
第1节 世界节育运动的发展过程 20
第5章 世界节育运动 20
第2节 日本的节育生育 23
第3节 印度的家庭计划 25
第4节 墨西哥的家庭计划 26
一、40年代至70年代初墨西哥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 27
二、墨西哥政府实行全国性节育规划的主要内容 28
(一)人口学的形成过程 33
一、人口理论和人口学 33
第2篇 人口 33
第6章 人口基本理论 33
第1节 人口理论概述 33
(一)人口的概念 35
二、人口理论的基本范畴 35
(二)人口理论在人口学中的地位 35
(一)人口理论的研究对象 37
三、人口理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37
(二)人口发展 37
(二)人口理论的研究方法 38
(一)什么是人口再生产 40
一、人口再生产及其特点 40
第2节 人口再生产 40
(二)人口再生产的特点 41
(二)决定人口再生产数量变化的基本因素和内在联系 42
(一)研究人口再生产数量关系的必要性 42
二、人口再生产过程的基本数量关系 42
(三)人口再生产诸因素变动的规律性 43
(一)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44
三、影响人口再生产的因素 44
(二)社会因素的作用 45
(一)生育率、死亡率的变动和年龄构成的形成 46
四、年龄构成和人口再生产 46
(二)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和人口问题 47
(三)年龄构成与人口再生产诸指标 48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49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 49
五、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49
(三)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过渡阶段 50
(一)人口的数量和质量 52
一、人口质量的内涵与外延 52
第3节 人口质量 52
(二)人口质量的主要内容 53
(三)人口质量是个历史范畴 55
(一)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质量 56
二、社会经济技术发展与人口质量 56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口质量 58
(一)学校教育与人口质量 60
三、教育与人口质量 60
(二)其他教育与人口质量 61
(一)人口文化科学素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63
五、人口质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63
四、优生与人口质量 63
(三)人口身体素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64
(二)人口思想素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64
(二)人口结构的分类 65
(一)人口结构的内涵 65
第4节 人口结构 65
一、人口结构及其分类 65
(三)人口结构的相互关系 67
二、制约人口结构发展的诸因素 68
(四)人口变动和人口结构的关系 68
(二)地理环境对人口结构的影响 69
(一)生物学因素对人口结构的影响 69
(三)生产力水平对人口结构的影响 70
(五)上层建筑对人口结构的影响 72
(四)生产关系性质对人口结构的影响 72
(一)人口结构对人口变动的影响 73
三、人口结构对人口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73
(二)人口结构对国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74
(三)人口结构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75
(五)人口结构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76
(四)人口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76
(一)人口规律是社会规律 77
一、人口规律及其性质 77
第5节 人口规律 77
(二)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规律 78
(一)人口规律体系 79
二、人口规律体系 79
(三)人口规律的内容 79
(二)人口规律分类 80
(三)共有人口规律 81
(二)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规律 83
(一)资本主义社会人口规律的产生及其性质 83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规律 83
(三)科学的过剩人口理论 84
(四)资本主义人口再生产规律 85
(五)资本主义人口迁移规律 87
(一)社会主义社会人口规律的产生及其特点 88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人口规律 88
(二)社会主义人口再生产规律 89
(三)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的规律 91
(四)社会主义社会人口经济规律 92
(一)人口分布的概念 93
一、人口分布及其制约因素 93
第6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 93
(二)人口密度 94
(三)制约人口分布的因素 95
(四)人口分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97
(三)人口迁移的社会经济后果 98
(二)制约人口迁移的因素 98
二、人口迁移 98
(一)人口迁移类型 98
(四)人口有计划迁移与合理布局 100
(一)人口是生产力和消费力的统一 101
一、人口和经济发展的一般关系 101
第7节 人口和经济发展 101
(二)人口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是辩证的关系 102
(一)社会经济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104
二、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的决定性影响 104
(二)家庭经济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106
(一)人口发展对生产的影响 108
三、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08
二十一、少数民族地区抓计划生育工作的启示 109
(二)人口对劳动力资源和就业的影响 109
(三)人口对人口投资和经济技术投资的影响 110
(四)人口对国民收入及其分配的影响 112
(五)人口对交换和消费以及生活水平的影响 114
(一)人口经济效益 116
四、人口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标志 116
(二)社会人口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 117
(一)人口和社会是辩证的统一体 118
第8节 人口和社会 118
一、人口和社会的相互关系 118
(二)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人口发展 119
(一)婚姻的性质和职能 120
(三)人口对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重大作用 120
二、婚姻是人类自身生产的社会形式 120
(二)婚姻和人口再生产 121
(一)家庭的性质和职能 123
三、家庭与人口再生产 123
(二)家庭和人口再生产 124
(一)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26
四、婚姻家庭与计划生育 126
(二)改变旧的生育观,树立社会主义生育观 127
(二)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 128
第9节 人口和生态环境 128
一、人口和生态环境的平衡 128
(一)人口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128
(一)人口与自然资源关系综论 129
二、人口和自然资源的关系 129
(二)在人口和自然资源关系上的悲观论和乐观论 130
(一)人口与环境关系综论 131
三、人口和环境的关系 131
(三)人口增长和水污染、大气污染的关系 132
(二)人口增长和土壤污染与破坏的关系 132
(四)环境污染对人口素质和人口再生产的影响 133
(五)人口城市化和环境污染的关系 134
(二)人口容量和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135
四、人口容量和生态平衡 135
(一)人口容量的概念和意义 135
(三)研究人口容量的几个理论和方法问题 136
(四)人口容量的决定性因素 137
(五)人口容量与现实的人口 138
(一)人口政策的性质 139
第10节 人口政策 139
一、人口政策的性质和种类 139
(二)鼓励和限制增殖的人口政策 140
(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141
(三)公开的和带倾向性的人口政策 141
(四)全国统一的和分地区的人口政策 141
二、制定人口政策的依据 141
(二)经济和人口发展关系的状况 142
(三)自然环境和人口的结合状况 143
(一)需要采取综合措施 144
(四)考虑各个民族的利益 144
三、人口政策的措施体系 144
(二)思想教育措施 145
(三)行政组织措施 146
(五)经济措施 147
(四)法律措施 147
(六)技术措施 148
(一)我国人口政策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149
四、我国人口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149
(四)第三阶段——人口增长失去控制 150
(二)第一阶段——控制人口思想的提出 150
(三)第二阶段——人口政策的提出 150
(七)人口政策的效果 151
(五)第四阶段——人口政策开始形成 151
(六)第五阶段——人口政策日益完善 151
(一)农村人口的数量变动 154
第7章 中国农村人口论 154
第1节 解放前农村人口概况 154
一、解放前农村人口的基本状况 154
(二)农村人口的地区分布 155
(三)农村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157
(四)农村人口的阶级和阶层结构 159
(一)农村人口产业结构的基本状况 160
二、解放前农村人口的产业结构 160
(三)制约农村人口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 161
(二)农村人口产业结构的特点 161
(一)农村人口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163
三、农村人口问题 163
(一)农村人口增长的速度慢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但却影响中国人口发展的布局 165
(二)解决农村人口问题的基本途径 165
第2节 解放后农村人口概况 165
一、农村人口的总量变化 165
(二)明显的阶段性 166
(三)1978年中国农村人口发展新的情况 167
(四)地区间的不平衡性 168
(一)农村人口的性别构成 169
二、农村人口的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 169
(二)农村人口的年龄构成 171
(一)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和社会劳动者的数量 174
第3节 农村劳动人口 174
一、农村的劳动力资源和社会劳动者 174
(二)中国农村社会劳动者的地区分布 177
(一)农村劳动人口文化技术水平概况 179
二、农村劳动人口的文化技术水平 179
(二)农村劳动人口的文化水平 180
(三)农村劳动人口的技术水平 182
三、农村的女性劳动人口 183
(一)农村女性劳动人口的地位 185
(二)农村女性劳动人口的文化技术水平 186
(一)被抚养人口的科学含义及研究的意义 188
第4节 农村被抚养人口 188
一、农村被抚养人口的基本情况 188
(二)我国农村被抚养人口发展概况 189
(三)我国农村被抚养人口的差异性 192
(一)我国农村养老事业发展的过程 195
二、农村老年人口的赡养 195
(二)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供养的经济来源 196
(三)我国农村的养老形式及今后发展趋势 197
(一)农村劳动人口产业结构的涵义 199
第5节 农村劳动人口产业结构 199
一、农村劳动人口产业结构的变化 199
二、农村劳动人口产业结构的特征和类型 200
(二)农村劳动人口产业结构的变化 200
(一)农村劳动人口产业结构的特征 201
(一)决定农村产业结构的一般原理 202
(二)农村劳动人口产业结构的类型 202
三、制约农村劳动人口产业结构的因素 202
(二)决定我国农村劳动人口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 203
四、农村劳动人口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 204
(二)对我国农村劳动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 205
(一)本世纪末我国劳动人口产业结构的前景 205
(一)农业劳动人口过剩的涵义 207
第6节 农业劳动人口过剩 207
一、农业劳动人口过剩的涵义和估算方法 207
(二)估算农业劳动人口过剩的方法和我国农业劳动人口过剩的数量 208
(一)我国农业劳动人口过剩的人口学原因 210
二、农业劳动人口过剩的原因 210
(二)生产力压迫人口 211
(三)从耕地面积下降考察我国农业劳动人口过剩原因 212
(五)城镇发展缓慢 214
(四)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214
(一)劳动时间剩余 215
三、农业劳动人口过剩的表现形式 215
(二)季节性剩余和常年性剩余 216
(三)地区的剩余和家庭的剩余 217
(一)农业劳动人口过剩的性质 218
四、农业劳动人口过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 218
(二)农业劳动人口过剩的发展趋势 220
一、农村人口转化的途径 221
第7节 农村人口的转化 221
(二)从城镇的发展来看 223
二、农村人口转化的规模和速度 223
(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223
三、农村人口转化的特点 224
(三)政策因素 224
一、农村计划外生育和传统的伦理观念 226
第8节 农村独生子女政策面临的难题 226
二、生产责任制的推广与计划生育 227
(二)农村人口出生率增长速度快 229
第9节 中国农村人口发展态势、问题和对策 229
一、农村人口的发展态势 229
(一)农村新增人口绝对量过大 229
(三)农村新生儿中三孩及三孩以上者比重较大 230
(一)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正处在刺激农民多育的阶段 231
(四)各地区农村新增人口的增长速度很不平衡 231
二、原因分析 231
三、农村的人口与经济问题 232
(二)近几年正处于我国第三次出生高峰期,育龄妇女人数有增加趋势 232
(三)基层工作薄弱,漏洞很多 232
(四)一些地区在强调采用综合节育措施的同时,忽视了狠抓长效节育措施的落实 232
(五)农村早婚早育现象严重,这是农村生育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232
(六)流动人口增加,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滞后 232
四、解决农村人口问题的对策 233
(四)健全和发展社会养老机制,解决农民的养老后顾之忧 234
(一)坚决稳定和严格执行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234
(二)采取果断措施,坚决杜绝计划外多孩生育 234
(三)全社会都来关心和帮助解决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在生产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234
(八)各级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 235
(五)加强计划生育干部队伍的建设 235
(六)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实现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三个转变 235
(七)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工作 235
第1节 55个少数民族的居住分布 236
第8章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论 236
第2节 1978年以来少数民族人口激增的原因 240
一、少数民族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动 244
第3节 少数民族人口年龄构成与总和生育率 244
二、生育政策和少数民族妇女总和生育率 246
一、家庭户规模 248
第4节 少数民族家庭户的规模与类型 248
二、家庭户规模的户主年龄分布 249
三、家庭户类型与代际结构 250
四、家庭户类型与代际结构的户主年龄分布 251
(二)少数民族生育政策的转变 252
五、城镇与农村的家庭户规模与类型 252
第5节 中国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成果 252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变动与生育政策的转变 252
(一)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由慢到快 252
(一)各民族地区贯彻生育政策的情况 253
二、少数民族生育政策的贯彻及成就 253
(二)少数民族计划生育的初步成就 254
一、计划生育条例中对少数民族的人口政策规定 258
第6节 少数民族的人口政策和移民政策 258
二、开发西北和移民政策 260
第1节 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 261
第9章 台湾人口政策 261
二、全力推行教育 262
一、交互影响 良性循环 262
三、人口转变速率与经济发展阶段相符 263
一、“孕前卫生”取代“节制生育” 264
第2节 台湾人口政策制订过程及成效 264
二、成立人口政策委员会 265
第3节 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政策间之互动影响 267
一、限制相对的消费水准 268
二、人口现代化 269
三、避免人口老化现象 270
四、结语 271
(一)近现代世界人口的规模增长 272
第10章 世界人口概论 272
第1节 近现代世界人口的规模增长 272
一、近现代的世界人口 272
(二)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 278
(三)20世纪上半叶的人口增长 279
(四)18、19世纪欧洲人口死亡率下降原因 281
(一)人口增长速度 282
二、近现代世界人口的人口学特征 282
(三)人口的平均寿命 283
(二)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283
(四)人口分布 284
(一)当代世界人口的规模增长 286
三、当代的世界人口 286
(二)发达地区出生率的回升返降 288
(三)发展中地区的“人口革命” 290
(四)第三次“人口革命”中的人口控制 291
(一)人口增长速度 293
四、当代世界人口的人口学特征 293
(四)人口分布 295
(二)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 295
(三)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295
(二)乐观主义的未来观 296
第2节 世界人口的未来趋势及其预测 296
一、世界人口发展的未来观 296
(一)悲观主义的未来观 296
(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预测 297
二、世界人口的预测 297
(二)1980~2025年世界人口增长预测 300
(三)1980~2025年世界人口性别年龄结构预测 306
(四)1980~2025年世界人口生育率预测 307
(五)1980~2025年世界人口死亡率预测 309
(七)1980~2025年世界人口国际迁移预测 312
(六)1980~2025年世界人口城市化预测 312
三、世界人口增长的远景 314
(一)世界人口年龄结构的类型 316
第3节 世界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 316
一、世界人口年龄结构 316
(二)年龄结构类型差异形成的原因 317
(一)人口性别结构的生物学基础 318
二、世界人口的性别结构及其变动 318
(二)世界人口性别结构及其变动 319
(三)世界人口性别结构变动趋势 320
(二)世界人口年龄性别结构状况 321
三、世界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 321
(一)性别结构状况与年龄结构状况的联系 321
(三)影响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变动的因素 323
(一)欧洲人口的国际迁移 324
第4节 世界人口的国际迁移 324
一、世界人口国际迁移的主要流向 324
(三)世界人口国际迁移的主要流向 326
(二)非洲人口的国际迁移 326
(二)1950年以后世界人口国际迁移的新变化 330
二、当代国际迁移的趋向和特征 330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政治性国际迁移 330
(一)国际难民 332
三、当代国际迁移的主要类型 332
(二)外籍工人 333
(三)人才外流 336
(一)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快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338
第5节 世界人口城市化 338
一、当代世界人口城市化的特征 338
二、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类型 339
(二)世界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快于中小城市 339
(三)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数目急剧增长 339
(四)发展中地区城市化速度快于发达地区 339
(五)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分布发生很大变化 339
(六)城市群的崛起 339
(一)发达地区的人口城市化 340
(二)发展中地区的人口城市化 342
三、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344
(三)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国家类型 344
(一)人口增长与可再生性资源的关系 346
第6节 世界人口与资源 346
一、世界人口与可再生性资源 346
(二)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 347
(三)人口增长与水资源 350
(四)人口增长与森林资源 351
(五)人口增长与牧场资源 353
(六)人口增长与生物资源 354
(一)矿物资源的有限性及其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355
二、世界人口与矿物资源 355
(二)矿物资源的储量和分布 356
(三)矿物资源的利用状况 358
(四)矿物资源的短缺与回收利用 360
(一)能源供应与人口增长 362
三、世界人口与能源 362
(四)世界能源供应前景 367
(二)世界商业性能源的供应与消费 367
(三)世界薪柴能源的供应与消费 367
(一)营养与食物供应 369
第7节 世界人口与食物 369
一、食物供应与人口增长 369
(二)食物的供应与需求 372
(三)人口增长与食物供应 374
(一)世界食物生产 375
二、世界“人口-食物”关系 375
(二)“人口-粮食”关系的地区差异 377
(三)世界粮食贸易和援助 378
(四)世界粮食储备和粮食赤字 379
(一)粮食生产潜力和耕地承载力 382
三、世界食物供应前景 382
(二)增加粮食供应的途径 383
(三)开发食物资源 385
一、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389
第3篇 计划生育管理 389
第11章 计划生育管理概述 389
第1节 计划生育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389
二、计划生育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390
二、计划生育管理的性质 391
第2节 计划生育管理的性质、职能和原则 391
一、计划生育管理的概念 391
三、计划生育管理的职能 392
四、计划生育管理的原则 393
一、计划生育管理的研究对象 395
第3节 计划生育管理的研究对象、任务及方法 395
三、计划生育管理的方法 396
二、计划生育管理的研究任务 396
二、法制原则 398
第12章 计划生育组织管理 398
第1节 计划生育管理机构设置原则 398
一、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398
四、计划生育内部子机构的设置原则 399
三、同现行社会经济管理体制相结合的原则 399
第2节 中国计划生育组织机构的现状 400
(一)高层计划生育行政管理机构 401
一、计划生育行政管理机构 401
(三)基层计划生育行政管理机构 404
(二)中层计划生育行政管理机构 404
(一)国家计划生育事业单位 406
二、计划生育事业机构 406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生育事业单位 407
三、群众团体 408
(三)地 (市)、县计划生育事业单位 408
(四)基层计划生育专业点 408
二、组织协调的层次和内容 409
第3节 计划生育组织机构的协调 409
一、组织协调的必要性 409
三、组织协调的方法 410
(一)革命化是选择干部的首要条件 411
第4节 人员的配备与管理 411
一、各级领导班子的组建原则 411
(五)要形成一个精干配套的工作结构 412
(二)要形成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智能结构 412
(三)要形成一个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412
(四)要形成一个梯形的年龄结构 412
(一)坚持民主集中制 413
(六)要形成协调的素质结构 413
二、选择使用计划生育干部的原则 413
(一)德才兼备原则 413
(二)任人唯贤原则 413
(三)知人善任原则 413
三、选择使用计划生育干部的制度和方法 413
(二)实行干部招聘制度 414
一、生育政策 415
第13章 计划生育政策管理 415
第1节 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内容和特点 415
第2节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管理的方法 417
二、节育技术政策 417
三、奖励和限制政策 417
二、坚持走群众路线,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418
一、坚持把宣传教育放在首位 418
四、不断地研究和制定与计划生育政策相关的政策、措施和规定 419
三、坚持一视同仁,公正无私 419
一、计划生育干部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及特点 421
第14章 计划生育干部教育管理 421
第1节 干部教育管理的任务和特点 421
(二)编制干部教育规划的方针和原则 422
二、制定计划生育干部教育规划和计划的原则和方法 422
(一)制定干部教育规划和计划在干部教育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422
(三)干部教育规划的编制 423
三、干部教育管理工作运行中的协调和控制 424
(四)干部教育规划的实施 424
(二)大、中专院校管理的基本原则 425
第2节 教育基地的管理 425
一、计划生育系统大中专院校的管理 425
(一)大、中、专院校的种类 425
二、计划生育干部培训中心的管理 427
三、借助其他教育机构办学的管理工作 428
(三)建立健全教师的考核、奖惩和晋升制度 429
第3节 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 429
一、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 429
(一)明确教师队伍和管理的目标和要求 429
(二)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形成教师队伍的最佳结构 429
(二)专业建设和教学计划 430
二、教学管理 430
(一)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要贯彻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原则 430
(一)计划生育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433
第4节 干部教育的保障工作 433
一、干部教育的管理机构 433
(一)教育投资的含义及性质 434
(二)计划生育的教育基地管理机构 434
二、教育投资及财务管理 434
四、后勤工作管理 435
(二)教育经费管理 435
三、图书设备、物资的供应与管理 435
一、科研计划的制定与科研项目的评审 437
第15章 计划生育科技管理 437
第1节 科研管理 437
(二)制定计划生育科研计划的选题导向 438
(一)制定计划生育科研计划应贯彻的方针、政策 438
(四)科研项目计划的申报、评审、下达 439
(三)制定计划生育科研计划的内容规范 439
(一)科技成果管理的范围 440
二、科技成果管理 440
(三)科技成果奖励的申报、评审 441
(二)科技成果的鉴定、登记 441
(四)科技成果的奖励 442
(三)技术质量管理 443
第2节 技术服务管理 443
一、技术服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443
(一)制定技术服务工作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443
(二)技术服务队伍管理 443
(七)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管理 444
(四)“孕前服务”、“孕后服务”管理 444
(五)节育手术并发症管理 444
(六)独生子女病残儿童医学鉴定管理 444
(一)卫生部门服务体系 445
(八)信息管理 445
二、技术服务管理体制 445
(四)坚持“面向基层、深入乡村、服务上门、方便群众”的方向 446
(二)计划生育部门服务体系 446
三、技术服务管理的主要原则 446
(一)实行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 446
(二)坚持“避孕为主”的方针 446
(三)做到“质量第一、安全第一” 446
(二)明确各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职责,实行分级管理 447
(五)加强计划生育部门与卫生部门的团结、协作共事 447
四、技术服务管理的主要方法 447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技术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 447
(四)为育龄人群节育、优生服务,实行分类指导 448
(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 448
(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部门分工负责管理办法 449
(五)对节育手术并发症的管理,实行“一会、三定”的办法 449
(六)对独生子女病残儿童的鉴定,实行分级管理 449
三、内部机构设置与承担任务相适应 450
第3节 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的规范化管理 450
一、应具有鲜明的计划生育特色 450
二、充分发挥“四大功能”作用 450
(一)省辖市、地一级专业服务机构的装备 451
四、人员配备与承担任务及内部机构设置相适应 451
五、机构装备与承担任务及人员配备相适应 451
六、建立较完善的工作制度 452
(二)县一级专业服务机构的装备 452
(三)县辖区、乡专业服务机构装备 452
(四)区辖乡专业服务机构的装备 452
二、编制避孕药具计划的原则、要求和分类 454
第16章 避孕药具管理 454
第1节 避孕药具的计划管理 454
一、加强避孕药具计划管理的意义 454
(一)要货计划 455
(四)分配计划 456
(二)生产计划 456
(三)收购计划 456
三、避孕药具计划的执行和监督、检查 457
(五)调拨计划 457
(一)供应、发放渠道 458
第2节 加强避孕药具管理的业务建设 458
一、避孕药具合同管理 458
二、避孕药具供应、发放的管理 458
(二)供应、发放方式 459
(三)避孕药具供应、发放的业务管理 460
三、避孕药具仓库管理 461
二、避孕药具质量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462
第3节 避孕药具的质量管理 462
一、避孕药具必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462
(二)避孕药具收购、调拨、发放、运输、储存的质量管理 463
(一)生产与产品质量管理 463
(三)避孕药具的服务管理 465
二、避孕药具管理体制的建立 466
三、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 466
第4节 避孕药具管理体制的改革 466
一、避孕药具管理体制的含义、内容及其改革原则 466
(一)中央级避孕药具管理机构 467
三、避孕药具管理机构的建立 467
(三)区、县级以下基层避孕药具发放网络 468
(二)县以上药具管理机构 468
六、完善制度建设,加强避孕药具科学管理 469
四、实行避孕药具经费包干、计价调拨制 469
五、避孕药具供应“双轨制” 469
一、计划生育财务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471
第17章 计划生育财务管理 471
第1节 计划生育财务管理概述 471
(二)计划生育财务管理的性质 472
二、计划生育财务管理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472
(一)计划生育财务管理的概念 472
(一)计划生育财务管理的任务 473
(三)计划生育财务管理的特点 473
三、计划生育财务管理的任务与内容 473
(二)计划生育财务管理的内容 474
(二)集体负担部分 475
第2节 计划生育财务来源 475
一、计划生育财源开发管理的意义 475
二、计划生育主要财源 475
(一)国家预算拨款 475
(四)国际援助资金 476
(三)组织事业收入 476
(一)计划生育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级次 477
第3节 计划生育财政预算管理 477
一、国家财政预算概况 477
二、计划生育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477
(三)计划生育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 478
(二)计划生育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形式 478
(二)预算的调整 479
三、计划生育事业单位预算的执行与调整 479
(一)预算的执行 479
一、计划生育经费支出管理的原则 480
第4节 计划生育经费支出管理 480
三、计划生育经费支出标准的管理 481
二、计划生育经费支出管理的范围 481
(一)手术减免经费 481
(二)避孕药具经费 481
(三)基层计划生育专职干部经费 481
(四)独生子女保健费 481
(五)宣传、服务站经费 481
(六)干部培训费 481
(七)其他计划生育事业费 481
(四)制定经费支出标准的权限 482
(一)经费支出标准的特点 482
(二)制定经费支出标准的原则 482
(三)制定经费支出标准的具体方法 482
(二)材料 483
第5节 财产物资管理 483
一、计划生育事业单位财产物资管理要求 483
二、计划生育事业单位财产物资的分类管理 483
(一)固定资产 483
(二)征收单位、征收程序和征收凭证的管理 484
第6节 计划外生育费的管理 484
一、计划外生育费管理的意义 484
二、计划外生育费征收的管理 484
(一)征收标准的确定 484
第7节 财务检查 485
三、计划外生育费支出的管理 485
(一)支出范围 485
(二)管理制度 485
三、财务检查的组织实施程序 486
一、财务检查的分类 486
二、财务检查的具体技术方法 486
(二)信访工作机构的作用 488
第18章 计划生育信访管理 488
第1节 计划生育信访工作机构及信访干部 488
一、计划生育信访工作机构 488
(一)信访部门的性质 488
二、信访干部 489
(五)转办 490
第2节 计划生育信访工作程序 490
一、办理群众来信的程序 490
(一)拆信 490
(二)装订 490
(三)阅信 490
(四)登记 490
(二)接谈 491
(六)立案交办 491
(七)要信送批 491
(八)复信 491
(九)查信 491
(十)存信 491
二、接待群众来访程序 491
(一)登记 491
(五)特殊困难的处理 492
(三)处理 492
(四)危急情况的处理 492
(一)立案 493
(六)对无理取闹的处理 493
(七)接访工作“十忌” 493
三、办案程序 493
(三)审查结案 494
(二)查办原则和方法 494
(三)信访信息的分类 495
第3节 信访信息的综合与反映 495
一、信访信息 495
(一)信访信息及其来源 495
(二)信仿信息的特点 495
(二)信息反映的形式 496
二、信访信息的综合分析 496
三、信访信息的整理和反映 496
(一)信息反映的基本要求 496
(三)信访信息写作的一般要求 497
二、计划生育信息的搜集 498
第19章 计划生育信息管理 498
第1节 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 498
一、建立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498
三、计划生育信息的加工处理 499
四、计划生育信息的传递、交流与信息反馈 500
五、计划生育信息的存贮、检索、开发、利用 501
二、金字塔结构的信息环境 502
第2节 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环境的选择 502
一、信息环境的分类 502
四、多维结构的信息系统环境 503
三、网络结构的信息环境 503
二、计划生育目标的特点 505
第20章 计划生育目标管理 505
第1节 计划生育目标管理概述 505
一、计划生育目标管理的涵义 505
第2节 计划生育目标的管理体系 506
一、层次目标体系 507
二、结构目标体系 508
三、主从目标体系 509
一、总的方法与原则 510
第3节 计划生育目标的确定 510
二、年度人口出生率目标的制定 512
二、做好目标下授工作 515
第4节 计划生育目标管理程序 515
第5节 计划生育目标管理方法 515
一、普及目标管理知识 515
五、要注意计划、检查、考核的作用 517
三、健全目标责任制体系 517
四、授权 517
(一)信息交流与管理 518
六、要始终注意长期和中期目标 518
七、信息管理和监督 518
八、期终效果评价 519
(二)目标实施的监督 519
一、流动人口的概念与类别 521
第21章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 521
第1节 流动人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521
三、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522
二、流动人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522
二、流动人口的质量构成特征 523
第2节 我国流动人口的现状与特点 523
一、流动人口的数量规模特征 523
第3节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两重性 524
三、流动人口的活动特征 524
一、流动人口对实行计划生育的有利方面 525
(二)流动人口管理需改进的方面 526
二、流动人口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新的问题和困难 526
(一)影响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的因素 526
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原则 527
第4节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 527
(一)各级党政组织切实加强领导,保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顺利进行 528
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对象 528
三、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及措施 528
(二)各部门分工协作、综合治理,做到管理组织社会化 529
(四)完善制度、强化管理机制 531
(三)建立常住户口所在地和现居住地共同管理的新工作体制 531
(五)加强法制建设 532
一、管理思想现代化 534
第22章 计划生育管理现代化 534
第1节 计划生育管理现代化的内容 534
四、管理人才现代化 535
二、管理组织现代化 535
三、管理方法与手段现代化 535
一、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步骤 536
第2节 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应用 536
二、全面质量管理常用的方法 537
一、网络计划技术概述 541
第3节 网络计划技术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应用 541
二、网络图的组成和绘制 542
三、应用实例 544
(二)电子计算机的基本特点 546
第4节 电子计算机在计划生育管理中的应用 546
一、电子计算机的功能和特点 546
(一)电子计算机的组成部分 546
(一)主要用途 547
二、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管理的发展过程 547
三、计算机在计划生育管理中的主要用途 547
(二)使用步骤 548
二、计划生育工作评估的作用 549
第23章 计划生育工作评估 549
第1节 计划生育工作评估概述 549
一、计划生育工作评估的概念 549
一、计划生育目标的评估 550
第2节 计划生育工作评估的内容 550
三、计划生育工作经济效益的评估 551
二、计划生育工作开展情况的评估 551
第3节 计划生育工作评估的方法 552
四、计划生育工作社会效益的评估 552
一、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任务 557
第4篇 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557
第24章 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 557
第1节 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任务和内容 557
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内容 558
一、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作用 559
第2节 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作用和原则 559
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560
一、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途径 561
第3节 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561
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方法 562
第4节 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 564
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人员的素质 565
一、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机构及其职责 565
三、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培训 566
三、正确宣传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方法和具体措施 567
第5节 计划生育对外宣传工作 567
一、正确宣传我国的人口状况和人口理论 567
二、正确宣传我国的基本国策 567
一、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目标的确定 568
四、正确宣传计划生育中关于人权的问题 568
第6节 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全过程 568
三、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计划的实施 569
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计划的制订 569
四、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效果评价 570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和特点 572
第25章 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 572
第1节 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和对象 572
二、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和类型 573
三、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 574
三、民主原则 575
第2节 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 575
一、党性原则 575
二、实事求是原则 575
六、正面激励原则 576
四、循循善诱原则 576
五、言传身教原则 576
九、说服教育与组织纪律相结合原则 577
七、讲求实效原则 577
八、与业务工作的相结合原则 577
十一、综合效应原则 578
十、尊重、理解和关心人的原则 578
三、个别教育的方法 579
第3节 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579
一、系统灌输的方法 579
二、自我教育的方法 579
七、群众路线的方法 580
四、说理的方法 580
五、讨论的方法 580
六、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580
一、全面研究和掌握新时期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581
第4节 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 581
二、跟随时代发展,采用先进方法,提高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 582
三、提高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修养和水平 583
第5节 做好计划生育的群众工作 584
第6节 运用心理学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585
三、及时分析统计资料 589
第5篇 计划生育统计和人口计划 589
第26章 计划生育统计和人口计划概述 589
第1节 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任务 589
一、搜集统计资料 589
二、整理统计资料 589
一、收集分析编制人口计划所需要的资料 590
四、利用统计手段监督检查人口计划的执行情况 590
五、计划生育统计必须做好社会服务工作 590
第2节 人口计划工作任务 590
三、人口计划的落实与检查 591
二、编制、下达、调整人口计划 591
(一)时点人口数 592
第27章 计划生育统计指标 592
第1节 一般人口统计 592
一、人口数 592
(二)时期人口数 593
二、性别年龄构成 594
三、出生率 595
(二)性别、年龄别死亡率 597
四、死亡率 597
(一)粗死亡率(普通死亡率) 597
(四)胎儿、婴儿及幼儿死亡率 598
(三)婚姻状况与死亡率 598
(五)孕产妇死亡率与育龄妇女产科死亡率 601
(一)平均初婚年龄 603
第2节 婚姻统计 603
一、结婚年龄 603
(二)中位初婚年龄 604
(一)粗结婚率 605
(三)百分位数 605
二、结婚率 605
(二)初婚率 606
(三)晚婚率 607
(四)早婚率 608
(一)未婚比 609
三、婚姻状况 609
(二)已婚比 610
(五)丧偶比 611
(三)离婚率 611
(四)再婚与复婚比 611
第3节 生育率统计 612
二、年龄别生育率 613
一、一般生育率 613
三、总和生育率 615
四、终身生育率 617
五、胎次渐进比 619
六、妊娠率、平均妊娠数和平均活产数 620
七、平均产次及产次比,平均孩次和孩次比 621
一、人口自然增长率 623
第4节 人口再生产统计 623
二、人口再生产率 624
三、平均世代间隔年数 625
(三)绝育率 626
第5节 节育统计 626
一、节育率指标 626
(一)节育率 626
(二)落实率 626
(十)节育措施构成比 627
(四)置器率 627
(五)三术率 627
(六)服药率 627
(七)避孕针应用率 627
(八)外用药具避孕率 627
(九)避孕率 627
(六)失访率 629
二、避孕效率简略计算方法 629
(一)续用率 629
(二)终止率 629
(三)非相关终止率 629
(四)节育有效率 629
(五)失败率 629
(九)失败原因构成比 630
(七)随访率 630
(八)终止原因构成比 630
(二)人工流产活产比 631
三、人工流产统计 631
(一)人工流产率 631
(三)人工流产原因构成比 632
二、政策执行情况统计 633
第6节 计划生育工作管理统计 633
一、人事统计 633
(一)机构统计 633
(二)工作人员统计 633
(二)宣传效果统计 634
(一)照顾面 634
(二)照顾率 634
(三)独生子女领证率 634
三、宣传统计 634
(一)一般统计 634
(四)避孕药具使用统计 635
四、避孕药具统计 635
(一)避孕药具生产统计 635
(二)避孕药具调拨、库存统计 635
(三)避孕药具发放统计 635
五、计划生育费用统计 636
(六)意愿资料 637
第28章 计划生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637
第1节 资料的收集 637
一、资料的种类和内容 637
(一)一般人口学资料 637
(二)育龄妇女资料 637
(三)婚姻资料 637
(四)生育资料 637
(五)节育资料 637
(一)日常工作记录、登记和报告单 638
(七)计划生育工作资料 638
(八)计划生育管理资料 638
(九)卫生业务统计资料 638
(十)死亡资料 638
二、资料来源及收集方法 638
(二)统计报表 642
(三)计划生育调查 643
第2节 资料的整理 646
三、整理表 647
一、原始资料质量检查 647
二、分组设计 647
四、归组汇总 648
一、统计资料非抽样误差的来源 649
第3节 统计资料的质量评价 649
三、资料的质量评价 650
二、资料差错的检测方法 650
第1节 平均数 651
第29章 计划生育计量资料统计方法 651
(一)将资料与光滑曲线相比 653
(二)Wipple指数 653
四、人口普查数据年龄和性别的正确性检查 653
(三)Myers指数 654
(四)联合国综合指标(Uc) 654
(五)误差及不全数据的统计处理 655
(二)加权法 657
一、算术均数 657
(一)直接计算法 657
二、几何均数 658
(一)未分组资料中位数的计算 659
三、中位数 659
(二)频数表资料中位数的计算 660
(三)标准差 661
第2节 标准差 661
一、标准差的意义 661
(一)全距 661
(二)方差 661
二、标准差的计算 662
一、正态分布的概念 663
三、标准差的应用 663
第3节 正态分布 663
三、正态分布曲线下面积的分布规律 664
二、正态分布的特点 664
二、均数的抽样误差及标准误 665
第4节 均数的抽样误差 665
一、抽样研究及抽样误差 665
第5节 总体均数的估计 666
(三)确定P值作出推断结论 667
第6节 t检验 667
一、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667
(一)建立检验假设 667
(二)选定检验方法和计算统计量 667
(二)配对比较与同一受试对象处理前后的比较 668
二、t检验 668
(一)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比较 668
(三)两样本均数的比较 670
一、方差分析的应用条件及基本思想 672
三、假设检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672
第7节 方差分析Ⅰ 672
二、完全随机设计的多个样本均数比较 673
三、配伍组设计的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 675
四、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 677
第8节 方差分析Ⅱ 679
(一)相关的意义 682
第9节 相关与回归 682
一、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682
二、直线相关 682
(三)相关系数的计算实例 683
(二)相关系数的意义及计算公式 683
(二)直线回归方程的求法 684
(四)直线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 684
三、直线回归 684
(一)直线回归的概念 684
(三)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 685
一、相对数的种类 687
第30章 计划生育计数资料统计方法 687
第1节 相对数及其应用 687
二、相对数应用的注意事项 688
一、直接法计算标准化率 689
第2节 率的标准化 689
二、间接法计算标准化率 692
一、比例(及率)的抽样误差和总体比例(及率)的可信区间 693
第3节 相对数分析及差别的统计学检验 693
二、样本比例与总体比例差别的统计学检验 694
三、两个样本比例差别的统计学检验 696
四、多个样本比例差别的统计学检验 698
五、样本比例的趋势检验 700
七、四格表的确切概率法检验 702
六、配对四格表资料分析 702
一、统计表 705
第31章 计划生育统计图表和统计报表 705
第1节 统计图表 705
二、统计图 707
(二)直条图 708
(一)绘制统计图的几点要求 708
(三)直方图 709
(四)线图 710
(五)构成图 713
(一)制定统计报表 714
(六)点图 714
第2节 统计报表 714
一、统计报表制度 714
(二)实施定期统计报表制度 715
(三)检查、整理统计报表 716
(二)统计台帐作用 717
二、基层记录与报告 717
(一)建立健全记录和报告制度必须遵守的原则 717
(三)基层统计台帐的内容与表格形式 718
三、人口统计报表 722
(一)事业报表的编制要求 725
四、事业统计报表 725
(二)几种副业统计报表 726
(一)抽样误差 732
第32章 计划生育实验研究设计 732
第1节 实验(试验)设计 732
一、实验研究中误差的来源与控制 732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 733
(二)系统误差 733
(三)随机测量误差 733
(四)过失误差 733
二、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733
(二)实验设计的原则 734
(一)实验对象 739
三、研究设计三要素 739
(三)实验效应 740
(二)处理 740
一、配对设计 741
第2节 常用设计方法 741
三、配伍组设计 742
二、成组设计 742
五、正交设计 743
四、交叉设计 743
三、选择调查类型 748
第33章 计划生育现场调查设计 748
第1节 调查设计的基本内容 748
一、明确调查目的 748
二、确定调查对象 748
四、确定观察指标 749
(一)全面调查 749
(二)抽样调查 749
(三)典型调查 749
五、拟订调查项目和编制调查表 750
一、培训 754
第2节 现场调查的实施 754
四、调查资料的现场审查 755
二、试点调查 755
三、正式现场调查 755
二、现场调查阶段 756
第3节 误差的来源及控制 756
一、设计阶段 756
第4节 随机应答调查和分析技术 757
三、资料整理阶段 757
四、数据分析阶段 757
一、基本原因及步骤 758
(二)两个无关联问题模型Ⅱ 759
二、随机应答技术模型的类型 759
(一)两个无关联问题模型Ⅰ 759
(三)三种颜色随机装置的模型 760
(四)数量信息模型 761
第5节 现场调查设计实例 762
三、应用注意事项 762
(七)调查的准备工作 763
一、H省农村已婚育龄妇女使用Tcu220宫内节育器效果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763
(一)目的和意义 763
(二)研究对象 763
(三)抽样方法和样本大小 763
(四)调查内容 763
(五)调查方法 763
(六)调查的组织工作 763
二、已婚育龄妇女基本情况登记表填表说明 764
(八)现场调查 764
(九)调查质量控制 764
(十)资料整理 764
(十一)资料分析 764
(十二)研究报告 764
三、T型宫内节育器使用效果个人调查表填表说明 767
四、T型宫内节育器效果调查表逻辑审查提纲要点 769
(一)抽样方法 771
第34章 计划生育抽样设计和样本含量 771
第1节 抽样设计 771
一、简单随机抽样 771
(三)抽样误差 772
(二)优缺点 772
(一)抽样方法 773
二、系统抽样 773
(一)抽样方法 774
(二)优缺点 774
(三)抽样误差 774
三、分层抽样 774
(三)抽样误差 777
(二)优缺点 777
(二)优缺点 778
四、整群抽样 778
(一)抽样方法 778
(三)抽样误差 779
(二)抽样误差 781
五、两阶段抽样 781
(一)抽样方法 781
一、对平均数作抽样调查时的样本含量 783
第2节 样本含量 783
二、对率(百分数)作抽样调查时的样本含量 784
三、对样本均数与已知总体均数作统计学检验时所需样本含量 786
四、非配对设计时两样本均数的差别作统计学检验时所需的样本含量 787
六、对两样本率(百分数)的差别作统计学检验时所需的样本含量 788
五、配对设计时两样本均数的差别作统计学检验时所需样本含量 788
一、符号及指标 790
第35章 寿命表的编制和分析 790
第1节 寿命表的编制 790
二、简略寿命表的编制 792
三、实例 793
四、寿命表指标分析 794
一、寿命表分析法适用范围 795
第2节 单终止寿命表法 795
二、单终止寿命表法编制 796
三、分析方法与指标 797
二、实例 798
第36章 生育分析 798
第1节 趋势分析法 798
一、概述 798
二、出生率的因子分解 799
第2节 因子分解法 799
一、概述 799
四、应用的注意点 803
三、因子作用大小的分析 803
第3节 分子分析法 804
二、避孕效率 805
第37章 避孕效果分析 805
第1节 避孕效果与效率 805
一、避孕效果 805
第3节 夫妻保护年 806
第2节 Pearl指数 806
一、粗夫妻保护年 807
二、标准夫妻保护年 811
三、资料要求和来源 813
一、生育周期 814
第4节 生育过程分析 814
三、避孕对活产数的影响 815
二、人工流产减少的活产数 815
四、考虑IUD脱落时的活产数减少 816
五、IUD应用与产后不孕期重叠时活产数的减少 817
七、性别偏爱和生育总数 818
六、避孕效率与妇女一生人工流产总数 818
第5节 节育手术质量评价 819
一、计划生育评价的目的 820
第38章 计划生育评价 820
第1节 计划生育评价概述 820
第2节 计划生育评价的目的和应用 820
一、计划生育评价模型 821
二、计划生育评价的具体用途 821
第3节 计划生育评价的重要概念 821
二、计划生育目标 822
四、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823
三、进展评价和成就评价 823
一、按目的分类 824
第4节 计划生育评价分类 824
三、按服务分类 825
二、按工作过程分类 825
一、婚姻评价 826
第5节 计划生育评价内容 826
三、人工流产评价 827
二、节育评价 827
五、生育评价 828
四、哺乳评价 828
八、费用效果(益)评价 829
六、意愿评价 829
七、人力评价 829
二、构思评价设计 830
第6节 计划生育评价的步骤和方法 830
一、说明目标和提出问题 830
六、评价报告 831
三、评价信息的收集计划 831
四、收集评价信息 831
五、信息资料的分析处理 831
二、各项目评价的特殊性 832
第7节 计划生育评价需注意的问题 832
一、综合评价 832
第1节 人口计划指标体系 833
第39章 人口预测 833
(一)人口预测的必要性 835
第2节 人口预测 835
一、人口预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835
(二)人口预测的可能性 836
(二)预测中所用的参数 837
二、人口预测的内容和一般方法 837
(一)预测所用的数字模型 837
(三)不同种类的预测方案 838
三、人口总数的预测 839
四、人口年龄移算 840
五、出生人数的预测(一)——实际生育率法 842
六、出生人数的预测(二)——标准生育率法 843
七、对出生人数初步推算结果的调整 847
八、出生人数的预测(三)——简易推算法 852
(一)根据总死亡率水平推算 853
九、死亡人数的预测 853
(二)按照分年龄死亡率推算 854
(一)根据总死亡率推算 855
十、人口总数的预测 855
(二)利用年龄移算结果 856
十一、人口性别年龄构成预测 857
一、人口计划与人口目标 861
第40章 人口计划的编制和实施 861
第1节 编制人口计划的依据 861
三、人口计划与人口年龄构成 862
二、人口计划与人口政策 862
一、编制人口计划的基本步骤 863
四、人口计划与社会经济计划 863
第2节 编制人口计划的方法 863
一、人口计划与
- 《BBC人体如何工作》(英)爱丽丝.罗伯茨 2019
- 《Maya 2018完全实战技术手册》来阳编著 2019
- 《高等教育双机械基础课程系列教材 高等学校教材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 第5版》吴宗泽,罗圣国,高志,李威 2018
-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物理治疗工作手册》(荷)瑞克·考斯林克(RikGosselink) 2020
- 《战略情报 情报人员、管理者和用户手册》(澳)唐·麦克道尔(Don McDowell)著 2019
- 《实用内科手册》黄清,阮浩航主编 2016
- 《掌控工作》邵文瀚著 2020
- 《社会工作专业英语》俞炎燊 2019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用药手册》黎月玲,熊慧瑜 2019
- 《同仁眼科手册系列 同仁儿童眼病手册》付晶编 2018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清至民国中国西北戏剧经典唱段汇辑 第8卷》孔令纪 2018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