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刑法发展新思域
刑法发展新思域

刑法发展新思域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阮方民,楼伯坤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02172993
  • 页数:438 页
图书介绍:刑法的理论研究博大精深,刑法的司法实践错综复杂。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各方面都发生着剧变的社会转型期。刑法的理论与实践同样正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犯罪的变化而都在发生着剧变。在这个充满着机遇与挑战的时代里,刑法的司法实践比以往更加需要正确的刑法理论指导,而刑法理论也比以往更强烈地需要适应刑法的司法实践发展。传统的刑法理论与实践或多或少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了,用新的思维、新的观念去寻求新的突破,“与时俱进”地实现刑法理论与实践新的契合,是摆在刑法理论与实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刑法发展新思域》目录

第一篇 刑法溯及力研究 1

一、刑法溯及力概述 1

(一)刑法溯及力的概念 1

(二)刑法溯及力规范的性质——“时际冲突规范” 2

(三)刑法溯及力的不同原则 4

(四)从旧兼从轻原则的价值取向 4

(五)我国刑法溯及力的历史演变 7

二、刑事法律的变更与溯及力 11

(一)刑法变更是溯及力原则适用的基础 11

(二)刑法变更是刑法渊源的变更 12

(三)刑法间接变更的溯及力 15

(四)法律变更对既判案件的效力 19

(五)刑法解释的变更与溯及力 21

(六)法律变更与罪名的确定问题 22

三、新旧刑法的识别与“中间法” 23

(一)新旧刑法的识别的价值 23

(二)立法模式决定新旧刑法的识别 24

(三)我国溯及力原则立法模式的特殊性与缘由 27

(四)“中间法”的适用与法律完善 30

(一)“行为时法”确定的复杂性 34

四、行为时法的确定与“跨法犯” 34

(二)行为与结果“跨法”行为时法的确定 35

(三)“跨法”连续犯行为时法的确定 37

(四)行为时法确定标准的构建 42

五、新旧刑法的比较与“混合法” 45

(一)新旧刑法的比较概述 45

(二)“不认为是犯罪”的比较 48

(三)“处刑较轻”的比较 53

(四)“混合法”现象及其解决 61

(一)追诉时效与溯及力原则的关系 69

六、追诉时效与溯及力原则适用次序 69

(二)溯及力原则中追诉时效立法的缺陷 71

(三)溯及力原则中追诉时效立法的完善 72

(四)从旧兼从轻原则适用次序的构建 73

第二篇 刑法适用解释研究 75

一、刑法适用解释体制构建 75

(一)刑法解释与刑法司法解释 75

(二)刑法司法解释体制评析 79

(三)刑法适用解释的性质和特征 86

(一)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适用解释限度 92

二、刑法适用解释制约规则 92

(二)刑法适用解释原则 95

(三)刑法适用解释技术规则 99

三、刑法适用解释程序保障 107

(一)自由裁量权与刑法适用解释机制 107

(二)程序对刑法适用解释的意义 111

(三)程序保障要素及机理 113

四、刑法适用解释机制完善 115

(一)法官素质的提高与责任机制的建立 115

(二)刑事审判程序的改革与完善 118

(三)判例制度的吸收和借鉴 120

第三篇 行为加重犯独立性研究 124

引言 124

一、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与加重犯理论之冲突 126

(一)交通肇事罪的基本构成 127

(二)交通肇事罪的加重因素 130

(三)交通肇事犯罪立法与加重犯理论的冲突表现 131

二、加重犯构成的理论研究 136

(一)加重犯的一般理论 136

(二)加重犯的加重基础 139

(三)加重因素 152

(四)加重因素与加重基础的因果关系 159

(五)加重犯的立法和理论与犯罪现象的关系 163

三、对加重犯加重因素的实证分析 165

(一)行为犯的加重因素 166

(二)危险犯的加重因素 172

(三)结果犯的加重因素 173

(四)复合加重因素 175

四、行为加重因素的独立性研究 176

(一)已有加重因素内在的逻辑关系 177

(二)行为加重因素的独立性 185

五、行为加重犯之立法处置 189

(一)我国行为加重犯的立法例 190

(二)行为加重犯立法例的选择 192

(三)对行为加重犯立法模式的建议 193

六、结论 194

第四篇 刑法中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 195

一、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理论肇始 195

(一)引子:两则案例引发的思考 195

(二)背景:理论与实践的困惑 196

二、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理论概说 203

(一)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概念的形成与导入 203

(二)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内涵的困境与诠释 204

(三)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已有研究的成果与缺憾 212

(四)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系统研究的倡导 222

三、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的认定 224

(一)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的理论基础 224

(二)以“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为前提 226

(三)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的原则 239

四、各罪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 242

(一)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 242

(二)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 243

(三)金融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 246

(四)侵占犯罪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 257

(五)其他夺取罪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 259

五、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理论的运用 259

(一)在统一认识中的综合运用 259

(二)在具体定罪中的运用 263

(三)在个案量刑中的运用 271

第五篇 绑架罪研究 272

一、绑架罪概述 272

(一)绑架罪的立法沿革 272

(二)绑架罪的罪名问题 275

二、绑架罪的构成特征 279

(一)绑架罪的客体特征 280

(二)绑架罪的客观特征 282

(三)绑架罪的主体特征 292

(四)绑架罪的主观特征 301

三、绑架罪的司法认定 306

(一)绑架罪的未完成形态 306

(二)绑架罪的罪数问题 308

(三)绑架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 320

四、绑架罪的法定刑问题 327

(一)法定最低刑过高 328

(二)加重构成要件情况下一律适用死刑过于绝对 331

(三)加重处罚情节的规定不够完备 333

(四)完善绑架罪法律规定的设想 334

第六篇 挪用公款罪研究 336

前言 336

一、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客体及犯罪对象 340

(一)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客体 340

(二)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对象 342

(一)挪用的含义 347

二、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客观方面 347

(二)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348

(三)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349

(四)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具体用途 351

(五)多次挪用公款的数额计算 355

(六)“挪而未用”的处理 358

(七)对将公款三种不同用途作为挪用公款罪客观构成条件的立法评价 359

三、挪用公款罪的犯罪主体 361

(一)国家工作人员的法律含义 361

(二)国家工作人员本质的理解 365

(三)挪用公款罪的共犯问题 367

四、挪用公款罪的犯罪主观方面 370

(一)挪用公款罪的犯罪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 370

(二)挪用公款罪的犯罪目的 371

五、挪用公款罪的司法认定 372

(一)挪用公款罪与非罪的界限 372

(二)挪用公款罪与相关罪的界限 373

第七篇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惩治研究 378

一、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滋生与蔓延的根本原因 378

(二)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产生的两个根本原因 379

(一)问题的提出 379

(三)中国与外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产生原因异同比较 383

(四)中国与外国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犯罪行为特征差异 384

(五)中国与外国抗制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犯罪对策差异 385

二、中国当前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本质特征 386

(一)黑社会性质组织与犯罪集团的关系辨析 387

(二)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本质特征辨析 389

(三)黑社会组织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关系辨析 392

(四)黑社会性质的组织与“恶势力”的区别 392

(五)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刑事策略 395

三、对有关司法解释与立法解释的述评 397

(一)两个法律解释的内容简述 398

(二)黑社会性质组织究竟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法律特征? 401

(三)关于“包庇、纵容”行为与黑社会性质组织成立的关系 410

(四)关于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财物及其收益等处置的法律适用问题 411

四、正确依法认定处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 411

(一)正确依法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罪 412

(二)正确依法处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 424

五、完善与健全惩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刑法规范 427

(一)现行惩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刑事法律规范的不足 427

(二)完善与健全相关刑法规范的建议 433

后记 43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