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环境友好型公民新控
环境友好型公民新控

环境友好型公民新控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彩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11103352
  • 页数:300 页
图书介绍:本书着重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产生、环境友好型公民的含义、环境友好型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环境友好型公民的环境伦理道德、环境友好型公民的低碳生活方式、塑造环境友好型公民的生态文化与环境法制、环境友好型公民的环境教育、国外培养环境友好型公民的经验及启示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
《环境友好型公民新控》目录

第一章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背景及内涵 1

第一节 全球性环境保护浪潮的兴起 2

一、环境的概念 2

二、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 3

三、现代绿色思潮的兴起 8

四、全球环境保护的第一个里程碑——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10

五、全球环境保护的第二个里程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12

六、《21世纪议程》与《中国21世纪议程》 15

第二节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 17

一、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的历史来源 17

二、中国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 22

三、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23

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途径 24

第三节 环境友好型社会观 26

一、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环境友好型社会观 26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环境伦理学 31

三、环境友好型社会观的发展路径 34

第二章 环境友好型公民的含义及时代要求 38

第一节 环境友好型公民的概念和特征 39

一、环境友好型公民的概念 39

二、环境友好型公民的含义 39

三、环境友好型公民的特征 40

第二节 环境友好型公民与时代要求 42

一、塑造环境友好型公民的必要性 42

二、塑造环境友好型公民的现实条件 52

第三节 培养环境友好型公民的理论基础 58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培养环境友好型公民的理论依据 58

二、科学发展观是培养环境友好型公民的理论指导 61

第三章 环境友好型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64

第一节 环境权概念的提出 64

一、环境权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 64

二、环境权的含义 66

第二节 环境权的主体 67

一、环境权主体的范围 67

二、环境权主体的内容 68

第三节 公民环境权 69

一、公民环境权的主体与客体 70

二、公民环境权的内容 70

三、落实公民环境权的措施与手段 74

四、设置公民环境权的意义 80

第四节 公民环境权及其实现途径 81

一、环境权是权利与义务的相互对应 81

二、我国对环境义务的法律规定 82

三、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的公众参与制度 83

四、我国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 89

第四章 环境友好型公民的环境意识及伦理道德 102

第一节 环境友好型公民的环境意识 102

一、环境意识概念的出现 102

二、环境意识的内涵 104

三、涉及环境意识的几个概念及其区别 105

四、中外环境意识落差 107

五、牢固树立环境意识,培养公民的环境素养 110

第二节 环境友好型公民的环境道德 114

一、环境道德的含义 114

二、环境道德的基本原则 114

三、环境道德的基本要求 115

四、“环境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116

第三节 环境友好型公民的环境伦理 118

一、环境伦理学的诞生 118

二、关于环境伦理学的争论及其主流思想 120

三、关于环境伦理的讨论及其基本观点 123

四、科技伦理思潮的兴起 125

第五章 环境友好型公民的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135

第一节 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36

一、低碳经济的产生及其发展的现状 136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39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142

第二节 低碳产业的兴起 144

一、环保农业的兴起 144

二、工业企业的低碳化 145

三、废弃物减量化和再利用 146

四、低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149

五、低碳产品的开发与研制 150

六、低碳包装、低碳营销的推广 152

第三节 低碳消费与适度消费 152

一、低碳消费热 153

二、倡导适度消费与节约消费 157

第四节 环境友好型低碳生活方式的法制培育 164

一、我国环境友好型低碳生活方式培育立法的规定 164

二、我国环境友好型低碳生活方式培育立法的不足 165

三、国外可资借鉴的经验 168

四、我国环境友好型低碳生活方式培育立法的发展对策 169

第六章 塑造环境友好型公民的生态文化与环境法制 171

第一节 生态文化与环境法制的关系 171

一、生态文化是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171

二、生态文化及其基本观点 179

三、生态文化与环境法制的关系 181

第二节 我国古代的生态文化 183

一、我国古代生态文化的形成和对环境的管理 183

二、我国古代生态文化的特点 186

三、发展新型生态文化,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187

第三节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与制度建设 188

一、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概述 188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2

三、环境保护基本制度 195

四、污染防治与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要求 201

五、法律责任 219

第四节 当代国际社会生态文化法制建设的概况及其特点 222

一、国际生态文化法制建设及特点 222

二、我国生态文化法制建设 224

第七章 环境友好型公民的环境教育及发展趋势 226

第一节 “环境教育”概念的演进 226

一、“环境教育”概念的提出 226

二、环境教育的含义 227

第二节 国际环境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 228

一、环境教育的孕育(20世纪40年代末—60年代) 228

二、环境教育的兴起与确立(1970—1975年) 229

三、环境教育的蓬勃发展(1976—1992年) 230

四、环境教育的成熟与完善(1992年至今) 231

第三节 中国环境教育30年 232

一、环境教育的萌芽和起步阶段(1972—1983年) 232

二、中国环境教育的奠基和发展阶段(1983—1992年) 234

三、中国环境教育的深化和扩展阶段(1992年至今) 236

第四节 环境教育的内容与发展趋势 239

一、环境教育的内容及其实施 239

二、环境教育的意义 241

三、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手段 242

四、环境教育的发展趋势 244

第五节 构建环境友好型公民环境教育的基本体系 245

一、明确当前环境教育的任务 245

二、环境教育体系构建的设想 251

三、不断开拓适宜的教育途径 254

第八章 国外培养环境友好型公民的经验及启示 257

第一节 发达国家培养环境友好型公民的经验 257

一、美国培养环境友好型公民的经验 257

二、英国培养环境友好型公民的经验 265

三、德国培养环境友好型公民的经验 270

四、日本培养环境友好型公民的经验 273

第二节 国外培养环境友好型公民经验的启迪 281

一、各国环保产业政策可资借鉴的经验 281

二、各国环境教育可资借鉴的经验 284

附录 287

一、环保日历 287

二、历年环境日主题(1974—2010年) 291

三、低碳生活50条准则 293

参考文献 297

后记 29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