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新课程学习论
新课程学习论

新课程学习论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天利著;李方丛书主编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36131755
  • 页数:251 页
图书介绍:
《新课程学习论》目录

第一节 新课程中的一条主线 1

第一章 导论——新课程与新课程学习论 1

第二节 新课程对学生学习的新要求 2

一、要求学生变革学习方式 2

二、要求学生全面性学习 2

三、要求学生创新性学习 3

四、要求学生学会学习 3

五、要求学生树立现代学习观 4

一、新课程学习的功能 6

第三节 新课程学习的功能、特点和任务 6

二、新课程学习的特点 10

三、新课程学习的任务 12

第四节 新课程学习论的创建 14

一、新课程学习论的研究对象 14

二、新课程学习论的创建 15

三、新课程学习论研究的意义 17

一、新课程学习过程的基本要素 23

第一节 新课程学习的基本过程 23

上编 新课程学习的基本理论 23

第二章 新课程学习的过程和分类 23

二、新课程学习过程的基本阶段 24

三、新课程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 26

四、新课程学习过程的本质特点 27

第二节 新课程学习的主要分类 29

三、我国心理学家对学习的分类 32

二、苏联心理学家对学习的分类 32

四、《学习的革命》中对学习的分类 33

第三章 新课程学习的模式和途径 34

第一节 新课程学习的基本模式 34

一、信息加工理论学习模式 34

二、传递—接收学习模式 35

三、引导—发现学习模式 35

一、西方心理学家对学习的分类 36

四、自学—指导学习模式 36

五、暗示—领悟学习模式 36

六、示范—模仿学习模式 37

七、目标—自控学习模式 37

第二节 新课程学习的主要途径 38

八、情境—陶冶学习模式 38

一、听课途径 39

二、阅读途径 39

三、求师途径 40

四、交谈途径 40

五、电化途径 41

六、实践途径 42

第一节 新课程学习的基本规律 43

一、内部动因与外部条件的辩证统一律 43

第四章 新课程学习的规律和原则 43

二、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的辩证统一律 44

三、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辩证统一律 45

四、认识发展与思想提高的辩证统一律 46

五、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辩证统一律 47

第二节 新课程学习的主要原则 48

一、学思结合 49

二、学问结合 50

三、学用结合 51

四、脑体结合 52

五、博专结合 53

六、循序渐进 54

第五章 影响新课程学习的因素分析 56

第一节 影响学习的生理因素 56

一、遗传对学习的影响 56

二、血型对学习的影响 57

三、生物节律对学习的影响 58

四、健康状况对学习的影响 58

五、营养状况对学习的影响 59

第二节 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59

一、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60

二、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61

第三节 影响学习的教育因素 63

一、教师素质对学习的影响 63

二、学校风气对学习的影响 64

三、人际关系对学习的影响 65

四、学校管理对学习的影响 65

第四节 影响学习的环境因素 66

一、家庭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66

二、学校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67

三、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67

四、物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68

第六章 新课程学习中的人际关系及其处理 69

第一节 处理好同学关系 69

一、调整好自己的位置 69

二、增进相互理解 70

三、克服不健康心理 70

四、学会与同学相处 71

五、学习中互帮互学 72

第二节 处理好师生关系 73

一、要尊敬老师 73

二、要理解老师 74

三、要服从而不盲从老师 75

四、要善于与老师交心 76

第三节 处理好家庭关系 76

一、要热爱父母 76

二、要尊重父母 77

三、要主动与父母沟通 78

四、要正确对待父母的期望 79

一、学习目标的作用 83

第一节 确立学习目标 83

第七章 主动学习的策略 83

中编 新课程学习的主要策略 83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84

三、学习目标的实现 85

第二节 制订学习计划 86

一、学习计划的种类 86

二、学习计划的制订 87

三、学习计划的实施 88

一、学习动机的分类 90

第三节 激发学习动机 90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91

第四节 掌握学习方法 92

一、掌握学习方法的作用 92

二、学习方法的层次类别 94

三、学习方法的选用 95

第八章 探究学习的策略 96

第一节 发现性学习 96

一、注意发现问题 97

二、善于分析问题 98

三、努力解决问题 99

四、及时运用,巩固成果 100

第二节 创造性学习 100

一、具备创造性学习的条件 101

二、掌握创造性学习的步骤 102

三、运用创造性学习的方法 103

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104

第三节 研究性学习 106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06

三、研究性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07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程序 107

第九章 学习迁移的策略 109

第一节 学习迁移的基本概述 109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109

二、学习迁移的作用 110

三、学习迁移的种类 111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条件 112

一、学习材料间的共同因素 112

二、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113

三、分析问题的能力 113

五、学习者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114

四、学习定势的影响 114

一、切实掌握“双基” 115

第三节 学习迁移的实现 115

二、合理安排学习内容 116

三、发展概括能力 116

四、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 116

五、科学地进行练习 117

六、克服学习定势的负作用 117

一、学习诊断的概念 119

二、学习诊断的特点 119

第一节 学习诊断的概述 119

第十章 学习诊断的策略 119

三、学习诊断的种类 120

四、学习诊断的功能 120

第二节 学习诊断的内容 121

一、诊断日常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 121

二、诊断自己的学习过程 122

三、诊断自己的学习水平 123

二、深入调查,收集材料 124

第三节 学习诊断的程序 124

一、确定目标,制订计划 124

三、对照目标,找出缺陷 125

四、分析原因,吸取教训 125

五、采取措施,及时纠正 125

第四节 学习诊断的方法 125

一、定量诊断 125

二、定性诊断 125

一、克服文饰心理 126

第五节 学习诊断中的心理障碍及其克服 126

三、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126

二、克服苛刻心理 127

三、克服自卑心理 127

四、正确认识学习自我诊断的性质和目的 127

第十一章 “双脑”学习的策略 129

第一节 人脑是学习的主要器官 129

一、人脑是学习活动的物质基础 129

二、人脑的构造及其功能 130

第二节 科学使用人脑,提高学习效率 131

一、坚持各种感官的协同并用 132

二、注意劳逸结合 133

三、合理营养,饮食卫生 134

四、防止神经衰弱 135

五、挖掘大脑潜能 135

六、开发右脑 136

七、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137

第三节 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是当今社会的必然要求 137

一、信息时代要求人们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 137

二、现代教育要求人们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 138

三、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成为可能 139

第四节 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主要方式 140

一、利用CAI教学课件进行学习 140

二、利用搜索引擎,在Internet网上搜索所需的内容 141

三、利用互联网的功能进行协作学习 141

四、利用数据库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 142

第十二章 时间运筹的策略 143

第一节 时间运筹与学习效率 143

一、要有时间意识 143

第二节 时间运筹的基本原则 144

二、要做时间的主人 144

三、要科学利用时间 144

一、整体性原则 145

二、高效性原则 146

三、最佳性原则 146

四、定时性原则 147

五、轮作性原则 148

第三节 时间运筹中应注意的事项 149

一、要有紧迫感 149

三、要善于挤时间 150

二、要有节约意识 150

四、要掌握好时间弹性 151

第十三章 克服困难的策略 153

第一节 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153

一、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 153

二、学习心理障碍的克服 155

第二节 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 157

一、不良学习习惯的表现 157

二、不良学习习惯的克服 158

第三节 攻克学习中不爱好的学科 159

一、攻克学习中不感兴趣的学科 160

二、攻克学习困难的学科 161

三、正确地对待挫折和失败 162

下编 新课程学习的具体方法 165

第十四章 课堂学习的方法 165

第一节 课堂听讲 165

一、要端正态度 165

三、要有针对性 166

二、要集中注意力 166

四、要带着问题听 167

五、要记课堂笔记 167

第二节 课堂笔记 167

一、课堂笔记的意义 167

二、做课堂笔记的方法 168

三、做课堂笔记应注意的问题 169

第三节 课堂讨论 170

一、讨论前充分地准备 171

二、讨论中积极地参与 171

第四节 课堂练习 172

三、讨论后认真地总结 172

一、课堂练习的意义 173

二、课堂练习的种类 173

三、课堂练习的注意事项 174

第五节 课堂问答 175

一、弄清老师提问的类型 175

二、主动答问 175

三、认真听取他人的回答 175

五、注意听小结 176

四、善于发问 176

第十五 章课外学习的方法 177

第一节 课前准备 177

一、课前知识准备 177

二、课前心理准备 179

三、课前物质准备 180

第二节 课外阅读 181

一、课外阅读的种类 181

二、课外读物的选择 182

三、课外阅读的方法 183

四、课外阅读的笔记 185

五、课外阅读的注意事项 186

第三节 课外作业 187

一、课外作业的意义 187

二、课外作业的基本程序 188

三、课外作业的注意事项 189

第四节 课后复习 190

一、课后复习的意义 190

二、课后复习的类型 191

三、课后复习的方法 191

四、课后复习的注意事项 193

第十六章 应考的方法 195

第一节 一般性考试 195

一、一般性考试的功能 195

二、一般性考试应考的临场技巧 196

三、一般性考试的总结 198

四、对一般性考试成绩的看待 198

第二节 升学考试 199

一、创造升学考试的最佳条件 199

二、掌握升学考试应考的临场技巧 202

三、处理好考场上可能出现的偶发性问题 203

四、做好升学考试的善后事宜 204

第十七章 记忆的方法 206

第一节 记忆的一般概述 206

一、记忆的作用 206

二、记忆的过程 207

三、记忆的分类 207

第二节 记忆的方法及其选择 209

一、记忆的具体方法 209

二、记忆方法的选择 212

第三节 有效记忆的法则 213

一、要有明确的目的 213

二、要集中注意力 214

三、要树立信心 214

四、要有记忆兴趣 214

五、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215

六、要同遗忘作斗争 215

七、要培养记忆能力 216

第一节 文科的学习方法 217

一、文科的学习特点 217

第十八章 不同课程的学习方法 217

二、政治科的学习方法 218

三、语文科的学习方法 219

四、外语科的学习方法 221

五、历史科的学习方法 223

六、地理科的学习方法 225

第二节 理科的学习方法 226

一、理科的学习特点 226

二、数学科的学习方法 227

三、物理科的学习方法 229

四、化学科的学习方法 230

五、生物科的学习方法 232

第三节 其它科的学习方法 234

一、体育科的学习方法 234

二、艺术科的学习方法 238

三、综合实践课的学习方法 242

四、科学课的学习方法 244

五、技术课的学习方法 246

主要参考书目 249

后记 25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