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文学的潮汐
文学的潮汐

文学的潮汐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增杰著
  • 出 版 社: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215020266
  • 页数:268 页
图书介绍:
《文学的潮汐》目录
标签:潮汐 文学

文学的潮汐 1

19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序幕 15

罂粟花文化与炮舰的强行登陆 15

选择起点的困惑 15

19—20世纪文学的价值取向 15

文学参与历史变革过程 15

现实主义主潮 15

思潮发展的显著特征 15

对文学思潮的理性把握 15

世纪性的文学思潮家 15

四十年代文学思潮论纲 15

反思创作潮的崛起 29

历史转换期文学路向的两次调整 29

沦陷区文学的三种形态 29

九叶派诗潮 29

浪漫主义的历史命运 29

历史剧创作潮 29

讽刺与暴露创作潮的汇流 29

七月派的发展路径 29

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勃兴 29

四十年代文学王潮 29

一个别无选择的时代 29

搅乱了的文学秩序 46

文学队伍的新组合 46

文化中心的转移 46

传播媒体的衰落 46

第一次调整:文学观念的倾斜 46

第二次调整:走向文学形态的多样化 46

对于一个具体问题的辨正 46

时代大潮与小说形态 46

匆忙的世纪,浮躁的文学 57

思潮变迁与小说演进 57

作为文学思潮家的胡风 57

社会思潮与小说发展 57

历史意识:世纪性的眼光 57

救亡小说:张扬民族意识与群体意识 57

思潮家的目光 71

理论体系的建构 71

揭示“精神奴役的创伤” 71

主观战斗精神口号的提出 71

创建文学流派的主旨:“对民族斗争寄付一瓣微忠”一位命运坎坷的历史角色思潮鳞爪 71

作家心态与文学风貌 81

关于开拓现代文学研究格局的思考 81

力戒苛求 81

破除心理惰性 81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81

文学的闪光点 81

流线型汽车和独轮小车 81

大众化功不可没 81

大河 81

流出生命的自我 81

一个具有完整形态的文学运动 92

进行新的审视:科学描述的追求 92

以开放的眼光,纵向延伸研究时限 92

横向拓展研究领域 92

向文学的内层伸展 92

一个新的文学运动的兴起 106

发展的四个时期 106

工农兵文学理论的纲领化 106

从拓展到萧条 106

“左”的文学思潮的干扰 106

论解放区的文学社团与作家群 106

文学月会作者群 131

解放区短篇小说创作群体透视 131

贡献与局限 131

从中国文艺协会到特区文艺界救亡协会 131

晋察冀诗人群 131

赵树理及晋绥青年小说作者群 131

文艺社团的三种形式 131

时代精神与艺术个性 140

短篇小说创作群体的走向 140

刘白羽的军旅小说 140

丁玲、王实味与延安文学新潮 140

丁玲的社会剖析小说 140

赵树理的大众化小说 140

四峰并立:短篇小说创作群体扫描 140

孙犁的抒情小说 140

从工农兵文学思潮到延安文学新潮 153

延安文学新潮的特质 153

新潮的夭折 153

挑战与互补 153

一点历史教训 153

期待着深化的研究领域 153

研究现状的反思 166

实现与研究对象的真正接近 166

两种研究倾向透视 166

救亡文学大潮下的一朵浪花 166

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变革 166

独特品格 166

时代的选择:民族意识的呼唤 166

文学观念的嬗变 166

《风雨》周刊与救亡文坛 175

大时代的记录 175

救亡文学理论的探讨:大众文学风格的追求 175

在鲁迅的旗帜下 175

略论梁启超散文的艺术魅力 175

脱落陈规,戛戛独创:精湛的语言艺术 188

从《河南》杂志看鲁迅早期文学活动的若干特色 188

梁氏散文的影响 188

摇撼心灵的激情 188

新的散文形式 188

梁启超的复杂性 188

《河南》杂志与鲁迅早期文学活动 200

鲁迅文学思想特征 200

“运输精神的粮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译介 200

呼唤精神界之战士 200

祥林嫂形象塑造种种 200

匠心独运 妙笔生辉 211

给人物以生命的个性化语言 211

祥林嫂出场的精心设计 211

精确的肖像描写 211

人物命运史的出色描绘 211

《子夜》的艺术构思 217

主人公别具一格的出场 217

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217

陪衬。烘托。对比 217

30年代初期都市生活的历史画面 217

《憩园》艺术断想 217

用忧郁的调子讲故事 223

写出了人物的感情深度 223

深沉蕴藉的艺术风格 223

炽热的情感隐藏于外表冰冷的客观叙述中 223

一位默默的文学耕耘者 223

艰难岁月 246

创作领域的拓展 246

晚年风雨 246

丁玲与解放区文学 246

获《大公报》文学奖 246

创作旺盛期的来临 246

初试锋芒 246

难忘的文学启蒙师 246

丁玲与陕北 255

创作思想的变化 255

社会批判意识的强化 255

创作模式的突破 255

新的追求及其局限 255

姚雪垠前期创作的语言风格 255

在文学语言上的不懈追求 267

变化与稳定的统一 267

单纯与丰富的统一 267

创作实践与理论探索的统一 267

后记 26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