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全史  第1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全史  第1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全史 第1卷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博主编
  • 出 版 社:中国经济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83613788
  • 页数:540 页
图书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全史 第1卷》目录

第一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理论背景 5

第一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5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5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的准备 5

第二节 新中国的诞生 11

第三节 新中国的初步巩固 18

第四节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28

第二章 共和国民主改革的全面展开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32

第一节 抗美援朝与各项民主改革 32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 41

第三节 旧有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 49

第三章 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59

第一节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59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施 67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一五”计划的顺利实现 74

第四节 思想和文化建设的发展 86

第五节 国防建设与和平外交的成就 94

第四章 共和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100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开始 100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与“大跃进”、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13

第三节 纠正“左”倾错误的开始 全国人大二届一次会议的召开 121

第五章 在调整政策、战胜困难中进一步探索建设道路 130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与“八字”方针的制定 130

第二节 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调整,十年建设的成就 136

第三节 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 146

第四节 保卫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反对霸权主义,对外关系的发展 157

第六章 共和国发展中严重曲折的十年 169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全国性的大动乱 169

第二节 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纠正“左”倾错误努力的受挫 183

第三节 全面整顿的成效及其挫折 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195

第七章 共和国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208

第一节 在徘徊中前进 208

第二节 拨乱反正,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根本转变 215

第三节 改革开放的起步 229

第八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 243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的制定 243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全面开展 254

第三节 “六五”计划的完成与“七五”计划的制定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 268

第四节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对外关系的发展 274

第九章 共和国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28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制定与贯彻 287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312

第三节 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进步 333

第十章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胜利迈向新世纪 364

第一节 “八五”计划的完成与“九五”计划的制定 364

第二节 喜迎香港回归,促进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370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跨世纪纲领的制定 384

第四节 经受考验,总结经验,胜利迈向新世纪 395

第二篇 中国共产党经济政策史 413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幼年时期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和经济政策 413

第一节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及其经济特点 413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对中国国情的探索 417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幼年时期的经济政策 424

第二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经济政策 434

第一节 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政策 434

第二节 根据地发展农业、工业和商业的政策 449

第三节 根据地的财政、金融、外贸政策 459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政策 466

第一节 抗战爆发前后中国共产党经济政策的转变 466

第二节 减租减息政策 472

第三节 生产自给政策 477

第四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经济政策 484

第一节 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 484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492

第三节 由乡村向城市转移的经济政策 498

第五章 过渡时期的经济政策 503

第一节 建国初恢复国民经济的政策 503

第二节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509

第三节 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 516

第四节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 522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的经济政策 531

第一节 “大跃进”中经济政策的失误 531

第二节 反冒进和“八字”方针的制订 541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中“左”的经济政策 547

第四节 整顿经济的各项政策 554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 560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560

第二节 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564

第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71

第一节 走出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的误区 57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实践的必然选择 579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584

第九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 590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 590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和基本经济制度 594

第三节 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渡性经济形式 599

第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利益主体 605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利益主体的社会性质 605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 610

第三节 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基本结构 616

第十一章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623

第一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623

第二节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辩证关系 628

第三节 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 实现共同发展 633

第十二章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639

第一节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及其合理性的判断标准 639

第二节 现代企业制度 644

第三节 公有资本的多种实现形式 649

第四节 土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654

第十三章 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经济权益 659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与劳动者的经济权益 659

第二节 劳动者经济权益的实现过程 664

第三节 社会保障制度 669

第十四章 现代市场体系 675

第一节 现代市场及其作用 675

第二节 现代市场体系的结构 681

第三节 现代信用制度 685

第四节 培育现代市场体系 689

第十五章 市场机制与市场管理 692

第一节 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 692

第二节 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 699

第三节 市场管理 702

第十六章 国内市场国际化与国际竞争 705

第一节 国内市场国际化 705

第二节 当代国际市场的新发展 708

第三节 国际价值规律与国际竞争 715

第十七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 720

第一节 经济增长及其指标 720

第二节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728

第三节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733

第十八章 公有制企业及其发展 738

第一节 公有制企业应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738

第二节 培育企业竞争优势 744

第三节 重视发挥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作用 750

第十九章 农村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755

第一节 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增长 755

第二节 在统一市场中发展农村经济 759

第三节 向现代农业转化 762

第四节 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766

第二十章 推进经济现代化 769

第一节 从国力出发推进经济现代化 769

第二节 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现代化 774

第三节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现代化 777

第四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780

第五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783

第二十一章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787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地位 787

第二节 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791

第三节 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795

第二十二章 经济国际化 800

第一节 经济国际化战略及其价值目标 800

第二节 合理利用外资,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806

第三节 国际区域经济集团化与中国的发展 809

第二十三章 国民收入的分配 814

第一节 国民收入分配的功能与特点 814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817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821

第二十四章 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827

第一节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827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 831

第三节 按劳分配的多种形式 834

第二十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按要素分配 838

第一节 按要素分配与市场经济 838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与按要素分配的辩证关系 845

第三节 私人按要素分配的性质和形式 850

第二十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消费 855

第一节 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 855

第二节 居民的消费 859

第三节 政府的消费 863

第二十七章 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865

第一节 现代市场经济包含宏观调控 865

第二节 宏观调控的对象与目标 870

第三节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 873

第二十八章 宏观调控的主体与基本手段 875

第一节 宏观调控的主体 875

第二节 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 877

第三节 宏观经济政策及其配套运用 880

第二十九章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 887

第一节 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是中国市场经济的一个特征 887

第二节 科学地对待商品拜物教 890

第三节 用社会主义价值观维护公有制经济 893

第三十章 努力实现光辉的前景 897

第一节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 897

第二节 居安思危 坚定信念 901

第三节 发挥自身优势 905

第一章 起步:科学社会主义经济观的确立与对工农经济斗争的领导 917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经济观的确立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基本观点的形成 917

第三篇 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史 917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实践的起步与开端 929

第三节 起步阶段经济理论探索与经济工作实践的特点与经验 936

第二章 摸索: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经济革命道路的确立与新民主主义经济工作的初步展开 942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经济革命道路的确立 942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工作的初步展开 950

第三节 摸索阶段经济理论与经济工作实践探索的成就与经验 973

第三章 展开: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确立与新民主主义经济工作的全面展开 981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与经济纲领的确立 981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工作的全面展开 988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工作的理论探索与理论总结 999

第四节 展开阶段经济工作方法、经济模式及其影响 1003

第四章 扩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与经济工作的扩展 1011

第一节 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转变与经济工作内容的变化 1011

第二节 为夺取全国政权而进行的经济理论准备和经济工作 1019

第三节 对新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模式的构想 1034

第四节 扩展阶段经济理论探索与经济工作的特点与经验 1042

第五章 转制:社会主义经济改造道路的探索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052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改造理论与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转变 1052

第二节 成功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1062

第三节 领导社会主义经济改造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069

第四节 制定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经济发展战略,推进“一五”计划建设 1077

第五节 转制阶段党的经济工作的基本经验 1081

第六章 曲折:“左”的主体错误的形成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探索的曲折 1085

第一节 “左”的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086

第二节 错误地发动和推进“大跃进” 1093

第三节 调整时期党的经济工作 1103

第四节 曲折阶段经济工作的特点及经验教训 1112

第七章 挫折:“左”的错误的发展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探索的挫折 1120

第一节 “左”的主体错误及其在经济理论上的进一步发展 1121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对党的经济工作的严重冲击 1128

第三节 “文革”时期党内健康力量对经济工作的艰难维持 1133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工作的主要方式 1144

第五节 “文革”时期经济工作的深刻教训 1153

第八章 转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新探索的启动 1157

第一节 经济理论与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转变与探索 1157

第二节 探索国民经济发展新道路 1165

第三节 全面改革中国传统经济体制的探索 1170

第四节 全面实施国民经济的对外开放 1177

第五节 转折阶段党的经济工作特点与经济工作经验 1182

第九章 创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全面创新与经济建设的全面推进 1189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全面创新 1190

第二节 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95

第三节 运用宏观调控艺术,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 1207

第四节 制定和实施面向新世纪的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 1212

第五节 创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的特点与经验 1220

第一节 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1239

第一章 解放前夕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残破状况 1239

第二节 解放前夕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残破状况 1239

第一篇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239

第二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通史 1239

第二章 肃清外国在华特权势力,没收官僚资本 1243

第一节 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势力 1243

第二节 没收官僚资本 1247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中的民主改革与生产改革 1248

第三章 土地改革的完成 1251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完成 1251

第二节 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 1253

第四章 稳定物价与统一财经工作 1256

第一节 新中国面临的经济困难 1256

第二节 较量 1260

第三节 “不下于淮海战役” 1264

第四节 调整公私关系 1269

第五章 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1277

第一节 三大运动 1277

第二节 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284

第三节 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1294

第六章 各项经济事业的恢复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302

第一节 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302

第二节 交通运输业和国内外贸易的恢复和发展 1310

第三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314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317

第一节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1317

第二节 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321

第二篇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329

第一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 1329

第一节 计划的编制 1329

第二节 在曲折中前进 1337

第三节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1346

第一节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道路 1354

第二章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354

第二节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356

第三章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及小商小贩的社会主义改造 1364

第一节 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364

第二节 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368

第三节 国家对小商小贩的社会主义改造 1369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373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 1373

第二节 全行业公私合营 1390

第三节 手工业合作化 1403

第五章 统一财政经济工作,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1411

第一节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面临的严重财政经济困难和采取的坚决措施 1411

第二节 统一财政经济工作,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1416

第六章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建立 1418

第一节 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 141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建立 1422

第七章 “一五”时期各项经济事业的发展与我国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1429

第一节 农业生产的发展 1429

第二节 交通运输业和国内外贸易的发展 1433

第三节 我国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1438

第八章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经济发展小结 1445

第一节 1949年—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445

第二节 1953年—1957年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1448

第三节 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反思 1456

第九章 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460

第一节 七年总结 1460

第二节 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1468

第三节 可贵的探索 1476

第十章 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进行纠正及其反复 1484

第一节 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的初步纠正 1484

第二节 反右倾运动和新的“大跃进” 1490

第十一章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提出和执行 1498

第一节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提出与初步执行 1498

第二节 国民经济大幅度调整的展开 1501

第十二章 五年调整 1511

第一节 逐步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511

第二节 大幅度调整的战略决策 1518

第三节 成就 1526

第十三章 “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教训 1535

第十四章 “文化大革命”的灾难 1539

第一节 抓革命,促生产 1539

第二节 “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1546

第三节 “三个突破”和新的经济调整 1552

第四节 1975年的整顿 1563

第十五章 “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冲击与破坏 1574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发动的经济根源 1574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冲击与破坏 1577

第十六章 两次经济调整及其所受挫折 1582

第一节 新的经济调整及其所受挫折 1582

第二节 全面整顿给经济带来的转机与所遭受的挫折 1589

第十七章 “农业学大寨”运动、三线建设及经济体制的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1595

第一节 “农业学大寨”运动与三线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1595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中经济体制的变动 1598

第十八章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所遭受的严重挫折与某些领域中的进展 1604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所遭受的严重挫折 1604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某些领域中的进展 1608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1612

第一章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1619

第一节 1957年下半年 1619

第三篇 社会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 1619

第二节 1958年“大跃进” 1624

第三节 人民公社化 1633

第四节 巨大挫折 1643

第四篇 1950—1969年中国实施的重大项目 1665

第一章 行业分布 1665

第一节 煤炭工业 1667

第二节 电力工业 1673

第三节 钢铁工业 1679

第四节 有色金属工业 1683

第五节 机械工业 1688

第六节 石油工业 1695

第七节 化学工业 1697

第八节 医药工业 1700

第九节 轻工业 1703

第十节 航空工业 1705

第十一节 电子工业 1709

第十二节 兵器工业 1712

第十三节 航天工业 1716

第十四节 船舶工业 1718

第二章 地区布局 1721

第一节 辽宁省 1724

第二节 陕西省 1730

第三节 黑龙江省 1736

第四节 山西省 1740

第五节 吉林省 1745

第六节 河南省 1749

第七节 甘肃省 1754

第八节 四川省 1757

第九节 河北省 1760

第十节 内蒙古自治区 1763

第十一节 北京市 1765

第十二节 云南省 1768

第十三节 江西省 1770

第十四节 湖南省 1772

第十五节 湖北省 1774

第十六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776

第十七节 安徽省 1777

第三章 企业发展 1778

第一节 煤炭工业 1779

第二节 电力工业 1786

第三节 钢铁工业 1801

第四节 有色金属工业 1813

第五节 机械工业 1823

第六节 石油化学工业 1853

第七节 轻工业 1862

第八节 航空工业 1864

第九节 电子工业 1872

第十节 航天工业 1874

第四章 总结与启示 1882

第五章 “156项”建设大事记 1894

第五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国民经济 1915

第一章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经济建设中“左”的失误的出现 1915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民经济的恢复 1915

第二节 经济工作中“左”的失误的出现 1918

第二章 伟大的转折 1923

第一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与国民经济发展新的指导方针的确定 1923

第二节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制定及其实施 1925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再调整 1930

第三章 经济体制改革的试行 1937

第一节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的总体设计 1937

第二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1941

第三节 农村流通体制的改革 1948

第四节 乡镇企业的发展 1951

第四章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 1954

第一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1954

第二节 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 1964

第五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道路的新探索 1973

第一节 国民经济发展新道路的探索 1973

第二节 “六五”计划的完成 1980

第六章 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发展与对外开放 1991

第一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1991

第二节 积极开展对外开放事业 2002

第三节 全面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006

第七章 治理整顿方针的推行与“七五”计划的完成 2009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出现与治理整顿方针的提出及初步实行 2009

第二节 治理整顿方针的继续执行 2011

第三节 “七五”计划的完成 2016

第四节 建国4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025

第八章 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与经济的高速增长 2030

第一节 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2030

第二节 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与国家的宏观调控 2041

第九章 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 2055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初步治理整顿 2055

第二节 进一步治理整顿 2064

第三节 治理整顿的成效与局限 2070

第十章 中长期计划的编制与实施 2074

第一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贯彻 2074

第二节 1991~2000年奋斗目标的确定和“八五”计划的编制 2083

第十一章 投资体制全面改革与投资发展 2090

第一节 全面推进投资体制改革与投资高速增长 2090

第二节 紧缩投资的得与失 2096

第三节 以投资启动国民经济发展 2102

第十二章 工业经济和运输、邮电业的改革与发展 2107

第一节 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和生产建设的成就 2107

第二节 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21

第三节 交通、邮电业的体制改革与发展 2130

第十三章 向市场化迈进的农村经济 2135

第一节 农村流通体制的改革 2135

第二节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2140

第三节 双层经营体制的现状与完善 2150

第四节 七年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2153

第十三章 商品流通与市场 2158

第一节 商品流通格局的变化 2158

第二节 商品市场体系的培育 2167

第三节 市场大波动与整顿流通秩序 2173

第十四章 加大对外开放幅度 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2183

第一节 加大对外开放幅度 2183

第二节 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2188

第三节 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2196

第四节 在新旧体制摩擦中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新发展 2200

第十五章 完善财政功能 健全税收制度 2207

第一节 财政体制的深化改革 2207

第二节 开源节流 增收节支 2210

第三节 税利分流——国家与企业关系的新模式 2213

第四节 完善税制与强化税收调控 2216

第五节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 2222

第六节 财政调控机制在改革中完善 2225

第十六章 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与金融职能的完善 2232

第一节 金融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2232

第二节 金融领域的治理整顿与深化改革 2243

第三节 金融体制改革的成就与问题 2251

第十七章 科学技术发展与科技体制改革 2256

第一节 发展科技事业的指导思想与规划 2256

第二节 科学技术体制改革 2260

第三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 2267

第十八章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在改革开放中的新发展 2271

第一节 改革开放形势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及近期发展的总体构想 2271

第二节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优惠政策 2274

第三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内外开放与协作 2278

第四节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新面貌 2283

第五节 经济发展中少数民族地区与沿海地区差距的加大 2292

第十九章 人口增长的第三次高峰和就业压力 2298

第一节 十一亿人口的普查 2298

第二节 人口增长第三次高峰和人口变化的新特点 2301

第三节 中国经济中的失业与就业 2309

第二十章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 2315

第一节 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 2315

第二节 居民消费 2327

第三节 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事业的发展 2335

第六篇 世纪之交的经济飞跃 2341

第一章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1991年—2000年)及“八五”计划纲要的提出 2341

第一节 9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 2341

第二节 实现90年代主要奋斗目标的基本指导方针 2345

第三节 90年代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2348

第四节 “八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综合经济指标 2358

第二章 90年代初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2362

第一节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362

第二节 转变国营企业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 2368

第三节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广与完善 2371

第四节 股份制试行 2372

第五节 加深农村经济改革 2380

第六节 进一步扩大经济特区、技术开发区的对外开放事业 2386

第七节 继续进行外贸体制改革,加速外贸事业发展 2389

第八节 邓小平南巡重要讲话 2391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2398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历史过程 2398

第二节 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2403

第四章 中国经济的“软着陆” 2406

第一节 1993年国内经济形势 2406

第二节 政府对“四热、四高、四紧、一乱”现象的治理 2408

第三节 “软着陆”措施的效果 2410

第五章 中国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 2413

第一节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 2413

第二节 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的必要性 2415

第三节 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 2418

第四节 推进改组的基本方法和配套措施 2420

第六章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423

第一节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性 2423

第二节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与形式 2424

第三节 我国传统企业的公司化改造 2426

第四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 2429

第五节 目前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2431

第七章 放开国有小型企业 2436

第一节 目前国有小型企业的一般情况 2436

第二节 国有小型企业改革形式 2437

第八章 中国个体工商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 2441

第一节 个体工商业的发展 2441

第二节 私营企业的发展 2442

第九章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2448

第一节 农业的基础地位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448

第二节 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450

第三节 科教兴农 2453

第四节 加快乡镇企业发展 2454

第十章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2455

第一节 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必要性及国家的方针政策 2455

第二节 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及其与经济相结合 2456

第三节 发展高新科学技术 2458

第十一章 健全与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再就业工程 2468

第一节 健全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2468

第二节 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健全与完善 2469

第三节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发展的趋势 2472

第四节 再就业工程 2475

第十二章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中国金融 2480

第一节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 2480

第二节 中国对亚洲金融风暴的抵御 2482

第三节 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金融稳定,人民币不贬值 2484

第四节 亚洲金融危机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2489

第十三章 香港回归后的经济形势 2495

第一节 香港回归的伟大意义 2495

第二节 香港回归后的经济形势 2496

第十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领域中的尖锐斗争 2500

第一节 “两个凡是”问题 2500

第二节 姓“社”姓“资”问题 2503

第三节 姓“公”姓“私”问题 2507

第十五章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2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514

第一节 2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2514

第二节 中国经济增长的实现 2518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主要经验 2519

第一章 宏观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2635

第一节 200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2635

第七篇 2006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前景 2635

第二节 2006年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总体要求 2636

第三节 2006年宏观调控主要政策措施 2637

第一节 2005年财政运行情况 2644

第二章 财政 2644

第二节 2006年财政政策和财政体制改革 2646

第一节 2005年金融形势 2649

第三章 金融 2649

第二节 2006年主要政策措施 2651

第一节 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形势 2654

第四章 投资 2654

第二节 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政策与工作重点 2655

第一节 2005年居民消费发展的基本情况 2657

第五章 消费 2657

第二节 2006年扩大居民消费的工作重点 2658

第一节 2005年的价格走势 2660

第六章 价格 2660

第二节 2005年的价格工作 2661

第三节 2006年价格工作要点 2662

第一节 2005年国际收支的基本情况 2665

第七章 国际收支 2665

第二节 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发展趋势及政策取向 2666

第一节 2005年国民经济动员回顾 2669

第八章 国民经济动员 2669

第二节 2006年国民经济动员展望 2670

第一节 2005年农村经济形势 2673

第九章 农业和农村经济 2673

第二节 2006年农村经济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 2674

第一节 2005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2676

第十章 工业经济 2676

第二节 2006年工业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 2678

第一节 2005年能源工业发展情况 2680

第十一章 能源工业 2680

第二节 2006年能源工业工作重点与政策取向 2682

第一节 2005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和改革情况 2685

第十二章 交通运输业 2685

第二节 2006年交通运输工作重点与政策取向 2687

第一节 2005年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 2689

第十三章 装备制造业 2689

第二节 2006年的工作重点 2691

第一节 2005年原材料工业运行情况 2693

第十四章 原材料工业 2693

第二节 2006年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重点 2695

第三节 政策措施 2697

第一节 2005年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2698

第十五章 高技术产业 2698

第二节 2006年高技术产业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 2699

第一节 2005年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 2702

第十六章 信息产业 2702

第二节 2005年信息产业运行特点 2703

第三节 2006年信息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 2704

第四节 2006年信息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 2705

第一节 2005年工交经济运行情况及重点工作 2707

第十七章 工交经济运行调节 2707

第二节 2006年工交运行调节工作思路及行业重点工作 2709

第一节 2005年服务业发展的特点 2713

第十八章 服务业 2713

第三节 2006年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2714

第二节 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714

第一节 2005年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717

第十九章 旅游业 2717

第二节 2006年旅游业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2718

第一节 2005年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 2721

第二十章 房地产业 2721

第二节 当前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722

第三节 2006年房地产业发展重点和调控政策措施 2723

第一节 2005年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2725

第二十一章 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725

第二节 2006年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 2728

第一节 2005年城镇化进展情况 2731

第二十二章 城镇化 2731

第二节 2006年推进城镇化工作重点 2732

第一节 2005年地区经济运行特点 2734

第二十三章 地区经济 2734

第二节 2006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 2735

第一节 2005年西部大开发进展情况 2737

第二十四章 西部开发 2737

第二节 2006年西部开发工作重点 2739

第一节 2005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和成效 2741

第二十五章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2741

第二节 2006年工作要点 2744

第一节 市场体系发展状况 2746

第二十六章 市场流通 2746

第二节 2006年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2747

第一节 2005年粮食流通工作情况 2749

第二十七章 粮食流通 2749

第二节 2006年粮食流通工作重点 2751

第一节 2005年棉花流通体制改革进展情况 2754

第二十八章 棉花流通 2754

第二节 2006年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工作重点 2755

第一节 2005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 2756

第二十九章 人口 2756

第二节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形势 2757

第三节 2006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2758

第一节 2005年科技发展基本情况 2760

第三十章 科学技术 2760

第三节 2006年科技工作重点 2763

第二节 当前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763

第一节 2005年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2766

第三十一章 教育 2766

第二节 2006年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2768

第三节 2006年教育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2769

第一节 2005年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主要情况 2771

第三十二章 水资源保护和利用 2771

第二节 水资源开发保护利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772

第三节 2006年的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 2773

第一节 2005年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情况 2775

第三十三章 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2775

第二节 2006年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重点 2776

第一节 2005年环境保护工作 2778

第三十四章 环境保护 2778

第二节 2006年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 2780

第一节 2005年生态建设基本情况 2782

第三十五章 生态建设 2782

第二节 2006年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2784

第一节 2005年居民收支情况 2786

第三十六章 居民收支 2786

第二节 2006年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政策措施 2788

第一节 2005年就业基本情况 2790

第三十七章 就业 2790

第二节 2006年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 2791

第一节 2005年社会保障基本情况 2793

第三十八章 社会保障 2793

第二节 2006年社会保障工作重点和措施 2794

第一节 卫生事业 2796

第三十九章 卫生、文化和体育事业 2796

第二节 文化 2798

第三节 体育 2801

第一节 2005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804

第四十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804

第三节 2006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重点 2805

第二节 当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805

第一节 2005年扶贫开发工作进展情况 2807

第四十一章 扶贫开发 2807

第二节 2006年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 2809

第三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纪实 2818

第一篇 1949年的中国 2818

第一章 和与战——和战声中众生相 2818

第一节 二十年河东,二十年河西 2818

第二节 幻想、理想与期望 2820

第三节 醉生梦死的豪富,紧张对立的官民 2828

第四节 枵?从公的公职人员 2831

第五节 南迁狂潮 2835

第二章 消?长——经济崩溃、恢复与民众生计 2839

第一节 经济走入死胡同 2839

第二节 “打虎”英雄败走麦城 2842

第三节 金融失控 2844

第四节 币改与民生 2848

第五节 经济恢复和民生改善 2852

第三章 衰与盛——城市风貌与市民心态 2857

第一节 战火笼罩 2857

第二节 “心脏”受迫 2860

第三节 战略后方? 2865

第四节 今非昔比 2869

第五节 艺人生活与市民娱乐 2873

第四章 憎与爱——农民的灾星与救星 2879

第一节 诸灾缠身 2879

第二节 不能兑现的农村改革 2885

第三节 全新感受 2888

第五章 去与留——知识分子的悲喜人生 2891

第一节 四分五裂的“智囊团” 2891

第二节 去意徘徊 2903

第三节 “小我”与“大众” 2911

第六章 动与静——校园环境与师生追求 2923

第一节 动中有静的校园 2923

第二节 教书难为稻粱谋 2928

第三节 流亡学生的坎坷遭遇 2932

第四节 学潮新概念 2935

第五节 共产党的好帮手 2939

第七章 疑与信——工商界的尽头与盼头 2941

第一节 工商业的困境 2941

第二节 商业者的呼声 2945

第三节 工商界的新生 2949

第四节 归去来兮 2953

第八章 放与收——媒体处境与舆论导向 2958

第一节 处境艰难的媒体 2958

第二节 黑白颠倒 2963

第三节 统一口径 2967

第四节 报风转向 2970

第九章 乱与治——社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 2974

第一节 从失业到就业 2974

第二节 灾荒频仍与克服,难民产生与赈济 2980

第三节 风化败坏与整饬 2986

第四节 会匪肆虐与荡灭 2989

第一章 “五四指示” 3003

第一节 政策转变 3003

第二篇 新中国建立后的土改运动 3003

第二节 耕者有其田 3008

第三节 相关规定 3010

第二章 运动的展开 3015

第一节 贯彻“五四指示” 3015

第二节 动员组织群众 3023

第三节 清算、献田、征购 3028

第四节 翻身农民参军参战 3034

第三章 土改复查 3038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3038

第二节 煮“夹生饭” 3046

第三节 土改运动的深入 3058

第四节 出现偏差 3063

第五节 “还乡团” 3073

第四章 全国土地会议 3077

第一节 会议的筹备 3077

第二节 会议的经过 3080

第三节 《中国土地法大纲》 3088

第五章 “左”倾错误 3094

第一节 “查三代” 3094

第二节 “扫堂子” 3102

第三节 “搬石头” 3105

第四节 “左”倾探因 3114

第六章 纠“左” 3121

第一节 决心纠“左” 3121

第二节 明确政策 3124

第三节 典型经验 3131

第四节 纠正错误 3135

第五节 结束老区土改 3141

第七章 新区土改 3146

第一节 “村村点火、处处冒烟” 3146

第二节 停止土改、减租减息 3149

第三节 部分新区完成土改 3156

第八章 清匪反霸、减租退押 3163

第一节 清剿土匪 3163

第二节 反恶霸斗争 3171

第三节 减租退押 3175

第九章 立法 3180

第一节 保存富农经济 3180

第二节 依法进行土改 3186

第三节 社会反响 3193

第十章 土地改革的完成 3196

第一节 土改准备 3196

第二节 扎根串连 3200

第三节 分配果实 3205

第四节 反违法斗争 3209

第五节 运动结束 3212

第三篇 文革前十七年经济事件 3219

第一章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3219

第二章 新中国反封锁、反禁运斗争 3228

第三章 “三反”运动 3235

第四章 农业合作化运动始末 3243

第五章 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 3251

第六章 改造个体手工业 3261

第七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及“156项工程”建设 3269

第八章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3278

第九章 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创建与发展 3288

第十章 1957年的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 3296

第十一章 1959年的庐山会议 3304

第十二章 六十年代初调整农村政策的决策 3312

第十三章 国民经济的调整 3321

第十四章 “三线”建设始末 3330

第十五章 中苏大论战 3337

第十六章 四清运动 3346

第四篇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始末 3357

引子 1958年北戴河之夏 3357

第一章 冒进,反冒进,反反冒进 3359

第二章 发动“大跃进”,出台“总路线” 3392

第三章 高产“卫星上天”,钢铁“元帅升帐” 3418

第四章 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 3444

第五章 残酷的现实给人们泼了盆冷水 3470

第六章 历史在庐山拐了个弯 3498

第七章 经济调整,一波三折 3520

第八章 调查研究,扭转时局 3539

第九章 应该结束了,其实并没有 3569

结束语:二十年后辨是非 三面红旗尘埃落定 3591

第五篇 农村人民公社史 3599

第一章 兴起 3599

第一节 农业生产“大跃进” 3599

第二节 人民公社的酝酿 3603

第三节 究竟谁是第一个人民公社 3609

第四节 “还是办人民公社好” 3614

第二章 大潮 3619

第一节 北戴河会议的决策 3619

第二节 人民公社化的实现 3624

第三节 “一大二公”与“政社合一” 3629

第四节 “吃饭不要钱” 3632

第五节 没有根基的“金桥” 3638

第一节 问题初现 3647

第三章 调整 3647

第二节 “不要急急忙忙往前闯” 3653

第三节 虚幻与现实的交错 3659

第四节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3663

第五节 “旧账一般要算” 3668

第六节 若干政策调整 3673

第四章 反复 3679

第一节 庐山风云 3679

第二节 “坚守社会主义阵地” 3687

第三节 “穷过渡” 3692

第四节 “公共食堂前途无量” 3699

第五节 严重的困难 3702

第五章 退却 3709

第一节 应急措施 3709

第二节 “农业六十条”的起草 3715

第三节 新的突破 3723

第四节 下放基本核算单位 3731

第六章 “单干风” 3741

第一节 安徽“责任田” 3741

第二节 党内分歧 3747

第三节 包产到户的夭折 3754

第七章 “四清” 3761

第一节 “四清”起因 3761

第二节 “前十条”和“后十条” 3765

第三节 从小“四清”到大“四清” 3770

第四节 “四清”运动对农业的影响 3777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3781

第一节 “生产队一般不要搞夺权” 3781

第二节 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政治化 3786

第三节 “割资本主义尾巴” 3791

第四节 普及大寨县 3796

第五节 社队企业的发展 3800

第九章 解体 3805

第一节 农业学大寨运动的终结 3805

第二节 新“农业六十条”的突破与局限 3809

第三节 包产到户风潮再起 3812

第四节 农村人民公社的解体 3819

第六篇 “文化大革命”简史 3829

第一章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与起因 3829

第一节 “左”倾理论和“左”倾实践的交互作用 3830

第二节 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的交互作用 3840

第三节 国际反修和国内反修的交互作用 3849

第四节 在三个交互作用的恶性循环中走向极端 3856

第二章 “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3864

第一节 一条奇异的导火线 3865

第二节 全面发动的纲领和领导机构 3872

第三节 “炮打司令部”和批判“资反路线” 3883

第三章 以全面夺权为特征的“文化大革命”高潮 3894

第一节 “上海一月风暴”夺权之风迅速刮遍全国 3894

第二节 正气凛然的二月抗争 3901

第三节 在“抓叛徒”声中刘少奇冤案铸成 3910

第四节 “全国山河一片红”和缺员甚多的中共中央全会 3922

第四章 稳定“文化大革命”格局的努力和林彪事件 3931

第一节 “造反派”胜利的中共九大 3931

第二节 “斗、批、改”引发新混乱 3936

第三节 庐山上的风云突变 3945

第四节 林彪集团的覆灭 3951

第五章 “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 3955

第一节 “批林整风”和周恩来纠“左”的努力 3955

第二节 继续九大错误的中共十大 3962

第三节 借题发挥的“批林批孔” 3966

第六章 整顿与反整顿的较量“文化大革命”结束 3974

第一节 邓小平主持工作与全面整顿 3974

第二节 整顿中的较量和曲折 3983

第三节 突如其来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3990

第四节 悼念周恩来 天安门事件爆发 3996

第五节 毛泽东逝世 粉碎“四人帮” 4001

附录:“文化大革命”大事记 4007

第一章 大寨:一个孕育着无限生机的贫困山村 4041

第一节 虎头山下大寨村 4041

第七篇 农业学大寨始末 4041

第二节 成立互助组 4042

第三节 迈出第一步 4045

第四节 贾进财“让贤” 4047

第五节 办农业合作社 4048

第六节 响应统购统销 4050

第二章 重新安排河山,大寨人用自己的双手改写历史 4053

第一节 重新安排河山 4053

第二节 营造“海绵田” 4058

第三节 “三浅”变“三深” 4060

第四节 种试验田 4062

第五节 干部,先干一步 4064

第六节 众人齐心热情高 4067

第三章 大跃进运动如火如荼,大寨人坚持做“冷锅上的蚂蚁” 4069

第一节 敞开肚皮吃饭? 4069

第二节 不放高产卫星 4071

第三节 支援困难社队 4073

第四节 反对“投机倒把” 4075

第五节 成为“太行明星” 4077

第四章 战胜特大洪灾,坏事变好事 4079

第一节 李顺达来访 4079

第二节 洪水自天降 4080

第三节 先治坡,后治窝 4083

第四节 “铁姑娘”队 4084

第五节 “三不要”和“三不少” 4086

第六节 自力更生十大好处 4088

第五章 大寨开始引起中央最高领导人的关注 4091

第一节 学大寨,一带二 4091

第二节 李一清的故乡行 4093

第三节 陈永贵走出寨门 4095

第四节 向毛泽东汇报 4096

第五节 廖鲁言带来调查组 4098

第一节 大寨之路 4101

第六章 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正式发动 4101

第二节 大寨经验 4103

第三节 毛泽东宴请劳动模范 4104

第四节 周恩来亲临大寨指导 4106

第五节 关于大寨红旗的冷静分析 4108

第一节 盂且盛开“大寨花” 4110

第七章 全国迅速涌现出一大批学大寨先进单位 4110

第二节 穷队变富队 4113

第三节 大寨经验与三沟经验 4114

第四节 学大寨,搞副业 4116

第五节 用大寨精神修水利 4118

第六节 全国处处有大寨 4119

第七节 全国学大寨,大寨怎么办 4123

第八节 农业靠大寨精神 4126

第一节 参观者云集 4131

第八章 “文革”内乱,农业学大寨也出现了混乱局面 4131

第二节 要什么经验,有什么经验 4133

第三节 “无冕之王”在大寨 4135

第四节 神秘化、绝对化、公式化 4136

第五节 “亮点”与“暗点” 4138

第六节 来大寨的外国友人 4140

第七节 身不由己 4142

第一节 北方农业会议 4144

第九章 运动升级:普及大寨县 4144

第二节 全国首家大寨县 4146

第三节 大旱之灾 4149

第四节 普及大寨县 4151

第五节 加快普及大寨县 4154

第六节 解析“大寨县” 4156

第七节 又要搞穷过渡 4157

第一节 由劳模到高官 4160

第十章 陈永贵升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4160

第二节 政治局里的农民委员 4163

第三节 “布衣宰相” 4164

第四节 钓鱼台无鱼 4166

第五节 昔阳干部满天下 4167

第一节 凤阳花鼓唱神州 4169

第十一章 拨乱反正,历史回归 4169

第二节 真理标准大讨论 4171

第三节 拨乱反正新气象 4173

第四节 问题被揭了出来 4175

第五节 陈永贵淡出政坛 4177

第六节 昔阳新局面 4179

第七节 尘埃落定 4182

尾声 春风又绿虎头山 4186

第一节 延长石油露头 4191

第一章 石油:中国经济命脉之所系 4191

第八篇 工业学大庆始末 4191

第二节 玉门找油 4193

第三节 在老君庙 4195

第四节 挑战“贫油”论 4197

第五节 石油工业受重视 4198

第六节 石油拖了国家建设的后腿 4200

第一节 向毛泽东汇报 4203

第二章 发现大庆油田 4203

第二节 邓小平的战略构想 4205

第三节 松辽大地勘探忙 4208

第四节 松基3井出油了 4210

第五节 石油部决心大干一场 4212

第一节 中央批准了会战报告 4214

第三章 一场影响国家命运的大会战 4214

第二节 茫茫荒原布战场 4217

第三节 三口油井定乾坤 4219

第四节 靠“两论”起家 4222

第五节 立脚萨尔图 4225

第六节 万人誓师 4227

第一节 “铁人”王进喜 4230

第四章 从千难万难中锤炼出的大庆精神 4230

第二节 有热情,更要讲科学 4235

第三节 “干打垒”精神 4238

第四节 发展生产,战胜饥荒 4241

第五节 “三老四严”与“四个一样” 4243

第六节 “五把铁锹闹革命” 4247

第七节 “缝补厂精神” 4249

第八节 工农结合,城乡结合 4251

第一节 为“大庆”命名 4254

第五章 黑龙江:石油会战的大后方 4254

第二节 会战后勤部 4255

第三节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 4257

第四节 节衣缩食保石油 4260

第五节 要“牛”还是要“油”? 4261

第一节 邓小平首次到大庆 4263

第六章 毛泽东发出号召:工业学大庆 4263

第二节 刘少奇亲临指导 4265

第三节 周恩来评价大庆成就 4267

第四节 朱德赋诗赞大庆 4269

第五节 新华社的公开报道 4270

第六节 石油部的总结报告 4272

第七节 升华大庆经验 4274

第八节 “工业学大庆” 4276

第一节 大庆经验现场会 4279

第七章 学大庆带来中国工业新气象 4279

第二节 “实现人的思想革命化” 4280

第三节 对照大庆找差距 4282

第四节 把亏损丢进富春江 4284

第五节 立下愚公志,三老赶三新 4285

第六节 全国处处有大庆 4287

第一节 全国学大庆,大庆怎么办 4289

第八章 大庆靠“两分法”继续前进 4289

第二节 解决“注水三年,水淹一半” 4292

第三节 油田上《初升的太阳》 4293

第四节 千万不要忘了一分为二 4295

第五节 组织进京报捷团 4297

第一节 有人要搞乱大庆 4299

第九章 十年内乱:学大庆运动面临严峻考验 4299

第二节 庆功会开成了批斗会 4301

第三节 “铁人”遭迫害 4303

第四节 周恩来关注大庆 4304

第五节 非常措施:军管 4306

第六节 恢复“两论”基本功 4308

第七节 “蜗牛事件” 4309

第八节 “风庆轮事件” 4311

第九节 电影《创业》 4313

第一节 运动再掀高潮 4316

第十章 粉碎“四人帮”,工业学大庆再掀高潮 4316

第二节 学大庆、赶开滦 4318

第三节 “三结合”搞革新 4320

第四节 调整布局创佳绩 4322

第五节 学王铁人,近学秦启文 4323

第六节 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 4324

第一节 把大庆建成美丽的油田 4326

第十一章 改革开放开新局,工业学大庆渐渐尘埃落定 4326

第二节 继续学“两论” 4328

第三节 新形势,新认识 4329

第四节 中央作出正式结论 4331

第一节 摆脱单一生产模式 4332

第十二章 以更开放的胸襟,赋予大庆精神新的内涵 4332

第二节 今日“铁人”钻井队 4335

第三节 新时代的“铁人”王启民 4336

第四节 大庆精神不能丢 4339

第一章 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4345

第九篇 改革开放时期到来 4345

第二章 中日邦交正常化始末 4352

第三章 中美关系的改善与发展 4359

第四章 邓小平与1975年的整顿 4367

第五章 “四人帮”集团的覆灭 4377

第六章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4386

第七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4394

第八章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形成 4401

第九章 改革方针的形成与确立 4409

第十章 乡镇企业的发展道路 4420

第十一章 沿海经济特区的崛起 4427

第十二章 邓小平与‘一国两制’的提出 4434

第十三章 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4439

第十四章 邓小平南巡与党的十四大 4447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 4455

第一篇 中国经济布局 4467

第一章 经济布局概论 4467

第一节 我国经济发展与布局的展开 4467

第四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成果和展望 4467

第二节 影响经济布局的主要因素分析 4469

第三节 经济布局合理化:理想与现实 4477

第二章 农业布局 4484

第一节 农业经济结构和布局的变化 4484

第二节 区域比较优势,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4486

第三节 世界主要谷物生产国 4488

第四节 建设商品粮基地,粮食增长中心北移 4494

第五节 经济作物生产与布局 4497

第六节 林业定位变化,分区域林业建设与布局 4507

第七节 牧业发展中的过牧危害及生态灾难,牧业基地建设 4514

第八节 渔业:由捕捞转向养殖 4518

第三章 能源布局 4526

第一节 能源资源与能源结构 4526

第二节 煤业布局由北向西延伸 4528

第三节 石油:探明资源不足,布局几经转移 4532

第四节 天然气:气源偏西,用户居东,西气东输布局态势分析 4538

第五节 炼厂布局 4543

第六节 电力:优化区域结构与电源结构 4545

第七节 西电东送,全国联网 4556

第四章 制造业布局 4561

第一节 世界制造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布局的新变化 4561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结构重组及地位变化 4562

第三节 冶金:产业集中度仍较低 4564

第四节 机械电子:组建企业集团,调整布局 4574

第五节 化工:结构调整对布局有重大影响 4581

第六节 “建筑时代”来临与建材业发展及布局变化 4585

第七节 纺织:生产力布局区域性转移 4586

第八节 轻工:结构调整与布局调整 4591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 4598

第一节 运输网布局改善 4598

第二节 铁路主通道和高速铁路 4599

第三节 以高速公路为主的国道主干线架构 4604

第四节 水运主通道建设与布局 4607

第五节 航线资源与机场布局 4615

第六节 管道运输快速发展及布局抉择 4620

第六章 乡镇企业发展和布局调整 4627

第一节 乡镇企业发展及其特征 4627

第二节 乡镇企业的结构和地域组合 4628

第三节 乡镇企业布局调整 4633

第七章 城市发展与城市布局 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