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晚清士绅与地方政治  以温州为中心的考察
晚清士绅与地方政治  以温州为中心的考察

晚清士绅与地方政治 以温州为中心的考察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世众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208064687
  • 页数:406 页
图书介绍:本书运用社会学的一些理论和概念,以发生在晚清温州的若干事件为叙述分析对象,集中对晚清温州地方官与士绅的关系和士绅内部不同集团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考察。
《晚清士绅与地方政治 以温州为中心的考察》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论题缘起 1

一、现实意义 1

二、学术意义 4

第二节 对三个核心概念的说明 5

一、权力 5

二、温州 7

三、士绅 9

第三节 前人士绅研究述评 16

一、有关士绅权力来源的研究 17

二、有关士绅内部分层的研究 37

一、回归叙事史学 44

第四节 研究策略和研究方法 44

二、社会学方法 47

三、区域史方法 49

第一章 温州的生活世界 53

第一节 区域社会一体化的形成 54

一、区域的农业开发 54

二、区域社会的分化 64

三、区域的空间整合 79

四、区域一体化形成的若干标志 89

第二节 温州的社会文化生态 93

一、人口状况 93

二、文化谱系 97

三、社会组织 107

四、温州人的特性 111

第三节 乾、嘉、道时期的地方权力关系 118

一、下层士绅与地方官的矛盾 118

二、地方官与上层士绅的合作 123

三、宗族组织的社会“减震器”功能 131

第四节 小结 135

第二章 19世纪中叶地方政治生态的变化——透视金钱会事件所见 137

第一节 金钱会事件始末 138

第二节 会党活动的常态与变态 151

一、金钱会成员的身份构成 151

二、金钱会在地方社会中的活动 156

三、会党是地方权力结构中的重要板块 160

第三节 权力关系结构的失衡与平衡 162

一、上层士绅与下层士绅 163

二、“绅与绅仇”——士绅阶层的分裂 164

三、“谋两利”——下层士绅与会党的联合 170

四、“你讲的是哪一类士绅”——对全称判断的质疑 173

第四节 地方政府的作为与不作为 175

一、“报复说”——“不作为”的理由 175

二、“不作为”——出于无奈 179

三、“不作为”就是“作为” 181

四、“不作为”不等于“不在场” 183

第五节 宗族是地方势力角逐的现成工具 193

一、地方势力凭借宗族进行社会动员 193

二、政府对宗族势力的打击 195

第六节 小结 196

一、温州:西教传播的沃壤 200

第三章 教会势力的楔入 200

第一节 教会势力在温州的发展 200

二、条约制度庇护下西方教会的发展 202

第二节 民众活动空间的不断拓展 212

一、会党获得更大的社会动员能力 212

二、普通民众活动空间的增大 219

第三节 国家控制社会能力的急剧衰减 222

一、西教的传入削弱了官府的权力 223

二、地方官在危机中的应对策略 224

三、国家正式权威的丧失 228

第四节 士绅地方社会主导地位的形成 234

一、士绅对教会的仇视和对抗 234

二、士绅与民众:暂短联盟的破裂 243

三、士绅和西教:从对抗走向和解 248

第五节 小结 255

第四章 学务场域中的权力角逐——以孙诒让的活动为中心 257

第一节 上层士绅权力的扩张态势 259

一、政府的尴尬处境 260

二、士绅在筹款和学务管理上的优势 265

三、“绅权”的扩张态势 267

第二节 地方官吏与上层士绅的对立 272

一、上层士绅对地方官的认识 273

二、上层士绅的兴学方案 275

三、地方官的敷衍和延宕 277

一、地方官面对强大的对手 283

第三节 地方官对付上层士绅的手法 283

二、与下层士绅的联合 288

三、把正常的权力之争刑事案件化 294

第四节 小结 297

第五章 “布衣士绅”的崛起 301

第一节 大绅与“布衣士绅”的支配和被支配关系 302

一、“布衣士绅” 302

二、大绅 303

三、大绅与“布衣士绅”的支配和被支配关系 304

第二节 “布衣士绅”崛起的社会环境 307

一、永嘉之学的近代回响 308

二、温州士风嬗递中的三个世代 315

三、晚清温州的社团和学堂 323

第三节 布衣通过结社获得与大绅对峙的实力 328

一、心兰书社 328

二、求志社 330

三、向大绅发起挑战 334

第四节 布衣借助西方文化资源确立斗争优势 345

一、围绕“科场案”的斗争 346

二、围绕“瑞安中学存废案”的斗争 356

三、斗争双方之力量对比 363

四、双方在两案中胜负转换之原因 371

第五节 小结 374

结语 376

参考文献 384

后记 40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