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中兽医辨证论治基础
中兽医辨证论治基础

中兽医辨证论治基础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卢宪斋编
  • 出 版 社: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2
  • ISBN:16245·51
  • 页数:402 页
图书介绍:
《中兽医辨证论治基础》目录

绪论 1

一、中兽医学的概念 1

二、中兽医学在畜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

三、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 3

(一)整体观念 3

(二)辨证论治 4

(三)取类比象 5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7

第一节 阴阳学说 7

一、概念 7

(二)阴阳的互根 10

(一)阴阳的对立 10

二、基本内容 10

(三)阴阳的消长转化 11

(四)阴阳的平衡协调 13

三、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14

(一)解剖方面 15

(二)生理方面 15

(三)病理方面 16

(四)诊断方面 18

(五)治疗方面 18

(六)中药方面 19

第二节 五行学说 20

一、概念 20

(一)对事物属性的分类 21

二、基本内容 21

(二)五行的相互关系 22

三、五行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25

(一)生理方面 25

(二)病理方面 26

(三)诊断治疗方面 27

第三节 正确对待阴阳五行学说 28

第二章 脏腑 32

概说 32

第一节 脏腑功能 34

一、五脏 34

(一)心 34

【附】心包络 38

(二)肝 39

(三)脾 42

(四)肺 47

(五)肾 52

【附一】胞宫、精室 55

【附二】脑 58

二、六腑 61

(一)胆 61

(二)胃 62

(三)小肠 63

(四)大肠 64

(五)膀胱 65

(六)三焦 66

(一)脏与脏 69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69

(二)腑与腑 78

(三)脏与腑 80

脏腑功能小结 84

第二节 气、血、津液 85

一、 气 86

(一)宗气 87

(二)营气 88

(三)卫气 89

(四)元气 91

(五)真气 92

二、血 92

(二)血的功能 93

(一)血的生成 93

(三)营与血的关系 94

三、津液 95

(一)概念 95

(二)生成与代谢 95

(三)功能 96

四、气、血、津液的关系 97

(一)气与血的关系 97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98

(三)津液与血的关系 99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组成 101

一、概念 101

第三章 经络 101

二、组成 102

第二节 十二经脉 103

一、命名 103

二、经脉循行分布的一般规律 104

三、经脉的表里关系 105

四、经气流注次序 106

五、经脉循行部位、体表常用穴位与主要病症 107

(一)前肢太阴肺经 108

(二)前肢阳明大肠经 108

(三)后肢阳明胃经 108

(六)前肢太阳小肠经 109

(五)前肢少阴心经 109

(四)后肢太阴脾经 109

(七)后肢太阳膀胱经 110

(八)后肢少阴肾经 110

(九)前肢厥阴心包经 111

(十)前肢少阳三焦经 111

(十一)后肢少阳胆经 111

(十二)后肢厥阴肝经 112

第三节 奇经八脉 112

(一)督脉 113

(二)任脉 113

(三)冲脉 113

一、生理作用 114

第四节 经络的作用及其应用 114

(六)阴维、阳维 114

(五)阴蹻、阳蹻 114

(四)带脉 114

二、经络的应用 115

【附】 经络实质的研究 117

第四章 病因、病理 120

第一节 发病 120

第二节 病因 121

一、六淫 123

(一)风 125

(二)寒 131

(三)暑 135

(四)湿 137

(五)燥 142

(六)火 144

二、疫疠 148

三、饥饱劳役 150

(一)饥 150

(二)饱 151

(三)劳 153

(四)役 155

四、外伤、虫兽损伤、中毒、寄生虫等 157

(一)外伤 157

(二)虫兽损伤 157

(四)寄生虫 158

(三)中毒 158

五、痰饮、瘀血 159

(一)痰饮 159

(二)瘀血 162

第三节 病理 166

一、邪正消长 167

二、升降失常 169

(一)上升失调 170

(二)下降失调 170

(三)上下失制 170

(四)升降反常 170

三、阴阳失调 171

第五章 诊法 174

第一节 望诊 175

一、望全身 176

(一)望神 176

(二)望形态 177

(三)望皮毛 183

二、望局部 183

(一)望眼 183

(二)望耳 184

(三)望鼻与鼻镜 184

(四)望呼吸 185

(五)望口唇 186

(六)望饮食 186

(七)望咀嚼 186

(九)望二阴 187

(八)望吞咽 187

(十)望二便 188

三、望口色 189

(一)望舌质 191

(二)望舌苔 193

(三)各证口色 197

【附】舌诊现代研究资料简介 198

第二节 闻诊 201

一、听声音 201

(一)叫声 201

(二)呼吸、喘息 201

(四)嗳气 202

(三)咳嗽 202

(五)肠音 203

二、闻气味 203

(一)口气 203

(二)鼻气、痰涕 204

(三)粪、尿 204

(四)脓 204

第三节 问诊 204

一、问发病时间 205

二、问发病经过 205

三、问病后表现 206

五、问发病数量和速度 207

六、问病畜来源 207

四、问既往病史 207

七、问饲养管理和使役 208

八、问配种繁殖 209

九、问预防注射和病后治疗 209

十、问家畜的品种、性别、年龄、用途等 210

第四节 切诊 210

一、脉诊 210

(一)切脉部位 211

(二)切脉方法 212

(三)脉象 213

二、触诊 220

(一)体温 220

(二)胸腹部触诊 221

(四)局部肿硬 222

(三)头面、咽喉、槽口触诊 222

(五)皮肤触诊 223

(六)直肠触诊 223

(七)阴道触诊 223

(八)触尾 224

第六章 辨证纲要 225

第一节 八纲辨证 228

一、八纲分证辨证 229

(一)表里辨证 229

(二)寒热辨证 232

(三)虚实辨证 236

(四)阴阳辨证 240

阴虚 241

阳虚 242

阴阳两虚 243

亡阴 245

亡阳 245

阳闭 246

阴闭 247

二、八纲综合辨证 248

(一)相互联系 248

(二)相互转化 251

(三)相互错杂 254

(四)证候真假 257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261

(一)气虚证 262

一、气病辨证 262

(二)气滞证 263

(三)气逆证 264

二、血病辨证 264

(一)血虚证 265

(二)出血证 266

三、气血同病辨证 267

(一)气血两虚证 267

(二)气随血脱证 267

四、津液病辨证 268

(一)津液不足 268

(二)水液内停 269

第三节 脏腑辨证 269

心气虚 270

一、脏病辨证 270

(一)心病辨证 270

心阳虚 271

心血虚 271

心阴虚 272

心火亢盛 272

痰迷心窍 273

(二)肝病辨证 274

肝气郁结 274

肝火上炎 274

肝胆湿热 275

肝风内动 276

肝血不足 277

寒滞肝脉 278

(三)脾病辨证 278

脾气虚弱 278

脾阳虚衰 280

寒湿困脾 281

湿热蕴脾 282

(四)肺病辨证 283

肺气虚 283

肺阴虚 283

风寒束肺 284

风热犯肺 285

肾阳虚 286

(五)肾病辨证 286

痰饮阻肺 286

燥热伤肺 286

肾气不固 287

肾阴虚 288

二、腑病辨证 289

(一)胆病辨证 289

(二)胃病辨证 289

胃寒证 289

胃热证 290

胃气虚 290

胃阴虚 291

胃实证 292

小肠实热 293

大肠虚证 293

(四)大肠病辨证 293

小肠虚寒 293

小肠气痛 293

(三)小肠病辨证 293

大肠寒证 294

大肠实热 294

大肠湿热 294

大肠津亏 295

(五)膀胱病辨证 295

膀胱湿热 295

膀胱虚寒 296

(一)心脾两虚 297

三、脏腑兼病辨证 297

(二)心肺气虚 298

(三)心肾阳虚 298

(四)肝脾不和 299

(五)脾胃不和 300

(六)肝肾阴虚 300

(七)脾肺气虚 301

(八)脾肾阳虚 302

(九)肺肾气虚(肾不纳气) 303

(十)肺肾阴虚 304

第四节 六经辨证 305

一、太阳病证 306

(一)太阳伤寒证 307

(二)太阳中风证 308

(三)太阳伤寒兼肺热咳喘证 308

(四)太阳中风兼肺逆作喘证 309

二、阳明病证 309

(一)阳明经证 310

(二)阳明腑证 310

三、少阳病证 311

四、太阴病证 312

五、少阴病证 313

(一)少阴寒化证 313

少阴虚寒证 313

(二)少阴热化证 314

阴盛格阳证 314

六、厥阴病证 315

(一)寒厥 315

(二)热厥 315

(三)蛔厥 316

七、合并证 316

(一)太阳少阳合并证 317

(二)太阳阳明合并证 317

(三)少阳阳明合并证 317

(五)少阳太阴合并证 318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 318

(四)太阳太阴合并证 318

一、卫分证 320

(一)热在皮毛 321

(二)热在肺卫 321

二、气分证 322

(一)热入于胃(气分热盐,热在气分) 322

(二)温热在肠 323

肠燥热结 323

肠热下利 324

(三)温热入肺 324

(四)热郁胸膈 325

三、营分证 325

(二)热入心包 326

(一)热灼营阴(热入营分) 326

(三)营卫合邪 327

四、血分证 327

(一)血热妄行(热在血分) 328

(二)肝热动风 328

(三)血热伤阴 329

(四)亡阴失水 329

小结 330

第六节 三焦辨证 331

一、上焦证 332

二、中焦证 333

三、下焦证 334

一、未病先防 337

第七章 防治法则 337

第一节 预防 337

二、既病防变 339

第二节 治则 340

一、治病求本 341

二、扶正祛邪 342

三、虚实补泻 344

(一)补虚的具体应用 344

(二)泻实的具体应用 345

四、标本缓急 346

(一)缓则治其本 347

(二)急则治其标 348

(三)标本同治 348

(一)正治法 350

五、正治与反治 350

(二)反治法 351

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53

(一)因时制宜 353

(二)因地制宜 354

(三)因畜制宜 355

(四)因证制宜 355

第三节 常用治法 357

一、基本治法 357

(一)汗法(解表法) 357

(二)吐法(涌吐法) 358

(三)下法(泻下法、攻里法) 358

(四)和法(和解法) 359

(六)清法(清热法) 360

(五)温法(温里法、祛寒法) 360

(七)补法(补虚法) 361

(八)消法(消导法) 362

(九)理气法 362

(十)理血法 363

(十一)祛湿法 364

(十二)化痰止咳平喘法 364

(十三)收涩法(固涩法) 365

(十四)平肝法 365

(十五)安神法 366

(十六)开窍法 366

(二)温清并用 367

(一)汗下并用 367

二、八法的配合应用 367

(十七)驱虫法 367

(三)攻补并用 368

(四)消补并用 368

第八章 临床辨证论治 370

第一节 详细诊断,收集资料 370

一、四诊合参 370

二、细察口色 371

第二节 辨别证候 372

一、先以八纲辨总证 372

四、内伤杂病辨证 373

五、抓住主症辨别证候 373

三、外感病辨证 373

二、继辨病因 373

六、证候命名 375

第三节 论治 376

一、依证论治 376

二、立法 377

三、选方议药(处方) 378

(一)选方 378

(二)成方加减 378

(三)选药组方 379

四、对症治疗 380

第四节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 381

附录一 参考方剂 382

附录二 病证索引 3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