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  粮食作物卷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  粮食作物卷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 粮食作物卷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董玉琛,刘旭主编;董玉琛,郑殿升分册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109108767
  • 页数:60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系列书中的一卷,共设15章,导论部分主要论述了作物的种类、植物学、细胞学和农艺学分类,以及起源、演化的理论;各论部分概述了粮食作物种类及多样性,分别叙述了水稻、小麦、大麦、燕麦、高梁等粮食作物的生产概况、主要特征特性、起源演化和传播等内容。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 粮食作物卷》目录

导论 1

第一节 中国作物的多样性 1

一、中国历代的作物 1

二、中国当代作物的多样性 2

第二节 作物的起源与进化 4

一、作物起源的几种学说 4

二、几个重要的世界作物起源中心 8

三、与作物进化相关的基本理论 11

四、与作物进化有关的性状演化 13

第三节 作物的分类 14

一、作物的植物学分类及学名 15

二、作物的用途分类 18

三、作物的生理学、生态学分类 18

四、作物品种的分类 19

第四节 作物的遗传多样性 19

一、作物遗传多样性的形成与发展 20

二、遗传多样性的度量 22

三、作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实际应用 25

四、用野生近缘植物拓展作物的遗传多样性 27

一、粮食是农业起源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30

第一节 粮食作物的意义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30

第一章 粮食作物概述 30

二、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31

第二节 世界粮食作物的生产概况 32

一、“绿色革命”的巨大成就 33

二、世界谷物生产概况 35

第三节 中国粮食作物的生产概况 37

一、中国粮食作物生产55年的发展历程 37

二、中国粮食产量的结构 39

三、中国三大粮食作物55年的发展分析 41

一、粮食作物种类多样性 43

第四节 粮食作物的多样性 43

二、粮食作物的种质资源多样性 44

三、中国粮食作物的种质资源类型丰富 45

第五节 中国粮食作物种质资源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46

一、粮食作物种质资源在作物遗传育种上的巨大作用 46

二、拓宽粮食作物的遗传基础是种质资源的重要任务 47

第二章 水稻 50

第一节 水稻作物生产概况 50

一、水稻的世界地理分布、生态类型与主要产稻国家的收获面积和产量 50

二、我国水稻的重要地位、稻作区划与生产发展概况 54

一、根、茎、叶、花、穗、粒的主要形态特征 58

第二节 水稻的主要形态特征和特性 58

二、主要生物学特性 65

第三节 亚洲栽培稻的起源演化与分类 67

一、稻属的两个栽培种及其起源演化 67

二、亚洲栽培稻的祖先种 69

三、中国栽培稻的野生近缘种及籼粳亚种的演化 70

四、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 71

五、稻属与亚洲栽培稻的分类 73

第四节 我国水稻品种的演变 82

一、农家品种自发种植至地方品种评选推广阶段 82

二、现代改良品种的大面积推广阶段 83

三、常规稻品种与杂交稻组合并存阶段 84

四、水稻品种的几次重大突破及单产潜力的飞跃 85

第五节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 87

一、三系法杂交水稻 87

二、两系法杂交水稻 95

三、化学杀雄法两系杂交稻 99

第六节 中国的野生稻 100

一、中国野生稻的种类与地理分布 100

二、中国野生稻的植物学特征与生态学特性 103

三、中国野生稻的重要基础研究 106

四、我国普通野生稻在育种上的利用成就 109

第三章 小麦 114

第一节 小麦的生产概况 114

一、世界小麦生产概况 114

二、中国小麦生产概况 115

第二节 小麦的主要形态特征和特性 117

一、小麦根、茎、叶、花、果的主要形态特征 117

二、小麦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120

第三节 小麦的分类 122

一、小麦属的形态学分类 122

三、小麦属各个种的分布区和主要特性 128

二、小麦属的细胞遗传学分类 128

四、山羊草属的分类 131

第四节 小麦的起源和进化 139

一、一粒系小麦(二倍体物种)A基因组的起源和进化 139

二、二粒系小麦(四倍体)具AB基因组物种的起源和进化 140

三、普通系小麦的起源和进化 141

四、提莫菲维系小麦的起源和进化 142

第五节 小麦的近缘植物 143

一、旱麦草属 144

二、无芒草属 144

七、黑麦属 145

六、大麦属 145

三、带芒草属 145

四、异型花属 145

五、类大麦属 145

八、簇毛麦属 146

九、冰草属 146

十、偃麦草属或薄冰草属 147

十一、鹅观草属 148

十二、披碱草属 149

十三、赖草属 149

十四、新麦草属 150

一、北部冬麦区 151

十五、猬草属 151

第六节 中国小麦品种的演变 151

二、黄淮冬麦区 154

三、长江中下游冬麦区 157

四、西南冬麦区 158

五、华南冬麦区 161

六、东北春麦区 161

七、北部春麦区 163

八、西北春麦区 164

九、青藏春冬麦区 165

十、新疆冬春麦区 166

十一、杂交小麦与核不育小麦 167

附录1 小麦各个种的变种检索表 170

附录2 山羊草(Aegilops L.)同种异名对照表 215

第四章 大麦 217

第一节 大麦的生产意义和生产概况 217

一、大麦生产的重要意义 217

二、大麦的分布和生产概况 219

第二节 大麦的主要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221

一、根、茎、叶、花、果实的主要形态特征 221

二、主要生物学特性 226

第三节 大麦属的分类 228

一、大麦属的分类 228

二、栽培大麦亚种和变种群的划分和鉴定依据 231

第四节 栽培大麦的起源与进化 232

一、栽培大麦的起源中心 232

二、栽培大麦的始祖野生大麦 234

三、中国栽培大麦和它的始祖野生大麦的遗传距离的测定 241

四、大麦的种系发生学说 242

第五节 中国栽培大麦的品种及遗传资源的研究 244

一、中国栽培大麦品种的特点 244

二、中国大麦各生态区品种类型的特点及其代表性品种 245

第五章 燕麦 250

第一节 燕麦的生产意义及生产概况 250

一、燕麦在国民经济中的价值 250

二、燕麦在世界的分布、面积和产量概况 252

三、燕麦在中国的分布、面积和产量概况 253

四、燕麦生产的发展趋势 253

第二节 燕麦的特征特性 254

一、主要植物学特征 254

二、生长发育特性 258

三、生物学特性 260

第三节 燕麦属的分类 262

一、燕麦分类的依据 263

二、燕麦分类的不同体系 263

第四节 燕麦的起源 271

一、砂燕麦的起源演化 271

二、阿比西尼亚燕麦的起源演化 271

三、普通栽培燕麦和地中海燕麦的起源演化 272

四、大粒裸燕麦(莜麦)的起源演化 272

第五节 中国燕麦的多样性及品种演变 273

一、中国燕麦的多样性 273

二、中国燕麦品种的演变 274

第六章 玉米 278

第一节 玉米生产概况 278

一、世界玉米的生产概况 278

二、中国玉米的生产概况 279

第二节 玉米的分类、起源与进化 282

一、玉米的植物学分类 282

二、玉米的起源和进化 284

三、玉米的传播 287

一、玉米的植物学特征及其多样性 288

第三节 玉米及其野生近缘种的特征特性 288

二、玉米的生物学特性与种质资源繁种 290

三、玉米野生近缘种的特点与应用价值 292

第四节 中国玉米的种族及品种演变 295

一、中国玉米的种族 295

二、玉米种质资源的应用及中国玉米品种演变 296

第七章 粟 302

第一节 谷子的利用价值和生产概况 302

一、世界谷子生产和利用概况 302

二、我国谷子生产概况和区划 302

一、谷子的植物学特征 304

第二节 谷子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304

二、谷子的生物学特性 307

第三节 谷子及其野生近缘种的分类 311

一、狗尾草属的分类 311

二、狗尾草属内种间遗传关系 316

三、谷子种内遗传关系 317

第四节 谷子的起源演化与传播 318

一、谷子的起源 318

第五节 中国谷子的遗传多样性及品种演变 320

一、中国谷子的遗传多样性 320

二、谷子的传播 320

二、中国谷子品种的类型及模式品种 321

三、中国不同时期谷子品种的演变 324

第六节 其他粟类作物的种类、分布与研究利用概况 325

一、珍珠粟的分布与研究利用概况 326

二、龙爪稷的分布与研究利用概况 326

三、食用稗的分布与研究利用概况 327

四、马唐的分布与研究利用概况 328

五、台夫的分布与研究利用概况 328

六、小黍的分布与研究利用概况 329

一、黍稷在世界的分布和主产国的面积、产量 331

第一节 黍稷的生产概况 331

第八章 黍稷 331

二、黍稷在中国的地理分布、生态区划及生产概况 332

第二节 黍稷的起源和演化 335

一、黍稷是起源于中国最古老的作物 335

二、黍稷在中国的栽培历史悠久 338

第三节 黍稷的特征和特性 340

一、黍稷的植物学特征 340

二、黍稷的生物学特性 345

不同时期黍稷推广品种及其主要特点 350

第四节 我国黍稷品种的演变 350

第五节中国黍属的种 353

一、组1.黍组——Sect.Panicun 353

二、组2.二歧黍组——Sect.Dichotomiflora Hitchc.et A.Chase 354

三、组3.匍匐黍组——Sect.Repentia Stapf 356

四、组4.攀匍黍组——Sect.Sarmentosa Pilger 356

五、组5.皱稃组——Sect.Maxima Hitchc.et A.Chase 357

六、组6.点稃组——Sect.Trichoides Hitchc 357

第九章 高粱 360

第一节 高粱生产概况 360

一、发展高粱生产的经济意义 360

二、高粱的世界分布及其主产国生产概况 361

三、中国高粱生产分区和生产发展 362

第二节 高粱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363

一、形态特征 363

二、生物学特性 370

第三节 高粱分类 375

一、高粱属的分类 376

二、栽培高粱的分类 378

三、中国高粱的分类地位 385

第四节 高粱起源和演化 386

一、栽培高粱的起源 387

二、栽培高粱的传播和发展 392

三、关于中国高粱来源和起源问题 393

第五节 高粱的野生近缘种 396

一、苏丹草 397

二、突尼斯草 397

三、约翰逊草 398

四、哥伦布草 398

五、拟高粱 398

第六节 中国高粱品种的演变 399

一、中国高粱地方品种的特点 399

二、中国高粱品种的多样性及其改良 402

三、不同年代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及其主要特点 403

第十章 食用豆类 406

第一节 食用豆类作物的种类和生产意义 406

一、食用豆类作物的种类 406

二、食用豆类作物的重要性 408

三、世界食用豆类产量与分布 409

四、中国食用豆类产量、分布及发展 410

第二节 豇豆属的种 412

一、豇豆属栽培种的起源与演化 412

二、豇豆属栽培种的主要特征特性 415

三、我国豇豆属的种质资源 421

四、我国豇豆属栽培种的品种演变 422

五、豇豆属的主要野生种 423

六、豇豆属种间进化关系 425

第三节 菜豆属的种 426

一、菜豆属栽培种的起源与演化 426

二、菜豆属栽培种的主要特征和特性 429

三、我国菜豆属栽培种的品种演变 435

四、菜豆属的主要野生种 436

第四节 蚕豆属的种 441

一、蚕豆属栽培种的地理起源与分类 441

二、蚕豆的主要特征特性 443

三、我国蚕豆的品种演变 446

第五节 豌豆属的种 447

一、豌豆属栽培种的起源与分类 447

二、豌豆的主要特征特性 451

三、我国豌豆的品种演变 455

第六节 木豆属的种 456

一、木豆属栽培种的起源与分类 456

二、木豆的主要特征特性 459

三、木豆的品种 464

四、木豆属的主要野生种 465

一、鹰嘴豆属的种 470

第七节 鹰嘴豆属、小扁豆属的种 470

二、小扁豆属的种 474

第十一章 甘薯 480

第一节 甘薯的用途和生产概况 480

一、甘薯的用途 480

二、甘薯在世界的分布和面积、产量的变化 480

三、甘薯在我国的分布和面积、产量的变化 481

第二节 甘薯的主要特征和特性 482

一、根 482

三、叶 485

二、茎 485

四、花 487

五、果实和种子 488

六、繁殖特性 488

第三节 我国甘薯品种及其演变 489

第四节 甘薯的起源和演化 490

一、甘薯的地理起源和传播 490

二、甘薯的物种起源和进化 491

第五节 甘薯的野生近缘植物 493

一、甘薯组植物的分类和染色体组 493

二、甘薯组第Ⅰ系植物的特性 495

三、甘薯组第Ⅱ系植物的特性 499

四、我国的甘薯属植物 500

第十二章 马铃薯 506

第一节 马铃薯的生产意义 506

一、世界马铃薯的生产及其利用 506

二、我国马铃薯的生产利用及其发展 507

第二节 马铃薯的主要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509

一、马铃薯生物多样性概述 509

二、马铃薯植株主要特征 510

三、马铃薯主要生物学特性 516

第三节 马铃薯的起源、进化和分类 519

一、马铃薯的地理起源和传播 519

二、马铃薯组的分类 522

三、马铃薯重要野生种的特征特性 526

四、马铃薯栽培种的演化和分类 533

第四节 我国马铃薯品种的演变 542

一、我国马铃薯地方品种的形成及其特点 542

二、我国各时期育成的马铃薯主栽品种及其特点 544

第五节 马铃薯野生种和原始栽培种在品种改良中的利用 552

一、马铃薯野生种和原始栽培种的育种价值 553

二、马铃薯野生种和原始栽培种在品种改良中的利用 556

第十三章 木薯 561

第一节 木薯生产概况 561

一、世界木薯的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 561

二、我国木薯的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 562

三、国内外对木薯产品需求量潜力巨大 563

第二节 木薯的起源和演化 565

一、木薯的地理起源 565

二、木薯在我国的栽培历史 566

一、木薯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点 567

第三节 木薯的主要特征特性 567

二、根、茎、叶、花、果的简述 568

三、木薯的生物学特点及其适应性 570

第四节 我国木薯品种的演变 573

一、木薯的栽培种及其类型 573

二、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573

三、不同年代推广品种及其主要特点 576

第十四章 荞麦 580

第一节 荞麦的生产概况 580

一、荞麦的世界分布和主要生产国概况 580

二、荞麦在中国的分布、生产和发展 581

第二节 荞麦的主要形态特征和特性 582

一、荞麦的形态特征 582

二、荞麦的农艺性状 586

第三节 我国的荞麦品种 591

一、我国荞麦地方品种的特点 591

二、荞麦的生产区与品种 593

三、荞麦推广品种及其特点 594

第四节 荞麦的起源、演变与分类 596

一、荞麦的起源 596

二、荞麦的栽培与传播 596

三、荞麦的分类和演化 5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