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理论与实践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理论与实践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理论与实践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德峰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01679350
  • 页数:18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体系的起源与发展、基本原理以及操作方法等。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理论与实践》目录

1.1 我国水稻生产的现状 1

1.1.1 水稻生产 1

第1章 我国水稻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 1

1.1.2 我国水稻的品种类型 2

1.1.3 水稻种植季节 5

1.1.4 产量差异与增产潜力 6

1.1.5 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8

1.1.6 水稻品种特性的变化 10

1.1.7 我国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 11

1.2.1 水稻产量下降 12

1.2 我国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 12

1.2.2 资源利用率低 13

1.2.3 稻作效益低 14

1.2.4 稻作规模小 14

1.2.5 自然灾害频繁 14

1.3 水稻生产的发展对策 15

1.3.1 生产技术与品种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配套 15

1.3.2 节本增效技术 15

1.3.3 稻作可持续生产技术 16

2.1 马达加斯加的水稻强化栽培技术 17

第2章 水稻强化栽培的起源与发展 17

2.2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基本特征 18

2.2.1 小苗移栽 18

2.2.2 单本、少本稀植 19

2.2.3 干湿灌溉 19

2.2.4 中耕除草 19

2.2.5 增施有机肥 20

2.3 我国水稻强化栽培的发展 20

2.4 水稻强化栽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22

3.1.1 利用水稻分蘖优势 24

3.1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基本原理 24

第3章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4

3.1.2 挖掘根系生长潜力 25

3.1.3 大穗优势 26

3.2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关键技术 27

3.2.1 培育壮秧、小苗浅栽 27

3.2.2 单本、少本稀植 28

3.2.3 干湿交替的控水灌溉 28

3.2.4 使用有机肥 28

3.3 水稻强化栽培的经济和生态学效应 28

3.3.1 减少灌溉,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8

3.3.4 水稻可持续生产 29

3.3.3 节约成本,增产增收 29

3.3.2 环境友好,植株健壮 29

3.3.5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 30

第4章 水稻强化栽培条件下水稻的生长与产量形成特性 31

4.1 分蘖生长与成穗 31

4.1.1 密度对分蘖生长的影响 32

4.1.2 不同种植方式下的分蘖角度 33

4.1.3 各主茎蘖位的分蘖及其成穗 34

4.1.4 各时期出生的分蘖及其成穗 37

4.1.5 不同时期分蘖的穗部性状及对产量贡献 40

4.2 水稻强化栽培对根系生长和活力的影响 41

4.3.1 叶面积 42

4.3 水稻强化栽培条件下物质生产 42

4.3.2 群体光能利用 45

4.3.3 物质生产与转化 47

4.4 产量形成 49

4.4.1 产量结构 49

4.4.2 产量增减因子分析 50

4.5 水稻强化栽培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51

4.5.1 稀植与产量、对整精米率和垩白粒率的影响关系 51

4.5.2 灌浆期施氮对结实率、整精米率的影响 54

5.1.1 水稻强化栽培群体特性 56

5.1 光能利用 56

第5章 水稻强化栽培的资源利用 . 56

5.1.2 水稻强化栽培群体透光状况 57

5.1.3 水稻强化栽培光合特性 58

5.2 水稻强化栽培的水资源利用 60

5.2.1 水稻强化栽培与常规栽培用水量比较 60

5.2.2 水稻强化栽培的水分利用效率 61

5.3 水稻强化栽培对土壤地力的氮磷钾有效性影响 62

5.3.1 水稻强化栽培对土壤碱解氮影响 62

5.3.2 水稻强化栽培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62

5.3.3 水稻强化栽培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63

5.4 水稻强化栽培肥料利用率 64

5.4.1 水稻强化栽培对叶片含氮量和生理功能的影响 65

5.4.2 水稻强化栽培对氮积累的影响 66

5.4.3 水稻强化栽培氮积累与产量的关系 67

5.4.4 水稻强化栽培氮与叶面积的关系 68

5.4.5 水稻强化栽培方式下氮素利用率 68

第6章 水稻强化栽培的稻田生态特性 70

6.1 水稻强化栽培群体田间光分布 70

6.1.1 水稻强化栽培叶型配置与透光率 70

6.1.2 水稻强化栽培条件下不同移栽密度的叶面积与透光率 72

6.2 水稻强化栽培田间土壤温度 74

6.1.3 水稻强化栽培下群体透光率的日变化 74

6.3 土壤水分状况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76

6.4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78

6.5 水稻强化栽培条件下稻田土壤微生物 79

6.5.1 水稻强化栽培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80

6.5.2 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81

6.6 病虫发生特点 83

6.7 杂草发生特点与控制 84

第7章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模式 86

7.1 精量播种、培育壮秧 86

7.1.1 提高种子饱满度 86

7.1.3 适时早播 88

7.1.2 控制播种量和用种量 88

7.2 中小苗移栽 90

7.3 单本和少本稀植 92

7.4 水稻强化栽培水分管理技术 96

7.4.1 分蘖期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96

7.4.2 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98

7.4.3 不同水分处理对表层根生长量与根系活力的影响 99

7.4.4 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叶面积的影响 100

7.4.5 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101

7.4.6 水稻强化栽培不同时期水分管理模式 102

7.5 水稻强化栽培施肥技术 104

7.5.1 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影响 105

7.5.2 氮肥运筹对水稻分蘖和成穗率影响 105

7.5.3 氮肥运筹对水稻叶面积和粒叶比影响 106

7.5.4 后期施肥对叶片生长影响 106

7.5.5 水稻强化栽培体下不同施肥量对产量及穗粒结构的影响 107

7.5.6 水稻强化栽培的本田期施肥模式 108

7.6 病虫草综合防治 109

第8章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估 111

8.1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采用和推广概况 112

8.1.1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总体采用情况 112

8.1.2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信息传播和推广概况 113

8.2 农民对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印象 114

8.2.1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农民的反映 114

8.2.2 非水稻强化栽培体系农民的反映 116

8.3 水稻强化栽培对农民生计的影响 117

8.3.1 产量和总收入 117

8.3.2 生产成本投入 119

8.3.3 净收入 122

8.4 对性别分工和环境的影响 123

8.5 水稻强化栽培启示与思考 123

9.1 四川水稻生产条件 126

第9章 四川省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126

9.2 四川水稻强化栽培试验研究 128

9.2.1 冬水田移栽叶龄、密度及施氮量比较 128

9.2.2 水稻强化栽培品种差异比较 130

9.2.3 施氮量与比例及栽秧方法比较试验 133

9.2.4 高产品种的潜力比较 135

9.2.5 不同移栽秧龄的比较研究 135

9.2.6 不同移栽密度的研究 136

9.2.7 不同育秧方式的产量比较 137

9.2.8 强化栽培不同施肥水平的研究 137

9.3 四川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示范 138

9.3.1 “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体系要点 139

9.3.2 四川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示范效果 140

9.3.3 四川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141

第10章 浙江省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142

10.1 浙江省水稻生产条件 142

10.2 浙江省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研究 143

10.3 浙江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示范 145

10.3.1 浙江超级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要点 146

10.3.2 浙江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推广示范 149

10.3.3 浙江各地水稻强化栽培的应用效果 150

10.4 浙江水稻强化栽培的有利条件和应用前景 152

11.1 黑龙江水稻生产条件 154

第11章 黑龙江省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154

11.2 黑龙江水稻三超强化栽培技术研究 155

11.2.1 选用优质超级稻 156

11.2.2 宽行超稀植,释放水稻个体潜力 157

11.2.3 安全超高产技术 161

11.3 黑龙江水稻三超强化栽培技术示范效果 166

11.4 黑龙江水稻三超强化栽培技术讨论 166

11.4.1 扩大营养时空 166

11.4.3 促进根系发达 167

11.4.2 发挥低节位优势分蘖特性 167

第12章 贵州省强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168

12.1 贵州水稻生产条件 168

12.2 贵州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研究 170

12.2.1 不同播期、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影响 170

12.2.2 不同品种比较 171

12.2.3 不同移栽方式对产量影响 171

12.3 贵州强化栽培技术的初步示范 173

12.4 贵州强化栽培技术的应用前景 173

主要参考文献 17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