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敏感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机理与应用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泽炳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535212697
- 页数:619 页
目录 1
1 光敏核不育水稻研究利用的主要进展 1
1.1 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的发现与鉴定 3
1.1.1 农垦58S的发现 3
1.1.2 石明松的早期研究 4
1.1.3 农垦58S的鉴定与命名 5
1.2 农垦58S育性转换特性的研究 7
1.2.1 农垦58S具有明显的随光周期变化而表现的育性转换特性 7
1.2.2 农垦58S光敏核不育性具有稳定的遗传特性 16
1.2.3 农垦58S光敏核不育性的生理生化特征 21
1.3.1 在水稻育种中的两种利用途径 24
1.3 光敏核不育水稻利用的研究 24
1.3.2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 27
1.3.3 两系杂交稻育种研究进展 38
2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光温生态 43
2.1 育性转换的光照条件 45
2.1.1 育性转换的光周期敏感期 45
2.1.2 光照长度在育性转换中的作用 47
2.1.3 诱导育性转换的临界光强与曙暮光作用 49
2.1.4 光期、暗期及光质的作用 52
2.2 育性转换中温度的作用 54
2.2.1 温度的影响 54
2.2.2 温度敏感期 57
2.2.3 温度因素分析 59
2.3 诱导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温作用模式 60
2.4 两个光周期反应的阶段发育理论探讨 66
2.4.1 两个性质不同的光周期反应 66
2.4.2 两个光周期反应的遗传基础 67
2.4.3 诱导两个光周期反应的光温条件比较 69
2.4.4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生长发育阶段 71
2.4.5 两个光周期反应的理论假设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意义 73
2.5 光敏核不育水稻品系光温生态类型与适应性探讨 74
2.5.1 第一光温反应鉴定 74
2.5.2 第二光温反应鉴定 76
2.5.3 生态适应性分析 78
2.5.4 对现有不育系的初步认识 79
2.5.5 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特性鉴定的进一步思考 80
2.5.6 人工鉴定中的几个问题 81
2.5.7 现有不育系在我国主要稻区的表现 83
3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生理生化基础 89
3.1 光敏核不育水稻花粉败育特征 91
3.1.1 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花药的形态特征 91
3.1.2 光敏核不育水稻花药和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特征 93
3.1.3 农垦58S花药发育的超微结构 94
3.2 植物激素与光敏雄性不育 95
3.2.1 内源激素与光敏核不育水稻花粉败育的关系 96
3.2.2 外源激素与育性表达 111
3.2.3 多胺与农垦58S育性转变的关系 114
3.3.1 蛋白质与植物的开花及育性变化 116
3.3 蛋白质、酶活性与育性基因表达 116
3.3.2 酶活性与育性变化 125
3.3.3 游离氨基酸与花粉败育 138
3.4 植物光敏色素与育性转换 141
3.4.1 光形态建成与光敏色素 141
3.4.2 光敏色素的提纯和性质 143
3.4.3 光敏色素与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转换 150
3.5 能量代谢及同化产物运转与花粉育性 155
3.5.1 能量代谢与花粉育性 155
3.5.2 同化产物的运转、分配与花粉育性 163
3.5.3 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调控机理的探讨 173
4 光敏核不育性的遗传基础 181
4.1 水稻光敏核不育性的遗传研究概述 183
4.1.1 水稻光敏核不育性的遗传研究进展 183
4.1.2 水稻光敏核不育性与其它性状的连锁关系研究 188
4.1.3 农垦58S及其转育的核不育系之间的基因等位性研究 189
4.1.4 光敏核不育水稻组织培养及其再生植株的遗传特性研究 191
4.2 水稻光敏核不育性的遗传行为 192
4.2.1 光敏核不育系与常规品种杂交F1的育性表现 192
4.2.2 F2及回交一代的育性分离 198
4.2.3 F3及以后世代的育性分离 212
4.3 水稻光敏核不育性的遗传分析 217
4.3.1 控制光敏核不育性及其育性恢复的主基因 217
4.3.2 存在两个不同位点主基因的遗传证据 225
4.3.3 光敏核不育性与株高和生育期的遗传连锁关系 231
4.4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之间的遗传关系 235
4.4.1 农垦58S及其转育的光敏核不育系之间的遗传关系 235
4.4.2 农垦58S及其转育的光敏核不育系与温敏核不育系之间的遗传关系 244
4.4.3 农垦58S及其转育的温敏核不育系与其他来源的温敏核不育系之间的遗传关系 250
5 光敏核不育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253
5.1 水稻基因染色体定位研究概况 255
5.1.1 水稻连锁群 255
5.1.2 水稻基因染色体定位的常用方法 257
5.1.3 最新水稻连锁图 260
5.2 利用三体分析法对光敏核不育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 275
5.2.1 利用三体分析法对水稻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的基本原理 275
5.2.2 利用初级三体分析法对光敏核不育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的理论分析 277
5.2.3 利用初级三体分析法对光敏核不育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研究的几个问题 285
5.3 利用标记基因分析法对光敏核不育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 292
5.3.1 概念 292
5.3.2 原理和基本要求 294
5.3.3 分析步骤 297
5.3.4 农垦58S光敏核不育基因染色体定位研究的初步结果 314
6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333
6.1 农垦58S与农垦58在DNA水平上的差异 335
6.2 双向电泳揭示的光敏核不育性特异表达基因的一些 336
特征 336
6.2.1 特异蛋白质出现的时期和部位 337
6.2.2 特异蛋白质的种类 339
6.3 育性特异表达基因分子克隆的一些尝试 341
6.3.2 长日特异表达的mRNA 342
6.3.1 cDNA文库 342
6.3.3 短日特异表达的mRNA 344
6.3.4 短日特异表达cDNA的分子克隆初探 345
6.4 以RFLP图谱为基础的分子克隆 346
6.4.1 RFLP连锁图 347
6.4.2 水稻的RFLP图谱 348
6.4.3 以RFLP标记进行水稻基因定位 360
6.4.4 大片段基因组文库的构建和基因分离与克隆 362
7 粳型光敏核不育系选育及两系品种间杂交粳稻育种 365
7.1 粳型光敏核不育系选育 367
7.1.1 选育标准 367
7.1.2 选育方法 369
7.1.3 不育品系的特性鉴定 375
7.1.4 粳型光敏核不育系选育的主要成效 383
7.2 优良恢复系的选育 389
7.2.1 恢复系应具备的条件 390
7.2.2 选育方法 391
7.3 组合选配 393
7.3.1 选育目标 393
7.3.2 选配原则 393
7.3.3 选育途径与方法 394
7.3.4 两系粳杂组合选育的成效 396
7.3.5 问题与对策 401
8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及两系法品种间杂交籼稻育种 403
8.1.1 利用农垦58S及其衍生系杂交转育 405
8.1 籼型核不育系选育效果研究 405
8.1.2 非湖北光敏核不育水稻来源的核不育资源的发掘 423
8.2 籼型不育系选育与鉴定 427
8.2.1 籼型不育系的技术指标 427
8.2.2 籼型不育系的选育方法 430
8.2.3 籼型不育系的鉴定 435
8.2.4 一批初步育成的籼型不育系 440
8.3 两系品种间杂交籼稻新组合选育 441
8.3.1 新组合选育目标 441
8.3.2 新组合选育途径和方法 442
8.3.3 新组合初步利用效果 445
9 水稻广亲和系选育及两系亚种间杂交稻育种 447
9.1.1 亚洲栽培稻类型的分化和杂交亲和性 449
9.1 水稻广亲和性的发现及研究进展 449
9.1.2 广亲和性基因的发现及研究进展 455
9.2 水稻广亲和性遗传 458
9.2.1 水稻广亲和性遗传解释 458
9.2.2 水稻广亲和性遗传 461
9.3 水稻广亲和系选育 465
9.3.1 水稻广亲和资源的筛选 465
9.3.2 水稻广亲和系选育 473
9.4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选育 483
9.4.1 水稻亚种间的杂种优势 483
9.4.2 亚种间杂交稻的选育技术 487
9.4.3 选育强优势亚种间杂交组合的技术难点与对策 489
10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繁殖和原种生产技术 499
10.1 主要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特性 501
10.1.1 粳、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特性 501
10.1.2 粳、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稳定不育期 506
10.1.3 粳、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稳定可育期 510
10.2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繁殖技术 513
10.2.1 选用优良的核不育系 513
10.2.2 适期播种 516
10.2.3 合理密植 523
10.2.4 防杂保纯 526
10.3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原种生产 526
10.3.1 核不育系原种的标准 526
10.3.2 粳型光敏核不育系的原种生产程序 527
10.3.3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原种生产 531
11 光敏核不育两系杂交稻制种技术 533
11.1 两系杂交组合亲本的基本特性 535
11.1.1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生育特性和对几个主要不育系的简评 535
11.1.2 几个主要恢复系的基本特性 542
11.2 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对光、温的反应 543
11.2.1 自然条件下对光、温的反应 543
11.2.2 温度对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的影响 549
11.3 两系杂交稻制种高产的基本要素 550
11.3.1 两系杂交稻制种现状 550
11.3.2 两系杂交稻制种的特点及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551
11.4.1 培育壮秧 552
11.4 建立“双强”的群体结构 552
11.4.2 合理使用多效唑培育壮秧 553
11.4.3 强化父本培育 554
11.4.4 插植规格 556
11.4.5 抓好田间管理 556
11.5 提高异交结实率 558
11.5.1 花期协调控制 561
11.5.2 喷施920+增效剂 562
11.5.3 抓好花时调节 564
11.6 防杂保纯措施 565
11.6.1 两系杂交稻种子混杂的类型 565
11.6.2 防杂保纯综合措施 565
12 两系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567
12.1 两系杂交水稻大田生产示范概况 569
12.2 现有两系杂交水稻组合 571
12.2.1 当前可供生产应用的主要组合的特性 571
12.2.2 生产应用上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576
12.3 两系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578
12.3.1 两系粳型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578
12.3.2 两系籼型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586
12.4 两系亚种杂交组合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策略 588
12.4.1 亚种杂交组合的观察和试种表现 589
12.4.2 亚种杂交组合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590
12.4.3 外源物质对亚种组合性状的影响 592
12.4.4 亚种杂交水稻的栽培策略 593
主要参考文献 595
- 《大气中典型二恶英类物质的氧化降解机理研究》张晨曦 2017
- 《走向现代的艰难“转换”》李浩昌著 2019
- 《多尺度空间视角下城市群城镇化发展对碳排放的作用机理研究》王锋著 2019
- 《分形在遥感影像地类识别及遥感地表参数尺度转换中的应用》栾海军著 2019
- 《往复压缩机故障机理与诊断方法研究》肖顺根 2019
-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十九编 第4册 儒家人本价值与公共理性的耦合机理研究》李长泰著 2014
- 《润滑脂热流变特性及其圆管输运机理》潘家保著 2017
- 《高校教师参与产学合作的机理研究》范惠明著 2019
- 《中国经济服务化发展悖论的动态测度和演化机理研究 基于中间需求视角》樊文静著 2019
- 《企业慈善捐赠的形成机制及其价值机理研究》潘奇 2018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Prometheus技术秘笈》百里燊 2019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药剂学实验操作技术》刘芳,高森主编 2019
- 《林下养蜂技术》罗文华,黄勇,刘佳霖主编 2017
- 《脱硝运行技术1000问》朱国宇编 2019
- 《催化剂制备过程技术》韩勇责任编辑;(中国)张继光 2019
-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管理策略 信息安全经济学视角》赵柳榕著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