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光敏感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机理与应用研究
光敏感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机理与应用研究

光敏感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机理与应用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泽炳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535212697
  • 页数:619 页
图书介绍:
《光敏感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机理与应用研究》目录

目录 1

1 光敏核不育水稻研究利用的主要进展 1

1.1 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的发现与鉴定 3

1.1.1 农垦58S的发现 3

1.1.2 石明松的早期研究 4

1.1.3 农垦58S的鉴定与命名 5

1.2 农垦58S育性转换特性的研究 7

1.2.1 农垦58S具有明显的随光周期变化而表现的育性转换特性 7

1.2.2 农垦58S光敏核不育性具有稳定的遗传特性 16

1.2.3 农垦58S光敏核不育性的生理生化特征 21

1.3.1 在水稻育种中的两种利用途径 24

1.3 光敏核不育水稻利用的研究 24

1.3.2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 27

1.3.3 两系杂交稻育种研究进展 38

2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光温生态 43

2.1 育性转换的光照条件 45

2.1.1 育性转换的光周期敏感期 45

2.1.2 光照长度在育性转换中的作用 47

2.1.3 诱导育性转换的临界光强与曙暮光作用 49

2.1.4 光期、暗期及光质的作用 52

2.2 育性转换中温度的作用 54

2.2.1 温度的影响 54

2.2.2 温度敏感期 57

2.2.3 温度因素分析 59

2.3 诱导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温作用模式 60

2.4 两个光周期反应的阶段发育理论探讨 66

2.4.1 两个性质不同的光周期反应 66

2.4.2 两个光周期反应的遗传基础 67

2.4.3 诱导两个光周期反应的光温条件比较 69

2.4.4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生长发育阶段 71

2.4.5 两个光周期反应的理论假设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意义 73

2.5 光敏核不育水稻品系光温生态类型与适应性探讨 74

2.5.1 第一光温反应鉴定 74

2.5.2 第二光温反应鉴定 76

2.5.3 生态适应性分析 78

2.5.4 对现有不育系的初步认识 79

2.5.5 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特性鉴定的进一步思考 80

2.5.6 人工鉴定中的几个问题 81

2.5.7 现有不育系在我国主要稻区的表现 83

3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生理生化基础 89

3.1 光敏核不育水稻花粉败育特征 91

3.1.1 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花药的形态特征 91

3.1.2 光敏核不育水稻花药和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特征 93

3.1.3 农垦58S花药发育的超微结构 94

3.2 植物激素与光敏雄性不育 95

3.2.1 内源激素与光敏核不育水稻花粉败育的关系 96

3.2.2 外源激素与育性表达 111

3.2.3 多胺与农垦58S育性转变的关系 114

3.3.1 蛋白质与植物的开花及育性变化 116

3.3 蛋白质、酶活性与育性基因表达 116

3.3.2 酶活性与育性变化 125

3.3.3 游离氨基酸与花粉败育 138

3.4 植物光敏色素与育性转换 141

3.4.1 光形态建成与光敏色素 141

3.4.2 光敏色素的提纯和性质 143

3.4.3 光敏色素与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转换 150

3.5 能量代谢及同化产物运转与花粉育性 155

3.5.1 能量代谢与花粉育性 155

3.5.2 同化产物的运转、分配与花粉育性 163

3.5.3 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调控机理的探讨 173

4 光敏核不育性的遗传基础 181

4.1 水稻光敏核不育性的遗传研究概述 183

4.1.1 水稻光敏核不育性的遗传研究进展 183

4.1.2 水稻光敏核不育性与其它性状的连锁关系研究 188

4.1.3 农垦58S及其转育的核不育系之间的基因等位性研究 189

4.1.4 光敏核不育水稻组织培养及其再生植株的遗传特性研究 191

4.2 水稻光敏核不育性的遗传行为 192

4.2.1 光敏核不育系与常规品种杂交F1的育性表现 192

4.2.2 F2及回交一代的育性分离 198

4.2.3 F3及以后世代的育性分离 212

4.3 水稻光敏核不育性的遗传分析 217

4.3.1 控制光敏核不育性及其育性恢复的主基因 217

4.3.2 存在两个不同位点主基因的遗传证据 225

4.3.3 光敏核不育性与株高和生育期的遗传连锁关系 231

4.4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之间的遗传关系 235

4.4.1 农垦58S及其转育的光敏核不育系之间的遗传关系 235

4.4.2 农垦58S及其转育的光敏核不育系与温敏核不育系之间的遗传关系 244

4.4.3 农垦58S及其转育的温敏核不育系与其他来源的温敏核不育系之间的遗传关系 250

5 光敏核不育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253

5.1 水稻基因染色体定位研究概况 255

5.1.1 水稻连锁群 255

5.1.2 水稻基因染色体定位的常用方法 257

5.1.3 最新水稻连锁图 260

5.2 利用三体分析法对光敏核不育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 275

5.2.1 利用三体分析法对水稻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的基本原理 275

5.2.2 利用初级三体分析法对光敏核不育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的理论分析 277

5.2.3 利用初级三体分析法对光敏核不育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研究的几个问题 285

5.3 利用标记基因分析法对光敏核不育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 292

5.3.1 概念 292

5.3.2 原理和基本要求 294

5.3.3 分析步骤 297

5.3.4 农垦58S光敏核不育基因染色体定位研究的初步结果 314

6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333

6.1 农垦58S与农垦58在DNA水平上的差异 335

6.2 双向电泳揭示的光敏核不育性特异表达基因的一些 336

特征 336

6.2.1 特异蛋白质出现的时期和部位 337

6.2.2 特异蛋白质的种类 339

6.3 育性特异表达基因分子克隆的一些尝试 341

6.3.2 长日特异表达的mRNA 342

6.3.1 cDNA文库 342

6.3.3 短日特异表达的mRNA 344

6.3.4 短日特异表达cDNA的分子克隆初探 345

6.4 以RFLP图谱为基础的分子克隆 346

6.4.1 RFLP连锁图 347

6.4.2 水稻的RFLP图谱 348

6.4.3 以RFLP标记进行水稻基因定位 360

6.4.4 大片段基因组文库的构建和基因分离与克隆 362

7 粳型光敏核不育系选育及两系品种间杂交粳稻育种 365

7.1 粳型光敏核不育系选育 367

7.1.1 选育标准 367

7.1.2 选育方法 369

7.1.3 不育品系的特性鉴定 375

7.1.4 粳型光敏核不育系选育的主要成效 383

7.2 优良恢复系的选育 389

7.2.1 恢复系应具备的条件 390

7.2.2 选育方法 391

7.3 组合选配 393

7.3.1 选育目标 393

7.3.2 选配原则 393

7.3.3 选育途径与方法 394

7.3.4 两系粳杂组合选育的成效 396

7.3.5 问题与对策 401

8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及两系法品种间杂交籼稻育种 403

8.1.1 利用农垦58S及其衍生系杂交转育 405

8.1 籼型核不育系选育效果研究 405

8.1.2 非湖北光敏核不育水稻来源的核不育资源的发掘 423

8.2 籼型不育系选育与鉴定 427

8.2.1 籼型不育系的技术指标 427

8.2.2 籼型不育系的选育方法 430

8.2.3 籼型不育系的鉴定 435

8.2.4 一批初步育成的籼型不育系 440

8.3 两系品种间杂交籼稻新组合选育 441

8.3.1 新组合选育目标 441

8.3.2 新组合选育途径和方法 442

8.3.3 新组合初步利用效果 445

9 水稻广亲和系选育及两系亚种间杂交稻育种 447

9.1.1 亚洲栽培稻类型的分化和杂交亲和性 449

9.1 水稻广亲和性的发现及研究进展 449

9.1.2 广亲和性基因的发现及研究进展 455

9.2 水稻广亲和性遗传 458

9.2.1 水稻广亲和性遗传解释 458

9.2.2 水稻广亲和性遗传 461

9.3 水稻广亲和系选育 465

9.3.1 水稻广亲和资源的筛选 465

9.3.2 水稻广亲和系选育 473

9.4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选育 483

9.4.1 水稻亚种间的杂种优势 483

9.4.2 亚种间杂交稻的选育技术 487

9.4.3 选育强优势亚种间杂交组合的技术难点与对策 489

10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繁殖和原种生产技术 499

10.1 主要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特性 501

10.1.1 粳、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特性 501

10.1.2 粳、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稳定不育期 506

10.1.3 粳、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稳定可育期 510

10.2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繁殖技术 513

10.2.1 选用优良的核不育系 513

10.2.2 适期播种 516

10.2.3 合理密植 523

10.2.4 防杂保纯 526

10.3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原种生产 526

10.3.1 核不育系原种的标准 526

10.3.2 粳型光敏核不育系的原种生产程序 527

10.3.3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原种生产 531

11 光敏核不育两系杂交稻制种技术 533

11.1 两系杂交组合亲本的基本特性 535

11.1.1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生育特性和对几个主要不育系的简评 535

11.1.2 几个主要恢复系的基本特性 542

11.2 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对光、温的反应 543

11.2.1 自然条件下对光、温的反应 543

11.2.2 温度对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的影响 549

11.3 两系杂交稻制种高产的基本要素 550

11.3.1 两系杂交稻制种现状 550

11.3.2 两系杂交稻制种的特点及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551

11.4.1 培育壮秧 552

11.4 建立“双强”的群体结构 552

11.4.2 合理使用多效唑培育壮秧 553

11.4.3 强化父本培育 554

11.4.4 插植规格 556

11.4.5 抓好田间管理 556

11.5 提高异交结实率 558

11.5.1 花期协调控制 561

11.5.2 喷施920+增效剂 562

11.5.3 抓好花时调节 564

11.6 防杂保纯措施 565

11.6.1 两系杂交稻种子混杂的类型 565

11.6.2 防杂保纯综合措施 565

12 两系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567

12.1 两系杂交水稻大田生产示范概况 569

12.2 现有两系杂交水稻组合 571

12.2.1 当前可供生产应用的主要组合的特性 571

12.2.2 生产应用上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576

12.3 两系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578

12.3.1 两系粳型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578

12.3.2 两系籼型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586

12.4 两系亚种杂交组合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策略 588

12.4.1 亚种杂交组合的观察和试种表现 589

12.4.2 亚种杂交组合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590

12.4.3 外源物质对亚种组合性状的影响 592

12.4.4 亚种杂交水稻的栽培策略 593

主要参考文献 59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