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Y形结构 人性的先天与后天
Y形结构 人性的先天与后天

Y形结构 人性的先天与后天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于洋著
  • 出 版 社:广州:花城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536011520
  • 页数:226 页
图书介绍:
《Y形结构 人性的先天与后天》目录

导论 1

第一章 马斯洛需要理论及其基本缺陷 11

第一节 基本需要的概念 12

第二节 需要体系的结构:需要层次论 14

一 基本需要的分类 14

二 基本需要体系的结构方式和性质:需要层次论 17

三 需要层次论的背景人性观和生命价值观 20

第三节 自我实现论和审美需要 23

一 自我实现论 23

二 审美需要的内容 25

一 审美真是自我实现需要吗? 26

第四节 马斯洛学说置疑 26

二 性欲仅仅只意味着生理需要? 29

三 母性(父性)是否一种基本需要? 30

四 一系列文化需要能否视为基本需要? 31

五 结论 31

第二章 需要的起源:利益——价值的生命哲学思考 33

第一节 生命概念追述 33

一 生命定义和历史 33

二 生命物质 35

三 生命的结构方式:耗散平衡系统 36

四 基因表达:生命平衡的生产和操纵过程 37

五 基因的遗传:密码信息的世代传递 38

六 基因进化:密码性能的改进 39

七 生命的图像和定义 40

第二节 神经和心理的起源 42

一 需要是一种自我心理反映 42

二 神经起源的原因:从共生圈的生存压力说起 42

三 神经机能的进化 44

四 两座智慧之巅:世界观和人格意识 49

第三节 群居、社会和文化:文化的生命哲学一 文化的另一种概念:群体基因库的外化衍生物 50

二 群居和社会 52

三 文化发展:非基因的生命进化模式 55

四 文化作为第二种生命遗传资源库 59

第四节 动机的思考 61

一 概念和意义 61

二 性质和简单分类:缺乏性动机与发展性动机 61

三 动机发生机制学说 63

四 统一动机机制的思考:“零信号模型” 67

第五节 需要的本质 72

一 需要的概念 72

二 需要的本质 73

三 需要体系的组织原则:生命原则 74

第六节 人类潜能和自我实现的相对性:一项遗传学分析 75

第七节 Y形结构导论:自我实现论与遗传“中心法则”的比较研究 77

第三章 Y形结构学说:基因决定的人类基本需要 80

第一节 基本需要的概念 80

一 基本需要的概念 80

二 生命基本需要的结构和维度 82

一 基段和自我实现维 85

第二节 生命基本需要 85

二 性欲 86

三 爱情需要 87

四 生育需要 91

五 哺养需要(母爱) 93

六 家庭教育需要(培育) 95

第三节 价值维度间的交叉作用 97

一 婚姻和家庭:遗传联盟——社会隶属 97

二 成功的家教有时是追逐社会尊重的手段 99

三 母爱型女人:母爱本身即是自我实现 100

第四节 人格的生命流变原理 101

一 生命流与行为能量恒常法则 101

二 常态维间分布 103

三 从维间分布异常看几种人格症(征)状 108

第四章 复合Y形结构学说:文化对基本需要体系的贡献 119

引言 123

第一节 限制性调节需要:文化性质的人类基本需要 123

一 文化作为人性内源指令 123

二 文化基本需要 127

三 小结 137

第二节 泛调节需要体系:基因——文化融合的产物 138

一 泛调节需要的概念 138

二 泛调节需要 141

第三节 审美需要:情感幻觉和人格自调节运动 155

一 人格:行为、结构和意识 156

二 结构三要素:整体、转化和自调节 159

三 人格自调节运动 161

四 审美作为一种人格调节机制 165

第五章 人性科学的可能性:怀疑和建设 174

第一节 弗洛伊德:人性的嘲弄 175

一 两个“自我”的生理学基础 175

二 本我——次级中枢:动物祖先的遗产 176

三 弗洛伊德的恶作剧 178

第二节 马斯洛:神学,而不是人学 179

第三节 真实的人性在何方?——人类本性的决定因子 180

第四节 Y形结构基本原理引论 182

一 善与恶 189

第五节 人性重要主题 189

二 个人与社会:价值分极 190

三 诚实与人格整一 191

第六章 人性理论的神经生理学视野:欲望的物质基础 195

第一节 脑系统的结构 196

第二节 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 202

第三节 意识及意识愿望的中枢 203

第四节 潜意识控制中枢的定位 205

一 资料与证据 205

二 潜意识中枢的初步定位 208

三 进一步结论 209

后记自白 21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