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金羊毛的寻找者  世纪之交的中国民俗学家
金羊毛的寻找者  世纪之交的中国民俗学家

金羊毛的寻找者 世纪之交的中国民俗学家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杰舜主编
  • 出 版 社: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207065027
  • 页数:65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收录了世纪之交中国具代表性的26位民俗学家的生平介绍、代表性学术论文、学术成就评析文章。全面呈示民俗学家们的研究贡献。
《金羊毛的寻找者 世纪之交的中国民俗学家》目录

目录 1

人类学高级论坛文库/总序&徐杰舜 1

民俗学大师钟敬文教授&董晓萍 1

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论纲&钟敬文 4

钟敬文: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开拓者&过伟 24

民俗学家娄子匡教授&陈益源 32

乌龟:引我一生三次对它发生兴趣&娄子匡 35

娄子匡民俗学论著举隅&陈益源 38

民俗学家姜彬研究员&周静书 42

钟敬文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思想评述&姜彬 45

论姜彬的区域民间文化研究&过伟 51

民俗学家汪玢玲教授&过伟 57

中国虎文化探源&汪玢玲 60

汪玢玲民俗研究的开拓精神及贡献&过伟 72

民俗学家杨知勇教授&过伟蒙本曼 77

纳西族东巴大祭风的心理功能&杨知勇 80

论杨知勇在民俗学上的学术追求与理论贡献&过伟 92

民俗学家过伟研究员&农学冠 101

中国民俗学学派基石论&过伟 104

过伟50年民俗学研究轨迹概述&农学冠 118

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江帆 125

论生态民俗链——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乌丙安 128

乌丙安在民俗学研究上的突出贡献&江帆 138

民俗学家李惠芳教授&周耀明 149

世纪之交的民俗学思考&李惠芳 152

李惠芳教授学术思想述评&李霞 162

民俗学家范增平先生&大禹 177

茶艺美学论&范增平 180

范增平先生茶艺学述评&徐桂兰 189

民俗学家林明德教授&周耀明 201

味在酸咸之外——台湾饮食文化鸟瞰&林明德 204

台湾民俗文化的推手林明德&吴明德 215

民俗学家陶思炎教授&徐杰舜 232

论镇物与祥物&陶思炎 235

精于治学 勤于探索——民俗学家陶思炎先生的学术研究&薛红艳 247

民俗学家陈勤建教授&郑土有 255

文艺民俗批评理论与实践&陈勤建 258

陈勤建民俗研究的轨迹和成就&郑土有 286

民俗学家徐华龙先生&蒙本曼 童炜钢 295

泛民俗形成的心理定位&徐华龙 298

新一代中国民间文化学的开拓者——徐华龙&蔡丰明 312

民俗学家邱国珍教授&江帆 320

畲族“盘瓠”形象的民俗学解读&邱国珍 323

论邱国珍教授的地域民俗文化研究&张爱萍 344

民俗学家陈华文教授&周耀明 351

论吴越丧葬文化的区域性特征&陈华文 354

论陈华文的民俗学研究&宣炳善 366

民俗学家万建中教授&周耀明 367

论民俗规范功能的历史与现实&万建中 379

论万建中在民俗学研究领域的创新与拓展&漆凌云 390

青年民俗学家郑土有&黄景春 401

中国民俗信仰研究史论&郑土有 404

郑土有:民间信仰领域的探索者&黄景春 417

民俗学家陈益源教授&彭美菁 425

广西民间故事《金仲和阿翘》的采录与研究&陈益源 428

台湾民间文学实践家——陈益源教授学术成就述评&蔡丽云 444

民俗学家刘魁立研究员&刘亚虎 455

关于民间传统文化研究的随想&刘魁立 458

刘魁立在民俗学上的渊博学识和独特贡献&刘亚虎 463

民俗学家段宝林教授&黄杰 472

澳门婚俗中西文化交融的人类学思考&段宝林 475

段宝林民俗研究的发展轨迹与理论贡献&过伟 487

民俗学家刘锡诚研究员&周耀明 495

新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1949~1966&刘锡诚 498

刘锡诚:民俗学理论家与探索者&陶思炎 515

民俗学家柯杨教授&武文 523

莲花山花儿程式论&柯杨 526

立足田野觅真知——柯杨民俗学学术成就述评&徐赣丽 542

民俗学家刘守华教授&周耀明 553

中国民间故事结构形态论析&刘守华 556

原创与整合:刘守华学术品格探寻&孙正国 567

民俗学家金荣华教授&陈劲榛 576

汉城关庙的传说和特色&金荣华 579

金荣华:台湾民间文学的耕耘者&应裕康 589

民俗学家叶春生教授&施爱东 596

开创民俗文化立体研究的新纪元&叶春生 599

评叶春生的民俗文化研究&蒋明智 608

民俗学家阿布都克里木·热合满教授&王堡 山兰 620

塔里木文化特征考述&阿布都克里木·热合满 623

耕耘于维吾尔民族文化沃野——阿布都克里木·热合满民俗研究论著举隅及其理论贡献&王堡 635

后记&徐杰舜 64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