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阶段性板块运动与板内增生  河南省1:50万地质图说明书
阶段性板块运动与板内增生  河南省1:50万地质图说明书

阶段性板块运动与板内增生 河南省1:50万地质图说明书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志宏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801630157
  • 页数:140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星空之谜下一篇:天文摄影入门
《阶段性板块运动与板内增生 河南省1:50万地质图说明书》目录

图目录 3

图0-1 Ⅱ级旋回早期海岸上超及晚期海岸下超方向示意图 3

图Ⅰ-1 河南省综合地层区划图 6

第一篇 地层 6

表目录 7

表Ⅰ-1 河南省前侏罗系岩石地层单位划分表 7

表Ⅰ-2 河南省侏罗系—上第三系岩石地层单位划分表 8

第一章 华北板块(南部)前侏罗纪地层 9

第一节 太古宇 9

第二节 古元古界 10

第三节 中元古界长城系 11

图Ⅰ-2 熊耳群Ⅱ级旋回划分柱状图 12

第四节 中元古界蓟县系 13

图Ⅰ-3 汝阳群—洛峪群Ⅱ级旋回划分柱状图 14

第五节 新元古界青白口系—震旦系 16

图Ⅰ-4 黄连垛组董家组Ⅱ级旋回划分柱状图 17

图Ⅰ-5 官道口群栾川群Ⅱ级旋回划分柱状图 18

第六节 震旦系—下古生界 20

图Ⅰ-6 震旦系—下古生界Ⅱ级旋回划分柱状图 22

第七节 上古生界 23

图Ⅰ-7 上古生界Ⅱ级旋回划分柱状图 27

第八节 中生界三叠系 27

第九节 华北板块南部中元古代—三叠纪地层基本规律分析 29

第二节 中元古界—新元古界 32

第一节 太古宇—古元古界 32

第二章 扬子板块北部前侏罗纪地层 32

第三节 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奥陶系下统 34

图Ⅰ-8 震旦系上统陡山沱组—奥陶系下统牛尾巴山组Ⅱ级旋回划分柱状图(丹江以北) 35

图Ⅰ-9 奥陶系中统岞岫组—石炭系上统周营组Ⅱ级旋回划分柱状图 38

第四节 奥陶系中统—石炭系上统 38

第五节 扬子板块北部前侏罗纪地层基本规律分析 41

第三章 河南省后三叠纪地层 43

第一节 侏罗系 43

第二节 白垩系 44

第三节 新生界 46

表Ⅱ-1 河南省不同岩性不同时代岩体分布面积总合一览表 47

第一节 晚太古宙—古元古代岩浆岩 47

第一章 华北板块前侏罗纪岩浆岩 47

第二篇 岩浆岩 47

图Ⅱ-1 河南省古元古代—三叠纪侵入岩体分布图 48

第二节 中元古代长城纪岩浆岩 50

第三节 中元古代蓟县纪岩浆岩 51

第四节 新元古代岩浆岩 52

第五节 早古生代岩浆岩 53

第六节 晚古生代岩浆岩 55

第八节 中元古代—三叠纪岩浆活动规律小结 56

第七节 三叠纪岩浆岩 56

第二节 中元古代长城纪岩浆岩 59

第一节 太古宙—古元古代岩浆岩 59

第二章 扬子板块北部前侏罗纪岩浆岩 59

第三节 中元古代蓟县纪—新元古代青白口纪岩浆岩 60

第四节 新元古代震旦纪—早奥陶世岩浆岩 61

第五节 中奥陶世—晚石炭世岩浆岩 62

第七节 扬子板块北部中元古代—三叠纪岩浆活动规律小结 63

第六节 二叠纪—三叠纪岩浆岩 63

第三章 侏罗—白垩纪岩浆岩及新生代岩浆岩 65

第一节 早侏罗世岩浆岩 65

第二节 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岩浆岩 65

图Ⅱ-2 河南省侏罗纪(含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侵入岩体分布图 66

第三节 白垩纪岩浆岩 68

图Ⅱ-3 河南省白垩纪侵入岩体分布图 69

第五节 侏罗—白垩纪岩浆活动特征及其规律小结 72

第四节 新生代岩浆岩 72

表Ⅱ-2 河南省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旋回划分表 73

表Ⅱ-3 河南省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岩浆旋回划分表 74

第三篇 地质构造 76

第一章 主要断裂构造及构造单元划分 76

第一节 主要断裂构造及其特征 76

图Ⅲ-1 河南省主要断裂构造分布图 77

图Ⅲ-2 河南省物探推断构造格架图 78

第二节 构造单元划分 85

第二章 华北板块构造运动及构造发展史 87

第一节 华北板块基底的形成 87

第二节 王屋山旋回及王屋山运动 88

第三节 下汤旋回及下汤运动 89

第四节 豫西旋回及豫西运动 90

第五节 加里东旋回及加里东运动 92

第六节 海西旋回及海西运动 93

第八节 晚燕山旋回及晚燕山运动 95

第七节 印支旋回及印支—早燕山运动 95

第九节 喜山运动 96

第一节 扬子板块基底的形成 98

第三章 扬子板块北部构造运动及构造发展史 98

第二节 晋宁旋回及晋宁运动 99

第三节 豫西南旋回及豫西南运动 100

第四节 淅川旋回及淅川运动 101

第五节 印支旋回及印支—早燕山运动 102

第六节 晚燕山运动 103

第四章 华北板块南部及扬子板块北部Ⅰ级与Ⅱ级构造运动旋回性发育规律 104

表Ⅲ-1 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Ⅰ、Ⅱ级构造运动(旋回)对应关系表 106

表Ⅲ-2 华北板块南部及扬子板块北部综合地质事件表 108

第一节 阶段性板块运动 110

第五章 阶段性板块运动及其动力学机制分析 110

表Ⅲ-3 华北板块南部及扬子板块北部阶段性板块运动模式及综合特征表 112

第二节 阶段性板块运动的过程分析——以华北板块为例 113

第三节 古洋壳消减方式和消减过程及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过程分析 116

图Ⅲ-3 含柯石英榴辉岩生成及演化示意图 117

第四节 阶段性板块运动基本规律及其形成机制分析 124

图Ⅲ-4 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过程示意图 125

图Ⅲ-5 秦岭QB—1地球物理剖面及地质解释图 131

第五节 阶段性板块运动与现代板块运动的关系 132

后记 136

参考文献 13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