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城市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人类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城市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人类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城市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人类文明与可持续发展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牛文元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新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01166897
  • 页数:319 页
图书介绍:本书探讨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城市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中国城市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人类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 人类发展危机 1

1.1 引言 1

1.2 人口膨胀 2

1.2.1 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危机 2

1.2.1.1 人口增长的特点及趋势 2

1.2.1.2 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及其发展趋势………(5 )1 2.2 21世纪中国人口增长危机 8

1.2.3 资源、环境和社会压力 11

1.2.3.1 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 12

1.2.3.2 人口危机对环境的影响 14

1.2.3.3 人口剧增对社会保障的挑战 15

1.3 资源短缺 16

1.3.1 资源的含义、分类与特点 16

1.3.2 资源保障与可持续发展 18

1.3.3 能源、矿物和水资源供给的短缺与危机 22

1.3.3.1 能源资源 22

1.3.3.2 水资源 25

1.3.3.3 矿产资源 29

1.3.4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技术约束 31

1.3.5 资源节约的价值和潜力 33

1.4 环境污染 36

1.4.1 环境污染的根源 37

1.4.2 环境污染的危害 41

1.4.3 中国环境污染的现状与演绎 44

1.5 生态退化 47

1.5.1 生态良性循环的意义与作用 47

1.5.2 生态退化的现状和危害 49

1.5 3 生态退化的根源 54

1.6 贫困蔓延 56

1.6.1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56

1.6.2 贫困人口的现状和危害 58

1.6.3 贫困人口产生的根源与社会动荡 59

1.6.4 贫困的长期性与解困战略 61

1.7 精神危机 64

1.7.1 精神追求与伦理、道德沦丧 65

1.7.2 信仰泛化与邪教危害 69

1.7.3 世界霸权与多元化发展 72

第二章 人类文明反思 75

2.1 引言 75

2.2 文明的内涵 75

2.2.1 文化与文明 75

2.2.2 人类文化发展 77

2.2.3 文明与社会进步 78

2.3 原始文明与图腾崇拜 79

2.3.1 人类的诞生和原始社会 79

2.3.2 原始社会的生产与生产工具 80

2.3.3 原始社会的消费与分配 81

2.3.4 原始社会的组织形式和精神统治 83

2.3.5 图腾崇拜与原始人的自然观 85

2.4 农业文明与“天人合一” 87

2.4.1 农耕文明的兴起与三次社会大分工 87

2.4.2 农业文明的标志——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改进 89

2.4.3 农业生产文明的弊端和隐患 90

2.4.4 “重农主义”与“天人合一”的认识观 92

2.5 工业文明与“以人为中心” 93

2.5.1 工业文明的兴起与技术革命和资本原始积累 93

2.5.2 工业文明的本质特征与动力源泉 96

2.5.3 工业文明的危害与悲哀 97

2.6.1 人类物质文明史的贡献与悲哀 105

2.6 沉沦中的“香丘” 105

2.6.2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与人类共识 106

2.6.2.1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 107

2.6.2.2 人类的共识——可持续发展 108

第三章 人类社会进化 115

3.1 引言 115

3.2 双螺旋进化 116

3.3 “三阶段”论说 119

3.3.1 生存阶段与农业文明 120

3.3.2 发展阶段与工业文明 121

3.3.3 可持续发展阶段与环境文明 125

3.4 人与自然和谐的系统解析 129

3.4.1 地球系统应沿着非平衡定态演变 130

3.4.2 三种生产须协调发展 135

3.4.2.1 物质资料供需均衡 135

3.4.2.2 人口、经济和资源的耦合协同 136

3.4.2.3 环境改善和质量提高 137

3.4.3 福利效用累加持续递增 140

3.5 人与人公平 142

3.5.1 公平的伦理原则 143

3.5.2 公平的实践原则 146

3.5.2.1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148

3.5.2.2 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148

3.5.2.3 社会物质利益分配相对公平 150

3.5.3 区域公平与代际公平 152

3.6 小结 154

第四章 物质文明与资源利用 157

4.1 引言 157

4.2 生产剩余与消费剩余 158

4.2.1 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结构与能量转化 158

4.2.2 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机理与准则 161

4.2.3 发展与保护的双重变奏 165

4.3 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 168

4.3.1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168

4.3.2 资源短缺与持续利用 173

4.4 生产均衡与科技进步 175

4.4.1 生产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 176

4.4.2 生产均衡发展的条件与准则 180

4.4.3 科技进步与生产均衡发展 185

4.5 消费适度与资源节约 189

4.5.1 可持续发展需要消费适度和资源节约 189

4.5.2 消费适度与资源节约的内涵和要求 191

4.5.2.1 消费适度和资源节约要求消除社会贫困 192

4.5.2.2 消费适度和资源节约要求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 192

4.5.2.3 消费适度和资源节约要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 192

4.5.2.4 消费适度和资源节约要保证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193

4.5.2.6 消费适度和资源节约要求不同的国情应有不同的实现方式 194

4.5.2.5 消费适度和资源节约要求避免人们的支付能力相差悬殊 194

4.5.3 实现消费适度和资源节约的主要途径 195

4.5.3.1 以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为根本 195

4.5.3.2 以政府的推动为主导 196

4.5.3.3 以科技进步为依托 197

4.5.3.4 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为中枢 198

第五章 生育文明与人口控制 201

5.1 引言 201

5.2 生育文明 201

5.3 适度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203

5.3.1 适度人口学说的演绎与评价 204

5.3.2 可持续发展与人口控制 210

5.4.1.1 人口空间分布的特征与规律 216

5.4 区域人口的适度规模与分布 216

5.4.1 人口空间分布机理 216

5.4.1.2 生存空间与适度人口 220

5.4.2 人口空间分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 223

5.4.2.1 人口空间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 224

5.4.2.2 人口空间分布与生态环境 228

5.4.3 人口空间分布的适度解析 231

5.4.3.1 人口适度规模与控制 231

5.4.3.2 人口城乡结构与发展 240

5.4.3.3 人口城镇聚集格局的拓扑 243

5.5 中国的人口控制与可持续发展 252

5.5.1.1 人口规模惯性膨胀与消费压力 253

5.5.1 中国人口压力与发展困境 253

5.5.1.2 人口质量变化与改善压力 255

5.5.1.3 人口格局与地域发展失衡 256

5.5.1.4 人口就业压力与社会稳定 257

5.5.1.5 贫困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双重变奏 258

5.5.1.6 人口老龄化与发展困惑 260

5.5.2 中国人口控制与发展对策 261

5.5.2.1 人口生育控制与结构调整 261

5.5.2.2 人口素质提高与教育发展 262

5.5.2.3 人口消费文明与就业保障 264

5.5.2.4 人口合理迁徙与区域发展 265

6.1 引言 269

第六章 环境文明与协同发展 269

6.2 环境与环境文明 270

6.2.1 环境概念与环境功能 270

6.2.2 环境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73

6.3 环境文明与生态保护 274

6.3.1 生态保护的紧迫性 275

6.3.2 生态保护的内涵 277

6.3.3 生态保护的措施 279

6.3.3.1 树立正确的理念,不断增强“生态意识” 280

6.3.3.2 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持续减轻生态破坏 280

6.3.3.4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 281

6.3.3.3 调节土地利用结构,加强生态屏障建设 281

6.3.3.5 依靠政策法规,加强环境管理,促进生态保护 282

6.3.3.6 加强国际合作 282

6.4 环境文明与经济发展 283

6.4.1 工业文明与传统发展观 284

6.4.2 环境文明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285

6.4.2.1 清洁生产,减少污排 286

6.4.2.2 走集约化增长道路,节约资源 287

6.4.2.3 建立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适度消费 287

6.4.3 协调环境与经济的途径 288

6.4.3.1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和产品结构 288

6.4.3.2 搞好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城市功能布局 289

6.4.3.3 调整资源消费结构,节约利用资源 290

6.4.3.4 依靠科学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 291

6.4.3.5 发挥经济政策作用,加强环境管理和法制建设 292

6.4.3.6 建立绿色国民帐户,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292

6.4.3.7 加强公众环境意识教育 293

6.5 环境文明与社会稳定 294

6.5.1 区域空间发展的非平衡演化 294

6.5.2 区域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理论辩析 296

6.5.2.1 稳定与发展的辩证 296

6.5.2.2 总量供需与社会稳定 299

6.5.2.3 结构均衡与社会稳定 301

6.5.2.4 精神文明与社会稳定 303

6.5.2.5 外部环境影响与社会稳定 305

6.5.3 社会稳定的调控途径与机制 306

6.6 环境文明与人类共同体 308

6.6.1 环境文明与“地球村”共识 308

6.6.2 生产力发展与经济全球化 311

6.6.2.1 经济全球化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311

6.6.2.2 信息革命加速了经济全球化 312

6.6.2.3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313

6.6.3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14

6.6.3.1 战争冲突需要国际社会协同解决 314

6.6.3.2 解除贫困危机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 315

6.6.3.3 生存优先,平等发展 31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