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
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

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瞿林东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303071865
  • 页数:43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关于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研究的专著。
《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目录

目录上篇中国史学的遗产、传统和当前发展趋势 3

一 中国史学的遗产 4

二 基本规律和优良传统 21

三 中国史学当前发展趋势 24

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特点 29

一 多种存在形式 30

二 深入探索的连续性 33

三 未尝离事而言理 38

四 名篇名著的魅力 42

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大势 48

一 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产生:从史学意识到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 49

二 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系统的史学批评理论的提出 53

三 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史学批评的繁荣和理论形式的丰富 58

四 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批判、总结、嬗变 62

地理条件与中国历史进程 68

一 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69

二 地理条件之局部的独立性和整体的统一性及其与历史上政治统治的关系 73

三 地理条件与民族、民族关系 76

四 地理条件的变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78

五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82

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89

一 深刻的历史意识 89

二 恢廓的历史视野和鲜明的时代精神 92

三 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相结合 94

四 求实和经世的一致 97

五 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101

六 理论·文采·考据 104

史学传统与人文精神 107

一 史学与人文 107

二 史学中的人本思想传统 109

三 史学中的惩劝宗旨传统 113

四 史学中的忧患意识传统 115

五 史学中的审美要求传统 118

六 简短的结语 122

史的含义与史学及史学史意识 124

一 “史”的含义的演变:史官、史书、史事 125

二 “史学”是什么? 128

三 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132

史家的角色与责任和史学的求真与经世 138

一 史家之角色意识的发展及史家的社会责任 138

二 史学的求真与经世 142

三 角色与责任和求真与经世的关系 147

古代史家怎样对待史书体裁 151

一 丰富的史书体裁 151

二 关于编年体与纪传体的辩难 152

三 典制体与纪事本末体的创立 156

四 几点重要的启示 159

中国古代的史学评论 165

一 史学评论的渊源 165

二 史学评论的作用 167

三 史学评论的标准 169

一 20世纪中国史学最显著的进步是历史观的进步 173

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发展 173

二 唯物史观怎样推动了20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 175

三 21世纪的中国史学怎样运用和丰富唯物史观 177

新中国史学50年的理论建设 180

一 发展的前提和发展的道路 180

二 唯物史观在中国大地上广泛传播 183

三 历史理论领域的重大成就 187

四 史学理论研究的兴起 192

一 中国史学在世纪之交的双重任务 196

中国史学:20世纪的遗产与21世纪的前景(论纲) 196

二 关于20世纪中国史学遗产的初步认识 197

三 学风建设和21世纪中国史学的前景 207

中篇司马迁怎样总结秦汉之际的历史经验 213

一 关于秦国的崛起和秦朝的兴亡 214

二 关于项羽的败亡和刘邦的成功 217

三 关于汉初巩固统治和发展经济的基本国策 220

四 关于西汉盛世时期的社会矛盾 223

范晔《后汉书》史论的成就 227

一 关于范晔史论的几种不同的评价 228

二 评论平允与致意风俗 231

三 笔势纵放的类传史论 233

四 政治、哲学及学术思想 235

柳宗元史论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 238

一 一个被忽略的问题:柳宗元和历史学 238

二 《天说》《天对》:对天人相分理论的发展 240

三 《贞符》《封建论》:关于国家起源和历史进程的新认识 248

四 《非国语》:史学批判的理论价值 254

五 《与韩愈论史官书》:史家的信念与职责 267

六 简短的结语:高峰和局限 271

姚莹和夏燮的史学 274

一 鸦片战争与中国史学发展的新趋势 274

二 姚莹史学的近代意识 277

三 夏燮史学的世界意识 280

梁启超《新史学》的理论价值 284

一 《新史学》——中国史学走向变革的宣言 284

二 对“旧史”的评判及其影响 285

三 重视历史哲学的历史观 287

四 倡言以史学激扬民族精神 288

李大钊关于历史学的理论 289

一 关于历史观 289

二 关于史学观 292

三 关于《史学要论》 294

郭沫若的史学理论遗产 299

一 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 299

二 关于史学与时代 301

三 关于批判、继承和创新 302

侯外庐史学理论遗产的科学价值 304

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305

二 辩证的史学方法论 306

三 自得、自省的治学方法 308

四 历史科学民族化的丰富内涵 310

下篇《帝王略论》——唐初史论的杰作 315

一 一个重要的问题 315

二 残卷之谜和佚文巧合 317

三 在史学上的价值 322

《隋书》的史论 333

一 魏徵与《隋书》史论 333

二 探究隋朝何以骤兴骤亡的原因 335

三 寄寓理想的政治统治秩序 337

四 评价历史人物的卓识 341

五影响与局限 343

《南史》 《北史》的史论 347

一 问题的提出 347

二 特点之一:去谀 349

三 特点之二:补实 350

四 特点之三:主通 352

五 赘语 355

《通典》的史论 357

一 史论的形式:序和论 358

二 史论的形式(续前):说、议、评 360

三 方法论:不可“将后事以酌前旨” 362

四 关于史学批评 364

五 人物评价及其他 367

《通典》的方法和旨趣 370

一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史学方法 370

二 “征诸人事,将施有政”的著述旨趣 378

《通志》的“会通”与“自得” 392

一 关于“会通之义” 392

二 《通志·略》的“自有所得” 394

《文献通考》的理论价值 399

一 马端临撰《文献通考》的指导思想 399

二 《文献通考》对《通典》的发展 401

三 马端临进步的历史观 403

四 《文献通考》的文献学价值 405

《史学要义》的特点与价值 408

一 卜大有和《史学要义》 408

二 《史学要义》的理论价值 412

三 正确评价明代史学 414

[附录]我和中国史学史研究 416

后记 42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