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21世纪综合课程论
21世纪综合课程论

21世纪综合课程论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有华编著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41819638
  • 页数:324 页
图书介绍:《中学文言文注译及赏析》根据新课标要求,紧扣教材重点、难点、知识点展开讲、练、测以解决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种种困惑为目的,由名师精心打造。以夯实基础立意,提高能力为本。集文言诗词中的字、词、句诵记积累和诗文的理解于一体,融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和普及人文知识于一炉,注重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从而达到轻松学习的目的。
《21世纪综合课程论》目录

第一章 综合课程概述 1

第一节 综合课程的分类学分析 1

一.综合课程的涵义 1

二.综合课程的特征 4

三.综合课程的类型学分析 6

第二节 综合课程的发展历史 8

一.综合课程的早期发展 8

二.20世纪综合课程的发展 10

三.综合课程发展的现状 12

第三节 综合课程产生的基础背景 16

一.科学的自然统一性 16

二.适应教育需要 17

三.科学发展的分化与综合的历史进程 19

四.心理学的观点 20

五.社会实际问题和实践需要 21

第四节 综合课程的意义 22

一.综合课程的理论意义 22

二.综合课程的实践意义 27

三.综合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30

第五节 综合课程发展引发的问题与思考 33

一.一体化课程的理想 34

二.“拼盘”现象的存在及其必然 35

三.综合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地位 37

四.综合课程的跨度、对象和阶段 40

五.综合课程的生命力在于多样化 42

第二章 综合课程的理论基础 44

第一节 综合课程的本质 44

一.知识体系、社会问题、个体认识的综合化是设置综合课程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44

二.综合课程的本质是一个教育理念 46

第二节 综合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47

一.联想主义心理学 47

二.认知心理学 49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 52

四.思维心理学 54

第三节 综合课程的教育学基础 56

一.课程的逻辑及其教育学性标准的必要性与充分性 56

二.课程研制教育学性标准的内涵及底蕴 59

第四节 综合课程理论流派 64

一.知识中心综合课程论 64

二.儿童中心综合课程论 68

三.问题中心综合课程论 70

四.人性中心综合课程论 72

第三章 综合课程的目的和内容 76

第一节 综合课程的目的 76

一.综合课程的教育目的 78

二.综合课程的培养目标 80

第二节 综合课程的内容 93

一.综合课程的内容框架 93

二.综合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95

三.综合课程内容的组织 98

第四章 综合课程设计理念、原则与策略 104

第一节 综合课程设计的前提 104

一.综合课程目标的确定是综合课程设计及实施的前提条件 104

二.综合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必须适应学生、社会、学科的发展要求 106

三.综合课程的实施必须倡导开放性、建构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理念 107

第二节 综合课程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09

一.综合课程的绝对性 109

二.综合课程的相对性 112

三.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启示 115

第三节 综合课程设计的特点和原则 116

一.综合课程设计的特点 116

二.综合课程设计的原则 119

第四节 综合课程设计策略 125

一.综合课程目标的确立 125

二.综合课程综合度的确定 126

三.综合课程设计的相同性 128

四.综合课程范式的差异性 131

第五章 综合课程的类型 135

第一节 综合课程类型设计的价值取向 135

一.注重知识因素的设计 135

二.注重社会因素的设计 138

三.注重学习者因素的设计 140

第二节 综合课程的类型 143

一.综合课程的类型 143

二.比较常见的综合课程 145

三.林本的五种综合课程类型 147

四.世界综合课程分类相似的四种类型 150

第三节 综合课程分类的特点 151

一.综合课程分类的特点 151

二.综合课程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52

三.对各类综合课程的评价 154

第六章 综合课程教材模式与类型 156

第一节 综合课程教材的类型 156

一.从组织形式划分类型 156

二.从包含的学科的多寡或内容的广狭、综合的程度划分类型 159

三.从教材内容的排列顺序划分类型 160

第二节 综合课程教材的编写要求 161

一.内容选择要求 162

二.编排顺序要求 163

三.表达方式要求 164

四.教材编写要求 165

第三节 综合课程教材模式 169

一.学科中心模式 169

二.儿童中心模式 170

三.问题中心模式 171

四.认知——情意综合模式 173

第七章 综合课程教学模式 175

第一节 综合课程模式的基础和特点 175

一.综合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 175

二.综合课程模式的特点 180

第二节 综合课程模式 182

一.综合课程的生成模式 182

二.Robin Fogarty的十种综合课程模式 189

第三节 综合课程教学模式 191

一.教学目标 191

二.教学策略 193

三.教学模式的构建 195

四.五阶段教学模式 196

第四节 综合课程教学模式举要 199

一.综合课程开设方式例举 199

二.综合课程开设方式的内容选择与组织 201

第八章 综合课程与教师素质 207

第一节 教师的综合课程观 207

一.教师应树立教学目标的统整观 207

二.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评价观 209

三.教师应更充分地发挥主体性 210

四.教师应具有强烈的合作精神 211

五.教师应具有综合课程的理念 213

第二节 教师应具备适应综合课程的教育功能 213

一.教师应倡导跨学科、体验性、方法性知识 213

二.教师应变革学生学习方式 214

三.教师应重在培养学生“心”的感受 214

第三节 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结构 215

一.教师知识结构的重组和优化 215

二.创新能力素质 215

三.教师职业技术能力素质 215

四.思想政治素质 215

五.道德品质素质 215

六.良好身体心理素质 216

第四节 教师应具有符合课程要求的角色特征素质 216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路人 216

二.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216

三.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217

四.教师是社区和学校的共建者 217

第五节 教师应具备新的教学行为特征素质 217

一.教师要赞赏和尊重每一位学生 217

二.教师要在教学上帮助、引导学生 218

三.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协作行为 218

四.教师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 218

第六节 综合课程师资培养 219

一.职后培养模式 219

二.职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21

第九章 综合理科课程 223

第一节 综合理科课程的历史 223

一.综合理科课程的产生 223

二.综合理科课程的理论透析 225

三.综合理科课程现状 229

四.中国综合理科课程建设概况 229

第二节 综合理科课程目标及价值取向 230

一.综合理科课程目标 230

二.综合理科课程的价值取向 233

第三节 综合理科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240

一.综合理科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240

二.综合理科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245

第四节 综合理科课程举要 248

一.萧山市初中综合理科教学的实践 248

二.北京市综合理科课程的编制与实施 256

第十章 综合文科课程 262

第一节 综合文科课程的发展 262

一.综合文科课程在西方的发展 262

二.综合文科课程在中国的发展 266

第二节 综合文科课程的价值目标取向 268

一.认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 269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 270

三.内容与方法兼顾 271

四.个性与群性并重 271

五.攫娶吸收、整合知识的广泛性、迅速性、洞察力 272

第三节 综合文科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模式举要 273

一.中国浙江省综合文科课程内容体系 273

二.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综合文科课程内容体系 276

三.上海市中小学综合文科课程内容改革经验 279

四.美国加州的“三模块”内容设计 286

第四节 综合文科课程学习的特征 288

一.自主性 288

二.主题性 289

三.过程性 289

四.应用性 290

五.体验性 290

六.团队性 291

七.反思性、总结性 291

第十一章 综合课程评价 293

第一节 课程评价的发展 293

一.课程评价的提出 293

二.课程评价发展的特点 295

三.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 299

第二节 课程评价的过程 304

一.课程评价的功能和价值取向 304

二.课程评价的标准和课程评价的指标体系 305

三.课程评价的原则 306

四.课程评价的过程 307

五.课程评价的类型 311

第三节 发展性评价 312

一.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312

二.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 313

三.教师评价的改革 314

四.学生评价的改革 314

五.考试的评价改革 315

后记 317

参考文献 31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