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第三届全国青年作物遗传育种学术会论文集
第三届全国青年作物遗传育种学术会论文集

第三届全国青年作物遗传育种学术会论文集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中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800268179
  • 页数:536 页
图书介绍:并列题名:Proceedingsof3rdnationalyouthsymposiumoncropgeneticsandbreeding:本书收论文95篇
《第三届全国青年作物遗传育种学术会论文集》目录

目录 1

第一部分 论文全文 1

种质资源 1

现有温敏不育水稻资源的鉴定、分类与评价 曾汉来、张自国、杨静等 1

燕麦属陈旧种子遗传完整性变化的研究 范传珠等 6

棉花柱头外露种质遗传特性研究 纪家华、王恩德、毛允峰 12

甘薯与三裂叶野牵牛亲缘关系的探讨 王家旭、陆漱韵等 17

福建省甘蔗种质资源的搜集、研究和利用 王水琦、郭陈福、王子琳等 22

高粱无融合生殖系SSA—1的创制 张福耀、牛天堂等 27

红麻分类与分布研究 李爱青 34

生物技术 38

分子标记在植物数量性状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徐云碧 38

利用α—淀粉酶抑制基因控制小麦穗发芽和改良加工品质的研究 肖世和等 50

籼、粳稻及其杂种粗线期的核型分析 程祝宽、顾铭洪 53

花培技术在水稻亚种间杂优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严菊强、薛庆强、王以秀等 61

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酯酶同工酶带的初步研究 张尧忠、程侃声、才宏伟等 68

Ⅱ优三系亲本花培提纯研究 黎用朝、张黎光、李小湘 73

栽培稻与紧穗野生稻种间杂种F1花药培养及其后代同功酶与细胞遗传学研究 胡慧英、颜辉煌、张雪琴等 77

普通小麦——多枝赖草二体附加系的创建及其细胞遗传学研究 赵茂林、周荣华、董玉琛 82

小麦×豌豆后代种子贮藏蛋白的多态性 罗林广、李忠娴、张思文等 86

普通小麦——顶芒山羊草异附加系的创建和鉴定 Ⅲ.普通小麦——顶芒山羊草异附加系稳定性的细胞学研究 翁跃进、董玉琛 91

组织培养诱导抗白粉病小麦/黑麦易位系初报 刘四新等 95

簇毛麦基因组及其有益性状导入小麦的研究进展 尚立民、陈孝、肖世和 99

PSb135质粒DNA导入棉花的遗传验证 沈法富、尹承佾、张建华 103

花生属拟直立型组种间杂交亲和性及染色体组变异机制的探讨 张新友 108

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 刘庆昌 113

甜菜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 郭九峰、邵明文、马龙彪 118

工程农杆菌对苜蓿的遗传转化 李霞 121

植物雄性不育和育性恢复的基因工程进展 柴守诚、刘大钧 126

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 126

水稻光周期敏感雄性核不育性状在弱感光性水稻中的遗传学研究 申岳正、薛光行 131

早粳雄性不育系农艺性状及育性可恢性研究 洪德林、陶瑾、陆作楣等 136

一条与两用核不育水稻有关的酯酶同工酶带的发现 李任华、才宏伟、王象坤 142

杂种小麦的优势环境分析 刘录祥、程俊源 145

利用太谷核不育基因进行小麦抗赤霉病轮回选择 杨竹平、杨晓艳 149

小麦线粒体atpA基因、18S+5SrRNA基因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关系研究初报 吴敏生、刘大钧 153

杂种小麦育种中几个问题的研究 王维红、孙家柱、田立平等 158

新发现的大麦雄性不育的形态和遗传鉴定及利用研究 张京 163

玉米株型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与自交系类群关系研究 李玉玲、苏祯禄、孙书库等 167

玉米三交种亲本选择研究 张述宽、梁秀娟 171

陆地棉光籽雄性不育系的遗传分析 张相琼、张东铭、周宏俊 176

哈克尼西棉雄性不育胞质的遗传效应 李宗友、韦贞国、华金平等 180

大豆品系88—428BY光(温)敏雄性不育性的鉴定 卫保国、孙贵臣、畅建武等 185

高粱雄性不育系选育新方法的研究 陈悦、孙贵荒、石玉学等 190

油菜细胞核+细胞质双重不育系(Twin—ms Line)的选育 李加纳、谌利、唐章林等 193

改良甜菜单胚不育系及O型系的同步核置换技术研究 王华忠、孙以楚、张文彬等 196

保护地徒手去雄辣椒制种技术的研究 侯喜林、苗克钧 201

白菜型油菜多雌蕊雄性不育材料的发现和初步研究 胡宝成、陈凤祥、李强生等 205

油菜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恢复源的研究 李旭峰等 210

遗传育种 213

植物的频率性状 赵开军、施爱农、李晓梅 213

两种用F2群体检测遗传标记与数量性状基因座位间连锁方法的功效 吴为人 215

极大似然法估计基因数的推导与改进 宋启建、吴天侠、盖钧镒等 220

作物品种群体内多数量性状特异子群确定法 刘金宝、游明安、盖钧镒 226

模糊聚类与经典系统聚类分类结果间的比较 游明安、刘金宝、杨德等 231

玉米抗大斑病菌基因及其遗传背景对POX和SOD同工酶的影响 朱友林等 236

作物耐盐生理遗传研究概述 刘康等 240

几个籼稻半矮秆基因等位性和遗传效应的初步分析 梁国华、顾铭洪、潘学彪 246

水稻不同矮秆基因品种对赤霉素反应的研究 刘建昌、蒋志谦、严宗卜等 252

水稻剑叶比叶重的遗传研究 郑家奎、何光华、阴国大等 256

籼稻米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石春海、朱军 259

美国稻与籼粳杂种F1中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作用关系 李自超、王象坤、岳平 266

抗白叶枯病杂交稻组合回交选育研究 吕兴泉等 271

北方稻区中早粳晚熟组区域试验布点问题的探讨 王洁、冯瑞英、袁龙江等 275

单株灰色选择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薛国典、郭瑞林、宋长江 281

克字号小麦品种选育、利用及其系谱跟踪 王岩、刁艳玲、刘树人等 289

普通小麦品质性状早代选择效果的研究 唐朝晖、刘广田 294

小麦增小穗育种方法及其策略 李维平、宋哲民 300

小麦品种抗倒性评价方法的研究 王勇、李晴祺 305

四个冬小麦品系的抗条锈遗传分析 张平治、杨作民、唐伯让 310

小麦高分子量(HMW)麦谷蛋白亚基的遗传及其在杂种后代转育规律的研究 毛沛、李宗智、卢少源 315

集合kr、ph1b、Ms2和Rht10基因小麦材料的创制与鉴定 王山荭、杨丽、刘秉华 320

小麦抗赤霉病丰产品系长江8809的选育与鉴定 蒋国梁、吴兆苏、陈兆夏 325

白皮小麦品种的抗穗发芽性及其鉴定方法初探 陈兆夏等 330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分析和鉴定 夏先春 334

小麦A、D染色体组对RUBP羧化酶活性及含量的影响 陆京杰等 337

大麦对三种锈菌的寄主抗性和非寄主抗性的遗传 张红生 344

普通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关系分析 朱金宝、刘广田等 350

小麦幼苗叶片生理状态与抗白粉病基因表达的关系 孙宝启、G.Doussinault 357

建国以来我国冬小麦主要育成品种加工品质的演变及评价 张彩英、李宗智 363

我国主要麦区小麦品质现状分析 何中虎、周桂英、张文祥等 368

玉米蛋白质含量的种子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 王振华、王懿波、王永普等 372

玉米茎基腐病抗性遗传规律研究 韩志景、王奎生、王殿昌等 376

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抗茎腐病鉴定及其兼抗性遗传关系的研究 苏俊 380

低酚棉产量、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朱乾浩、许复华、俞碧霞 386

陆地棉皮棉产量和纤维强度同步改良的研究 刘占国、马峙英、张桂寅等 393

棉花纤维超分子结构与纤维素合成特性的遗传分析 刘继华、尹承佾、王永民等 397

棉花混选——混交育种方法研究 鲁黄均、马家璋、颜清上 405

棉花腺体性状的遗传 唐灿明、闵留芳、张天真等 410

棉花半配合材料及其应用的研究 张海洋等 416

大豆同工酶与杂种F1优势的关系研究 杨琪、王金陵 420

长江流域大豆(G.max;G.soja)种子蛋白中SBTI各等位基因频率及地理分布和相关分析 林国庆等 424

小豆辐射效应的研究Ⅱ60Co—γ射线种子处理其M1、M2、M3代性状的平均表现及变异 金文林等 429

粮饲型、食荚型豌豆产量的基因型×环境互作和稳定性分析 杨俊品、刘莹 434

复粒(小穗)高粱的发现及其特性研究 刘明慧、高秋侠 439

同源四倍体高粱的结实率差异及细胞遗传学机理 张继益、蒋观敏、罗耀武 443

植物显微技术在甘薯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周海鹰等 448

甜菜四倍体品系品质性状遗传潜势的初步研究 张春来、孙以楚、王华忠等 454

渗透胁迫下甘蔗基因型间的活性氧化代谢差异及其与亲本血缘的关系的研究 张木清、陈如凯 458

甘蔗若干数量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 龚得明、林俊芳、林颜铨等 463

茶树地方种群“无~有”性系转换下的遗传动态及效果 唐明熙 467

浅谈21世纪作物科学的几个重要问题 冯锋 471

黑龙江垦区大麦品种资源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李洁、王伟平、刘树华等 477

棉花哈克尼西棉胞质的引入与利用研究 华金平、韦贞国、易先达等 477

第二部分 论文谪要 477

小麦遗传资源多抗性鉴定 李兴普、孙风瑞 477

种质资源 477

多节大豆资源“沈87—132”及其在高产育种中的应用 孙立险 478

河北省红小豆品种资源的创新及应用 李辉 478

谷子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赵海云、陈瑛、跃业等 478

冀东北地区谷子品种的生态类型分布规律和利用价值 刘正理 479

新征云贵甘薯品种资源的整理与评价 许传琴、邹景禹、郭小丁等 479

四川甘蔗品种更替中性状演变规律的研究 陈能武、黄久凯、杨荣仲 479

梨培养茎尖超低温保存的研究 米文广等 480

川西南光核桃类型及桃的起源 周建涛、钟永模、王天云等 480

云南晒烟种类与利用 许明辉、杨焕文、李本逊等 480

粳稻广亲和恢复系的花培培育 尹建华、朱德瑶、潘熙金等 481

应用植物转座因子定向诱变农作物性状的可行性分析 王汉中 481

生物技术 481

稗种DNA导入水稻所产生的遗传变异效应 李明生、杨兆凤、王贵才 482

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筛选耐阴水稻突变体 陈以峰等 482

春小麦外源恢复基因导入和选育恢复系的研究 刁艳玲、王岩、于天峰等 483

温度处理对春小麦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刘萍、马惠萍、马琨 483

大麦DNA导入小麦产生抗白粉病变异的遗传及其基因测定 阎新甫、刘文轩、王西成 484

小麦矮秆基因导入八倍体小黑麦研究初报 李晓梅、严育瑞 484

人工合成双二倍体棉种的核型分析及染色体行为的研究 万黎明、赵中华 485

大豆花药培养几个问题的研究 叶兴国、付玉清、王连铮 485

高梁野生种和栽培种组织培养反应性的比较 韩福光 485

谷子高梁杂交及其在谷子育种上的应用 田伯红、米秀华、孙立新 486

白菜型油菜×蓝花子杂种F1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观察 吴沿友、罗鹏、廖衍慧等 486

油菜与萝卜杂交后代抗线虫病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潘大仁、Thierfelder,A.W.Frieolt 487

同源四倍体茼蒿的诱变育种 庄尔铮 488

甘蓝型油菜与蓝花子属间倍半二倍体的形成及其细胞遗传学特性 杨毅、李旭峰等 488

应用同工酶分析技术鉴定甘蔗远缘杂种后代研究初报 洪月云、卢川北、戴艺民 489

茶 子属(Ribes)杂种植株的核型及其G带技术研究 丁晓东、韩芳、李同福 489

DNA指纹图谱技术及其在果树科研中的应用 于泽源 490

诱发“红江橙”珠心愈伤组织及体细胞胚胎发生与植株再生 易干军 490

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 491

植物细胞核雄性不育保持方法的研究进展 陈凤祥 491

提型恢复系恢复力的遗传及其选育方法的研究 刘仲齐、肖子泉、饶世达等 491

一种水稻新雄性不育细胞质的选育与利用 王文明、文宏灿 492

水稻光敏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赣新S”的选育研究 陈大洲、肖叶青、邓仁根等 492

两系亚种间杂交水稻籽粒灌浆特性的初步研究 贺浩华、刘宜柏、饶治祥等 492

水稻广亲和性与雄性不育恢复性遗传研究进展 严菊强、薛庆中 493

水稻亚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初报 彭俊华等 493

在隔离区诱导“矮败”小麦不育株孤雌生殖的研究 孙耀叶、董洪平、东方阳 494

春性杂交小麦主要性状超标优势分析 王岩、刘树人、刁雁玲等 494

粳稻品种中掩盖光敏核不育性的主效恢复基因分析 梅明华、李泽炳 494

CHA杂交小麦技术关键浅析 陈希勇、王丽梅、刘福昌 495

ES化杀剂不同浓度—剂量对小麦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李会敏、赵凤梧、张兰中等 495

昆明高海拔山区播期与玉米制种产量关系的研究 吴渝生 496

甜玉米、笋玉米杂交种的选育及其鉴定 刘雅楠、曾孟潜 496

玉米雄花不完全型新不育类型的发现及其初步选育 李维平 497

高梁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和杂种产量关系的研究 陈悦、孙贵荒、曹嘉颖等 497

高梁—苏丹草杂交种物质生产及光合性能的杂种优势研究 孙守钧、王云、郑根昌等 498

油菜雄性不育新质源的育性遗传研究初报 宋来强、贺兴文等 498

甜椒雄性不育系AB91的不育性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范妍芹、郭秀杰 499

单雌蓖麻遗传与利用研究Ⅱ.核型拟三系配套技术体系 张维锋、梁一刚 499

遗传育种 499

作物灰色育种学的建构及应用 郭瑞林 499

早籼品种若干品质性状的遗传参数与选择效率分析 蔡秋红、施木田、杨仁崔 500

籼粳亚种间杂种株高性状遗传效应的研究 沈圣泉、严菊强、张能义等 500

6个水稻品种广亲和基因的遗传分析 陆效武、曹冬梅、杨竹平等 501

籼粳亚种间杂种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控制 徐辰武、莫惠栋、张爱红等 501

杂交稻优良组合的合理产量因子构成初析 张元虎、张晓芳 502

我国水稻无融生殖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时光春等 502

陆稻全株型及其育种方法的研究 东方阳、张文绪 502

水稻品种慢瘟抗性与主要抗瘟基因的关系研究 孙国昌、施德、孙漱沅 503

紫叶水稻苗期叶色的遗传研究 牟同敏、李春海、杨国才等 503

水稻与玉米杂交的受精过程与胚胎发育的细胞学观察 吴宣福、凌祖铭 503

春性杂种小麦优势测定、配合力分析与生产示范的研究 刁雁玲、王岩、刘树仁等 504

不同品种小麦籽粒氨基酸组成及其评价 王渭玲、赵文明、李鸿恩 504

小麦耐旱品种籽粒灌浆特性的研究 刘桂茹、张荣芝、卢建祥等 505

优先选择籽粒蛋白质含量对小麦杂种后代产量性状的影响 金正勋、赵西华、闫文义等 505

江苏淮北地区小麦品种演变的生理基础研究 夏中华、丁雪蕙、张云峰等 505

抗旱新品种内麦20号的选育 赵瑞霞、刘敬儒、李花荣 506

白粒冬小麦抗穗发芽种质鉴定利用及不同鉴定方法的相关研究 刘引祥 506

不同Rht基因春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的相关 李兴普 507

冬小麦品种的丰产性和适应性研究 蒋春志 507

穗分枝性状导入普通小麦的遗传研究 袁文业、孙玉、张美荣等 507

面包小麦品种品质及其与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关系的初步研究 马传喜、徐风、程国旺 508

小麦高产优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王立秋等 508

1990年我国品质检测报告 王晓燕 508

小麦育种杂交早代产量性状选择指标的探讨 谢令琴等 509

山东西部小麦纹枯病发生及产量损失研究 杨平平、黄承彦等 509

小麦白粉病抗源的筛选及苗期鉴定与成株期鉴定关系的研究 李思敏、唐伯让、樊路 510

大麦穗分枝性状的研究初报 肖运萍、李忠娴、罗林广等 510

大麦种质资源农艺和品质性状的遗传潜势及其利用 潘建平 511

无原花色素大麦突变体的筛选及其应用 杨煜峰 511

凉山州苦养育种目标方法探讨 李文利、李发良 512

以多27自交系为母本的F1籽粒出现的特殊现象研究 王建革、贾世锋、郭庆法等 513

爆裂玉米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 刘向辉、张文山、吴桂波 513

高抗茎腐病玉米的遗传研究与选育 陈永欣、翟广谦 513

玉米不同基因型的抗旱性评价 山军建 514

密植选择压力在玉米育种中应用效果初步探讨 王延波、李哲、石清琢等 514

33个糯玉米自交系遗传主成分和距离分析 傅同良 514

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筛选耐阴水稻突变体 陈以峰 515

用乳酸—聚丙烯酰胺凝脉电胶鉴定玉米自交系 刘岩、宋同明、郑大浩等 515

环境条件对玉米大斑病单基因抗性表现的影响 朱友林、刘纪麟 516

模糊概率法在棉花品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金开正 516

陆海种间杂种回交方式研究 袁有禄、靖深蓉、刘少林等 517

棉花选(株)系单区鉴定方法改进研究 王国印、李俊兰、李之树等 517

棉花高产育种提高选择效果的综合指数法 崔世友、韩世杰、韩广琴 518

陆地棉高产优质育种的选择策略Ⅰ.最佳籽指选择 陈旭升、华国雄、王庆华等 518

在豆英螟重发区鉴定大豆基因型间的抗虫性 王广杰、傅兆麟 519

夏大豆亲本间数量性状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 杜运科、武高潮 519

大豆孢囊线虫病抗病性的遗传分析 王守义 520

秣食豆种质遗传潜势的分析 杨琪、王金陵 520

大豆花叶病的抗性遗传Ⅰ.几个引用抗源对东北大豆花叶病毒二号株系的抗性遗传 廖林、刘玉芝、孙大敏等 521

野生大豆籽粒吸水性的探讨 李光发、黄文、王朝晖等 521

不同大豆品种豆腐产量的研究 裴东红、余建章、程国华等 522

不同熟期类型大豆辐射敏感性研究Ⅰ.辐射当代(M1)变异情况 刘广阳、赵铠、张有库等 522

河北省大豆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高晓权 523

大豆数量性状遗传距离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李光威、张孟臣 523

高产、早熟、优质大豆新品种冀豆7号的选育 杨春燕 524

长江下游大豆地方品种的聚类分析 游明安、盖钧镒 524

小豆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Ⅰ.小豆茎色、粒色遗传 金文林、陈学珍等 525

主成份分析在谷子育种中的应用 刘晓辉 526

夏谷高产育种单株选择模式研究 程汝宏、籍贵芬、李香月 526

夏谷不同株型的通径分析及单株选择指标研究 籍贵苏 527

糯谷(粟)营养品质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全建章 527

矮秆谷子的特征特性及利用途径研究 杜瑞恒、王天宇、张玉宗等 527

甘薯主要病害抗性遗传力及F1变异趋势 谢逸萍、李秀英、马代夫 528

甘薯早代品系主要数量性状相关遗传力的研究 徐茜、王良平、张兴端等 528

荧光显微目测法用于甘薯黑斑病抗性鉴定的实施 王莉莉、冯启涣、陆漱韵 529

辽宁省花生新品种选育的过去与未来 于洪波 529

黑芝麻产量构成性状的遗传研究 乐美旺、张香仙、刘小明等 530

食用向日葵育种的选择要素 贾利欣 530

向日葵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鉴定研究 王富荣、石秀琴 530

单雌蓖麻在育种上的利用研究 邓崇辉、孙强、王磊 531

红麻种间杂交新品种—芙蓉红麻369的选育与示范推广 洪建基 531

海甘蓝的农艺性状观察及评价 王幼平、罗鹏、李旭峰等 531

西瓜嫁接砧木新品种超丰F的选育 郑高飞 532

烟草数量性状遗传距离的初步研究 许明辉、李本逊 532

烟草品种亲源分析与烟草育种 王元英 53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