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环境监测  第3版
环境监测  第3版

环境监测 第3版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奚旦立等编(东华大学)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040144735
  • 页数:60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监测(第二版)以合理的结构,翔实的内容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本书在第二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科的进展情况,对其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修改和补充。主要增加的内容有: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生活垃圾监测、生态监测等;对所有标准和监测方法进行了更新;完善了习题,以适应环境监测学科的发展和教学的要求。本次修订后将配套出版电子教案,对教材中重点、难点以画面、文字予以形象解说;同时增加河流监测;生物毒性实验等录象,以适应教学、学习等多方面需要。本书是普通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教材,也可供其他有关专业师生和环保技术人员参考。
《环境监测 第3版》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1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 1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2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3

一、环境监测的发展 3

二、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4

三、监测技术概述 6

四、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7

第三节 环境标准 9

一、环境标准的作用 9

二、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9

三、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 10

四、水质标准 11

五、大气标准 24

六、固体废物控制标准 28

七、未列入标准的物质最高允许浓度的估算 29

思考题和习题 29

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 31

第一节 水质污染与监测 31

一、水资源及其水质污染 31

二、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 31

三、监测项目 32

四、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34

五、污染物形态分析 36

第二节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37

一、地面水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37

二、地下水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40

三、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定 41

第三节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42

一、水样的类型 42

二、地表水样的采集 43

三、地下水样的采集 44

四、废(污)水样的采集 45

五、采集水样注意事项 45

六、流量的测量 46

七、水样的运输与保存 48

第四节 水样的预处理 50

一、水样的消解 51

二、富集与分离 52

第五节 物理指标检验 59

一、水温 59

二、臭和味 60

三、色度 61

四、浊度 62

五、透明度 63

六、残渣 64

七、矿化度 64

八、电导率 65

九、氧化还原电位 66

第六节 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67

一、铝 67

二、汞 69

三、镉 73

四、铅 80

五、铜 81

六、锌 82

七、铬 83

八、砷 85

九、其他金属化合物 87

第七节 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89

一、酸度和碱度 89

二、pH值 90

三、溶解氧(DO) 92

四、氰化物 94

五、氟化物 97

六、含氮化合物 101

七、硫化物 106

八、磷(总磷、溶解性磷酸盐和溶解性总磷) 108

第八节 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109

一、综合指标和类别指标测定 109

二、特定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123

第九节 底质监测 134

一、底质监测的意义和目的 134

二、样品采集 135

三、样品的制备、分解和提取 135

四、污染物质的测定 137

第十节 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138

一、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 138

二、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140

思考题和习题 141

第三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 144

第一节 空气污染基本知识 144

一、大气、空气和空气污染 144

二、空气污染的危害 144

三、空气污染源 145

四、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 147

五、空气中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 148

六、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表示方法 149

第二节 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 150

一、监测目的 150

二、调研及资料收集 151

三、监测项目 151

四、监测站(点)的布设 152

五、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 155

六、采样方法、监测方法和质量保证 156

第三节 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 157

一、直接采样法 157

二、富集(浓缩)采样法 158

三、采样仪器 164

四、采样效率 169

五、采样记录 170

第四节 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 170

一、二氧化硫的测定 170

二、氮氧化物的测定 174

三、一氧化碳的测定 178

四、光化学氧化剂的测定 180

五、臭氧的测定 181

六、氟化物的测定 182

七、硫酸盐化速率的测定 183

八、汞的测定 185

九、总烃及非甲烷烃的测定 186

十、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甲醛的测定 188

十一、其他有机污染物质的测定 190

十二、空气污染指数计算 191

第五节 颗粒物的测定 192

一、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测定 192

二、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测定 192

三、灰尘自然沉降量及其组分的测定 194

四、总悬浮颗粒物(TSP)中污染组分的测定 196

第六节 降水监测 202

一、采样点的布设 202

二、样品的采集 202

三、降水组分的测定 203

第七节 污染源监测 204

一、固定污染源排气监测 205

二、流动污染源监测 218

第八节 标准气体的配制 220

一、静态配气法 220

二、动态配气法 223

思考题和习题 228

第四章 固体废物监测 230

第一节 固体废物概述 230

一、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 230

二、危险废物的定义和鉴别 230

第二节 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233

一、样品的采集 233

二、样品的制备 236

三、样品水分的测定 236

四、样品pH值的测定 237

五、样品的保存 237

第三节 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 238

一、急性毒性的初筛试验 238

二、易燃性的试验方法 238

三、腐蚀性的试验方法 238

四、反应性的试验方法 239

五、遇水反应性试验方法 239

六、浸出毒性试验 240

第四节 生活垃圾和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监测 240

一、生活垃圾及其分类 240

二、生活垃圾特性分析 241

三、热值的测定方法 243

四、渗沥水分析 248

五、渗沥试验 251

六、垃圾堆场蝇类滋生密度的测定 253

七、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定义、分类和处理 256

第五节 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257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及毒性试验分类 257

二、吸入毒性试验 259

三、口服毒性试验 260

四、鱼类毒性实验 261

思考题和习题 261

第五章 土壤质量监测 262

第一节 土壤基本知识 262

一、土壤组成 262

二、土壤的基本性质 264

三、土壤背景值 265

四、土壤污染 267

五、土壤质量标准 267

第二节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269

一、监测目的 269

二、资料的收集 270

三、监测项目 270

四、采样点的布设 270

五、监测方法 272

六、土壤监测质量控制 274

七、农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274

第三节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加工管理 275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 275

二、土壤样品的加工与管理 277

第四节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278

一、土壤样品分解方法 279

二、土壤样品提取方法 280

三、净化和浓缩 280

第五节 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281

一、土壤水分 281

二、pH值 281

三、可溶性盐分 282

四、金属化合物 282

五、有机化合物 287

思考题和习题 289

第六章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291

第一节 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291

一、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的目的、样品采集和监测项目 291

二、生物群落监测方法 293

三、生物测试法 298

四、细菌学检验法 301

第二节 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303

一、利用植物监测 303

二、利用动物监测 307

三、利用微生物监测 307

第三节 生物污染监测 307

一、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及在体内分布 307

二、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311

三、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314

四、污染物的测定 319

第四节 生态监测 320

一、生态监测的概念 321

二、生态监测的类型及内容 322

三、生态监测方案 323

四、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监测指标 324

五、生态监测方法 326

思考题和习题 328

第七章 噪声监测 329

第一节 声音和噪声 329

第二节 声音的物理特性和量度 330

一、声音的发生、频率、波长和声速 330

二、声功率、声强和声压 330

三、分贝、声功率级、声强级和声压级 331

四、噪声的叠加和相减 332

第三节 噪声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 334

一、响度和响度级 334

二、计权声级 335

三、等效连续声级、噪声污染级和昼夜等效声级 336

四、噪声的频谱分析 338

第四节 噪声测量仪器 339

一、声级计 340

二、其他噪声测量仪器 341

第五节 噪声标准 342

第六节 噪声监测 347

一、城市环境噪声监测方法 347

二、工业企业噪声监测方法 353

三、机动车辆噪声测量方法 354

四、机场周围飞机噪声测量方法 359

第七节 振动及测量方法 360

一、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 361

二、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法 362

思考题和习题 366

第八章 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监测 368

第一节 基础知识 368

一、放射性 368

二、照射量和剂量 371

第二节 环境中的放射性 373

一、环境中放射性的来源 373

二、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分布 376

三、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377

第三节 放射性辐射防护标准 378

一、部分环境质量标准对放射性辐射的限制值 378

二、放射性辐射防护标准 380

第四节 放射性测量实验室和检测仪器 382

一、放射性测量实验室 382

二、放射性检测仪器 383

第五节 放射性监测 387

一、监测对象及内容 387

二、放射性监测方法 388

思考题和习题 393

第九章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394

第一节 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 394

第二节 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概述 395

一、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制度 395

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 395

三、实验室认可与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的关系及其发展 397

四、我国环境监测机构计量认证的评审内容与考核要求 398

第三节 监测实验室基础 405

一、实验用水 406

二、试剂与试液 408

三、实验室的环境条件 409

四、实验室的管理及岗位责任制 410

第四节 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 413

一、基本概念 413

二、数据的处理和结果表述 418

三、测量结果的统计检验 425

四、直线相关和回归 427

五、方差分折 430

六、模糊聚类分析 434

第五节 实验室质量保证 444

一、名词解释 445

二、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447

三、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457

第六节 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 460

一、标准分析方法 460

二、分析方法标准化 460

三、监测实验室间的协作试验 461

第七节 环境标准物质 462

一、环境标准物质及其分类 462

二、标准物质的制备和定值 468

第八节 环境监测管理 469

一、环境监测管理的内容和原则 469

二、监测的档案文件管理 471

第九节 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图 472

一、质量保证检查单 472

二、环境质量图 473

思考题和习题 479

第十章 自动监测与简易监测技术 482

第一节 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482

一、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482

二、子站布设及监测项目 483

三、子站内的仪器装备 484

四、空气污染自动监测仪器 485

五、气象观测仪器 497

六、空气污染监测车 497

第二节 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497

一、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 498

二、子站布设及监测项目 498

三、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仪器 500

四、水质污染监测船 506

第三节 工厂企业环境自动监测系统 507

一、自动监测系统简介 507

二、钢铁企业环境自动监测系统 507

三、烟气排放连续自动监测系统(CEMS) 509

第四节 遥感监测技术 511

一、摄影遥感技术 511

二、红外扫描遥测技术 512

三、相关光谱遥测技术 513

四、激光雷达遥测技术 514

五、用3S技术研究全球环境问题 516

第五节 简易监测方法 516

一、简易比色法 516

二、检气管法 519

三、环炉监测技术 523

第六节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 524

一、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524

二、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分类和特征 526

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 527

四、突发性事故的应急组织和网络 527

五、化学毒品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 531

六、有毒气体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 535

七、爆炸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 538

八、农药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 544

九、腐蚀性污染物质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及处置方法 545

十、溢油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 547

思考题和习题 548

实验部分 549

实验一 废水悬浮固体和浊度的测定 549

实验二 色度的测定 551

实验三 氨氮的测定 553

实验四 水中氟化物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 557

实验五 水中铬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559

实验六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562

实验七 生化需氧量的测定 567

实验八 水中挥发酚类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572

实验九 水中总大肠菌群的测定——多管发酵法 577

实验十 污水和废水中油的测定 581

实验十一 废水中苯系化合物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585

实验十二 校园空气质量监测 587

实验十三 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测定——非色散红外吸收法 592

实验十四 土壤中镉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594

实验十五 头发中含汞量的测定 595

实验十六 环境噪声监测 597

实验十七 工业废渣渗沥模型试验 598

附录 常用名词的缩写及中英文对照 600

参考文献 60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